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377405 上传时间:2023-04-20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59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学设计.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单元教学设计主备人李春秀修改人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第( 七 )册第(三)单元单元名称三位数乘两位数所需课时8单元分析分析重点修改建议主要内容1、 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2、 整百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3、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4、 因数与积的关系5、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6、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教学要求1、使学生掌握用一位数乘两位数(积在100以内)或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方法。2、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3、使学生知道速度的表示法,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时间、速度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应用这种关系解决问题的过程。4

2、、使学生掌握乘法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估算,养成估算的习惯。注重学生的资助探索,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5、 重视引导学生探索运算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习模型化的数学方法。6、 以探索运算中数值规律的联系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7、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融的学习环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学计算。主备人李春秀修改人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第( 七 )册第( 三 )单元第( 1 )课课题乘法口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的数的口算。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2.通过巩固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口算的正确性和熟练程度。过

3、程与方法1、 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探究过程,能正确口算两位数乘以一位数。2、 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习惯养成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计口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模式与环节五环教学法学情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恰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兴趣,轻松的使学生掌握积在100以内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乘法。教具学具课件、图片、题卡。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建议一

4、、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1、出示知识树,明确目标。2、复习旧知,揭示课题。(1)口算下面各题:(2)回答你是怎样计算?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 创设情境:同学们秋天是一个郊游的好季节,出去郊游我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你知道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吗?2、提出问题: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1、大组汇报,并提出问题:2、出示例1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小组交流讨论。练一练: 184=

5、 243= 252= 146=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1305= 2380= 1506= 713= 4602=3、探讨口算方法学生思考、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你是怎样算出得数的?4、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归纳总结口算方法:十位乘的积加个位乘的积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1、练习六第1题。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2、比一比,谁算的又对又快172 3103 1804243128145 3602 15626031753、第2题。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4、生活中的数学5、练习六第7题解题思路: 先求买3棵树花多少钱,买

6、3棵送1棵,实际买了4棵树 再求买1棵树要花多少钱;最后求每棵便宜多少钱。列式:163=48(元) 484=12(元 )16-12=4(元)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总结口算方法。复习口算的方法,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引领学生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 创设开放的空间,自主发现口算乘法的方法,鼓励算法的多样化。运用比赛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进一步熟练口算的方法,形成口算的一些技能技巧。教学时,注意培养大多数学生的口算能力。反馈形式及效果个别学生乘法口诀记忆不牢,加强了练习,进行了辅导.作业分层设计练习各种形式口算题学困生熟记口算方法板书设计口算乘法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16千米。 163

7、=48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63=18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30+18=48 1603=口算方法:十位乘的积加个位乘的积课后反思主备人李春秀修改人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第( 七 )册第( 三 )单元第( 2 )课课题因数中间、末尾没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三位数乘两位数,因数中间、末尾没有零的笔算乘法。过程与方法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经历笔算乘法计算的全过程,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参与,观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探索,进行归纳,获取知识,通过参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

8、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教学模式与环节五环教学法学情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学习难度不大,便于学生掌握。教具学具课件及图片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建议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1、出示知识树,明确目标。口算: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9、=笔算 2412= 4459= 6352=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最想到哪里去旅游?如果我们从济南到青岛,乘火车要用3小时,火车每小时约行145千米,请大家算算,从济南到青岛大约有多少千米?2.学生讨论,然后交流,你是怎么算的?如果我们乘汽车去北京要用12小时,汽车平均每小时行85千米,请大家算算去北京有多远? 学生继续讨论计算方法,巩固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乘法的方法。3.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怎样

10、列式?学生说出算式:14512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1、.合作学习,探究方法1)怎样计算14512?2)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2.学生独立思考,尝试解决问题。3.小组内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4.全班交流。5.师生共同探究笔算方法。同学们用了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今天我们中带内研究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学生试算,指名几个学生板演:14512集体讨论:用竖式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重点让学生明白: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写积?最后算什么?师生

11、共同小结方法。14512=1740 145 12 - 290 1 45 - 1 740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1. 49页做一做2.实践与应用: 3 2 21 4 5 6 7 9 2 8 6 2 4 2 7 1 3 3 53.拓展提高1、下面的题,你能不写竖式,直接口算出得数吗?1311= 1233=1455=1566=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发现。2、12111=13

12、411= 15811= 16711= 一个因数是11的乘法,积有什么规律? 学生交流探究的结果。5.变式练习:练习七第7题:说出计算中的错误,并把他改正过来。6.解决问题:(1)、 练习七第8题。学生独立解答。学生总结出:总价=单价数量从表中你还发现了什么数学问题?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并解答。(2)、练习七第9、10题。(3)练习七第11题方案一:12815=1920(元) 3000-1920=1080(元)方案二:15815=2370(元) 3000-2370=630(元)方案三:19815=2970(元) 3000-2970=30元)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1.课堂小结: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13、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2.指导学生讨论:怎样计算比较简便?写竖式时,三位数在上面,两位数在下面,计算起来比较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数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安排了各种形式的练习,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竖式计算练习、有变式练习、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有探索实际规律的练习。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馈形式及效果1,基础练习反馈2,思维训练反馈作业分层设计1、 判断并改错。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

14、。笔算时应注意什么?2、 笔算12473= 46215= 22436=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3、 解决问题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5)书上练习七第8题4、思维训练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 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15、。板书设计三位数乘两位数例1:14512=1740 145 12 - 290 1 45 - 1 740方案一:12815=1920(元) 3000-1920=1080(元)方案二:15815=2370(元) 3000-2370=630(元)方案三:19815=2970(元) 3000-2970=30元)课后反思主备人李春秀修改人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第( 七 )册第( 三 )单元第( 3 )课课题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2.使学生经历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的过程,进一步掌握算理和计算的方法,培

16、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归纳总结,让学生从交流中获益,体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的重要性。情感、态度、价值观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地合作意识和主动探求知识的学习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学重点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教学模式与环节五环教学法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和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步学习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学时,先教学两个因数末尾都为零的乘法,再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零、另一个因数末尾有零的乘法。教具学具课

17、件及图片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建议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1、看数字猜成语1=25(以一当十) 1256789(丢三落四) 333555(三五成群) 0+0=1(无中生有)11=1(一成不变)9寸+1寸=1尺(得寸进尺)1+2+3(接二连三 ) 100010=10000(成千上万)2.口算3.笔算 7086= 7908= 54278=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同学们坐过火车吗?说说坐火车的感受。你比较喜欢什么样的火车?例2.特快列

18、车每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每小时可行106千米。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怎样解决?2.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并解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怎样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列出算式:16030=10630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1.)学生分小组学习。怎样计算出这两个算式的结果?16030= 10630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汇报交流。展示学生的计算方法。16030=,可以口算:先算163得48,再在后面添两个0。也可以用竖式计算,这样写竖式:16030=4800 160 30 4800学生汇报交流:10630的计算方法2.)学生交流:积的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1.做一做

19、:说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教师引导学生最优化2.笔算下面各题:3.书后第53页做一做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4、公园的一头大象一天要吃350千克食物,饲养员准备了5吨食物,够大象吃20天吗?1.课堂总结: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笔算乘法(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乘法)辅导记录 :末尾有0的乘法是难点,个别辅导2.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复习三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及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并导入新课。注重加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重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运用数

20、学为生活服务的意识和能力。结合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类比迁移的能力。练习相关题目,强化课堂知识。反馈形式及效果1集体进行运算练习2针对不同学生采用个别辅导作业分层设计1,课堂基础练习:2,思维训练教材思考题板书设计因数中间、末尾有0的三位数乘两位数16030=4800 160 30 4800归纳: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课后反思主备人李春秀修改人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第( 七 )册第( 三)单元第(4)课课题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 这组数量关系。学会速度的写法。2、引导学

21、生自主探索 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并应用它去解决问题。过程与方法放手让学生温故知新,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引导下,收获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1.运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大认知视野,使学生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2.用行程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促进思维的活跃性。习惯养成目标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检查习惯.教学重点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教学难点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学情分析给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思考讨论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达到用中学,学中用。教具学

22、具课件,图片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建议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1. 口算(10道)2.用竖式计算 3412 26733、出示本课的知识树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1、.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 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展示搜集的信息。2、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小时约行16千米。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

23、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 小林每分钟走60米,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3.学生分小组学习有关的形成问题的数量关系。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1、学生分小组讨论,尝试计算。2、汇报交流,举例说明生活中的一些速度单位。3、问题:飞机的速度,轮船的速度,磁悬浮列车的速度,宇宙飞船的速度,手表的速度等。4、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

24、少千米?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1、猎豹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写作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6、思考题第57页第10题课堂总结:1、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2、搜集速度,路程,时间的有关信息自编两道应用题,

25、交流汇报。通过巧设悬念,感知引入这一环节,使学生的认知产生矛盾冲突,体会到认识速度的必要性。并渗透符号化的思想和数学的简洁思维。 了解速度,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再学数学的兴趣。动手做一做,一起来探讨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寻求解决形成问题的计算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练习相关题目,强化课堂知识。反馈形式及效果设计一道行程问题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应用题,进行装饰粘贴展示,从而达到学习效果。作业分层设计1、56页5、6、7、8。2、57页思考题。板书设计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

26、行多少千米?802 22510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课后反思主备人李春秀课时修改人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1课时第(七 )册第( 三 )单元第( 5 )课课题乘法和除法计算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巩固所学的乘除法口算和笔算的计算方法,在计算过程中能灵活应用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正确熟练地计算。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通过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反思意识和合作精神。教学重点乘除法笔算的方法,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教学难点正确熟练地计算,积的变化规律,商不变的规律的灵活运用。

27、 学情分析乘、除法口算和乘、除法口算,学生掌握的比较好。能理解因数和积的关系、商变化的规律。对于商变化的规律的运用不够灵活。教具学具课件,练习篇子。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建议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师:我们学习了乘法和除法这两单元,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回忆本单元的重点知识,并且通过练习加以巩固。板书课题:乘法和除法计算1、出示自学指导(1)第三单元和第五单元学习了哪些内容?学生看书,进行归纳。(2)你认为这两个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组织学

28、生自学,教师计时,巡视。2、小组内围绕这2个问题进行讨论。3、共同完成知识树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交流汇报补充第三单元的内容:乘法口算、乘法笔算、积的变化规律汇报:(1)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2)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3)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4)积的变化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要乘(或除以)几。第五单元的内容:除法口算、

29、除法估算、除法笔算、商的变化规律汇报:(1)口算整十数除商是一位数的口算,可从除法意义上想得数,也可用乘法去想,算后要验算一下,验算时可以用乘法来验算。(2)两位数除法的估算,一般是把两位数看作与它比较接近的整十数,再口算出结果。(3)从被除数的高位数起,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前两位比除数小,就要看前三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的上面;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4)商的变化规律在除法里,被除数、除数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1. 直接说结果270030= 18060= 36040=24060= 80040= 42060543= 6030= 2505

30、0=1305= 2380= 1506= 183= 234= 713= 4602= 750=2. 估算52270 71092 54390 35068 45570 678803. 不计算,直接写出下面的积或商根据什么算出结果的?1539=585 79224=3315039= 39612=15390= 158448=4. 笔算54839= 49647= 327684=53042= 30650= 20835=5. 解决问题(1) 甲火车12小时行驶1380千米,乙火车14小时行驶1652千米,哪列火车快,快多少?指出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式计算路程时间=速度(2)有26条船,每天收入780元,照这样计算,

31、现在增加了15条船,每天一共收入多少元?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理解口算算理,并灵活运用这些规律进行口算,使口算更正确、快速,笔算乘除法熟练。积的变化规律,商的变化规律理解得更透彻,学生进一步阐述乘、除法的互逆关系。解决问题较灵活。 明确学习目标。整理归纳所学知识,构建知识结构,掌握和理解知识间的联系。通过练习,使学生掌握口算和估算的方法。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笔算算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的计算。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反馈形式及效果反馈形式:口算、估算、笔算、应用题。效果:学生掌握口算、估算、计算的方法,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学生学会分析数量

32、关系,知道何时用乘法,何时用除法。板书设计乘法与除法的计算270030= 18060= 360 40= 积的变化规律1305= 2380= 1506= 52270 71092 54390 商的变化规律54839= 20835=课后反思主备人李春秀课时修改人年级四年级学科数学第( 七 )册第( 三)单元第( 六 )课课题例4(积的变化规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规律情况。(课本第58页的例4,“做一做”及相应的练习)2.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初步获得探索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过程与方法1.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

33、化规律,培养初步的概括和表达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搜集与实践过程,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形成知识网络。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探索数学知识,促进学生简知识,情感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情趣。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学情分析“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课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划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有一定难度,教学时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以便掌握知识。教具学具课件及图片教学程序教学环节师生活动设计意图修改

34、建议一、单元导入,明确目标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三、大组汇报,教师点拨四、变式练习,拓展提高五、课堂小结,单元回归研究问题,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62= 8125=620= 24125=6200= 72125=组织小组交流。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 两组计算,想一想又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2.分

35、层概括规律:组织小组交流,让每一个学生先把算式中独立发现的规律说给自己的同伴听。3.如:20是2的10倍,120也是12的10倍;右边一组算式,发现的规律是:24是8的3倍,3000也是1000的3倍。1.组织大组汇报,交流:讨论根据算式中积随因式的变化情况,教师点拨: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引导学生概括: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1. 整体概括规律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引导学生总结规律。2.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时,积也要乘(或除以)几。3. 验证规律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

36、,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1248 1712=2042624= 1724=2612= 1736=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4. 每位学生哥携两组算式,一组3个,展现积分别随一个因数扩大、缩小的情况。3、应用规律1.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2.独立思考,发现规律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 (182)(242)=10545= (1055)(455)= (1053)(453)=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2475=1800(246)(756)=1800(243)(75)=180036104=3744(364)(1044)=3744(36)(104)=37441. 书上练习九的1、2、3。2. 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 ,宽扩大到原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