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第八章神经系统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第八章神经系统PPT课件.ppt(9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神经系统的细胞结构和功能,一、神经细胞(一)神经元 1.基本结构:胞体:接受信息部位 树突:接受信息部位 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 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 末稍:递质释放部位2.基本功能: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二)神经元的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其外周端与感受器联系,接受其传来的信息。运动神经元,或称传出神经元。它把神经冲动传给肌肉或腺体,产生效应。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种神经元之间,联络神经元。动物越进化,中间神经元越多。,(三)神经纤维分类(略),二、中枢神经系统环路,(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辐散式2、聚合式
2、3、连锁式4、环路式,辐散式: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与许多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在感觉传入通路上多见。,聚合式:许多神经元都通过其轴突末梢共同与一个神经元建立突触联系。使许多不同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作用在同一个神经元上发生整合。在传出通路上多见。,连锁式:在空间上可以加强或扩大作用范围。,环路式:可引起正反馈(使兴奋增强和延续)或负反馈(使活动及时终止)。,在反射活动中,当刺激停止后,传出神经仍可以在一定时间之内发放神经冲动,这种现象叫“后放”。,(二)反射与反射弧,2.分类: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3.反射弧(reflex arc):感受器、传入N、中枢
3、、传出N、效应器(名词解释见P92)。,1.反射(reflex):在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三)条件反射与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膝跳反射、眨眼反射、缩手反射、婴儿的吮乳、排尿反射等。条件反射: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三、反射活动的协调,1、诱导(1)诱导:A(+)B(-):负诱导;反之,正诱导。(2)交互抑制:当一组肌肉收缩时,与它作
4、用相反的肌肉则松弛,称为交互抑制。2、最后公路原则:传出神经元接受不同来源的突出联系传来的影响,神经元最终表现为兴奋还是抑制及其表现程度则取决于不同来源的突触传递效应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 3、大脑皮质的协调4、反馈,第二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躯体运动,不论是反射性的或随意性的,都是骨骼肌在神经系统的调控下完成的。神经系统是躯体运动的调度者,从脊髓到大脑皮层,各级中枢对躯体运动都能进行调节。,一、运动神经元及其活动的调节,1.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2.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的灰质中和一些脑运动神经核中,存在支配骨骼肌的运动神经元,胞体较大。,
5、2.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的灰质中分散另外一种胞体直径较小的运动神经元。,运动单位示意图,眼外肌运动神经元6 12 根肌纤维,四肢肌(三角肌)运动神经元2000根肌纤维,精细运动,巨大张力,运动单位的大小,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反射:只要脊髓存在即能完成的反射活动。,单突触反射:指在仅由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两个要素组成,且中间只有1个突触的最简单反射弧上发生的反射。(无中间神经元,“群”与“个”,p97),大多数反射均属于多突触反射。,1.牵张反射 概念: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肌肉反射性收缩,称为牵张反射(str
6、etch reflex)。,(2)牵张反射的类型:相位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快速而显著地收缩。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单突触反射,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概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反射,表现为被牵拉肌肉持续、轻度的收缩。特点:同一肌肉内的不同运动单位进行交替收缩,所以肌紧张能持久维持而不易疲劳。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2.反牵张反射,高尔基腱器官的作用与牵张反射产生的作用相反,称为反牵张反射,屈肌反射,概念: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使其屈曲的反射。意义:屈反射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
7、义。,3.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概念:如果受到伤害性刺激较强时,则受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意义: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extensor reflex),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一)脑干网状结构脑干中有大量中间神经元相互连接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结构,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范围较大)。,易化区的活动略占优势,脑干网状结构对脊髓反射活动有抑制和易化双重作用!,抑 制 区,易 化 区,肌 紧 张,小脑-网状;尾核-脊髓;网状-脊髓,大脑皮质-延髓,前庭-脊髓,网状-脊髓,+,
8、+,+,+,-,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等伸肌过度紧张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二)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抑 制 区,易 化 区,肌 紧 张,小脑-网状;尾核-脊髓;网状-脊髓,大脑皮质-延髓,前庭-脊髓,网状-脊髓,+,+,+,+,-,+,机制,(三)脑干对姿势的调节,翻正反射:正常动物可保持站立姿势,如将其推倒则可翻正过来,这种反射称为翻正反射。,状态反射: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都可反射性地改变躯体肌肉的紧张性,这一反射称为状态反射。,脑干整合完成的姿势反
9、射有状态反射、翻正反射,四、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特征:交叉支配;头面部双侧支配 倒置分布;头面部是正置的 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下肢-顶部,上肢-中间,头面部-底部,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是大脑深部一系列神经核团组成的功能整体。目前所知其主要功能为自主运动的控制。它同时还参与记忆等高级认知功能。,功能:稳定随意运动 调节肌紧张 参与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编制。,运 动 肌紧张(震颤麻痹,帕金森病)运 动 肌紧张(舞蹈病,手足徐动症,手足缓慢不规则扭动),基底神经节损伤:,(一)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功能:维持身体平衡。临床:平衡失调综合症,五、小脑对运动的调节,(二)脊髓小脑,功能:调
10、节肌张力临床: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速度和范围不能很好的控制,同时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小脑损伤后出现的动作协调障碍称为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患者不能完成精巧的动作,肌肉在动作进行过程中,发生抖动而把握不住方向(意向性震颤),行走摇晃呈蹒跚状,但在静止时则无异常的肌肉运动出现。,(三)皮层小脑功能:与随意运动的形成有关。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学习初期:动作不协调 学习中期:动作渐协调 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临床:精巧运动受损。,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一 脊髓与低位脑干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1、内外感受器作为换能装置,将刺激能量转化为 电信号,并以冲动形式传导CNS。2、脑
11、神经直达脑中枢。3、其余经脊神经入脊髓,上行达大脑皮质。4、浅感觉传导途径和深感觉传导途径。,丘脑:是各种感觉(除嗅觉外)的总转换站。内侧丘系:传导深部压觉、本体感觉。脊髓丘脑侧束:传导痛、温觉。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轻触 压觉。传导路脊髓交叉:浅感觉先交叉后上行;深感觉先上行后交叉。,一 脊髓与低位脑干感觉传导与分析功能,浅感觉,深感觉,传导路特征与临床:,脊丘系,当脊髓半横断时:痛、温和粗触压觉障碍发生在横断的对侧;本体觉和精细触压觉障碍发生在横断的同侧。,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在大脑皮质不发达的动物中,丘脑是感觉的最高中枢;在大脑皮质发达的动物中,丘脑成为感觉传导的换神经元中继站,进行感觉
12、粗分析和综合。,1.第一类细胞群=感觉接替核:功能特点:具有点对点空间定位关系,引起特定感觉。2.第二类细胞群=联络核:功能特点:协调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3.第三类细胞群=髓板内核群:功能特点: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一)丘脑团核的分类,(二)感觉投射系统,根据丘脑各核团向大脑皮质投射纤维特征的不同,丘脑的感觉投射系统可分为特异性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 是指丘脑感觉接替核接受各种感觉(嗅觉除外)传入,换元后将其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特定区域的纤维投射系统。典型的感觉传导路,一般是由三级神经元的接替完成的。第一级神经元位于脊神经节或有关的脑神经感觉神经节内;第
13、二级神经元位于脊髓背角或脑干的有关神经核内;第三级神经元在丘脑的感觉接替核内。功能:产生特定感觉,并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内侧膝状体,腹后核,皮层感觉区,位听神经,脑干网状结构,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 感觉传导向大脑皮质投射时,即特异性投射系统的第二级神经元的纤维通过脑干时,发出侧支在脑干网状结构内通过短轴突多次换元而投射到大脑皮质的广泛区域。经过多次换元,失去了各种感觉的特异性,不再产生特定的感觉。功能:提高、维持大脑皮层兴奋,使机体处于觉醒状态。,上行激动系统: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着对大脑皮质具有上行唤醒(慢波 快波)作用的功能系统,称之为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通过非特异投射系统发挥作
14、用,多突触联系,易受药物影响。,非洲睡眠病:蝇咬后慢慢睡死(解剖见病变在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如果该系统功能(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状态抑制状态。如:,A,B,白天各种刺激上行觉醒 晚上各种刺激上行睡眠,脑干网状结构是指在脑干内除界限清楚、机能明确的神经细胞核团和神经纤维束外,尚有纵横交错的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细胞胞体。其结构占据脑干的广泛范围。在脑干网状结构内散在分布着40余个细胞核团,其纤维与大脑、小脑、脊髓等均有密切联系。,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大脑皮层是感觉的最高级中枢。(一)结构特点与功能,感觉皮层结构特点:N元分布呈柱状排列构成感觉皮层的最基本
15、功能单位-感觉柱:对同一感受野的同一类感觉刺激起反应;是一个传入-传出信息整合处理单位。每个感觉单位全部感受器分布的范围称感受野,(二)大脑皮质主要的特异感觉代表区,躯体感觉区,本体感觉区,内脏感觉区,.体表感觉代表区:第一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 投射特点:,(2)投射区的定位总的安排是倒置的,头面部是正立的;,(1)躯体投射具有交叉的特点,头面部感觉的投射是双侧性的;,(3)投射区的大小与躯体表面的感觉分辨精细程度有关。,第二感觉区 位置:中央前回和岛叶(P122)之间。功能:产生主管麻木感。投射特点:(1)双侧性;(2)分布正立而不倒置(3)可能与痛觉有关,2.本体感觉代表区:中央前回,与
16、运动区重叠在一起。3.内脏感觉代表区:体表第一、二感觉区、运动辅助区等。不集中内脏感觉定位不准、感觉模糊。,第五节 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活动的神经结构,因不受意志的控制,故称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传入纤维和传出纤维,但习惯上自主神经仅指传出神经。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形态学特征,节前纤维,节后纤维,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形态学特征,汗腺、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平滑肌、肾上腺髓质、肾脏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1、双重支配,拮抗作用,(),(+),注意1:个别例外:,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基本功能特点,注意2:与效应器所处功能状态有关,交感神经,有孕子宫,(+),()
17、,无孕子宫,2、协调作用,水少,酶多,水多,酶少,3、紧张性作用,交感神经系统: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体迅速适应内外环境的急剧变化能量动员系统。,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统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应急反应)。,副交感神经系统: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功能,使机体尽快休整恢复,从而发挥保护机体的作用能量储备系统。,总结,(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延髓有基本“生命中枢”之称。,(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排便、排尿、出汗)。,三、各级中枢对内脏反射活动的调节,头部腺体,呼
18、吸,瞳孔,(三)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2、对腺垂体激素分泌的调节,神经元,激素水平变化?,调节性多肽,体内水,下丘脑外侧区摄水中枢兴奋,饮水,血浆晶体渗透压,视上核、室旁核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ADH),尿量,体内水,3、水平衡调节,4.对摄食活动的调节(饱中枢和摄食中枢),下丘脑外侧区: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摄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饱中枢,总结,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二者神经元活动存在交互抑制的关系!,5、对生物节律的控制,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
19、称为生物节律。,日节律控制中心:下丘脑视交叉上核,6、对情绪反应的影响,情绪是人类一种心理现象,但伴随着情绪活动也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这些客观的生理变化,称为情绪生理反应。,“喜、怒、忧、思、悲、恐、惊”,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和脑电图,一、大脑皮质的电活动,二、睡眠,三、学习和记忆,四、大脑半球的不对称和语言优势半球,一、大脑皮质的电活动,自发脑电,诱发电位和皮层诱发电位,大脑皮质神经元在无明显刺激情况下经常自发地产生节律性的电位变化。,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引起的电位变化。,在头皮表面记录到的自发脑电活动称为脑电图(EEG)。,皮层诱发电位:感觉传入系统受刺激时,在
20、皮层某一局限区域引导出的形式较为固定的电位变化。,(一)脑电波形成机制,脑电波是皮层神经元的许多突触后电位总和所形成。,(二)脑电图的基本波形,波在人清醒、安静并闭眼时出现,当睁开眼睛或受到其他刺激时,波立即消失转为快波(波),这一现象称波阻断。,同步化与去同步化同步化:脑电波由低振幅快波转变为高振幅慢波时,表示抑制过程发展,称为同步化。去同步化:脑电波由高振幅慢波转变为低振幅快波时,表示皮质兴奋活动增强,称为去同步化。,(一)觉醒状态的维持,(二)睡眠的时相,二、睡眠与觉醒,(一)觉醒状态的维持,觉醒状态的维持是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主要是乙酰胆碱递质系统)的作用。,(二)睡眠的时相,睡
21、 眠时 相,慢 波 睡 眠,快 波 睡 眠,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脑电波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相,(又称:异相睡眠、快速眼球运动睡眠),睡眠特点,慢波睡眠,快波睡眠,EEG呈现同步化慢波时相,EEG呈现去同步化快波时相,嗅、视、听、触各感觉功能减退,易唤醒;,各种感觉功能进一步减退,不易唤醒;,骨骼肌反射运动及肌紧张减弱;,骨骼肌反射运动和肌紧张进一减弱,肌肉几乎完全松弛;,伴有一系列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呼吸频率,血压,心率,体温等下降,且相当稳定。,有间断的阵发性表现,如眼球出现快速运动、部分躯体抽动,还伴有血压升高和心率加快,呼吸加快而不规则。,少梦,多梦,分泌生长素多,分泌生长素少,意义
22、,促进生长发育促进体力的恢复,慢波睡眠,快波睡眠,有利于建立新的突触联系促进学习记忆活动促进精力的恢复。,睡眠两时相的转换为:由慢波睡眠快波睡眠慢波睡眠。每晚可重复45次的周期性过程。,(二)睡眠的周期,正常睡眠时间多长合适?,三、学习和记忆,(一)学习的形式,(二)条件反射,(三)记忆的形式和过程,(四)学习和记忆的机制,1、非联合型学习,2、联合型学习,指对单一刺激做出行为反应的过程,不需要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某种明确的联系。,习惯化和敏感化,指两个事件在时间上很靠近地重复发生,最后在脑内逐渐形成联系。,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式条件反射,(一)学习的形式,敏感化是对某些刺激的反映过于迅速。习惯
23、化是对某些刺激的反映过于迟钝。,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望梅止渴”,经典条件反射的形成(先看P129,2(1)部分),条件刺激与非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的过程称条件反射的强化。,条件反射建立后,若反复只给条件刺激(铃声)而不给非条件刺激(食物)进行强化,条件反射会逐渐减弱最终到消失,称为条件反射的消退。,操作条件反射,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命名,是一种由刺激引起的行为改变。操作条件反射与自愿行为有关,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区别,物种共有,多为维持生命的本能活动,各级中枢均可完成,刺激性质为非条件刺激,反射弧较简单、固定、数量有限,先天就有,无需
24、后天训练,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经后天训练获得,反射弧较复杂、易变、数量无限、可建立、可消退,刺激性质为条件刺激,需要高级中枢参与,能更高度地精确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个体特有,(二)两种信号系统学说:,1、“第一信号”:现实具体的信号(望梅止渴),2、“第二信号”:与第一信号相应的语词(画饼充饥?),(三)记忆的形式与过程,(四)学习和记忆的机制,1、神经生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突出可塑性长时程增强,2、神经生化,较长时性记忆与脑内蛋白质合成有关,中枢胆碱能系统与学习记忆活动有关,3、神经递质,记忆障碍,临床上将疾病状态下发生的遗忘称为记忆障碍或遗忘症。,顺行性遗忘症:近事遗忘。即不能保留新近获得
25、的信息。慢性酒精中毒,逆行性遗忘症:往事遗忘。即不能回忆脑功能障碍发生之 前的记忆。脑震荡。,四、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一)皮层语言代表区,(二)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一)皮层语言代表区,病 名 损伤部位 症 状,失 读 症 角 回 视觉、语言功能正常,却看不懂文字含义 失 写 症 额中回后部 能听懂语言、看懂文字、会讲话,却不会书写感觉失语症 颞上回后部 会讲话、会书写、能看懂文字,却听不懂谈话 运动失语症 布洛卡三角 能看懂文字、听懂语言,却不会讲话,皮层语言代表区损伤引起语言功能活动障碍,(阅读中枢),(书写中枢),(听话中枢),(说话中枢),人类独有“一侧优势现象”,左侧大脑皮层在语言活动功能上占优势。,原因:(1)遗传因素(2)后天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与 惯用右手有关,大脑皮层功能的一侧优势,(二),右侧大脑皮层在非语言性认知功能上占优势。表现为对空间的辨认、深度知觉、触觉认识、音乐欣赏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