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490883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8.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ppt(1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标 新理念 新实践,綦江县教科所 陈静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体会,主要内容,一、为什么将教学大纲改成课程标准,二、语文课程标准出台的重大意义,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五、习作教学的新思维 新策略,这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以改革课程为核心,牵动了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而研制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是课程改革这一系统工程中的重点工程,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标志着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一、为什么将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

2、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年教育部组织对我国义务教育实施状况的调研表明,我国现行教学大纲要求过高,教学内容存在繁、难、偏、深、旧、窄的情况,的学生不能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与世界各国相比,我国同一学段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知识面较窄,同一知识深度较深。同时,对各科教学的内容、教学要求做了统一的硬性的规定,缺乏弹性和选择性。这种现状导致大多数学生负担过重,学生辍学率增加,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国家制定的某一学段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它应是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因此,课程标准是一个“最低标准”,是一个绝大多数儿童都能达到的标准。接

3、受义务教育是每一个儿童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应面向每一个儿童,着眼于全体儿童的发展。,第一,课程价值趋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现行的教学大纲关注的是学生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而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社会对国民素质的要求。基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未来的建设者,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国家对未来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的纲领性文件,各学科或领域学生素质的要求应成为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本次课程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宗旨,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加强课程的目标意识,是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目前,即便

4、仍沿用教学大纲的国家,其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第三,从只关注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教学大纲顾名思义是各学科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教师教学是教学大纲关注的焦点,缺乏对课程实施特别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课标中有所体现:,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总目标)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

5、到的词语。,在课程目标中,又如:关于“口语交际”的目标: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精彩情节。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教材中,第四,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我国现行的教学大纲对各科教学工作都做出了十分具体细致的规定,以便对教师的教学工作真正能够起到具体直接的指导作用。教学大纲便于教师学习和直接运用,但是“刚”性太强,不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没有给教材特

6、色化和个性化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不利于教材多样化的实现,无法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学校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与之相比,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在某一方面或领域应该具有的素质所提出的基本要求,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标准。国家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实施、评价及教材编写做出了一些指导和建议。但与教学大纲相比,这种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学与评价的选择余地和灵活空间都很大。同时,本次课程改革把实施三级管理政策作为重要目标,给地方和学校创造性地执行国家课程提供了政策保障。,例如:“识字与写字”目标(1、2年级)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

7、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在教材编排上:从教学内容的要求和课后练习的安排都体现了一定弹性,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教材中,总之,课程标准的特点 由强调学习内容到强调教学过程本身的价值。由强调目标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8、和体验。由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学生、教师、教材 环境诸因素的整合。由强调显性课程到显性和隐性课程并重。,二、研究和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意义,第一,改变过于注重传授知识倾向,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第二,语文课程改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学习和吸收了各种新的教学理念,第三,课程改革与课标出台,吸收了40多年的宝贵经验和沉痛教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方法与过程,强调“三维目标”,知识类型,按功能分:陈述性:解决是什么问题(强)程序性:讲方法、过程、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弱)按价值分:科学:创造物质财富(强)人文:创造社会财富(弱)按来源分:书本:(强)经验:可意会

9、而难言传(弱),知识是基础,能力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渐获得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相辅相成。课标中仍体现了对基础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如有关拼音、汉字、标点、阅读、写作的知识,附录中的汉语知识,对学生的后续学习作用很大,需要逐步渗透。对于语文知识,一要有序,二要有度,三是要明确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1、知识与能力,即按照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浅入深地传授有关知识,例如,低年级以识字、写字为重点,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汉字的笔顺笔画、偏旁部首的知识;低、中年段要让学生了解一些有关标点符号的知识;五、六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叙述顺

10、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79年级要求学生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词的基本分类、短语和单句的基本结构;等等。,有序,体现 在教材编写中如“按专题组单元”等,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教材中,体现在教材中,有用,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而是为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健全人格,适应未来生存和发展,需要学习终身有用的知识与能力。,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如:六年级毕业题根据“张”的不同意思组词 看望()扩大()写出“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中意思完全相反的

11、一组词。_“万古长青,千山一碧,翠色欲流”三个词语都有()的意思,表示这个意 思的字分别是_ _ _。请你选择家乡的一种地方产品(包含旅游、休闲等服务),写几句广告词,语文教学中传授语文基础知识是必要的,但要有度,不能拔高要求,不要把知识体系化,不要脱离能力培养去孤立地传授知识。倡导在学生言语实践活动中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关注能力的培养。这样,知识就是动态的、活的、有用的,否则就是静止的、僵化的、无用的。例如今年六年级毕业考试题。过去我们对语文能力的分项研究比较多,综合性研究比较少。今后应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研究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字词句篇知识和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关系及其互补互促

12、的特点和规律。,有度,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过去,我们对此不够重视。相对而言,知识、能力是基础。学生在认知过程和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情绪体验和价值判断,从而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所谓“端正学习态度”,试问,态度从何而来?是靠老师的要求吗?是靠抽象说教吗?态度是内在的心理需求,是学生对语文发生了兴趣、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之后自然形成的,而非单纯外在的表现。需要教师从教学氛围、教学设计到评价策略诸多方面着手。如课标中的习作教学目标就十分注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12年级重在培养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34年级重在减少束缚,使学生自由表达;56年级重在表达真情实感,使学生进

13、行有个性的表达。),2、情感与态度,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的意见。,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产生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等,都产生于一定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知识能力的实际及其生理心理特点、教学的目的要求决定教学过程的安排和教学策略的选择

14、,而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又反映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教学个性,同时也反映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和态度不仅关注知识结论、结果,更要关注知识和能力的形成过程.。如体现方法的:,3、方法与过程,导语,识字,课文,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宏观上看:(一年级),导语,课文,我知道,语文园地,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口语交际,展示台,宽带网,二年级,导语,资料袋,语文园地,口语交际,习 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课文,精读,略读,展示台,成语故事,趣味语文,中年级,导语,资料袋,词语盘点,口语交际,习 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课文,精读,略读,展示台,成语故

15、事,趣味语文,阅读链接,语文园地,高年级,师:请同学们自读第3自然段,你能知道什么?生:第3自然段写的是爬山虎的脚长得什么样。师:(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根爬山虎的茎,茎上有2个叶片)哪位同学能到前面来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一生到前面画,其他同学观察。)师:这位同学画完了,大家评评。生:这个同学画得很好。生:画得很逼真,那细丝真象蜗牛的触角。生:画的颜色是红的,跟课文上介绍的一样。师:看来,大家都认为画得很好。请大家再读读课文,把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来。(生读书,师巡回了解情况),如爬山虎的脚教学片段,师:有没有新的发现?(生无表示,师走到学生中间,把学生标画好的内容,放在实物投影仪上

16、)内容是: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根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师:再读读勾画的句子。(读到“细丝”时,就有不少同学举手了)生:刚才,那位同学画错了脚的位子,应该在茎上长叶柄地方的反面,他画在茎与叶柄之间了。(很多同学都表达了相同的认识)师:同学们,你们第一遍读书很认真,第二遍勾画也很仔细,但没发现这个问题。为什么第3遍发现了这个问题呢?生:第3遍我把前后的句子联起来想了,就读懂了,上面的例子,就体现了学生由 不会到会、不会学到会学

17、的过程,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也是学生在实践中领悟到的。,在学生学习语文的实践活动中,上述三个方面常常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的“三维一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以知识为基础,以学习方法为中介,逐渐获得正确理解和运用语文的能力(在获得能力的过程中,也可以获得知识),并产生情感、激发想像、启动思维,形成一定的学习态度,所有这一切都体现在教学过程之中。,总之,1、“建构主义”理论,2、“多元智能”理论,4、“对话”理论,吸收了先进教育理论,3、后现代课程观,1、“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有客观的知识,也有主观的知识(经验),在学习中必有主观经验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以经验为基础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阅

18、读强调自读、自悟,强调感悟体验。,2、“多元智能”理论认为,言语语言智力 逻辑、数理的智力 视觉空间智力 音乐节奏智力 身体运动能力 人际交往智力 自我反省智力 自然观察者能力 存在智力,应关注人的智能类型,不强调高下 优劣。人的智力有九种,其目的:教学尊重个性和差异,注重张扬各类学生个性,既注重科学技术又注重人文精神,即既注重科学性,又注重人文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3、后现代课程观认为,学生是学习主体,教学是多重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对话过程中的主体。,4、“对话”理论认为,50年代繁琐分析为主,70年代末以来,重新强调工具性,加强语言文字基本功能,坚持10多年,使“训练”为应试服务,,6

19、0年代,工具性、思想性对立,使语文偏离本体,成政治化的语文。,吸取多年经验教训,三、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课程标准包括“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以及“附录”四大部分。设计思路是:首先明确语文课程性质、地位,提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而后阐述语文课程的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接下来提出为了实现课程目标的几项建议教材编写建议、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最后是附录,包括推荐的优秀诗文的背诵篇目、课外读物的建议以及语法修辞知识要点。概括起来就是“一、二、三、四、五”。,一个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程目标是按照国家的教育方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完成规定的教育任务和

20、学科内容,使学生达到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课程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部分。“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

21、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两个性质: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1、工具性:语文本身是工具,是与人交流、表达情感和进行思维的工具,就语文课程来讲,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工具,语文是终身学习的基本工具学科。是工具,就需要熟练掌握,需要反复实践,运用自如。强调学什么,怎么学。,2、人文性:即人类文化,语言是文化传承的载体。离开人和人的交际,语文就没有用,人文是既古老又时髦的词汇(人文、天文对应),过去工具性的张扬,人文性遭践踏。强调学生为什么学,将来怎样去学。,要既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又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在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语文工具的过

22、程中,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谈到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时强调:“一定要改变对语文学科的陈旧看法,认为语文只是读读、写写等技术性、技巧性的小事,对现代人的培养无足轻重。殊不知语言、思想、情感同时发生,语言这个交际工具不仅是文化的载体,而且还是意识、思维、心灵、人格的组成部分对语文学科的完整性千万不能阉割。”,特别强调,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无论是“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提出的,比较全面。拿“总目标”来说,一共有10项。1-4项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兼有“过程、

23、方法”的目标。第5项是侧重于“过程、方法”的目标。6-9项分别从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口语交际诸方面提出目标,侧重点是“知识、能力”以及“过程、方法”。第10项从能力方面提出新要求“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知识和能力(基础)、过程和方法(手段)、情感态度价值观(动力),围绕“语文素养”把三维统一融合在一起。统领四个学段,五个板块即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实践。示例如下,其突出特点,首先,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或凸现了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其次,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这一维度也作为目标的组成部分

24、,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现状。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和落实(如口语交际突出交际性,强调知识的应用实践、体验)。,雨点儿三维目标的制定,知识和能力 1、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方、半、巴”3个字。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词句。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雨水与植物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过程和方法 1、在自由读、指名读、评读、竞赛读、合作读、表演读中读通、读懂、读好课文。2、朗读、发言时仪表大方、声音响亮;注意倾听

25、,想好了再表达,表达时语言清晰、流利。3、学会圈圈划划,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在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在表达与倾听中学会尊重别人、欣赏别人、改进自己。2、感受雨点儿的可爱,感悟雨点儿给人们、给世界带来了美丽。,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 个 理 念,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贯穿于标准的一个基本理念。标准在“前言”的“课程性质与地位”中明确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

26、,“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把“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第一条,可见它在整个标准中处于核心的地位。“课程目标”这部分,实际上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具体要求。“总目标”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要求,“阶段目标”是各个学段应该达到的要求。“实施建议”从教材编写、教学实践、评价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原则性建议,目的在于落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学习语言是 母语教育。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音形义统一等)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影响。,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特别注意,恰当看待“语言文字训练”的作用和功能,

27、重视语文的本体性,是语文课区别与其他学科的个性特点,但不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尊重学生的多元体验和感受,熏陶。在人必有“私”、人必有法的前提下,万物并与而不相害,在精神世界也应是“物种多样性”(多元)才能平衡。重视语文实践性与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关系。a、打通与生活的渠道。b、以文本中介,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把听说读写权还于学生。c、语文实践是丰富、多向的,包括课内还有课外。汉语言文字特点与学生整体感悟的有机结合。重视“语境”语感。,在教材中,在教材中,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新课程重视过程与方法的具体体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当然,不可否定传统接受性学习的作

28、用。教师的主导作用绝对不应该因为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而削弱。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一方面教师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使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的权利;一方面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有力的指导、引导、辅导、诱导,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高效的学习。自主不等于自由放羊,合作不等于简单分组,探究不等于简单的问答。,具体做法,一是提供交互式的学习平台。提供学习平台,也就是创造氛围、空间,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使语文教学有一个民主、宽松、和谐、愉悦的氛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时时、人人有提问、发表、交流、展示的机会。二

29、是精心组织学习活动,要点有:组织好自学,核心是使每个学生都能独立思考;组织好合作学习,既做到在互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做到因材施教,加强个别辅导;组织好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加强引导、调控,以全面实现教学目标。总之,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学习活动,通过师与生、生与生的交流,使学生不断进行自我组织、自我建构,在这种组织、建构中,逐渐提高语文素质,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语文的方法,(1)、采用发现教学法,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2)、积极培养合作的意识和精神,使学生学会小组合作、全班合作、师生合作,学会汲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学会欣赏别人、倾听别人、关爱别人。做到五会:,一会互

30、相读、互相倾听。二会互相讨论。三会互相商量。四会互相检查。五会集体汇报。,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其次是引导者,指导者,教师的教学不是既定的教条,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再创造,具有生成性,弹性,可尝试改革教案(备课)形式,在充分预设基础上以学定教。让课堂随机调控,自然生成。同时,不可否定接受性学习的作用。综合性学习也称“综合性课程”或“学科交叉课程”。是一种独立的课程,与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并列。具有独立性,统整性、学际性、开放性、弹性、主体性、合作性、现实性与特点。更利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材编排上也体现这一理念:,这种开放和活力表现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途径、学习方式、学习效果等,也体现在课内学

31、习和课外学习、课外生活。课堂的开放主要在课前、课中、课后,特别是课堂上的师生间、生生间、师生与文本间的对话、交流、互动,更是值得关注的资源。特别要利用好教师和学生的个人知识、生活经验、个体体验等。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作到刚性与弹性、硬性与软性、显性与隐性结合。,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教材中,在课程内容上,不仅语文教科书增加选学、选读、选做的内容,教科书给地方、学校留有补充乡土教材的空间,而且鼓励教师开发、利用取之不尽的语文教育资源。在课程实施上,既要不断改进课堂教学,使其更富有活力;又要使教学走进自然、走向社会,探索形式多样的、与

32、自然社会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教学形式。可以说,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语文课程体系,已成为深化语文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语文课程内容,由于地方、学校、教师参与开发,将成为源源不断、经常更新的一泓活水;语文课程体系,由于打破了学校与社会、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壁垒,逐步做到课堂教学、语文活动、综合性学习相结合,学校、家庭、社会语文教育相结合,将变得开放、创新,充满活力。,1、识字写字,五 大 板 快,2、阅读,3、习作,4、口语交际,5、综合实践,四、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1、理念变为行为,2、转变教师角色,4、优化教学结构,3、整合教学方法,5、改革教学评价,1、

33、理念变为行为,1正确对待教材,它不是圣经,把它变为学材,变为学本。要有创造性地解读,有思考有选择地使用教参。2好课的标准:学生喜欢,效果(语文本体性体现)不错。3上好课的关键,理念先进,基本素养好,(钻研教材、处理教材,以学定教、随机生成,普通话、板书、体态,情感等。)“冰山理论”把文学创作看作冰山,一部伟大文学作品表现出来的,比它本身的底蕴少得多。教学设计也尊重“冰山理论”,设计不把钻研中的所有东西都拿出来,要重其所重轻其所轻。如果把教材当冰山,那么重难点是露出水面的。一定要解决好其余的,找到突破重难点的口子。,2、转变教师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从知识传授者变为

34、学习的促进者、合作、引导、组织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学中注重培养兴趣,创设情境,尊重差异。重在激励,妙在点拨,贵在引导,巧在开窍。,3、整合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教学思想的物化,同学科特点密不可分。模式可以规范我们教学,但生动的教学会冲破模式,形成变式,讲求丰富多彩。多种教学方法的巧妙组合为上法,没有一种方法是包打天下的。教学方法整合好的标准:激发情感,调动情绪促进自主探究,紧扣语文本体(词、句、段)激活思维、语言教法能转为学法张扬个性,鼓励多角度思维,得出多种结论。拓展视野,打开思路,向课外生活和学习延伸。,4、优化教学结构,教学结构优化依据课(识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的特点,学生的

35、特点。整体把握,因内容而定。形象思维,面性思维是整体把握,在语文教育十分重要。逻辑思维是线型思维,在教学中也有一定作用。(分段分层)抄词抄句,背诵,要在量中求质,多中求精。,5、改革教学评价,1传统评价问题多:目标片面(选拔),范 围 窄(书面),手段单一(量化),主体有限(教师)。2课程评价建议,评价目的(促进发展),评价取向(整体、综合),评价手段(定性、定量结合),评价主体(师评、自评、互评、家长评等)*考试只是评价的方式之一,评价是整体的。把握“三个尺度”:广度,品位,深度。知识技能好评一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好评。综合评价的改进方法需要逐步探索。如“成长袋评价”等,谢谢大家!,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言积累(文化底蕴)、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等。标准“总目标”所列的十条,是对接受义务教育的每一个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的基本要求。做到了这十项要求,就应该认为“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在教给方法与关注过程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在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同时注重人文素养的熏陶感染,一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