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原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540472 上传时间:2023-04-26 格式:DOC 页数:183 大小:1.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原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3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原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3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原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3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原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3页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原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原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案原版.doc(1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1.1 与数学交朋友-许俊毅学习目标: 1、使学生初步到数学与现实世界的密切联系,懂得数学的价值,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初步体验到数学是一个充满着观察、实验、归纳、类比和猜测的探索过程。学习重难点:重点:加强数学意识;难点:数学能力的培养。学习过程:一、与数学交朋友1、数学伴我们成长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就遇到数学,数学将哺育着你的成长。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使你变得更聪明了。从生活的一系列人生活动中,我们会逐渐意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和数、数的运算、数的比较、图形的大小、图形的形状、图形的位置有关。另外,数学知识开阔了你的视野,改变了你的思维方式,

2、使我们变得更聪明。2、人类离不开数学自然界中的数学不胜枚举。如:蜜蜂营造的峰房;电子计算机等等。从生活中的常见的天气预报图,从经济生活中的股票指数,到某些图案的组成:3、人人都能学会数学数学并不神秘,不是只有天才才能学好数学,只要通过努力,人人都能学会数学。学好数学要对数学有兴趣,要有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要善于独立思考。学好数学还要关于把数学应用于实际问题。二、激发训练:三、作业巩固:第一章 走进数学世界1.2 让我们来做数学-许俊毅学习目标: 1、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定的兴趣,获得学好数学的自信心;2、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养成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习惯;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

3、获得对数学良好的感性认识,初步体验到什么是“做数学”。学习重难点:重点:如何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难点:学生对数学的感性认识。学习过程:一、让我们来做数学:1、跟我学要正确地解数学题,需要掌握数学题的方法。例:如图所示的的方格图案中多少个正方形?2、试试看例:在如图中,填入1、2、3、4、5、6、7、8、9这9个数,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15。例:在上图中,已经填入了1至16这16个数中的一些数,请将剩下的数填入空格中,使每行、每列及对角线上各数的和都为34。例:红旗小学学生张勇和他的爸爸、妈妈准备在国庆节外出旅游。春光旅行社的收费标准为:大人全价,小孩半价;而华夏旅行社不管大人小

4、孩,一律八折。这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一样(每人100元),你认为应该去哪家旅行社较为合算?二、激发训练:三、知识小结:通过以上两节的学习,我们要一定喜欢上它,并希望它天天陪伴你。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将在小学的基础上学到更多新的知识。四、作业巩固:第二章 有理数2.1 正数和负数-许俊毅学习目标:1、明白生活中存在着无数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举例说明; 2、能体会引进负数的必要性和意义,建立正数和负数的数感。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列举现实世界中的“相反意义的量”的例子来引进正数和负数,要求学生理解正数和负数的意义,为以后通过实例引进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加法和乘法法则打基础。难点:对负数的意义的理解。

5、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本节课是一个从小学过渡的知识点,主要是要抓紧在数范围上扩充,对引进“负数”这一概念的必要性及意义的理解。二、合作探究:1、回顾小学中有关数的范围及数的分类,指出小学中的“数”是为了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如:0,1,2,3,2、能让学生举例出更多的有关生活中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能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对立面。如:汽车向东行驶3千米和向西行驶2千米;温度是零上10C和零下5C;收入500元和支出237元;水位升高1.2米和下降0.7米;上面所列举的表示相反意义量,我们也许就会发现:如用原来所学过的数很难区分具有相反意义的量。一般地,对于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我们可把其

6、中一种意义的量规定为正的,用过去学过的数表示;把与它意义相反的量规定为负的,用过去学过的数(零除外)前面放上一个“”号来表示。如:在表示温度时,通常规定零上为“正”,零下为“负”即零上10C表示为10C,零下5C表示为-5C概括:我们把这一种新数,叫做负数,如:-3,-45, 过去学过的那些数(零除外)叫做正数,如:1,2.2 零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例:下面各数中,哪些数是正数,哪些数是负数, 1,2.3,-5.5,68,-,0,-11,+123,三、阶梯训练:1,2,3,4四、知识小结:从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中,应能从数的角度来区分小学与初中的异同点,通过运用发现相反意义量,能理解引进“负数”

7、的必要性及其意义。五、作业巩固: 六、每日预题: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应该怎么样来分类?第二章 有理数2.1 正数和负数2-许俊毅学习目标:1、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懂得有理数的两种分类,及对一个有理数进行分类判别; 2、在数的分类中,应加强对负数的理解及对零在数分类中的特殊意义的理解。学习重难点:重点:在引进负数后,能对已有的各种数进行概括,理解有理数的意义,及有理数的两种不同分类的重要意义。难点:在对有理数的认识上,应加强对负数及零的重视,明确两者在有理数集的地位与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通过上节课对“负数“概念的引入,通过对数范围的补充及扩大,进一步引入了有理数的概念,并对扩大后的数的范围

8、进行重新分类。二、合作探究:1、引例:(1)请学生说出负数的特征,并指出实例说明。 (2)以第(1)题中,学生所回答的数进一步分析,不同数的不同特点。2、通过对“负数”的引入,从我们所接触的数可发现有这样几类:正整数:如1,2,34,零:0负整数:如-1,-3,-5,正分数:如,负分数:如,-0.3,由此我们有:概括:正整数、零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为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然后根据我们的概括,我们可以对有理数进行如下的分类分类一: 分类二:正整数 正整数整数 零 正有理数 正分数有理数 负整数 有理数 零分数 正分数 负有理数 负整数负分数 负分数3、有关集合的简单知识

9、:概括: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一个数的集合,简称为数集;所有的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所有的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例:把下列各数填入表示它所在的数值的圈里: -18,3.1416,0,2001,-0.142857,95% 正整数 负整数 整数集 有理数集三、巩固提高: 1,2,3四、知识小结:从有理数的分类入手,就着重于各类数的特点,特别是正,负及零的处理。五、作业:1 2,3,4六、每日预题:什么是数轴,数轴有什么作用,应怎么样在数轴上表示数?第二章 有理数2.2 数轴数轴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会正确画出数轴,初步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2、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

10、学习重难点:重点:正确画出数轴,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难点:应理清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本节课通过对生活中温度计的认识,引出数轴,对照有理数中新增加的负数,联系生活经验,讲解数轴的概念及画法,注重有理数与数轴的对应关系。二、合作探究:1、从两个角度引出数轴:其一,在小学学习数学时,就能用直线上依次排列的点来表示自然数;其二,温度计上有刻度,可能读出温度的度数,并且区分出是零上还是零下。2、数轴概念及画法:第一步:画一条直线(通常画成水平位置);第二步: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用这点表示0;第三步: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画上箭头,而相反方向为负方向;

11、第四步: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单位长度取一点,依次标上-1、-2、-3、。概括:像这样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4 -3 -2 -1 0 1 2 3 4 3、正确在数轴上表示任何有理数:在数轴上画出表示有理数,可以先由这个数的符号确定它在数轴上原点的哪一边(正数在原点的右边,负数在原点的左边),再在相应的方向上确定它与原点相距几个单位长度,然后画上点。学生一般容易掌握整数在数轴上的表示,要联系分数和小数的意义,启发学生发现和掌握分数与小数在数轴上的表示方法。例:画出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

12、下列各数的点: 4,-2,-4.5,0三、巩固提高:P23 exc1,2,3四、知识小结:本节课从生活中的实际入手,从小学所学的知识入手,引出数轴的概念。从学习中要学生学会画出数轴,学会在数轴上表示出有理数。五、家庭作业:P25 exc1,2,3,4六、每日预题:在数轴上的两个数在数轴上的位置有何关系,能否根据两个在数轴上的两点的位置去判断这两个数的大小?第二章 有理数2.2 数轴在数轴上比较数的大小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数轴上点的位置关系,初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2、初步认识图形和数量的对应关系。学习重难点:重点:负数和零的大小比较。难点:如何启发学生自己得到有理数的大小比较的约定,并认识其合

13、理性。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能过上节课对数轴的学习,通过对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发现正数、零、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关系,并进一步地发现三者的大小关系。二、合作探究:1、设疑:其一:小学学会了正数及零的大小比较,但有了负数后应如何比较?其二:从数轴上的任意两个点的位置,能否判断出它们的大小关系?有无什么特点?其三:温度计上的两个不同温度的刻度在位置上有什么关系,从数值上看,有无什么特点?2、从以上的设疑中,我们是否能得到:概括: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法则:正数都大于零,负数都小于零,正数大于负数。3、数轴点的移动与点的数值的关系:应注意到移动的方向及移动的单位长度

14、,并能对移动后的点,所表示的数值进行确定。反之应能说明,两个不同点的相互移动的方式,即确定两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为下一节有关绝对值的学习作基础。例:将有理数3、0、-4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用“0) a 0 (a=0) -1 (a0) a 0 例:求下列各数的绝对值: 、-4.75、10.5例:化简: (1) |-()| (2)- | | 三、巩固提高:P31 exc1、2、3四、知识小结:通过对绝对值的学习,明白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懂得如何求出一个有理数的绝对值,并能记住任何一个数的绝对是都是非负数的性质。五、家庭作业:P31 exc1、2、3、4六、每日预题:1、如何比较两个正数的大小?在数轴

15、上如何比较两个数的大小2、如何通过数轴上的位置来总结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数a取何值,它的绝对值总是正数或0(通常称为非负数)。第二章 有理数2.5 有理数的大小比较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会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2、掌握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学习重难点:重点:通过对两个负数比较大小过程的推理,培养学生的推理能 难点: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本节课通过对小学阶段学过的两个正的分数或小数的大小比较及前面正数、零、负数的大小比较知识作适当复习,充分利用数轴和绝对值的知识,通过直演示,将数轴上在原点左侧表示数的“点距原点越远”,与这个“数的绝对值越大”相对应起来。让学

16、生在直观上感受到两个负数大小比较法则的合理性。二、合作探究:1、知识基础:其一:小学阶段对两个正数的大小比较知识;其二:正数与零、负数与零、正数与负数的大小比较;其三:数轴上的点的位置与数大小的关系;其四:求绝对值的方法及绝对值的特点。2、知识形成:(引例)如何通过数轴比较-2与-6的大小?释疑:数轴上的数,右边的数比左边的数大通过对几个例子的分析能让学生认识到:在数轴上因为表示两个负数的两个点中,与原点距离较大的那个点在左边。概括: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例: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1) 与 (2) 与(3)与 (4) 与注意:在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时,应强调学生注意比较的方法及它们之间的

17、推理关系。三、巩固提高:P34 exc1、2、3、4四、知识小结:本节课结合前面所学的正数间的大小比较及正数、零、负数的大小比较,结合数轴上两个数的大小比较,结合负数的绝对值与数的位置关系,从而得到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关在其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及转化能力。五、家庭作业:P34 A:exc1、2、3 B:exc4六、每日预题:1、如何利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量?请举例说明?2、如果一个人从某地出发,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它最后的位置可能与原出发位置相距多少米?有几种情况,请列式表示。第二章 有理数2.6 有理数加法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能

18、正确应用加法运算律简化计算。学习重难点:重点:有理数加法运算中符号的确定。难点:异号两数相加。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教材引入的例题开始未明确指出行走方向,旨在引起学生在有理数运算中对符号的重视,让学生参与发现和归纳的过程,得到较深刻的印象。二、合作探究:1、问题探索:有一位同学在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上,先走了20米,又走了30米,能否确定他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与原来位置相距多少米?根据我们所学过的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量,即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1)若两次都是向东走,则一共向东走了50米,表示:(+20)+(+30)=+50(2)若两次都是向西走,则一共向西走了50米,表示:(-20

19、)+(-30)= -50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同的,且结果具有类似处的。(3)若第一次向东走20米,第二次向西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表示:(+20)+(-30)= -10(4)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东方10米,表示:(- 20)+(+30)= +10以上两种情形都具有类似的情形,即:方向上是相反的,且结果具有类似处的。(5)若第一次向西走30米,第二次向东走30米,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表示:(- 30)+(+30)= 0(6)若第一次向西走20米,第二次没走,则最后位于原来位置的西方10米,表示:(- 20)+0

20、= -20概括:有理数加法法则: # 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绝对值不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一个数与零相加,仍得这个数。例:计算:(1) (2) (3) (4) 注意:一个数由符号与绝对值两部分组成,所以进行加法运算时,必须分别确定和的符号与绝对值。三、巩固提高:P37 exc1、2、3、4四、知识小结:本节课通过对不同情况下的结果,利用正负数来表示相反意义的量及位置的变化,从而引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分析能力。在运算中应特别注意异号相加的情况,学会如何确定结果的

21、符号及绝对值。五、家庭作业:P40 A:exc1、2 B:exc5(1)六、每日预题:小学有学过哪些运算律,这些运算律对运算结果有无影响?2.6 有理数的加法有理数加法的运算律-许俊毅学习目标:1、如何促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对运算律的再认识。2、能够运用运算律对现有的计算进行简便运算。学习重难点: 重点(难点):运算律的灵活运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在上一节学习有理数加法法则的基础上,结合小学学过的有关运算律,对多个有理数相加的情况进行运算,并在其中进行灵活运用运算律,促使运用的快与准。二、合作探究:1、知识基础: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号相加、异号相加、互为相反数相加、同0相加)其二:

22、小学学过的有关加法的运算律。 (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知识运用:(引例1)计算: (引例2)计算: 概括: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例:计算(1) (2) 例:10筐苹果,以每筐30千克为准,超过的千克数记作正数,不足的千克数记作负数,记录如下:2,-4,2.5,1.5,3,-1,0,-2.5 问这10筐苹果总共重多少?三、巩固提高:P40 exc1、2四、知识小结:本节课主要通过能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及加法的交换律、加法的结合律的学习,能多个有理数的加法进行简化运算。五、家庭作业:P41 A:ex

23、c3、4、5(2、3) B:exc5(4)六、每日预题:1、如何计算3比-2大多少?2、如何把减法转化为加法,应注意什么?第二章 有理数2.7 有理数的减法-许俊毅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会将有理数减法转换成加法计算;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归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学习重难点:重点:减法法则的运用。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减法法则。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本节课是在学习加法法则的基础上,根据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以及有理数加法法则,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减法法则,在其过程中应对学生逐渐渗透数学上的重要的化归思想。在减法运算的学习中应着重促使学生对法则的应用。二、合作探究:1、知识基础:其一:有理数

24、的加法法则;其二:小学所学习的减法运算与加法运算的关系。2、设疑:珠穆朗玛峰和吐鲁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分别是8848米和-155米,问珠穆朗玛峰高多少?列式:3、知识形成:引例: 根据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可知:而从加法中我们又可得: 由此有:同时: 所以:概括: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例:计算:三、巩固提高:P43 exc1、2、3四、知识小结:本节课通过在学习加法法则及运用加法与减法互为逆运算的方法得到有关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在运算中应注意到必须“两处同时改变符号”缺一不可。五、家庭作业:P44 A:exc1、2 B:exc3、4、5 C:exc6六、每日预题:1、

25、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可以如何统一成加法?2、 去括号后应如何对有理数进行加减?第二章 有理数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加减法统一成加法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全运算。学习重难点: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二、合作探究:1、知识基础: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其三:“+”、“-”在不同

26、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2、知识形成:(引例)计算: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 = 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提高:P46 exc1、2四、知识小结: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五、家庭作业:P47 A:exc1、2

27、B:exc3六、每日预题:如何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对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简化运算?第二章 有理数2.8 有理数的加减混全运算加法运算律在加减混全运算中的应用学习目标: 对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灵活计算。学习重难点: 重点:如何使有理数的加减混全运算更准确更灵活。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本节课主要是利用上节课的知识点来进一步学习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以求学生对其运算的合理性及准确性的更高水平的掌握。二、合作探究:1、复习: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减法法则;其二:把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的方法与步骤。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2、知识应用:在有

28、理数加法运算中,通常适当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使计算简化,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后,一般也应注意运算的合理性。例:计算:(1) (2) 三、巩固提高:P47 exc1、2四、知识小结:本节通过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减法法则的灵活运用,通过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律,对有理数混合运算进行合理性,灵活性的处理,从而准确解决有关加减的混合运算。五、家庭作业:P48 A:exc4 B:exc5六、每日预题:1、小学中如何得到两数相乘的结果?3、 如何确定两个有理数相乘的结果(符号与绝对值)?第二章 有理数2.9 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会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2、使学生更多经历有关

29、知识发生、规律发现过程。学习重难点:重点:对乘法运算法则的运用,对积的确定。难点:如何在该知识中注重知识体系的延续。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有理数的乘法是小学所学乘法运算的延续,也是在学习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与有理数的减法法则的基础上所学习的,所以应注意到各种法则间的必然联系,在本节中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多让学生经历知识、规律发现的过程。在学习中应掌握有理数的乘法法则。二、合作探究:1、知识基础:其一:小学所学过的乘法运算方法;其二:有关在加法运算中结果的确定方法与步骤。2、知识形成:(引例)一只小虫沿一条东西向的跑道,以每分钟3米的速度爬行。情形1:小虫向东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

30、的哪个方向?相距出发地点多少米?列 式: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东方6米处拓展: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情形2:小虫向西爬行2分钟,那么它现在位于原来位置的哪个方向?相距出发地点多少米? 列式: 即:小虫位于原来出发位置的西方6米处发现:当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3”换成它的相反数“-3”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 同理,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反数“-2”时,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6”的相反数“-6”;概括:把一个因数换成它的相反数,所得的积是原来的积的相反数 3、设疑: 如果我们把“”中的一个因数“2”换成它的相反数“-2”时,所得的积又会有什么变化

31、? 当然,当其中的一个因数为0时,所得的积还是等于0。综合: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与零相乘,都得零。例:计算:(1) (2)三、巩固提高:P52 exc1、2、3四、知识小结:本节课从实际情形入手,对多种情形进行分析,从一般中找到规律,从而得到有关有理数乘法的运算法则。在运算中应强调注意如何正确得到积的结果。五、家庭作业:P57 A:exc1、2 B:exc3六、每日预题:1、小学多学过哪些乘法的运算律?2、在对有理数的简便运算中,一般应考虑到哪些可能的情况?第二章 有理数2.9 有理数的乘法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学习目标:1、如何促使学生在已有基础上

32、对运算律的再认识。2、能够运用运算律对现有的计算进行简便运算。学习重难点: 重点(难点):运算律的灵活运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在上一节学习有理数乘法法则的基础上,结合小学学过的有关运算律,对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情况进行运算,并在其中进行灵活运用运算律,促使运用的快与准。二、合作探究:1、知识基础:其一: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同零、同1相乘)其二:小学学过的有关的乘法的运算律: (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2、知识形式:(引例1)计算:(引例2)计算:(引例3)计算:概括: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

33、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乘法分配律: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例 计算: 延伸:根据上例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 = ;= ;= ;= ;概括:几个不等于零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零,积为零。 例 计算:(1) (2) 例 计算:(1) (2) 例 计算:(1) (2)三、巩固提高:1、P55 exc1、22、P55 exc1、2四、知识小结:本节通过结合小学学过的运算律,并对其中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在运算中主要要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运算

34、律的习惯,并能在运算中把握住运算的准确性。五、家庭作业:P57 A:exc1、2、3 B:exc4六、每日预题:小学中如何求两个数的商,如何把除法运算转化为乘法运算,两种运算有无异同点。第二章 有理数2.10 有理数的除法学习目标:1、要求学生会将有理数除法转换成乘法计算;2、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化归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应用。学习重难点:重点:除法法则的运用。难点:如何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除法法则。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本节课是在学习乘法法则的基础上,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以及有理数乘法法则,通过实例引入有理数除法法则,在其过程中应对学生逐渐渗透数学上的重要的化归思想。在除法运算的学习中应着重促使

35、学生对法则的应用。二、合作探究:1、知识基础:其一: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其二:小学所学习的除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关系。2、知识形成:引例: 根据乘法与除法是互为逆运算,有: 又根据有理数的乘法运算,有: 所以: 同时: 所以: 概括: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除以一个数等于乘以这个数的倒数;(零不能作除数) 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 零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零的数,都得零。例 计算:(1) (2) (3)例 化简下列分数:(1) (2)三、巩固提高:P60 exc1、2、3、4四、知识小结:五、家庭作业:P61 A:exc1、2、3 B:exc4六、每日预题:如何计算一个正方形的面积、体积?第二章 有理数2.11 有理数的乘方学习目标: 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