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559667 上传时间:2023-04-27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9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流行病学PPT文档.ppt(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Contents,概述传染病的传染过程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新发传染病流行病学特征,2,第一节 概 述,Section 1 Introduction,3,例10-1,某幼儿园自2008年11月6日至11月23日,先后有 12 名儿童出现了以发热、头痛及红色皮疹为主的症状,皮疹特点最初为红斑疹,数小时后变为深红色丘疹,再经数小时后发展为疱疹。少数病例还伴有咳嗽、流涕等经流行病学调查,该 12 例患儿分布于全幼儿园,其中,大班 6 例、中班 2 例、小班 4 例;男生 10 例,女生2例;平均年龄为 4 岁;仅有 1 例患儿接种过水痘疫苗,问题,患者发生的是何种疾病该疾病的三间分布

2、如何该疾病应采取何种防治措施,水痘(呼吸道传染病),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4,定义(Definition),传染病由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所致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其发生、发展和传播是病原体、宿主及外环境之间相互斗争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流行过程和传播规律,探讨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制定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流行的策略与措施的一门学科,第 1 节 概述,5,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1.病原体(pathogen)指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微生物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寄生虫等(1)病原体的特性1)传染力通过引发感染的最少病原体数量

3、、人群二代发病率(续发率)评价2)致病力取决于病原体繁殖速度、组织损伤程度以及病原体毒素的毒性3)毒 力强调疾病的严重程度,可用病死率和重症病例比例表示4)抗原性或免疫原性病原体的抗原作用于B淋巴细胞(体液免疫)、T淋巴细胞(细胞免疫)的抗原识别受体,促使其增殖、分化,并产生免疫效应物质,第 1 节 概述,6,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cont.,(2)病原体的变异1)抗原性变异病原体的抗原性变异使人群原有特异性免疫力失去作用,导致疾病流行2)毒力变异毒力增强与减弱强毒株、弱毒株、无毒株3)耐药性变异从对某种抗菌药物敏感变成对该药物耐药,第 1 节 概述,7,一、传染病发生的基本条件 cont

4、.,2.宿主(host)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微生物寄生的人或动物宿主的各种防御机制1)皮肤黏膜屏障2)内部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屏障作用)3)特异性免疫反应(体液免疫、细胞免疫),第 1 节 概述,8,二、传染病流行的现状,(一)目前已能够预防的传染病新疫苗的推广使许多传染病的预防成为可能脊髓灰质炎、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等(二)未被控制的传染病目前仍有许多传染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结核病鼠疫霍乱疟疾病毒性肝炎,第 1 节 概述,9,二、传染病流行的现状 cont.,(三)死灰复燃的传染病一些传染病原已控制但由于种种原因又再度出现性传播疾病(STD)血吸虫病布鲁菌病登革热,第 1 节 概述,10

5、,二、传染病流行的现状 cont.,(四)新发现的传染病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新发现传染病有30多种,按在人间存在的历史及其特点将其分为 3 类1)以往在人间可能不存在,确实是新出现的艾滋病、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症等2)在人间早已存在,近20年来才被发现和认识的丙型肝炎、戊型肝炎、禽流感等3)过去认为是非传染病,现确认有传染性的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溃疡、乙肝或丙肝病毒引起的肝癌等,第 1 节 概述,11,第二节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Section 2 Infectious Process of Infectious diseases,12,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概念指

6、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传染发生、发展、直到结束的整个过程,第 2 节 传染过程,13,传染过程的结局,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传染过程的结局可以通过感染谱反映出来定植:病原体存于体表,组织未受侵害感染:病原体侵入宿主组织,但没有症状和体征持续感染:携带状态,不迅速引起发病或痊愈的状态隐伏:病原体存于组织内,既不繁殖也不具传染性疾病:病原体繁殖,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痊愈:病原体被消灭,第 2 节 传染过程,14,冰山现象(iceberg phenomenon),概念人们感染某些传

7、染病后,能够被观察到有明显症状和体征的病人如同冰山外露于海平面上的尖顶部分,而感染的绝大部分在临床上无法观察到,好比隐藏于海平面以下的庞大山体,无法窥见,这种现象在流行病学上称为“冰山现象”脊髓灰质炎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第 2 节 传染过程,15,第三节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Section 3 Epidemic Process of Infectious diseases,16,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ss),概念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而且是在群体中发生的,包括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的整个过程三个基

8、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第 3 节 流行过程,17,传染病流行过程示意图,第 3 节 流行过程,18,一、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概念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动物,第 3 节 流行过程,19,一、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cont.,(一)受感染的人作为传染源1.病人(patient)病人体内存在大量病原体,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病人在其病程的不同阶段,如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因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频率不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同病人作为传染源可分为潜

9、伏 期:传染性开始期临床症状期:传染性最强期恢 复 期:传染性较弱或消失期,第 3 节 流行过程,20,一、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cont.,1.病人(1)潜伏期(incubation period)指病原体侵入机体至最早出现临床症状的这段时间对于人群而言,潜伏期可划分为最短潜伏期、平均潜伏期和最长潜伏期通常采用平均潜伏期描述细菌性痢疾 数小时AIDS 28年部分患者潜伏期即可排出病原体而具有传染性AIDS(整个潜伏期)麻疹、水痘(潜伏期末),第 3 节 流行过程,21,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1)潜伏期长短能够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潜伏期短、来势凶猛、病例成簇出

10、现,形成暴发,如霍乱潜伏期长的传染病流行持续时间较长,如AIDS2)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追查传染源,确定传播途径3)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平均潜伏期加 12d;危重传染病按最长潜伏期4)确定免疫接种时间5)评价预防措施效果经过 1 个潜伏期,发病率下降(P0.05),可认为措施有效,一、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cont.,第 3 节 流行过程,22,1.病人(2)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传染病病人出现特异性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期体内病原体数量多,且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症状传染性最强的时期(3)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

11、d)病人的临床症状已消失,机体所遭受的损伤处于逐渐恢复的时期病人免疫力开始出现,体内病原体被清除传染性较弱或消失的时期,一、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cont.,第 3 节 流行过程,23,一、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cont.,2.病原携带者(carrier)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1)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潜伏期内可向体外排出病原体,如AIDS、霍乱等(2)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临床症状消失但仍能排出病原体,如伤寒、霍乱等(3)

12、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未患传染病但能排出病原体,如乙脑、流脑、乙肝容易被忽视的传染源,通过实验室检查才可发现,第 3 节 流行过程,24,一、传染源(reservoir of infection)cont.,(二)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称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或人兽共患病(zoonosis)1.以动物为主狂犬病、森林脑炎、禽流感H5N1、甲型H1N1流感2.以人为主人型结核、阿米巴病等3.人兽并重血吸虫4.真性牛绦虫病、猪绦虫病等,第 3 节 流行过程,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粮农组织将“人畜共患病”这一概念扩大为“人兽共患病”,即:人类

13、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感染与传播的疾病。而“人畜共患病”的概念医学界已不再使用,25,概念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体外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种类经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接触传播经节肢动物传播经土壤传播医源性传播垂直传播,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水平传播,第 3 节 流行过程,26,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cont.,(一)经空气传播呼吸道传染病1.经飞沫传播2.经飞沫核传播3.经尘埃传播流行特征 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冬春季节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

14、发,第 3 节 流行过程,27,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cont.,(二)经水传播消化道传染病1.经饮水传播流行特征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无职业、年龄及性别差异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第 3 节 流行过程,28,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cont.,(二)经水传播消化道传染病2.经疫水传播如地震或水灾后的疫水流行特征病人有接触疫水史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可控制疾病发生,第 3 节

15、 流行过程,29,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cont.,(三)经食物传播消化道传染病如生吃或半生吃受甲肝病毒污染的毛蚶流行特征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吃者不发病患者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停止供应污染食物,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第 3 节 流行过程,30,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cont.,(四)经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如性病间接接触传播:如日用品间接传播皮肤病等流行特征以散发为主,可形成家庭或同住者间的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和严格消毒制

16、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第 3 节 流行过程,31,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cont.,(五)经节肢动物传播虫媒传播机械携带:如伤寒、痢疾通过苍蝇传播生物性传播:如按蚊(母代子代)传播疟疾流行特征地区性季节性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第 3 节 流行过程,32,二、传播途径(route of transmission)cont.,(六)经土壤传播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破伤风、炭疽等(七)医源性传播污染的医疗器械导致的疾病传播输血或受污染的生物制品和药品导致的疾病传播(八)垂直传播母婴传播围生期传播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胎盘传播、上行性传

17、播、分娩时传播,第 3 节 流行过程,33,概念指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所占比例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1.新生儿增加2.易感人口迁入3.免疫人口免疫力的自然消退4.免疫人口死亡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1.计划免疫2.传染病流行,三、人群易感性(herd susceptibility),第 3 节 流行过程,34,(一)疫源地(infectious focus)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周围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感染或新病例的范围形成条件1.存在传染源2.病原性能够持续传播消灭条件1.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2.

18、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3.所有易感者经过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四、疫源地及流行过程,第 3 节 流行过程,35,(二)流行过程的表现形式与类型根据疾病的流行强度,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形式散发、流行、大流行和暴发根据传播方式的不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表现类型同源传播单次暴露易感者同时暴露于某传播因素多见于一次性食物污染所造成的暴发多次暴露易感者分批受感染,病例分批出现非同源传播,四、疫源地及流行过程,第 3 节 流行过程,36,(一)自然因素地理、气候、土壤、动植物等(二)社会因素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城市化、人口剧增和流动人口增加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全球旅游业的

19、急剧发展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五、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第 3 节 流行过程,37,第四节 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Section 4 Prevention and control,38,一、策略,(一)预防为主加强健康教育加强人群免疫改善卫生条件(二)加强传染病监测常规报告哨点监测(三)传染病的全球化控制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结核病、艾滋病、疟疾、麻风等,第 4 节 预防和控制,39,二、措施,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加强疫情管理消除或减少传染源的传播作用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第 4 节 预防和控制,40,二、措施 cont.,(一)传染病报告报告病种和类别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法定报告传染

20、病39种,分为甲、乙、丙 3 类甲类传染病(2种)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26种)SARS、AIDS、病毒性肝炎、甲型H1N1流感(2009)等丙类传染病(11种)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手足口病(2008)等,第 4 节 预防和控制,41,二、措施 cont.,(一)传染病报告2.疫情报告的原则属地管理原则按照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3.网络直报或通信(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甲类、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SARS、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2小时内乙类其他传染病、丙类传染病:24小时内,第 4 节 预防和控制,42,二、措施 cont.,(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1.对病人的措施

21、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实行分级管理管理传染源,防止传染病在人群中传播蔓延2.对病原携带者的措施做好登记和管理,随访至病原体检查23次阴性从事饮食行业、托幼机构等特殊行业的病原携带者须暂时岗位艾滋病、乙肝、丙肝、疟疾病原携带者严禁献血,第 4 节 预防和控制,43,二、措施 cont.,(二)针对传染源的措施3.对接触者的措施留验:按最长潜伏期进行隔离观察医学观察应急接种和药物预防4.对动物传染源的措施消灭捕杀、焚烧或深埋隔离治疗预防接种和检疫,第 4 节 预防和控制,44,二、措施 cont.,(二)针对传播途径的措施1.消毒(disinfection)预防

22、性消毒在没有发现明确传染源时,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场所和物品实行消毒,如饮水和空气消毒疫源地消毒随时消毒:传染源存在时终末消毒:传染源痊愈、死亡或离开后2.杀虫预防性杀虫、疫源地杀虫(随时杀虫、终末杀虫),第 4 节 预防和控制,45,二、措施 cont.,(四)针对易感人群的措施1.免疫预防主动免疫被动免疫2.药物预防抗疟药预防疟疾3.个人防护戴口罩预防呼吸道传染病蚊帐预防疟疾等虫媒传染病安全套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第 4 节 预防和控制,46,第五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Section 5 Planning&Evaluation of Immunization,47,一、预防接种(va

23、ccination),概念将生物制品(抗原或抗体)接种到机体,使机体获得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传染病的发生,预防接种,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48,1.人工自动免疫概念采用人工免疫的方法,将疫苗、类毒素和菌苗等免疫原接种到易感者机体,使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产生相关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从而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措施免疫时间在自然感染发生前接种,并保证机体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免疫反应,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49,1.人工自动免疫疫苗1)减毒活疫苗:卡介苗、牛痘、麻疹和脊髓灰质炎疫苗由减毒或无毒的病原微生物制成特点

24、活疫苗进入机体后可生长繁殖,在体内存留时间长,可诱导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全身和局部产生免疫效果,一般只需小剂量接种一次易感者之间水平传播可增强人群免疫力,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0,1.人工自动免疫疫苗2)灭活疫苗:霍乱、百日咳、伤寒等疫苗选用免疫原性强的病原体,经人工培养后,用理化方法灭活而制成特点在机体内不能生长繁殖,免疫作用弱多次接种,且量较大只诱导机体特异性抗体,不能诱导细胞免疫,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1,1.人工自动免疫疫苗3)类毒素:破伤风、白喉类毒素等将细菌

25、外毒素用0.3%0.4%甲醛处理脱去其毒性,保存其免疫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制剂特点在体内吸收较慢能较长时间刺激机体,使机体产生高滴度抗体,增强免疫效果,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2,1.人工自动免疫疫苗4)亚单位疫苗去除病原体中与激发保护性免疫无关甚至有害的成分,提取病原体中可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的抗原成分制备而成的疫苗乙型肝炎亚单位疫苗无细胞百日咳疫苗,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3,1.人工自动免疫疫苗5)基因工程疫苗重组疫苗:乙型肝炎疫苗利用DNA重组技术制备

26、的只含保护性抗原的纯化疫苗,不含活病原体和病毒核酸安全有效,成本低廉DNA疫苗:HIV、流感病毒、疟疾DNA疫苗等用编码有效免疫原的基因重组直接接种,使机体表达保护性抗原并获得特异性免疫制备简单、在体内持续时间长,免疫效果好,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4,2.人工被动免疫将含特异性抗体的血清或细胞因子制剂直接注入机体,使机体立即获得免疫力,但在体内维持时间较短用途紧急预防免疫治疗,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5,2.人工被动免疫制剂1)免疫血清抗毒素、抗菌和抗病毒血清的总称治疗

27、和紧急预防使用免疫血清治疗传染病,越早越好2)人免疫球蛋白制剂从正常人血浆或健康产妇胎盘血中提取制成人血浆丙种球蛋白、胎盘丙种球蛋白恢复期病人及含高效价特异性抗体供血者血浆等人特异性免疫球蛋白,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6,3.人工被动自动免疫兼有被动及自动免疫的长处,使机体在迅速获得特异性抗体的同时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保护婴幼儿及体弱接触者只能用于少数传染病白喉发生时接种白喉抗毒素和白喉类毒素HBsAg和HBeAg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在出生时同时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一、预防接种(vaccination)co

28、nt.,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7,二、免疫规划,(一)计划免疫与免疫规划的概念计划免疫指根据某些传染病的发生规律,将有关疫苗按科学的免疫程序,有计划地给人群接种,使人体获得对这些传染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控制、消灭传染病的目的,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8,二、免疫规划,(一)计划免疫与免疫规划的概念免疫规划指根据国家传染病防治规划,使用有效疫苗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所制定的规划、计划和策略,按照国家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的疫苗品种、免疫程序或者接种方案,在人群中有计划地进行预防接种,以预防和控制特定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59,二、免疫规

29、划,基础免疫(计划免疫)五苗防七病(0-7周岁),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60,二、免疫规划,(二)免疫规划的内容扩大国家免疫规划实施方案(2007年)将甲肝、流脑等15种可通过接种疫苗有效预防的传染病纳入国家规划,61,二、免疫规划,基础免疫(计划免疫)程序,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62,二、免疫规划,冷链(cold chain)疫苗从生产单位发出,经冷藏保存并逐级冷藏运输到基层卫生机构,直到进行接种,全程都按疫苗保存要求妥善冷藏,以保持疫苗的效价不受损害,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63,三、预防接种的效果评价,(一)免疫效果评价指标人群抗体阳转率、抗体平均滴度、

30、抗体持续时间(二)流行病学效果评价指标对随机双盲现场试验结果,采用保护率和效果指标评价,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64,三、评价指标,(三)计划免疫管理评价指标1.建卡率:1218月龄儿童建卡率达到98%以上2.接种率:12月龄儿童,接种率越高越好3.四苗覆盖率4.冷链设备完好率,第 5 节 免疫规划及其效果评价,65,第六节 新发传染病,Section 6 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66,一、定义,新发传染病指由新出现(发现)的病原体,或经过变异而具有新的生物学特性的已知病原体所引起的人和动物传染性疾病,第 6 节 新发传染病,67,二、流行特征,不确定性缺乏特效治疗和免疫预防容易造成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动物源性人群对新传染病缺乏免疫力传染是全球的,而非局部的独立的事件在疫情发生初期,不能充分认识,大众得不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恐慌心理严重,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传播迅速,易形成暴发或流行,病死率高,第 6 节 新发传染病,68,三、新发传染病的预防控制策略与措施,一级预防生态学预防二级预防加强监测与国境卫生检疫三级预防流行的控制,第 6 节 新发传染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