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血液分析课件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3血液分析课件文档资料.ppt(6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一、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水、血浆蛋白、小分子有机 物和无机盐,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血液的功能:运输、缓冲、防御。,(一)血浆 水约9092,溶质810。溶质中血浆蛋白含量最多,其余为无机盐及非蛋白含氮化合物等。血浆蛋白分类:白蛋白:分子量最小,而含量最多。球蛋白:1、2、四种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而含量最少。功能: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 球蛋白:免疫功能(抗体)纤维蛋白原:凝血功能 此外,还有运输和营养等功能。,(二)血细胞,血(红)细胞比容:概念:血(红)细胞在全血中 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严重腹泻或
2、大面积烧伤时血浆量红细胞比容;贫血红细胞红细胞比容,二、血量概念:指人体内血液总量。计算:占体重的78%,或70 80ml/kg体重。一体重60kg的成人,总血量为4.24.8L。分布:(1)循环血量(2)贮存血量:位于皮下静脉和肺毛细血管意义:一次失血10%,可以代偿,无症状;一次失血20%,不能代偿,出现症状;一次失血30%,危及生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比重 全血比重为1.0501.060(取决于红细胞数量)血浆比重为1.0251.030(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RBC 比重为1.0901.092(取决于血红蛋白含量)(二)粘度 如果水的粘度为一,则:全血为45(取决于红细胞数量及分布
3、状态)血浆为1.62.4(决于血浆蛋白含量)血液粘度过高会增大血流阻力,加重心脏负担。,(三)血浆渗透压 渗透现象:,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分子经半透膜吸水的力量。,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容积内溶质颗粒数目呈正比。,半透膜,血浆渗透压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血浆渗透压(300mOsm/L,毫渗)组成 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形成 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接近300mOsm/L)小(1.5mOsm/L或3.3kPa)作用 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保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持细胞正常形态和功能 维持正常血容量1mmHg=0.133kPa,(三)酸
4、碱度(pH值)1、正常值:pH为7.357.45 pH7.35=酸中毒;pH7.45=碱中毒;pH6.9或7.8,将危及生命。2、维持相对稳定的因素:1)血浆中的缓冲物质:主:NaHCO3/H2CO3缓冲系(比值为201);次:Na2HPO4/NaH2PO4和血浆蛋白钠/血浆蛋白等。2)通过肺和肾的调节:,第二节 血细胞 一、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和一般过程 血细胞生成的部位(场所)是骨髓,二、红细胞(red blood cell,RBC)(一)红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功能,RBC数量减少或Hb含量降低称为贫血。功能(1)运输O2和CO2(主要);(2)缓冲功能。,男性:RBC:4.05.5(平均5.0
5、)1012/L;Hb:120160g/L 女性:RBC:3.55.0(平均4.2)1012/L;Hb:110150g/L,形态:双凹圆盘形,直径约78um。,数量:,(二)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可塑变形性 使RBC变形能力的因素:表面积:体积之比(球形RBC);胞浆粘度(Hb变性或浓度过高);红细胞膜弹性(衰老RBC)。,2.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概念: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抵抗力。抵抗力大=脆性小=不易破裂;抵抗力小=脆性大=容易破裂。正常值:0.45,临床意义:新生RBC脆性较小,衰老和球形RBC脆性 增大。,3.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概念:指RBC能较稳定的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 的特性。红细胞沉降率
6、:抗凝血在血沉管中静置1h,RBC(ESR,血沉)下沉的距离。正常值(魏式法):男性 015mm/h 女性 020mm/h意义: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和胆固醇 RBC叠连血沉 血浆白蛋白、卵磷脂血沉,(三)红细胞的生成与调节 1、红细胞的生成(1)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Hb合成必须原料。体内过程:成人每天需2030mg,其中5%由食物补充,95%由体内铁(来自RBC破坏)的再利用。Fe3+需还原成Fe2+才能被利用。临床:铁缺乏缺铁性贫血(小红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成熟因子(叶酸和VitB12)参与DNA合成和细胞分裂。叶酸和VitB12 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F,Hb有2条肽链和2条
7、肽链。每条肽链上有一个亚铁血红素。每个亚铁血红素能结合一个O2分子。,干 细 胞 早期红系祖细胞(BFU-E)BPA 晚期红系祖细胞(CFU-E)可识别红系前体细胞 网织红细胞 成熟红细胞(骨 髓),缺氧、RBC或Hb 肾脏(主)肝脏(次)(EPO),雄激素甲状腺激素生长素,(BPA:爆式促进因子)(EPO:促红细胞生成素),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雄激素,(四)红细胞破坏RBC寿命平均120天,衰老RBC在肝、脾由巨噬细胞吞噬、破坏。,二、白细胞(一)白细胞的总数和分类总数:4.010.0109/L(400010000/mm3)分类:中性粒细胞 5070 淋巴细胞 2030 单核细胞 28 嗜
8、酸性粒细胞 07 嗜碱性粒细胞 01,(二)白细胞的特性和功能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吞噬和分泌。1.中性粒细胞:吞噬、溶解血液和组织中的细菌。参与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粒细胞,循环池:随血液循环流动。,边缘池:贴附在血管壁上。,2.单核细胞:进入组织转变为巨噬细胞后,其吞噬力大为增强,能吞噬较大颗粒。被激活后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参与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3.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抗凝)、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形成过敏症状)、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4.嗜酸性粒细胞:(1)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2)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释放过氧化物酶
9、和某些碱性蛋白质,杀伤蠕虫。5.淋巴细胞:参与免疫反应,三、血小板(一)形态和数量 由巨核细胞质脱落形成。正常成人为100300109/L(1030万/mm3)。,(二)生理特性 1.粘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血管内皮下的胶原纤维)的粘着。vW因子起桥梁作用(连接胶原纤维和血小板膜糖蛋白)。,2.聚集:血小板相互粘着的过程。血小板粘附后被激活,释放致聚剂(ADP)。第一时相(可逆):由受伤组织释放ADP所致;第二时相(不可逆):由血小板释放ADP所致。,膜 磷 脂,花生四烯酸,磷脂酶A2,PGG2、PGH2,TXA2(cAMP、Ca2+),PGI2(cAMP、Ca2+),血小板聚集,环加氧酶
10、,TXA2合成酶,PGI2合成酶,+,-,+,血小板受刺激,TX:血栓素PG:前列腺素,阿司匹林,-,3.释放:释放颗粒内容物。ADP、血小板因子(PF)、5-HT等。4.收缩: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凝块回缩坚实血栓。5.吸附:吸附凝血因子,促进凝血过程。,(三)血小板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血小板减少紫癜2.参与生理性止血。,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一、生理性止血的过程,生理性止血:小血管破损后引起出血,数分钟后 出血自行停止的现象。出血时间(bleeding time,BT):自血液流出致出血自行停止的时间。正常值:13分钟。止血过程:第一步:受损血管收缩(损伤性刺激、5-HT、肾上 腺
11、素引起)第二步:血小板血栓形成 第三步:血凝块形成(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二、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动状态变成胶冻状血块的过程。血凝的本质: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清与血浆的区别:血清中不含纤维蛋白原和一些凝血因子,增加了血小板和血管内皮释放的某些物质。(一)凝血因子概念:血浆或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高分子激肽原(HK)、前激肽释放酶(PK)、血小板磷脂(PL),凝血因子特点:除Ca2+、因子、血小板磷脂外,都是蛋白质;多数为酶原形式的蛋白酶,一旦被激活,即可激活(水解)其它凝血因子。a 大多在肝脏合成,其中因子、合成需维生素参与,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有些
12、因子起酶促作用(、),有些是辅因子(、)。,(二)凝血过程,a,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血液凝固的基本过程:,a,a,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PK:前激肽释放酶K:激肽释放酶HK:高分子激肽原,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启动因子 因子 因子凝血因子来源 全部来自血管内 有组织中的因子凝血时间 长(试管法)短(玻片法),凝 血 小 结,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1)血液不断流动,稀释凝血因子(2)正常血管内皮光滑,并分泌抗凝物质(3)血浆中的抗凝物质,抗凝意义:,1 正常时防止
13、血管内血液凝固,使血液保持流 体状态2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损伤局部,(三)抗凝系统的作用,血浆中的抗凝物质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 主要是抗凝血酶,还有C1抑制物、1-抗胰蛋白酶、2-巨球蛋白、肝素辅因子。作用机制:抗凝血酶与凝血酶活性中心的丝氨酸残 基结合凝血酶失活,也可使因子、a、a、a失活。2、蛋白质C系统组成:蛋白质C(PC)、蛋白质S、凝血酶调节蛋白和 PC抑制物。PC的作用机制:灭活凝血因子和,限制因子a和 血小板磷脂结合。,3、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作用机制:与因子a-组织因子复合物结合,使 其灭活。4、肝素 作用机制:与抗凝血酶结合,增强其与凝血 酶的亲和力。刺激
14、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凝血抑制物(如TFPI)和纤溶激活物。,体外抗凝:(1)草酸盐:与血浆中的钙形成沉淀。(2)柠檬酸钠:与血浆中的钙形成络合物。此外,降低温度、增加异物表面的光滑度也可延缓血凝。,三、止血拴的溶解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凝块中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意义:(1)使血液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2)损伤血管经生理性止血愈合后再通。纤溶系统组成:纤溶酶原、纤溶酶、激活物和抑制物。纤溶过程:(1)纤溶酶原激活纤溶酶原激活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激肽释放酶(2)纤维蛋白降解,纤溶过程:,含激活物较多的组织:子宫、肺脏、甲状腺等。易发 生术后渗血。
15、,概 述:血型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血型的发现:最初试用输血疗法时,有些人引起大量溶血和血管堵塞,造成严重的后果。提示:不同人的血液有某些类型差别。后经深入研究,1901年发现了第一个在临床上有重要意义的RBC的ABO血型系统。血型的分类:目前已知人类的RBC除ABO血型外,还有R等25个血型系统,还发现一些亚型。除红细胞血型外,还有白细胞血型和血小板血型。除血细胞外,血型也存在于其它组织细胞及体液中(分泌型血型物质)。,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一、红细胞血型凝集原(抗原):红细胞膜上。凝集素(抗体):血清或血浆中。,(一)ABO血型系统1.抗原、抗体及分型原则(依据)(1)抗原:包括A、
16、B两种。(2)抗体:包括抗A、抗B两种。是天然抗体(不需抗原刺激),于出生后半年左右出现。是IgM,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3)分型原则(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抗原的种类和有无而定。,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ABO血型系统中的凝集原和凝集素,注:四种血型都有H抗原(是形成A、B抗原的结构基础),但其抗原性较弱,故血清中一般不含抗H抗体。A1型RBC可与A2型血中的抗A1抗体发生凝集反应。A2型和A2B型的抗原性比A1型和AB型的弱,血型鉴定时易使A2型和A2B型误判定为O型或B型。,2.遗传特点 决定ABO血型的基因有A、B、O三种,A基因和B基因是显性基因,O基因是隐性基因。根
17、据显性的遗传规律,可推断子女的血型。但只能作否定的参考依据,不能作出肯定的判断。,基因型 表现型 OO O AA,AO A BB,BO B AB AB,父母 AB O,A B O,子女 AO BO,红细胞凝集:不相容血型相混时,红细胞凝集成簇。(相应的、发生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和抗体:A+抗A,B+抗B,RBC凝集,3.血型鉴定原理:用抗A、抗B血清与被测者血液相混,以检测其红细胞上的未知凝集素(抗原)。,(二)Rh血型系统 1.抗原:C、c、D、E、e,D的抗原性最强。分型依据: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含有D抗原。分型:Rh阳性(Rh+):有D抗原(汉族99)Rh阴性(Rh-):无D抗原(苗族12
18、,塔 塔尔族16)2.抗体:(1)主要是IgG,故可通过胎盘。(2)属免疫性抗体。(当Rh+的RBC进入Rh-的人体内,通过体液性免疫,产生抗Rh的抗体。),3、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Rh-者需考虑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亲与Rh+胎儿新生儿溶血 若输过Rh+血,怀孕后其胎儿为Rh+者,则孕妇的Rh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胎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Rh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Rh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二、白细胞与血小板血型 1、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A、B、C、D、DP、DQ、DR HLA意义:移植、输血、亲子鉴定。2、血小板血型:PI、ZW、KO,三、输血,O型 无抗原 抗A和抗BA型 A抗原 抗B,结果:主侧不凝集 次侧凝集,输血原则: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清所凝集。交叉配血试验:主侧:供血者RBC与受血者血清相混。次侧:受血者RBC与供血者血清相混。主、次侧均不凝集,为配血相合,可以输血(同型输血)主侧不凝集,次侧凝集,为配血基本相合,需少量慢输。主、次侧均凝集,为配血不合,不能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