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学]第二章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人力资本理论及其地位人力资本开发是需要投资的,投资对经济成长的意义是以短期或长期的回报来体现。人力资本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社会经济增长和社会丰裕的主要秘密单纯从自然资源、实物资本角度已不能解释生产力提高的全部原因,特别是一些资源不充沛的国家和地区在经济上起飞的事实,表明除了使经济增长的已知物化要素外,一定还有一个秘密的要素人力资本。第一节 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一、资本由企业或个人拥有的有形的财产或无形的权利的价值体现的总称,是未来生产的基础。也有人认为,“资本是一种未被消费掉的劳动”,“资本可以带来剩余价值”,“资本的形成也是投资的结果”。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中,各学派基于不同的历
2、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经济理论,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他们各自的理论中或多或少地都论述了有关人力资本的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二、古典人力资本思想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人力资源之始就提出了人力资本观念。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国富论(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1776)中,明确地表述了人力资本思想,成为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的学术源头。斯密崇尚劳动是财富之源,把人力要素和人的劳动技能作为资本看待。斯密将资本按使用方法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部分。他对固定资本的描述是:人的能力是一种资本,人们经过学习得到的有用的才能,可以变成社会财富的一部分,一个国家全民所
3、有后天所获得的有用能力是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获得才能需要花费费用,所以对个人而言,这种投资形成的才能可以认定是固定资本。而且该投资“可以得到偿还,赚取利润”。按照斯密的解释,人力资本可以理解为两部分,即:一般劳动技能的“流动资本”和特殊才能的“固定资本”。斯密认为,经济增长主要表现在社会财富或者国民财富的增长上,财富增长取决定于两个因素:一是专业分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即在生产技术不变的情况下,劳动者数量增加,特别是在一个劳动现场中人数高度密集,必将引起分工。由于分工的细化,使人们的专业素质提高,从而提高效率。二是生产性劳动者数量的增加。人口数量的增加会引起劳动数量的增加,从而引起国民财
4、富的增长。在斯密的这些观点总,已经触及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确定、收益分配和人力资本投资及其收益等问题,它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有着奠基意义。后来,美国经济学家欧文费雪在1906年出版的资本和收入的性质一书中,进一步阐述了人力资本的概念。然而,直到20世纪中叶,经典的正统的西方经济学并没有把人力资源看作是一种资本。在人、资本和土地三中要素中,他们把人看作是非资本的。三、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从历史角度看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凸现;二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发展由资本和劳动力投入逐步转向教育和培训的投资。由
5、此而产生了两个理论,其一是所谓的“经济增长之谜”,即经济产出的增长远远超过生产要素的投入增长。这个“谜”是首先由丹尼森(E.F.Denison)等人用在二次大战期间兴起的计量经济学和丰富的统计数据资料,对若干国家经济增长因素进行详细评估之后,发现产出总量要比要素投入总量的增长速度快,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中,除了物质资本和劳动投入量的贡献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增长未能解释清楚,他们将其称之为“增长剩余”(Growth Residual)。对于这种“增长剩余”的解释和争论成为当代西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的一个主要背景和起因。第二个理论基础是在研究第三世界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发展经济学。一些发展经济
6、学家在人口普查及有关资料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发展中国家收入的个人分配性质及收益增长的决定因素,特别是贫困问题及反贫困对策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结果发现:教育和培训等人力资本方面的投资是发展中国家个人财富和收入及其分配的主要决定因素,教育和个人经济成功之间存在着某种紧密而有规则的联系 37 。发展经济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予了重要的启示。现代人力资本理论的开创者和代表人物的是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W.Schultz)和加里贝克尔(Garys Becker),他们分别因为在人力资本理论上的开拓性研究而获得1979年和199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舒尔茨在19
7、60年当选为美国经济学会会长的就职演说中,用人力资本理论解释了长期困扰经济学界的经济增长之谜,正式宣告人力资本理论的诞生。舒尔茨在这篇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讲中指出,现实中好多我们称之为消费的东西,实际上应该属于人力资本投资,如教育、培训、卫生保健和迁移等等,因为通过这些投资活动,人们的体能、知识和技能等将得到增进,并由此带来经济的增长和个人收入的提高。他认为,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提高人口质量,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舒尔茨的这篇论文,提出了人力资本的理论体系,对经济发展的动力作出了全新的解释。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观点首先批驳了传统经济理论所认为的经济增长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增加的观念
8、,指出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的多。研究经济增长问题,有必要将传统的资本概念扩展到人力资本概念,而不应仅仅考虑有形的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都具有资本的属性,同时又有异质性。其次,强调通过西方经济发展的实践已证明,人力资本投资的收益多于物质资本的收益率。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会对投资收益率的差异做出合理的反应,正确地选择自己的经济行为,结果就会使社会经济迅速增长,从而提高国民收入。他认为,决定人类前途的并不是空间、土地和自然资源,而是人口的素质、技能和知识水平。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人力的投资以及专门化进
9、程,经过调查可以发现,专门化和人力资本是提供高收益的重要原因。再则,舒尔茨把人力资本投资分为五大类,即医疗保健、在职培训、正式教育、成人学习项目及就业迁移等,并进行了教育资本构成分析和计量方法论证。此外,舒尔茨还详细论述了资本的组成和它的异质性、技术是一种资本形态、人力资本的积累等理论,使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与舒尔茨一起推动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另一位学者是贝克尔。贝克尔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贡献,主要表现在对人力资源的微观分析上。他运用经济数学方法,对家庭生育行为进行经济决策和成本效用分析,提出了生育、培养孩子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的概念,家庭时间价值和时间配置概念,家庭中市场活动和非
10、市场活动的概念。在追求效用最大化、市场稳定和稳定偏好等理论的指导下,贝克尔在人力资本形成、教育、培训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过程中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人力资本要素作用进行计量分析的是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丹尼森。丹尼森通过精确的分解计算,论证出19291957年间美国的经济增长中,有23%的份额要归于美国教育的发展。四、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和前景由于近些年来对人力资本的研究逐渐升温,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主要有新经济增长理论、卫生经济学、教育经济学、人力资源会计学等。这些新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人力资本理论更趋充实和完善。新增长理论将人力资本的投入加入古典的生产函数模型中,认为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11、从而确定了人力资本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地位。代表人物有卢卡斯(Robert Lucas)和罗默(Paul Romer)。卢卡斯认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原因在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因素转变成为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本内在化。卢卡斯的理论基于两个假设,假设之一是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产出率递减,从而在有限的生命中个体只能积累有限的人力资本,为了不把经济增长唯一地归因于外生的技术进步,卢卡斯引入人力资本外部效应,即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社会中的各个家庭对孩子的人力资本投资都对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有贡献,一般均衡增长轨道是每个家庭都预期到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将要达到的水平,由此作出相应的私人投资决策。假设之二是私人人力资本投资有收
12、益递增长的效应,即父母人力资本越多,孩子的人力资本收入产出率越多。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卢卡斯证明了人力资本增长率正比于人力资本投入产出率,正比于社会平均人力资本和私人人力资本在最终产品的边际产品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罗默的研究则是直接把技术进步内生化。他认为,特殊的知识和专业化的人力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两者除了具有递增的收益外,还能提供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从而也产生递增收益,促进经济增长。罗默把知识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纳入经济增长模式,认为知识的积累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他将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知识两类,一般知识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专业知识产生递增的收益。虽然,知识的专利
13、化使其具有“部分排他性”(Partially excudable),但知识的使用是非排他的(Not-rivalry),即知识具有“溢出效应”。罗默指出,知识的再生产决定于人力资本的投资和原有的知识的积累,并且积累的知识越多,用于生产知识的人力资本边际产出率越高。从罗默的模型可推导出,人均收入百分率的增长正比于社会投资于研究开发的人力资本的比重,正比于人力资本在研究开发过程中的边际产出率,反比于时间贴现率。于是,一些国家投资于研究和开发的人力资本太小,而被“锁”在“低收入陷井”里15。卫生经济学以人力资本理论为基础,把国家投入的医疗卫生费和个人为健康保健支付的费用作为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投资的结果
14、以人力资本存量的形态存在,并可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从微观上看,卫生保险的投资可以增进家庭成员的健康,提高并延长其人力资本的劳动能力,或者增加下一代人力资本的劳动能力,同时可相应地增加其经济收入。从宏观上看,增加社会对卫生保健的投资,可以提高整个国民人力资本的质量,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和国民收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教育经济学是把教育支出作为对人的长期性投资来研究其分配和收益的学科。一般认为,教育投资对人力资本存量和质量的提高是双方面的。其一,通过教育可以增加劳动者的工作适应性并挖掘其专业潜能,直接提高其人力资本的质量,这称为“知识效应”。其二,教育对人有感化作用,从而通过提高劳动者对工作
15、的责任心和积极性,间接地提高人力资本的使用效率,这是“非知识效应”。人力资源会计学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其代表人物是美国经济学家弗拉姆零尔茨(Flamholts)。1974年,他发表了人力资源会计学。人力资源会计学是美国会计师联合会给人力资源会计学下的定义为:确定并具体计量有关人力资源的资料和数据,并把此类信息提供给有关方面的过程。也就是利用会计学的概念和方法,出于管理和财务核算的目的,全面评价和计量组织中有关人力资源的活动过程17。人力资本理论由舒尔茨等人提出至今已近半个世纪,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渐凸显,然而对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却方兴未艾。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16、,人力资本投资是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的主要对象。教育支出、卫生保健支出以及教育子女的支出都被看作是生产性支出,都决定着人力资本质量的高低,或者说,决定着人力资本存量的大小,没有这些投资,人力资源质量无法保证,经济增长的目标难以实现。在这个层次上,人力资本投资的经济效益体现为投资产出比。其次,人力资本的价值也是研究的重点,人力资本的价值如何实现和计量是研究的一大难题。人力资本只有投入到具体的经济活动中,并且产生效益,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然而如何测度它的价值量都无定论。第三,人力资本本身无法单独形成生产力,它必须同非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同时,在社会生产中,还必须将不同的人力资本结合在一起才能对生产活动
17、产生影响。因此,人们很难把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作用从这些“集体产品”中分离出来,更不要说评价单个人力资本对这些“集体产品”的贡献。第四,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它的载体是有血有肉、有感性、有社会交往和个体经验的个人。人力资本的所有权永远属于它的载体。难以想象,每个人的思想、经历和感情不会影响其工作的态度和积极性。现代激励理论早已证明:人力资本的激励水平将极大的影响其存量价值的体现。第二节 人力资本中的教育投资分析一、舒尔茨的教育投资分析舒尔茨在研究1929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时,对比了1929年与1957年的国民收入、教育投资情况,见下表。1929年与1957年美国人均国民收入年份国民收入
18、(亿美元)工资(劳动)投入(占国民收入3/4,亿美元)劳动力总数(万人)人均国民收入(美元)192915001125=(15003/4)49202287195730202265=(30203/4)68003331分析的前提是:基本国民收入是由物化的资本加上劳动力投入后产生的新价值,而劳动投入后创造的价值以工资收入为标志,资本的投入则创造了工资以外的国民收入,这两者之比在当时美国为3:1。舒尔茨提出一个问题,若劳动力水平在1929和1957年没差别的话,则人均创造的国民收入应维持在2287美元左右,他们创造的国民收入应为6800万人乘以2287美元,为1555亿;而实际是1957年国民收入中由人
19、力创造的那部分收入在这个数额上高出了710亿(2265-1555=710)。他认为,这一差额不是劳动力数量增加带来的,(因为数量增长的结果是430亿,即1555-1125=430)。因此,舒尔茨认为,这个差额中包含了劳动力质量提高带来的收益。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乃是人们在教育上投资增加的结果。舒尔茨计算了美国19291957年全社会包括家庭与个人为提高人力资源质量而投入的教育资本。见下表1929和1957年美国人均教育资本分析年份当年积累的教育资本总额(亿美元)劳动者人数(万人)人均教育资本(美元/人)19291957180054004920680036597941其中,1957年的5400亿
20、美元是由于人均教育资本增加的结果,若不增加的话,社会积累的资本总额仅为2488亿美元(68003659美元)。也就是说,社会追加了投资2912亿美元(即5400-2488)。这2912亿美元的追加投资,是用在劳动者身上的,其收益表现为劳动者收入的提高。他进一步得出了平均的教育收益率公式:某级教育投资的年收益率(%)=(某级毕业生人均年收入-前级毕业生人均年收入)/用于某级教育的年人均投资)100%计算出初等教育年收益率为35%,中等为10%,高等为11%。平均收益率为17.3%。用此平均收益率可算出追加的2912亿美元投资获得的收益为: 291917.3%=504亿美元教育投资在整个国民收入的
21、增长中(1520=3020-1500亿美元)起了将近1/3的作用(5041520=33%)。二、丹尼森的教育投资分析丹尼森首先把经济增长因素分为生产要素投入量和生产要素增长率两大类。因素因素分析生产要素投入量资本数量的增加(资金、资产扩大)劳动力的提高劳动力数量的增加劳动力质量(教育、技能)的提高生产要素增长率资源配置的改善从农业劳动转为工业劳动从个体小企业转为大企业规模的节约企业市场范围扩大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企业规模扩大销售量上升与成本下降经济效益的增加技术进步与知识结果知识在生产中的应用技术进步丹尼森按不同受教育的年限分组分析了1950年美国25岁以上男性劳动者的货币收益资料,认为工资中有
22、3/5是由于教育程度不同而引起的,并计算了该年度中这些劳动者经以上调整后的平均收入。这样计算后他认为不同教育年限的劳动者逐年的收入平均差额,就是由于教育水平提高而带来的,收入的年增长率为0.93%。丹尼森根据美国19291957年的资料计算出这一时期劳动投入量占生产要素总投入量的73%,而教育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是通过劳动投入才起作用的。因此,他确认0.93%73%=0.68%才是教育水平提高对国民收入增长的实际影响。丹尼森又计算出19291957年国民收入的年增长率为2.93%,因此,他认为由于教育投入而引起国民收入增长占整个国民收入增长的22.9%(0.672.93)。丹尼森和舒尔茨的数据不一
23、样,但同样都说明人力资本中教育投资的重要作用和对国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影响。第三节 人力资本的产权关系一、人力资本产权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看,产权与传统的物权是不同的,产权的核心是对人的行为、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界定。人力资本产权就是人力资本的所有关系、占有关系、支配关系、利得关系及处置关系,即对存在于人体内、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乃至健康水平的所有权。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产权实质上也是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具体而言,人力资本产权包含着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使用和人力资本收益等过程中的一系列经济关系。人力资本产权作为一种经济权利,与物质资本产权一样,参与社会的生产过程、分配过程和消费过程。二、人力资
24、本的产权特征同非人力资本产权相比,人力资本产权主要有如下四个特征:1、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天然融为一体,不可分离。众所周知,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可以分离的,非人力资本以在不同的所有者之间相对容易地转移,而人力资本却做不到这一点。周其仁(1996)的研究表明,不管在什么样的社会中,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状况都是无法改变的。不仅在罗森(Rosen,1985)所说的“自由社会”里,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是不可分离的,而且在巴泽尔(Barzel,1971)所考证的奴隶社会里人力资本只属于个人的命题仍然成立。因为在奴隶社会里,奴隶主尽管可以全权支配奴隶的劳动并拿走全部产出,但奴隶是一种“主动的资产”,
25、他(她)依然可以控制自己劳动努力的供给。所以,为了节约奴隶制的费用,一部分奴隶主不仅必须善待奴隶,而且只好实行定额制,即允许奴隶在超额后拥有自己的私产,以致一些能干的奴隶积累了财富,到最后买下了他(她)自己,成为自由民。这说明,即使在奴隶制的法权结构下,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的产权特征依旧没有改变。此外,在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里,尽管一切非人力资本都已经归全社会公有,市场也已消亡,但还要“默认不同等的个人天赋,因而也就默认不同等的工作能力是天然特权。”也就是说,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不可分离的产权特征是一种天然属性,不会因社会制度的变迁而改变。2、人力资本的价值难以度量,而且价值信息易于隐蔽。首
26、先,不管是实物形态的非人力资本,如机器设备,还是价值形态的非人力资本,如有价证券,其价值的大小,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尺度来度量,而人力资本,如管理能力、知识等,是难以用得到普遍认可的标准来进行度量的,所以,人力资本的定价!句题一直是经济学中一个悬而未决的难题。其次,在非人力资本市场上,虽然也存在卖方与买方的信息不对称!句题,但非人力资本所显示出来的市场信号,总是可以让双方据此作出大致的估计。而在人力资本市场上,虽然也存在学历证书、职业证书、个人履行等人力资本价值显示信号,但相对非人力资本信息而言,这些信息是残缺的,而且是难以直观量化的。同时,由于人力资本价值更多的是在人力资本运用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
27、,这必然决定了人力资本价值信息具有更大的可隐蔽性。即一个人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在工作中付出了多大的努力,只有他(她)自己最清楚,别人是无法知晓的。3、人力资本的多样性与专用性。同丰富多彩的非人力资本一样,人力资本也是多样性与专用性的有机结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与特长,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不同专业,每个企业也都有各自的不同工种,这些差异从总体上表现出人力资本的多样性,从个体上表现出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正是人力资本的这种专用性,决定了单个人的人力资本的应用范围是非常狭窄的。一种在某一领域很有价值的人力资本,一旦转移到另一个不相关的领域,就会变得一钱不值。我们常说的“隔行如隔山”,指的就是这个道
28、理。例如,一位经济学博士,在让他(她)阐述相关领域的经济问题时,他(她)可能有独到见解,说得头头是道,但这个人可能不会驾驶汽车,当你责成他(她)去为你开车时,他(她)的人力资本就无法派上用场,从而在这个领域大为贬值。4、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的协作性。企业是一种典型的以团队生产为特征的经济组织。在企业里,无论是决策与管理工作,还是生产线上的工作,都表现为一种协作性的工作。所以,在生产车!司,要求有不同工种,如车工、铣工、磨工等之!司的配合,在管理阶层,同样需要不同知识结构、性格结构和年龄结构等管理人员的合作。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决定了人力资本使用过程中必然对其它专用性人力资本具有依赖性,人力资本作用
29、的发挥必须依靠其所有者之间的协作。一般说来,协作能够使人力资本的价值产生“1 12”的效果。相反,离开协作,人力资本的价值也会大打拆扣。企业之所以用团队生产的方式取代了市场的交易,在很大程度上与这种协作生产带来的合作收益有关。第四节 智力资本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智力资本世界经济正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产业发展形态也随之由劳动密集型(人力为主体)、资本密集型(财力为主体)向知识密集型(智力为主体)转化。也就是说人力资源正从人力资本走向智力资本。当我们正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曾被预言家称为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或人才时代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来到我们身边,而推动这个时代到来的力量,正是智力资
30、本。1996年联合国人力资源开发报告指出:依据100多个国家的调查表明,财富资源(指资金、有形资本)占这些国家总资源占12 ,自然资源(指土地、矿山、水资源等)占24 ,人力资源与社会资源占64 。可见,占多数的就是人才、技术、管理、无形资产与各种软件组成的智力资本。一、智力资本的概念与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有关的概念很多,有知识、智力、人力资源、人力资本、知识资本、智慧资本等等。近年来关于智力资本概念的研究归纳为以下几方面:从知识和学习角度解释智力资本,重点研究人力资本、知识的创造、知识的积累和知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从知识管理角度解释智力资本,主要是侧重计算机信
31、息系统管理,强调信息的作用。从创新管理角度解释智力资本,是特指研究与开发(R&D)的管理。从资本市场角度考察智力资本,是注重智力资本的数量、价值的大小对企业资本负债表的影响,属于企业价值管理。目前对智力资本概念的解释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对企业智力资本构成的分析,属于企业管理层面,所定义的只是智力资本的表现形式,或者是它的作用结果,是一种现象的描述,没有揭示智力资本的实质,不符合知识经济中智力资本运行的现实。智力资本价值的大小是由智力和知识的融合程度决定,并由智能运作创造价值和带来剩余价值,融合的越好,价值就越大。这一定义将智力资本的构成、资本属性、核心要素和运作过程作了较为明确的阐述,从本质
32、上揭示了智力资本的实质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智力资本是智力和知识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智力和资本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顾客资本简单的结合,而是两者真正融合所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融合越好、越紧密,智力资本的效益就越高、价值就越大。智力作为获取知识的基础,是先天素质和后天教育的结果,同时知识又是智力发展的源泉,两者相互促进,在学习中发展智力,智力的增长又创造新的知识。智力资本既不能等同于智力也不能等同于知识,更不能视为二者的简单相加,它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后的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本,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是一个不断交互累积的过程。可以用关系式来表示智力资本:智力+知识=脑力资产 + 成
33、果资本 智力资本注意上式不能写为: 智力资本=智力+知识 即:智力资本智力+知识如果用代数式来表示则为:式中:IC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I智力(Intelligence);K知识(Knowledge)。如果用图形来表示,则为:图3-1 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能够创造财富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识相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这个全新的智力资本概念的提出并不是凭空臆造,而是基于两个条件,一是知识经济的到来使智力和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创造财富的资本;二是前人已经有许多关于智力资本的观点和提法,尽管不准确,不完善,还没有形成理论框架,但毕竟值得我们借
34、鉴。为什么智力和知识融合形成能够创造价值的智力资本是最为准确的定义呢?其实,能够把握这一实质是很困难的,有许多定义看似有道理,但总有不妥之处。智力资本中的智力和知识二者同样重要,不可偏费。一个人如果只有智力而无知识就会成为一个文盲或聪明的“白痴”,离开社会、离开环境、不去学习、不获取知识,就会成为一个“高智狼孩”。同样,如果不注重智力开发,只是死读书、读死书,就会成为“书呆子”、“现代垃圾”。智力资本以人为载体,存在于人的头脑中,但是它并不是无形的,它可以通过信息的传递表现出来,如文字、语言、产品、创意等。同时智力资本也不能完全与人划等号,不是“人”就是智力资本,人力资源只有经过投资和投入(时
35、间、精力)之后才能逐步形成智力资本,而且必须不断地将智力和知识融合才能保持智力资本不贬值,否则便失去了资本创造价值的能力,不再成为智力资本。关于智力资本的性质、特性和规律将在其后的章节中详细论述。我们可以用几个例子来说明智力资本的重要性。我国古代有一个秀才与农夫比本领的故事,说的是一位农夫看不惯秀才每天读书,认为秀才游手好闲,无所事事,便问秀才:“你有什么本事”?秀才说:“我们可以比比力气”。农夫大笑:“比力气你哪里是我的对手!”秀才拿出一个手帕,让农夫从院内将手帕扔到院外,农夫扔了几次都飘回了院内。无奈,农夫只好交给秀才。秀才从地上捡起一块石头,用手帕包好,轻而易举地将手帕扔到了院外。当然,
36、这只是一个寓言故事,类似的故事很多,这里只是想说明一个道理,即智力和知识结合会产生巨大的效益,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另一个例子是“抓鱼与捕鱼”。这是萨缪尔森用来解释资本的例子。最早人们捕鱼的方法是下河去抓鱼,再有经验,再有力量也抓不到几条鱼,还会使你沮丧。以后,人们发明了钓鱼杆(知识产品),用同样的时间、很小的力量就可以捕到更多的鱼;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渔网、渔船,捕鱼的效率越来越高,可以满足许多人的需要。这正是智力资本的作用。当然,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也都是智力和知识结合的产物吗!智力与知识怎样才能结合得恰到好处呢,这使我想起了“帕累托最优境界”(Paretian Optimum),
37、它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福利经济学的奠基人帕累托提出的。“帕累托最优境界”是指在市场竞争中达到均衡的理想状态。这种最佳状态,说明经济处于最有效境界,这时的资源配置能使总体效用达到极大值,其产量可以使消费者得到最大满足,而任何新组合都会使消费者的满足减少。换言之,在收入分配既定的情况下,对现状的任何改变,使一些人的福利减少,另一些人的福利增加都不是帕累托最优。对于智力资本来说,我们追求的智力和知识的结合就是这种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和结合,其效用将达到极大值,如果能达到这种状态,并以累进的速度发展,那么智力资本将会带来巨大的效益,如果全人类都发挥智力资本的这种效益,将会创造出空前的无法预
38、料的人间奇迹来。人类文明正是这一融合的结果,我们将企盼着人类将这种融合达到最优境界,创造出更为灿烂辉煌的未来。二、智力资本的构成智力资本的基本构成有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隐含部分,包括人力资本中除去体力劳动的部分,可称为脑力资产,属于智力和知识的融合过程;另一部分为外显部分,可称为成果资本,指一切可以带来价值或效用的智力成果,包括创意、知识产权(发明、专利、著作、作品、商标等)、声望、名誉、有价信息、知识管理、组织管理、制度创新等,属于智力和知识融合的结果。脑力资产和智力成果构成了智力资本,其核心要素是智力和知识,智力和知识的融合创造了财富或带来了收益,实现了价值的增殖。成果资本是智力和知识融合后
39、创造出的能够产生价值或效用的有形的和无形的创意、产品、服务、信息等,其特征是含有智力和知识成果。实际上,成果资本是通过智力劳动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域创造的成果,可以带来不同程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例如著名教授的知名度是通过一系列的智力和知识成果显现出来的,如论文、著作、科研成果、培养的优秀学生(声誉)、学术报告等,教授作为一个智力资本的拥有者随着不断提供的智力成果而使自己的价值提高,名誉、地位和收入也逐步提高。脑力资产是人力资本的主要内容,实际上是一个概念,只是除去体力部分,所以,可以将脑力资产作为人力资本概念看待。将人与资本结合在一起称为“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40、)的这个概念,冲破了百年来人们对资本作为物看待的观念,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理念,标志着人类社会在向着与自然协调发展、认识自己的过程中又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人们对人力资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关于人力资本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已在本文的第二章中阐述。实际上,对人力资本这个概念本身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说明人们对人力资本理论的认识在不断地深化和完善。三、智力资本的分类智力资本的基本构成是脑力资产和智力成果,核心要素是智力和知识,但是,我们可以从智力资本的外在表现形式上将其分为以下几种不同的类型:(1)按资产划分:智力资本可由脑力资产、市场资产、智力产权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组成。(见图)智力资本脑力资产市场
41、资产智力产权资产基础结构资产市场资产(Market Assets):包括品牌知名度、顾客及忠诚度、分销渠道等。智力产权资产(Intellectual Propety Assets):包括专利、著作权、技术创新等。脑力资产(Human-centered Assets)。基础结构资产(Inffrastructure Assets):包括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管理模式、信息系统、网络系统、金融关系等。 (2)按结构可将智力资本分为这样三部分:人力资本、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内部结构为人力资本的知识和技能在组织内的传递提供支持,而外部结构则保证智力资本的最大化。 (3)按价值划分:智力资本的价值体现在人力
42、资本和成果资本之中。 目前,智力资本的分类和每个名词的含义尚有分歧,以待今后进一步研究更科学的划分。四、智力资本的核心要素智力资本有二个核心要素:智力和知识,这两个要素有着各自的内涵和特征,只有深刻地全面地把握它们的内在规定性才能更准确地更清晰地理解智力资本。1、知识“知识”(knowledge)是目前使用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其含义人所共知。然而,作为研究智力资本的要素有必要重新认识“知识”的含义及其价值。辞海中对知识的定义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经验知识是知识的初级形态,系统的科学理论是知识的高级形态。人的知识(才能也属于知识范畴)是后天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是对现
43、实的反映。“知识(精神性的东西)借助于一定的语言形式,或物化为某种劳动产品的形式,可以交流和传递给下一代,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知识随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39 。知识的这一定义是完整的和准确的。它告诉我们知识来自社会实践,先经验后理论,有载体可传承,而且在不断发展。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们对“知识”的研究进入新的高潮。管理学家杜拉克将未来社会定义为“知识社会”,这个新社会以知识在其中发挥关键性作用而有别于过去的社会。“知识不仅仅是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劳动力、资本和土地相并列的另一种资源,而且是当今唯一有意义的资源。”托夫勒(1990年)响应杜拉克的观点,宣称知识是最高品质的力量之源,
44、是向着未来的力量转移的关键,它将最终取代其他资源134。奎恩(1992年)将管理能力称之为“以知识为基础的智力”。这些学者还认为,未来属于拥有知识的人。“知识是新的竞争资源这一认识如闪电一样袭击了西方”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对知识赋予了新的含义,他创造了“知识工作者”一词,认为18世纪末开始的工业革命以及以后的生产力革命和管理革命,是由于知识含义的彻底改变而引起的。他在1993年发表了后资本主义社会(Post-Capitalist Society)一书,将知识社会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他认为是在工业革命之前,对知识的探求纯粹是为了知识、启迪、智慧本身。第二阶
45、段大约从公元1700年开始,随着新技术的发明,知识成为有组织、有体系、有目的的知识,即应用知识。第三阶段是在1881年前后,泰勒引入了科学管理,将知识应用于知识本身。可以将知识转型的三个阶段简单表述如下:第一阶段启蒙时代为了启迪思想、增加智慧的知识第二阶段工业时代应用知识第三阶段知识时代知识的知识“知识正被应用于知识,这是知识变革的第三阶段,或许也是最后一个阶段。利用知识来找出如何把现有知识最大限度地转化为生产力,实际上就是我们所说的管理”42 。德鲁克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成为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2、智力人类生命中最具活力的因素是智力(Intelligence)。古往今来,智力都是思
46、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们研究的内容。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个体的智力潜能,已成为人类一个永久不衰的话题。“智力之谜,犹如哥德巴赫猜想,令人神往;智力又是一把古老而又令人困惑的生命之剑,谁把握住这把生命之剑,谁就拥有了未来”52 。千百年来,人类对自身智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一是对人脑功能的探索;一是对智力的认识和开发。智力是人的多种能力的综合,应该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即感知、记忆的能力,判断、思维的能力和想象、创造的能力。人脑的机能是智力的基础,知识的获得是它实现的条件,思维则是它的加工过程,实践既是智力的手段又是它的目的。我们如果将智力用以下6个圆圈组
47、成的图来表示,即感知、记忆、言语、想象、思维、技能。如图3-9。思维是6个圆中的中心圆,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智力成分模型。图3-9 智力成分模型五、智力资本属于资本范畴智力资本究竟能否成为资本,是否在资本范畴之内,自然会想到要弄清资本(Capital)这个概念,虽然智力资本不同于物质资本或有形的资本,但毕竟应归属于资本范畴。卡尔马克思在资本论说“商品流通是资本的出发点。货币是资本的最初的现象形态”20 。提出了资本的总公式:“GWG”(货币商品增加了的货币)。指出“价值变成了过程中的价值,变成了过程中的货币,并且当作这个,变成了资本。GG,货币生出货币。在资本最早的解释者重商主义派口中,就是用
48、这一句话来描写资本的”46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不是物,而是通过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资本的生命在于不停地运动,在运动中不断地带来剩余价值。那么,对于资本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三条,一是具有增值作用。资本的定义决定了资本必须是不断地增值,即不断地增值自己。二是运动。没有运动便不可能产生增值,这是资本本性得以实现的条件。例如,货币作为资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产生增值,静止的货币是不能产生增值的。第三,资本是趋利的。资本总是向着有利可图的方向运动,不追求利益就不可能产生增值,这也是它的本性决定的。从上述对资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智力资本属于资本范畴。思考题:1、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是否具有比其他生产要素更重要的作用?2、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两个概念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