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2第七章检测题.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547375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必修2第七章检测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生物必修2第七章检测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生物必修2第七章检测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物必修2第七章检测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必修2第七章检测题.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检测题1、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是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自然选择学说的完善和发展表现在()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种群是进化的单位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实现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隔离导致物种形成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A B C D2、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后,害虫的抗药性增强,杀虫效果下降,原因是A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 B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C杀虫剂能诱导害虫分解药物的基因大量表达 D抗药性强的害虫所产生的后代都具有很强的抗药性3、有关物种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2

2、)A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 B野生物种灭绝后会使本物种的基因的多样性降低C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D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决定了新基因的产生4、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进行了修改,下列哪项不是修改内容(2)A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而不是生物个体 B自然选择是通过生物存在过度繁殖而导致生存斗争来实现的C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实质 D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中的基本环节5、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3)A进化总是由突变引起的,且变异个体总是适应环境的 B进化改变的是个体而不是群体C基因突变产生新基

3、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D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且显性基因频率比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6、如图表示生物新物种形成的基本环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4)A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进而导致基因频率的改变B同一物种不同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能导致种群基因库的差别越来越大,但生物没有进化C地理隔离能使种群基因库产生差别,必然导致生殖隔离D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是产生生殖隔离的前提条件7、(2011中山联考 多选)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出现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B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意味着新物种的产生C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种群越

4、不易遭环境的淘汰 D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生物变异的方向8、下列关于基因频率、基因型频率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的改变说明物种在不断进化B在一个种群中,控制一对相对性状的各种基因型频率之和为1C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后代所形成的种群中,A基因的频率大于a基因的频率D因色盲患者中男性数量多于女性,所以男性群体中色盲的基因频率大于女性群体9、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 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10、某学校共有学生1 600人,

5、红绿色盲遗传病调查研究后发现,该群体中色盲基因的频率约为6.8%,780名女生中有患者23人,携带者有52人,则男生中色盲的人数约为()A126 B54 C64 D13611、(2011广州模拟)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12、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

6、以c表示。(图B表示图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13、图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概念图,有关分析正确的是A表示生存斗争,这是生物过度繁殖与有限生存空间的矛盾体现B导致改变的内因是基因突变,外因是自然选择C代表物种形成,其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存在生殖隔离D指基因、物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它们是共同进化的结果14、(2010山东高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的形成可以不经过隔离 B、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C、基因突变产

7、生的有利变异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D、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15、(2010江苏高考)根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下列观点中正确的是A.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只能生活在人工环境中B.生物进化的方向与基因突变的方向一致C.冬季来临时檀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为了更好地防止冻害D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16、(2010海南高考)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是A物种是神创的B物种是不变的C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D用进废退是生物进化的原因17、(2009上海高考)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 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 出现新的形态结构 C. 出现地理隔离 D. 形成生殖

8、隔离18、(2009上海高考)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代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 43%B. 48% C. 52%D. 57%19、下列关于变异和进化的说法,正确的是()A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一定是纯合子B在三倍体无子西瓜的育种中,用四倍体西瓜作母本,用二倍体西瓜作父本,得到的种子细胞中含有三个染色体组C两个种群间的隔离一旦形成,这两个不同种群的个体之间就不能进行交配,或者即使能交配,也不能产生可育后代D突变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但不包括染

9、色体数目的变异,因为该过程并没有新的基因产生20、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发现几种地雀,用现代进化理论解释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而达到生殖隔离,导致原始地雀物种形成现在的几种地雀物种B地理隔离一旦形成,原来同属一个物种的地雀很快就进化形成了不同物种的地雀C这些地雀原属同一雀种,从南美迁来后,逐渐分布在不同岛屿,出现不同的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D在不同环境中,自然选择对不同种群的基因频率的改变所起的作用有所差别,最终导致这些种群的基因库变得很不相同,并逐步出现生殖隔离21、下列哪项对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A随机交配B自然选择 C基因突变 D染色体变异22、下列有关地理隔离的叙述错误的是

10、()A造成地理隔离的障碍,对于陆生生物往往是水域、山脉、沙漠等,对于水生生物一般是陆地B地理隔离在物种形成中起着促进性状分歧的作用C地理隔离对人类没有影响 D物种大多是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最后出现生殖隔离而形成的23、狼和鹿是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从进化的角度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狼在客观上起着促进鹿发展的作用B狼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C鹿奔跑速度的加快可加速狼的进化D鹿的进化速度比狼的进化速度快24、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结果,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体现了个体水平、生态系统水平上的多样性B内容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种群多样性C研究历程主要依据进化理论的构建D生物多样性形

11、成是生物由低等到高等进化的必然结果25、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16%,aa个体占36%,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A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B不变,增大;增大,不变C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D不变,不变;不变,增大26、回答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问题。(1)上图表示某小岛上蜥蜴进化的基本过程,X、Y、Z表示生物进化中的基本环节。X、Y分别是_、_。(2)该小岛上的蜥蜴原种由许多个体组成,这些个体的总和称为_,这是生物进化的_。(3)小岛上能进行生殖的所有蜥蜴个体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蜥蜴的_。(4)小岛上蜥蜴原种

12、的脚趾逐渐出现两种性状,W代表蜥蜴脚趾的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趾间有蹼)基因。如下图表示这两种性状比例变化的过程。由于蜥蜴过度繁殖,导致_加剧。小岛上食物短缺,联趾蜥蜴个体比例反而逐渐上升,其原因可能是_ _。上图所示的过程说明,自然环境的变化引起不同性状蜥蜴的比例发生变化,其本质是因为蜥蜴群体内的_发生了改变。(5)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分析,上图所示群体中不同个体的存在反映了_多样性;若从分子水平检测这种多样性,可采用的简便技术是_。27、某地一年生的某种植物群体,其基因型为aa,开白色花。有一年,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开红色花。不久群体基因型频率变为55%AA、40%Aa、5%aa。回

13、答下列有关的问题:(1)该地所有的某种植物群体属于一个_,其中全部的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_。(2)洪水冲来了许多AA和Aa种子后,该群体的A和a基因频率分别为_和_,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_(是/不是)自然选择的结果。(3)若这一地区没有给这种植物传粉的昆虫,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群体中AA、Aa、aa的频率分别是_、_和_。在这三年中,该植物种群是否发生了进化?_,理由是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形成新物种的标志是产生生殖

14、隔离。达尔文认为进化的单位是个体,并且没有研究遗传和变异的本质,没有强调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答案】C 【答案】B【解析】生殖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标志,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一个区域的物种数量增加不一定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增强,有些情况还会导致稳定性降低,甚至由于缺少新物种的天敌导致本地有些物种灭绝;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有利的个体,其有利的基因得以保留,但不能决定新基因的产生。【答案】B【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的共同点是能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和生物的多样性、适应性,均以可遗传变异作为进化材料,并由自然选择决定进化方向。不同点:达尔文的进化论没有阐明遗

15、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机理,而现代进化理论克服了这一缺点。达尔文的进化论着重研究生物个体的进化。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强调群体的进化,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的,而变异是不定向的,并且变异的有利与有害往往取决于环境条件;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种群;基因突变产生的新基因改变了种群的基因频率,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在生物进化过程中,种群基因频率总是变化的,而基因频率的改变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显性基因频率与隐性基因频率增加得快慢取决于哪种性状表现更能适应当前环境。【答案】C【解析】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接受选择的是表现型;只要基因频率改变生物就发生了

16、进化;长期的地理隔离大多可导致生殖隔离,但不能说地理隔离必然导致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变异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种群内个体之间的差异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该种群越不容易被环境淘汰。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但不一定有新物种的形成。决定进化方向的是自然选择而不是生物变异的方向(变异是不定向的)。【答案】AC【解析】基因频率的改变才能说明物种进化;Aa自交后代,A的基因频率始终等于a的基因频率;男性色盲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原因是男性只有一个色盲基因就表现患病,而女性必须同时具有两个色盲基因才表现患病,而非色盲基因频率在男女群体的不同。【答案】B【解析】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

17、种形成的标志。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而直接达到生殖隔离。【答案】D本题考查种群基因频率计算的应用。红绿色盲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设相关基因为B(正常)、b(色盲)。设男生中色盲的人数为x,由色盲基因频率Xb/(XbXB)(232521x1)/(78028201)6.8%,求得x64。 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

18、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A【解析】由图可知,a、b两种生物之间有竞争关系,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而共同发展进化,而不会因自然选择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答案】C【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改变;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但是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答案】D【解析】新物种的形成必须要经过隔离,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因此A错误;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因此B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是由自然选择决定而不是基因突变产生的有力变异所决定。因此C错误;自然选择通过作用于个

19、体而影响种群的基因频率,因此D正确。【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现代综合进化论的理解。人工培育的新物种具有可在自然环境中生存,A项错误。生物进化的方向取决于自然选择的方向,与变异方向无关,B项错误。冬季来临植物叶中可溶性糖含量增高,是因为是因相关酶因温度降低活性降低而使可溶性糖不能转化成其他物质导致,而非为防冻害而产生的变异,C项错误。受农药处理后种群的抗药性强的个体存活下来,与不抗药的个体相比,有更多机会通过繁殖将基因传递给后代。D项正确。【答案】D【答案】C【解析】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形成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未入侵之前VV个体有3000,Vv个体11000,vv个体6000,入侵

20、后VV变为3000+2000=5000,其它类型个体不变,但总数变为22000,则V基因频率为(50002+11000)/(220002)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变异和进化。A项用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植株后得到的不一定是纯合子,如果单倍体基因型是Aa,那么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AAaa是杂合子。C项必须强调生殖隔离的形成。D项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其中的突变包括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答案】B【解析】这是一道有关生物进化的试题。应该掌握达尔文进化理论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理解物种的形成过程;理解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关系,地理隔离不一定能形成新物种。【答案】B【解

21、析】随机交配对基因频率没有影响,影响基因频率的因素是基因突变、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和自然选择。A【解析】地理隔离在人类中也有广泛影响,从理论上说,每个人都可以把地球上所有合适年龄的异性作为自己的选择对象,但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地理的因素是阻碍人类基因交流的天然屏障。当然对人类来说与别的动物不同,政治的、社会的隔离因素的影响,有时更为重要。【答案】C解析: 任何一个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不同物种之间在相互影响中共同进化和发展。狼和鹿互为对方的生物环境,对对方进行着选择。相互选择的结果使双方都朝着快速奔跑的方向进化,它们的进化速度是相当的,不能说谁快谁慢。D解析: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物种、生态系统三

22、者的多样性,体现了分子、个体、生态系统三层次水平上的多样性,研究的主要依据是化石。答案:D解析:。由温代哈伯格定律得知,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频率不会改变;连续自交产生的后代中纯合子会越来越多,导致种群中纯合子比例增大,但基因频率不会发生改变。选C【解析】(1)生物进化的基本环节是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2)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统称为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3)一个种群中所有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这个种群的基因库。(4)生物进化过程中存在着因过度繁殖而引起的生存斗争现象,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

23、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因而出现个体比例逐渐上升的现象。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5)性状由基因控制,所以生物性状的多样性是由遗传物质(基因)的多样性决定的。DNA分子的多样性可以用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答案】(1)突变(变异)自然选择(2)种群基本单位(3)基因库(4)生存斗争(种内斗争)联趾型个体趾间有蹼,适合于游泳,可以从水中获取食物。因此,在岛上食物短缺时,联趾个体的生存和繁殖机会较多(合理即可)基因频率(5)遗传PCR(多聚酶链式反应)解析:(1)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这个种群的基因库。(2)

24、发洪水后,A的基因频率55%40%1/275%;a的基因频率5%40%1/225%,发洪水后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改变了,这是迁移的结果,而不是自然选择因素在起作用。(3)所有植物一般都是自花传粉。在3代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55%40%1/440%2/41/440%2/42/41/472.5%,aa的基因型频率5%40%1/440%2/41/440%2/42/41/422.5%。Aa的基因型频率为5%。A、a基因频率分别是A72.55%1/275%,a25%;由于基因频率没有发生改变,所以生物并未发生进化。答案:(1)种群基因库(2)75%25%不是(3)72.5%5%22.5%没有因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