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提升方案.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品质提升方案.ppt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品质提升改善方案,产品设计DQE导入品质体系提升供应商管理品质管理改善巩固措施总结,目录,新产品开发过程DQE导入规划,DQE导入规划,现有开发流程,过程DQE控制节点,DQE导入流程,客户信息导入/市场调研阶段设计开发策划阶段,设计与开发策划阶段-设计开发输入阶段,设计开发输入阶段-设计开发输入评审阶段,设计开发输入评审阶段-设计开发输出阶段,设计开发输出阶段-设计开发输出评审阶段,设计开发输出评审阶段-设计开发验证阶段,设计开发验证阶段-设计开发确认阶段,设计开发确认阶段-量产阶段,1,2,3,4,5,6,7,管制阶段列表,DQE导入管制列表,8,一、工作流程化二、作业标准化三、文件规范
2、化四、人员信息化五、质量精细化,质量体系-全员参与,提高品质意识,品质体系提升,一、完善进料品质检查记录,确保源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及可追溯性,对异常频发的供应商进行辅导,推动供应商进行内部改善。二、年内对供应商进行审核评分,对供应商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生产能力、设备状况及质量管理体系等方面进行摸查,对未能达到我司要求的供应商进行淘汰更换。,来料品质-进料接收标准,供方审核,1:漏装、少装,13项问题点,2:组装不到位,3:热缩管烤破,4:混料,5:互配不良,7:装错零件,8:标识不清、标识错误,9:防水圈脱落,10:拉脱力NG,11:外观不良,13:温升过高,异常汇总,6:防水NG,12:
3、电镀氧化,三不原则,不接受不良品,不制造不良品,不传递不良品,制定严禁不良品流入下一工序的管理方案,并持续不断地构建一个完善的管理体系。,销售/品质/售后将客户的标准传达技术部门,由技术部负责完善产品图纸信息。,各工序将客户的产品要求传达至相关操作人员,生产过程严格执行客户标准。,着手推行标准化作业管理,将标准化生产贯彻落实到各项生产管理中。,检查体制,来料品质,制程工程,提升体制,一、供应商现场检讨分析二、来料不良追踪/回复/改善效果确认三、供应商定期辅导培训四、供应商现场审核五、供应商品质异常处罚六、供应商份额调配七、对C/D级供应商会议检讨,来料品质-进料接收标准,供方审核,一、充分利用
4、数据统计及分析(PPK),对制程不良进 行分析及改进,提高产品品质。二、形成统一标准(CP,SIP落实),统一操作(SOP PFEMA),将标准化生产落实到制程每一个环节。三、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新进人员),使员工充分了解及掌握所有工序的操作技能。,制程工程-异常原因分析及改进推进,一、电气性能100%导入测试。二、端子压接首件必须全面导入保持力压缩比接触阻 抗温升。三、关键工艺做CPK过程能力研究。四、监督所有产品100%対首件互配。五、气密性测试全面导入。,产品检测-品质监测系统贯彻执行,一、建立品质履历并进行整合,记 录以往发生过的质量异常及解 决方法,形成改善方案并落实到相关
5、责任部门,督促改善并予以验证。二、定期召集相关工序负责人进行QCC管理活动,对近期发生的质量问题进行检讨,深度挖掘问题产生的根源,提升产品质量。,检查体制-再发预防对策,人员培训,一、建立品质考核制度,提升操作人员 的责任感。二、每月对产线人员进行技能评比,提 升操作人员工作技能。三、全员参与,展开TQM品质管理活动。四、持续改善,强化7S管理。,提升体制-全员参与,提高品质意识,标准作业手法推广,完善事故追责制,建立品质激励机制,加大品质巡查力度,1:,3:,:2,:4,总 结,时值公司酝酿突破发展和走向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发展之际,面对新产品的不断出现、市场的变化,品质部工作任重而道远。1.
6、品质部将继续按照公司制定的目标,提升品质人员素质,即时跟进新产品、新标准,品质管理策划,严格控制质量,确保公司产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要。在质量控制上加强对产品检验手段、项目和方法的分析研究及策划,加强质量目标的统计和品质异常跟踪,对供应链的品质管控,切实落实供应管理,供应链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建立执行,对各供应商的综合能力评估,质量管控能力评估等方面展开,降低原材料到我司的不良率,以达到供应链管理的双赢目标。2.品质控制机制虽然得以建立,但仍需进一步完善。1)在全面开展实行TS16949质量体系工作,加强对各事业处质量体系的监督检查,保证质量体系的有 效性、适宜性和充分性,使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上升一个台阶。2)规范实验室测试流程、测试方法并持续优化。3)品质部人员合理配置,使得人力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化,细致化。3.推行绩效考核为更好的调动员工工作效率,对品质检验人员的考核工作将加强。4品质部质量目标制定如下:1)客户投诉:小于4次/月 2)出货合格率大于99%3)产品直通率大于98%4)来料检验及时率大于99.5%5)来料检验误判率小于0.5%针对生产运行所出现的问题,做好各项检测工作,为生产提供“准确、及时”的检测数据,同时加强各生产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对于生产异常和各种波动及时反馈。确实为生产部门提升“品质”做好服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