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546262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例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例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例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例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例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例谈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应该突破“预设”的樊笼,变“预设”为“生成与建构”,积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的“再创造”过程,尊重学生的发现,让学生在参与中感悟“问题解决”的过程,既长知识,又长智慧,让学生在“生成”中建构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真正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笔者结合教学实例,对构建小学数学课堂动态生成的策略做粗浅分析。一、 把握时机,促成生成。在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中,在看图简单认识几分之一后,教师发给了每位学生一张长方形纸,要求学生折出这张纸的,并涂上颜色,“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成果贴在黑板上展示。”教师语音一停,很多学

2、生都高兴地把自己的杰作往黑板的高处贴去,但只有一位学生出乎教师的预料,把自己折的也贴到了黑板上,这时,教室里哄堂大笑,并传来了“不是”的叫喊声。此刻,老师和蔼可亲地走到折错的同学身边说:你能说说你是怎样折的吗?“我把这张纸对折再对折,就折出这张纸的,老师我折错了。”这位同学的声音很轻。老师拍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接着教师说:你知道自己折出这张纸的,说明你听懂了今天的课。教师一边指着黑板上的学生作品,一边说:“大家看看黑板,怎样在的基础上修改一下得出这张纸的呢?学生看着黑板上表示和长方形纸在思索。一位学生高兴地说:“我知道了,只要再涂一份,就是从四份里面涂两份,就能表示这张纸的。”老师用肯定的语

3、气说,和都表示这张纸的一半。另一位学生急促地说:“老师,我也得到了一个分数,它的大小也与一样大。”教师用赞赏的语气说:“啊!你的脑子真灵活!”教室里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 、 一个个分数不断报出来。“老师,我们找到规律了,只要分子是分母的一半,那么这样的分数都和一样大”。教师把“错误”留给学生,一次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他们的反思,使他们的思维更趋向严谨与科学,把问题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在探究中不断修正,妙解在对话中逐渐生成,使他们找到了“找与一个分数相等的许多分数”的规律。二、捕捉创意、创造生成课堂就象个网络,学生则是网络的节点,课堂上网络的节点都在活动,每个学生都想表达自己的看法。这

4、时教师更应该特别关注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2000-426学生已经交流归纳出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仍有一位学生高举着小手,我虽担心课堂的节外生枝,但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结果,她的算法是这样的:1999+ 426 1573+1=1574不拘一格的算式显示了她不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调整原先计划,请她介绍想法。全班同学一致认可她这种把退位减法转换成不退位减法的可行性和独创性。她的想法又刺激了其它同学的思考。又有一些同学提出了新的想法:2000426157420001999 426 425 1574 1574生成需要空间,空间是生成的前提条件。生成需要时间,时间是生成的必要条件。弹性控

5、制就是为了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留有时间和空间,充分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产生的过程。在等待中,把握节奏,当教师的时间掌握与学生的整体思维速度吻合时,学生的生成达到教师的预设要求。例如在课件出示统计表,参加语文小组的有人,参加数学小组的有人。学生计算的方法算出总人数:(人)而用数数的方法算出总人数是人。为什么算出的总人数比实际人数多出了人呢?我便以此为契机,生成探究性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研究研究,学生一开始很迷惑,讨论了一会儿后,学生就有了许多精彩的看法,从探究中学会了利用集合的思想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三、尊重差异,引领生成 例如:在教学加法结合

6、律时,快下课了,一名学生举起手:“老师,我有个问题。我觉得书上用字母表示加法结合律的方法不科学:(a+b)+c=a+(b+c)。等号左边(a+b)+c只要写成a+b+c就可以了,本来就先算a+b根本不用加括号。”一席话引起了全班的议论:“对呀,我们学混合运算时曾讨论过,老师,书上错了!”“你们觉得该怎样表示加法结合律呢?”教师反问。生:“a+b+c=a+(b+c)”“我觉得加法中谁和谁先加都可以,所以a+b+c=a+(b+c)=b+(a+c)”“这样一来,算式中还运用了什么定律?”“加法交换律!”同学异口同声。“对!又有交换又有结合,看来不能叫结合律了?”“叫加法运算定律吧!”“怎样用文字表述

7、呢?”“三个数相加,把其中任意两个数相加,再加第三个数,和不变。”“我觉得不止三个数,更多也可以,几个数相加,先把几个数相加,再和一个数相加,和不变。” “不好不好,不够准确”。“可以这样说:几个数相加,先把其中一些数相加,再和剩下的数相加,和不变。”“对!这就是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你们自己发现总结的,就叫四(2)定律吧。”我宣布。我们的教学对象是有情感、有想法的人,承认差异,承认个性就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也只有这样才能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四、设计练习、拓展生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显得更为重要。因此,为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课堂

8、练习时既要考虑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又要体现灵活有趣。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用一张长厘米,宽厘米的长方形硬纸板,做一只深厘米的长方体无盖纸盒,这个长方体的容积最大可能是多少?”大部分学生得出了这样一个剪法:30101500(立方厘米)对此,老师不置可否,不做评价。稍顷,有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到黑板上画出了另外一种剪法。 351051750(立方厘米)剪法一属常规思路,从四个角中剪去了四个边长为厘米的小正方形,浪费了硬纸板,显然不可取;剪法二材料的利用率达到百分之百。尽管剪法二在思维的深度和独创性上都较方法一进了一步,但还不是最佳剪法。我在表扬了剪法二的学生,并肯定其思维灵活性的同时,指出这不是最好的方法。接着进行诱导:“在周长相等的前提下,是长方形的面积大?还是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这道题,你还有别的剪法吗?”在老师的启发点拨下,学生创新的意识极大地调动了起来,终于有学生画出了如下剪法: 202052000(立方厘米)学生通过练习,既可以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又可以开阔视野,提高应用知识解题能力。面对课改新课堂,我们教师要有弹性地预设,更要关注动态的生成,要用我们的智慧引领生成,开放地接纳生成,科学、艺术、有效地应对生成,我们课堂才能让人看到令人叫绝的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才能让人聆听到生命成长的声音,才能捕捉到生命绽放中最精彩的音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