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哲学》读后感.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485001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王阳明哲学》读后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阳明哲学》读后感.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王阳明哲学读后感关于王阳明,我们知道他被誉为我国历史上二个半完人(孔子、王阳明、曾国藩半个)之一;儒家的四大圣人(孔孟朱王)之一;近500年来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也就是自阳明先生以降,无出其右等等。当然与阳明先生的百战百胜的赫赫战功相比,令他名垂青史的是他创立的心学体系,我们都听说过“致良知”、“知行合一”,但这些概念究竟讲得是什么,它们跟以前的儒学、甚至佛老有什么关联,众说纷纭。王阳明哲学对王学的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对王阳明思想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了细致的论证考察,以翔实的资料为世人呈现真实的王阳明哲学思想和整体风貌。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但很多人对王阳明思想有很

2、多误读,认为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偏重于抽象思维,而轻实践;有的人,则把王阳明思想直接归为佛老的无为,同体等。首先对“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进行初步了解。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朱熹解读为:穷究事物道理,致使知性通达至极。就是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来获得道理。王阳明遵循朱熹的“格物致知”,开始了穷理功夫。于是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换句话说,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这也表明通

3、过朱熹的格物之说,难以达到“致知”的效果。王阳明解大学的“致知”为“致良知”。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但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这是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讲良知实践在行动上去,这与朱熹“向外物求道理”截然不同。“致良知”其实就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并不是被大家误读的,只是抽象思维,只一味地想,而不动手去做。也就是说“致良知”与“知行合一”是相伴相生的存在。就好比我们知道孝顺父母是正确的事情,是我们的良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就是常回家看看,帮妈妈捶捶背,帮爸爸洗洗碗,让他们幸福安享晚年。这本王阳明哲学适合慢慢品味、思考,需要你全身心的投入,方能体会到阳明先生的思想历程。他的心学义旨,并不是浮于表面的鸡汤或佛老思想。相反,读懂他的“致良知”“四句教”“知行合一”,仿若醍醐灌顶,有柳暗花明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