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123单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上册)123单元.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我的母亲老舍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鉴赏作者笔下所塑造出的伟大的母亲形象,领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从而培养健康的情感。2、引导学生品味作者那自然朴素而又充满感情的语言。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一直强调的母亲对其的“生命教育”,从而提升对浓浓亲情的珍视。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二、课文探究作者简介: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
2、。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人民艺术家。满族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四、重点研习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明确:(1)写母亲筹备“巨款”,送“我”上学。(2)写母亲送三姐出嫁。(3)写除夕之夜母亲送“我”返校。五、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例如上文提到的“她挣扎着,咬着嘴唇,手扶着门框,看花轿徐徐的走
3、去”这一句中,“挣扎”“咬”“扶”“看”一系列的动作隐含着母亲送女儿出嫁时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而“去吧,小子!”这句话中又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潜台词。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如“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这句精彩的白描具体而生动地写出了母亲的辛苦。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如“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这一句连用四个“怕”字,表现内心的恐惧,写出了对母亲的挚爱深情,语言表达则十分朴素。再如“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辛劳困苦。”六、总结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源,使文章富于情节的发展变化,虽
4、是散文笔法,却像小说一样能引人入胜。八、亲情作业1、体验母爱,体验亲恩。明确: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当我们看着母亲日渐衰老的面容,当我们喝着母亲为我们煲好的汤,当我们听着母亲日复一日的唠叨,我们是不是能感觉到她们的心、她们的爱?大音希声,至爱寡言,也许我们的母亲并没有把爱字挂在嘴边,可是她们深沉的爱,我们依然可以那么清晰的感觉到。母爱是水,是沉默不语的水,可是却包含着多少涌动的心血。2、好雪片片林清玄教学目标学习本文描写人物的方法,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教学重点把我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
5、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着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国度里。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林清玄先生在他的散文集中有一段充满哲理的语言:“好的围棋要慢慢地下,好的生活历程要细细品味,不要着急把棋盘下满,也不要匆忙地走人生之路。能感受山之美的人不一定要住在山中,能体会水之媚的人不一定要住在水旁,能欣赏象牙球的人不一定要手握象牙球,只要心中有山有水有象牙球也就够了,因为最美的事物永远是在心中,不是在眼里。
6、”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体味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二、走近作者笔名秦情、林漓、林大悲等。台湾高雄人,1953年生。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曾任台湾中国时报海外版记者、工商时报经济记者、时报杂志主编等职。三、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检查字词燠(y)热 污秽(hu) 笨拙(zhu) 家当(dng) 奖券(qun)2.快速阅读,理清思路,然后回答:你觉得文中的“我”和流浪老人是怎样的人,谈谈你的感觉。 (学生自由回答)四、品读课文(一)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他的美好心灵。1浏览课文第一部分。(1)找出文中描写流浪老人外形和生活情形的关键语句。即使在热到摄氏三十八度的
7、盛夏,他也着一件很厚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毛衣。那么厚的衣物使他肥胖笨重有如水桶。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牛伯伯打游击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如果是中午过后,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前面一站,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2)这部分主要采用了哪种描写手法来对流浪老人进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形象的什么特点?明确: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突出了流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3)作者渲染流浪老人的形象特点有何用意?明确:文章欲扬先抑,渲染流
8、浪老人的贫穷、孤苦、笨拙的形象,与后文老人表现出来的美好品质构成鲜明的对比,彰显了无处不在的美好人性。2欣赏课文第二部分,回答下列问题:(1)本部分写了两件有关流浪老人的事情,是哪两件?明确:一件是“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一件是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2)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明确:动作描写、语言描写(3)找出这部分中描写老人动作、语言的语句并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明确:动作描写:他的手、他的奖券、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色塑胶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美艳得无法和他相配。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胶套
9、,由于手的笨拙,使这个简单动作也十分艰困。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明确:语言描写:“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缺几颗牙的嘴,说出充满乡音的话。明确:崭新、美艳的红色塑胶套与肮脏的衣服、奖券形成鲜明的对比;动作的缓慢、笨拙、艰困和态度的小心、慎重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比中突显了流浪老人内心的美好、对善良的坚持(4)写“我”第一次买老人奖券的事重在写流浪老人的动作,写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又重在写什么呢?明确:重在写“我”的感受。(5)“我”的感受是什么?这对表现流浪老人有何作用?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那时我真正
10、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通过写“我”的感受,表现了老人“明净的善意”给人带来的温暖。(二)抓住关键语句,感知“我”的心灵世界,体会“我”的善良和“我”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的敏锐感知,从而学会怎样体察他人的善意、怎样善待他人?1“我”和其他人对老人的态度有什么不同?明确: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并使同情找到站立的地方。2“我”对老人除了同
11、情,还有一些什么样的情感?在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每次,我总是沉默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不管外表是怎么样的污秽,都会从心的深处涌出,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酸。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我”敏锐的感受着老人带来的“温暖四处流
12、动着”,感动着流浪老人“明净的善意”,从老人那里感悟到“人的好本质,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在这些感受、感动、感悟里,“我”从同情老人的处境到感动于老人的善良与真诚的关怀,到尊重老人、和老人建立起了特殊的友谊。3说说“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明确:是一个善良并对来自平凡世界的人际温暖有着敏锐的感知力的人。(三)结合课文第三部分,理解文章主旨。1如何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明确:唐代的庞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大雪,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众人都很喜欢。
13、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一个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被庞居士打了一掌。2文章以“好雪片片”为题,又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收束全文,你觉得有什么好处?起到点题的作用。作者把老人的美好心灵,看作是“灌溉了我们的心田”的“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美,存在于作者和读者的心头,恰似好雪滋润大地,心灵之美滋润心田,使文章增添浓浓的诗意。(四)小结五、布置作业思考本文的主旨,回答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 导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如雪般晶莹剔透的善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二、重点研读1本文是一篇哲理性
14、散文,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深邃的意境的?明确: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参考答案: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明确:中国散文的传统是“卒章显志”,要重视研读结尾帮助把握全文的主旨。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明确:注重从文章的词句中发现特点参考答案:(1)先抑
15、后扬的手法。(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四、课后作业1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随感。2阅读林清玄的其他散文,感受他散文文笔流畅清新,表现醇厚、浪漫的情感,在平易中表现出感人的力量的特点。3、卖白菜【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哲理深意;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3领悟“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4学习流浪老人无论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重点】1把握文章写作思路;2把握流浪老人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流浪老人身上寄寓的情感;学习流浪老人无论
16、境况如何都能保持善良的本性、执著地为他人送去一片温暖的优良品质。【教学难点】1理解“好雪片片,不落别处”的深意,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2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教学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优美意境,巧妙构思,深邃寓意;2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开展探究,主动思索。【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爱的世界里。和善是一种爱,它如江南三月的小雨,润绿了荒芜的原野;宽容也是一种爱,它像北国九月的冬阳,温暖着冰冷的心房。爱与被爱都是一种幸福。走在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会收获许多感动,也学会了感动别人。今天我们就从林清玄先生的好雪片片中去用心感受人世间“最明净的善意”。二
17、、字词检查燠(y)热 污秽(hu) 笨拙(zhu) 家当(dng) 奖券(qun)采用抢答的方式,要求学生读出音、说出义。三、有感情朗读课文,理清思路全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在信义路上”到“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概括描写流浪老人的衣着外貌及其日常生活情况,交代他的身份以及人们对他的态度。第二部分(从“我每次经过那里”到“鼻子因而酸”)记述第一次买奖券和流浪老人为“我”扣扣子的事情,表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第三部分(“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到结尾)以议论的方式,表达作者的观点,揭示文章的中心。四、以讨论为载体,学生展开探究,体会文章主旨1在作者的笔下,流浪老人的外在形象与生存环境如何?参
18、考答案:作者写流浪老人,没有浓墨重彩,而是粗笔勾勒,运用漫画的笔法,抓住流浪老人身上突出的特点进行描写。写老人的衣着,作者只写了上衣和鞋子;写老人的外貌,作者只写了“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写老人的睡态,作者只写了“嘴巴微张”和“甜甜”的表情。写皮带上绑着的椅子,更是作者的点睛之笔,一个流浪汉的形象就这样跃然于纸上。2在“我”与老人的交往中,作者选择了哪些材料来表现流浪老人的思想性格?作者想借助流浪老人的言行举止说明一个什么样的做人道理?参考答案:作者主要选取了两件事:老人卖奖券时都要用红色塑料封套装好;帮“我”扣好纽扣。这些材料表现了流浪老人善良、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性格。作者意在说明无论处
19、在什么环境下都要保持乐观心态,拥有一颗善良之心,不断给别人送去温暖。3朗读最后三段议论性文字,思考“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呢?这些“好雪”最终落在了什么地方?参考答案:“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五、小结作者在文章中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从这个“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的流浪老人的身上,作者“真正感觉到人明净的善意”,认识到“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
20、出来。六、作业1词语积累燠(y)热能污秽(hu) 笨拙(zhu)家当(dng)奖券(qun)2思考本文的语言特色,完成课后第一题第二课时一、导入“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如雪般晶莹剔透的善意温暖着我们的心灵,我们也应像作者笔下的那位流浪老人,让心灵的“好雪”当下即下。二、难点理解1本文是一篇哲理性散文,作者在文中是如何表现深邃的意境的?提示:要了解散文中事理与作者感情的关系。参考答案:作者借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地善良的流浪老人的形象,表达“不管外表是怎样的污秽”,只要内心有“明净的善意”,那善意就会从内心深处涌现出来的中心。讲解:散文写作就要善于披事入情、体物察情,要“事”与“意”相合、“
21、志”与“物”相依、“情”与“景”相生。2全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是,美丽地落下,落下的雪花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讲解:“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象征着美好的心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它落在人们的心田上,因为明净的善意会给人们带来温暖,给被感动的人留下美好的回忆。3本文的语言朴素自然,字里行间渗透深情,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参考答案:(1)先抑后扬的手法。(2)善于用细节去刻画人物的形象。(3)记叙、描写、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讲解:(1)作者写流浪老人,先写其外表如何的污秽,“大部分人都
22、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描写了一个满身油腻的老乞丐的形象,而后才写到流浪老人善良的心灵。一抑一扬使流浪老人的外表形象与他的内在心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2)比如:作者写老人的睡态,抓住“甜甜”两字,就写出了老人积极向上的心态,写出了老人内心的明净;作者写老人卖奖券,抓住老人动作的迟缓,就写出了老人的执著和善良。(3)作者用描写来刻画流浪老人的形象,用记叙来表现老人的美好心灵,用议论点明作者的感受,揭示文章的中心。四、课后作业1通过感受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写作一篇读后随感。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臧克家教学目标积累字词,了解臧克家、闻一多。整体把握课文,领会
23、文章的思想内容。理清文章的思路,精致严谨的结构,过渡语段的作用。理解艰深语句的作用。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学习闻一多先生刻苦的学习态度、无畏的斗争精神,、执着的爱国热情和言行一致的的高尚人格,做一个高品质的人。教学重点:分析闻一多先生的形象。教学难点:学习文章选材、组材方法。把握闻一多先生的精神和品格。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提示1.、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粹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教师可以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2、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和剪裁材料的方法,叙述中的抒情、描写和议论
24、,前后文的过渡和照应,都值得学生学习。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3、关于闻一多先生的背景材料,不妨引导学生从图书馆或从网上自主查阅,并加以整理后,在班上交流,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4.、课文中有些文言词不好理解,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自主解决,教师不必越俎代庖。教师:播放七子之歌,学生可跟唱,创造情境。(学生熟悉此歌,由此可猜到作者,教师也可随机提问。)这首歌的作者是闻一多先生,他是近、现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是一位为人所敬的民主战士,他敢烁赶为,言行一致。现在我们学习臧克家写的一篇文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理解他的精神品质。
25、二、资源共享。1、作者介绍臧克家,诗人。解放后出版的诗集有春风集欢呼集臧克家诗选和长诗李大钊等。粉碎“四人帮”后,诗人又写了不少作品,并任复刊后的诗刊顾问。2、闻一多闻一多,本名家骅,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社长。“一二一”惨案发生后,他更英勇地投身爱国民主运动,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遗著由朱自清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引导:这一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略,表现了他的崇高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1、教师播放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解决字词。shui
26、 h di qi l jing kngkilnl ki q du衰微 赫然 迭起 锲而不舍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慷慨淋漓 小楷 气冲斗牛2、 学生自读课文,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导。3、 学生齐读课文,而后归纳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理清文章思路。(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四、问题研论(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岁设计的问题)1.这篇文章为什么取标题“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1)结构严谨。(2)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讲究典型性,能以少胜多。2.据此,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是用两个句子完成过渡的。2.这篇文章在叙述中穿插了哪些形象的描写?说说这些描写的作用。课文中对闻一多的语
27、言、肖像有许多具体描写。例如炯炯目光、头发零乱、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目不窥园。又有细节描写,例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凡此种种,能起到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的作用,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第二课时一、品读句子,揣摩语言,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学会运用。质疑问难,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获。(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确切理解句中词语,从而进一步理解句子以至文章的意思。)(一)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注意其中加点部分的意思。1.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诗兴不作”是文言说法。“作”,起。“诗兴不作”就是写诗
28、的兴致减少了。20年代,闻一多写了许多爱国诗篇。从20年代末起,转入对我国古典文化的深入研究。2.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是比喻的说法,指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自20年代末起,闻先生过了十多年“书斋生活”,企图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四、板书设计作为“学者” 做了不说闻一多 救国、爱国作为“民主战士” 说了就做五、布置作业1、摘抄文中你喜欢的语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5、我的空中楼阁【教学目标】1、在景物描写中用两相对应的方法表现景物特点。2、领悟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把握文章传达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1、景物描写中两相对
29、应的方法和比喻的手法。2、品味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学习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3、学习作者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观察景物,定景换点的写法。【教学难点】1、领会“空中楼阁”的优美意境,理解作者寄寓于小屋的生活理想。2、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1、诵读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尽可能背诵一些比喻句或对称、排比句。2、比较欣赏法。如将本文与刘禹锡的陋室铭的比较阅读。3、讨论法。如对文章托物言志中“志”的含义的理解。(一)预习思考题:1、本文寄托的思想感情是什么?2、作者对小屋的描写是如何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的?(二)课堂讨论1、当我们机虐这个文本时,我们首先需要的是考虑作者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去观察自然的,
30、作者在写文章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心理视角来观察自然的?我们又可以以怎么样的视角来解读“自然”这幅图画。2、作者在这样图画中,完全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和情感,她是如何融入这些东西的?作者为何能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从最平常的自然景物中,找寻到快乐与幸福?你能够找到这样的快乐和幸福吗?(三)词语注释:俯仰天地:游目骋怀:绚烂: 柔静:宁谧:缥缈:形。(四)作者简介:李乐薇(1930 )江苏省南京市人。(五)解题:文章题目一语双关:既指“我”家居的“小屋”建于山上,在烟雾迷朦中,犹如耸入天际的楼阁,又指幻景中的“空中楼阁”,理想中“独立”、“安静”的生活环境。表明了作者对超然物外的“独立的、安静的”生活
31、的向往。(六)结构:第一部分:(1-8自然段)立足小屋之外,看小屋和周围环境的关系。1、(1-3自然段)写小屋和山的关系。2、(4-7自然段)写小屋和树的关系。3、(8自然段)继续写小屋和树的关系。第二部分:(9-18自然段)立足于小屋,看周围环境和小屋的关系。1、(9-10自然段)写小屋的花园和山上的云霞。2、(11-12自然段)写小屋的空气和光线。3、(13-14自然段)写小屋和外界的交通。4、(15-18自然段)写夜晚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七)品味生动明快、清新淡雅的语言。1、品味语言的音乐美2、品味语言的诗意美。3、品味语言的画面美。4、品味语言的修辞美。(八)写作特点:1、虚
32、实结合,由实到虚2、语言多变【总结】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作业】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学目标1运用对比,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和忧患意识。2理解文章融平静的叙事、描写于一体,寄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的写作特色.教学重点体会文章蕴涵的深刻主旨教学难点运用对比的手法,体会与森林写意在写作特色上的不同教学方法朗读、讲析、讨论第一课时一、导入在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弥漫着绿意。绿色是地球的基本颜色,孕育着生命和未来。如果没有绿色,我们这个世界将是不可思议的。然而,就在三十年前,在西藏阿里,人们
33、却亲手毁灭了他们生活里唯一的绿树。当代国家一级作家毕淑敏的离太阳最近的树,以平静而深沉的笔调为我们唱了一曲颂歌,但更是一曲悲歌。(教师板书:颂歌、悲歌)二、分析课文(一)下面我们共同欣赏作者用心写出的这首歌,并思考: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这种树什么样子?为什么说这是一首颂歌,作者在歌颂什么?这首悲歌悲叹的是什么?(二)(师生齐读,约十分钟)离太阳最近的树是什么树?红柳树那么这种树是什么样子,作者是怎么描写的?他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凤羽般纷披的碎叶,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对着酷寒和缺氧微笑。这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运用了、拟人、 叙述、描写。明确:叙述是记叙人物的行为
34、、经历或事情的经过;描写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特征等具体细致地描绘出来。选、描写。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红柳树,那么他要歌颂什么呢?歌颂红柳树顽强的生命力。三、小结本堂课内容第二课时一、回顾上一堂课的内容二、串讲课文:1、红柳是高原上的精灵,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傲然不屈的精神,并无私的奉献着自己,尤其是它的强大根系所具有的内在力量,这就是作者为红柳写的颂歌,然而在歌颂的同时,作者就已预示了其结局,哪句话暗示了其结局?学生找:“我骑马穿行于略带苍蓝色调的红柳丛中,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曾以为”暗示了红柳的悲剧,为下文埋下了伏笔。2、那么作者认为可悲的是什么?红柳树惨
35、痛的悲剧。3、能固住泥沙,给人们带来绿色的树,给高原带来生命的希望的树,最后却被挖掉了,这无疑是一出悲剧,但可悲的仅是这些吗?同学讨论2分钟a:更可悲的是人们亲手毁灭了这离太阳最近的树,破坏了生态环境。b:而且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4、你怎么知道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a:司务长连说了四个“对不对”。b:人们宁愿花费很大的力气去挖掘红柳强大的根系。c:为了挖掘红柳,人们使用的技术越来越高,最后采用火药。小结:可爱的精灵,惨痛的悲剧,而更可悲的是人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可悲,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辞。这一深刻的思想,文章并没有明白的说出来,而是蕴涵在平平常常的叙事之中,谁能找出本文平静的叙述的例子
36、?a:文章开头那个30年前的故事。b:人们挖掘红柳的过程。c:人们使用炸药的过程。小结:本文一个写作特色就是寓丰富而深刻的思想于平静的叙述、细致的描写和大胆的比喻之中。5、下面请同学找出本文的比喻句5个,找出文中的描写5句,时间为5分钟,可以讨论。(学生讨论5分钟)a:文中的比喻句有:(1)“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2)“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3)“它们如盘卷的金属,”(4)“红柳就枝桠遒劲地腾越在旷野之上,好似一副镂空的恐龙骨架。”(5)“好似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b:本文的描写有:(1)“这世界的第三极,平均海拔5000米,”(2)“
37、它们有着铁一样锈红的枝干”(3)“我大惊,说红柳挖了,高原上仅有的树不就绝了吗?司务长回答”(4)红柳通常都是长在沙丘上,”(5)“它们如盘卷的金属,”6、找的比喻句和描写句子都对,但是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有相似点,红柳和冰山有何相似处?这个比喻有何含义?(学生共同思考讨论)a:两者的相似点是,伟大的力量都埋在地下。这个比喻赞美了红柳的伟大力量和它对固定流沙所做出的贡献。7、作者赞颂其精神,悲叹其命运,但我们所做的仅仅是赞颂,是悲叹吗?我们应怎么做?a:从小事做起,从自我做起,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保护生态环境,做环境小卫士。小结课文:文中的红柳不只指红柳,而是指所有生命。本文的思想很深刻,标题也
38、很有特色,请同学们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标题有什么含义?这个问题作为课后作业。7、像山那样思考【教学目标】1、提升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平等地看待自然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教学重点】1、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教学难点】1、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2、培养学生通过抓关键句来解读文本的能力;3、如何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应与大自然平等的和谐相处。【教学方法
39、】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教学过程】(一)导入在这一专题中,实际上都是围绕着自然来做文章的。长期以来,我们都是如何看待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呢?大家还记得郭小川的一句话“不驯的长江,将因你们的奋斗,绝对服从”吗?我觉得这句话很能形象地说明我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在这里,我们显然是把长江亦即自然作为我们的对手来看待的,我们要让它驯服,为我所用。不难发现,这体现了我们这样的思想:我们人类是这地球上最高贵的,一切要服从我们人类的需要,
40、自然要服从我们,我们要征服自然。这种想法在常人看来,仿佛是天经地义,正确性不容怀疑的。荀子说“人定胜天”,毛泽东说“战天斗地,其乐无穷吗。”这种想法果真就合理吗?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待自然界的万物呢?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疑问进入这最后一课的学习吧。(二)课堂思考题1、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必须像山那样思考?2、如果像山那样思考,我们应该怎样面对大自然,怎样处理好人和自然的关系?如果不能像山那样思考,会有怎样的危害?除了文章所讲到的危害,你还能列举出哪些?3、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4、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1、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四)作者简介:“近代环保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五)重点字词:1、嗥叫(ho)驯服(xn) 蔑视(mi)迸发(bng)湍急(tun)艾蒿(iho)疲惫(bi)饿殍(pio)蜿蜒(wnyn)毛骨悚然(sng)(六)写作特点:文章文笔简洁洗练,从中可以体验到哲人的深刻,又可以领略到诗人的激情和想像。这一切,构成了文章显明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科学的事实和诗的描述合拍合辙,让读者首先沉浸在一种诗的氛围之中,然后开始评论和思考。最后,回归于心灵的顿悟和思想的升华。(七)对狼的认识经历了几个阶段1、觉得狼是有害的,欲除之而后
42、快2、对其产生同情怜悯之心3、认识到其有重要的生态意义4、认识到应与其平等相处(八)文章结构1、第一部分(1):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2、第二部分(23):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3、第三部分(49):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九)课文讲解1、像山那样思考,究竟是怎样的思考?为什么我们要像山那样思考?明确:“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3、作者以一声狼嗥开篇,那么对于这声狼嗥不同的生物
43、都有怎样的反应?它们的反应和一座山的反应有什么不同?明确:对于鹿,(它是死亡的警告);对于松林,(它是半夜里在雪地上混战和流血的预言)一场撕杀即将上演;对于郊狼,(它是即将来临的拾遗的允诺)是彻底地清扫战场,绝不浪费;对牧牛人,是银行里赤字的坏兆头;对于猎人,(是狼牙抵制弹丸的挑战)打狼。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因为山长久地存在着,从而能客观地听取这声狼嗥。5、作者原本认为“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猎人的天堂”当人们一个州接一个州地消灭了它们所有的狼后,天堂出现了么?出现了什么情况?明确:破坏的草原很难恢复。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是取代狼用以调整牛
44、群数目以适应其牧场的工作。6、面对那一座座无狼出没的山,利奥波德开始像山那样思考。他想到了什么?明确:正是因为鹿群在对狼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着;山就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牧牛人猎杀牧场上的狼也不是好事;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保护生态平衡刻不容缓!【小结】1、我们应如何日像大山一样去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山,是永恒的,它沉稳、冷峻、阔大包容,是大自然智慧的化身,它纵览古今,深刻而冷静地见证着地球上的一切。我们像大山一样去思考,就是要求我们要客观地、从长远出发去思考我们面对的世界,去思考我们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业】8、窗前的树【教学目标】1、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45、2、学习槐树朴实、坚强、沉稳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1、掌握文中重要字词的含义;2、梳理文章思路,了解四季槐树的特征。【教学难点】作者托物抒情槐树及人表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贺知章笔下的柳树嫩绿柔软,舒婷笔下的橡树高大伟岸,席慕容笔下的树美丽、端庄而作者张抗抗笔下的槐树又有怎样的风姿神韵呢?(二) 作者简介张抗抗(1950年7月3日),原名张抗美,中国女作家,出生于杭州,祖籍广东新会杜阮镇长乔。她于1975年便完成了反映知青题材的长篇小说分界线,1979年以短篇小说爱的权利而知名。八十年代则更是作品不断。1987年长篇小说除隐形伴侣,反映三十年代革命知识分子命运的赤彤丹朱(1995年)。(三)文章的结构作者运用总分式的结构和横向思路给我们清晰地展示了文章的脉络:1. 窗前的洋槐满足幸福2. 四季的洋槐伤心悦目(1) 春天的洋槐:灿烂壮丽(2) 夏天的洋槐:郁郁葱葱(3) 秋天的洋槐:金碧辉煌(4) 冬天的洋槐:挺拔骄傲3、窗前的洋槐神秘默契(四)本文的表达技巧在于1. 整句散句合理穿插本文大量运用整句,和散句合理穿插,形成了一种奇妙的韵律感。例如:“从春到秋,由晨至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