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PPT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0501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5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PPT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PPT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PPT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PPT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PPT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与管理评价PPT文档.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强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医院减少或避免不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对策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卫医发【2004】285号,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第三部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 注意事项第四部分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 病原治疗,2004年10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具有明确适应症;根据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特点应用;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感染性疾病的概念,感染性疾病系由各种病原体侵入机体引起的炎症性

2、疾病。感染性疾病除都由一定的病原体引起外,其共同临床特点是发热、不同程度的感染中毒症状以及受感染器官系统的症状。在临床诊治感染性疾病时,最重要的是确定感染的病原体既感染的部位。,感染性疾病的治疗,1.病原治疗:强调对病原菌的查找和分离培养,特别是应用抗菌药物之前,及时采集标本进行培养。经验治疗一般2448h。2.病灶处理:彻底及时引流;慢性感染灶的异物、坏死组织的清除;破伤风伤口的清创等。3.对症支持治疗:感染性休克、昏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COPD等严重病情,对症治疗,缓解症状,争取时间。4.基础疾病的治疗:院内获得性感染;影响患者免疫系统功能的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未能很好控制的患者,一旦发生

3、感染,多为严重和难于控制的感染。,抗生素(antibiotics):在微量时,对一些特异性微生物有杀灭或抑制作用的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及通过化学合成或半合成得到的,具有抗肿瘤、抗寄生虫、免疫抑制等生物效应的微生物产物或衍生物 统称为抗生素。,抗菌药物的概念,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系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口服、肌注、静注等)的各种抗菌素、磺胺、喹诺酮、呋喃类等化学药物。抗菌药物的来源有三种:1.由微生物合成 2.人工半合成 3.人工全合成,抗菌药物的概念,目前用于临床的抗菌药物已有200余种。感染性疾病遍布临床各科,其中细菌性感染最常见,抗菌药物是临

4、床应用最广泛的药物之一。抗菌药物过多使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客观存在。据统计一些医院中抗菌药物约占门诊处方的50,住院病人中使用抗菌药物者平均占床位数的77,联合用抗菌药物者占41。,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一)作用原理:1.影响细菌细胞壁合成:-内酰胺类、万古霉素、磷酶素、杆菌肽等。2.损伤细胞膜:多粘菌素、两性酶素B、咪唑类药物。3.影响蛋白质合成: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林可霉素类。4.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抑制mRNA转录:利福平;抑制DNA旋转酶:喹诺酮类。5.其他:磺胺类药物影响叶酸代谢;某些抗结核药物抑制细胞壁结核环脂酸的合成。,抗菌药物的作用特点,(二)细菌对抗菌药物

5、的耐药性1.转化:通过耐药菌溶解后释放出质粒DNA,再进入敏感菌体内与同种基因组合后传递耐药。主要发生于G+球菌.2.转导:耐药质粒通过噬菌体将基因转移给敏感菌。主要发生于金葡球菌。3.接合:耐药菌与敏感菌直接接触,传递耐药基因。G-杆菌。4.易位或转座:-耐药机制十分复杂,但质粒介导的灭活酶和钝化酶,如-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是细菌耐药的最主要方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1.毒性反应:肾毒性,用药35天出现蛋白尿,继之氮质血症和肾功能减退。氨基糖苷类、甲氧西林和氨苄西林、利福平、一代头孢、磺胺等;停药35天,多数可逆。肝毒性: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异烟肼和利福平。注意联合用药可加重毒性

6、反应。2.变态反应:药物疹和药物热,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处理:及时停药;过敏性休克立即肌注0.1%肾上腺素0.51.0ml;严重者静脉注射,视病情反复给药。3.二重感染:常见病原菌:真菌、葡萄球菌、G-杆菌;发生部位:消化道、呼吸道。4.耐药菌产生:5.三致作用(致突变、致畸、致癌),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抗菌药物应用必须具有明确适应症;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1、住院病人抗菌治疗前,先正确留取相应标本、送细菌培养、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2、门诊病人按需要做药敏工作。3、急需治疗的患者,可结合临床症状、根据原发病灶等推断可能的病原菌给予抗

7、菌药物经验治疗。,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1、药效学 抗菌谱、抗菌活性 2、药代学 吸收、分布、代谢、排出时间依赖性(-内酰胺类 大环内酯类)浓度依赖性(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3、根据患者各个发育阶段的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择抗菌药物。四、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治疗方案。,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基本原则:,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一代头孢、氨基糖苷类、两性霉素B等),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

8、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红霉素等大环内酯类(不包括酯化物)、林可霉素、克林霉素属此类。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属此类。,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

9、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老年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老年人肾功能呈生理性减退,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由于药物自肾排出减少,导致在体内积蓄,血药浓度增高,容易有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老年患者,尤其是高龄患者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

10、/31/2。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其他-内酰胺类的大多数品种即属此类情况。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有明确应用指征时在严密观察下慎用,同时应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剂量,使给药方案个体化,以达到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肝、肾均未发育成熟,肝酶的分泌不足或缺乏,肾清除功能较差,因此新生儿感染时应避免应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包括主要经肾排泄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以及主要经肝

11、代谢的氯霉素。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此调整给药方案,个体化给药,以确保治疗安全有效。不能进行血药浓度监测者,不可选用上述药物。新生儿期避免应用或禁用可能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可影响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禁用,可导致脑性核黄疸及溶血性贫血的磺胺类药和呋喃类药避免应用。,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新生儿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新生儿期由于肾功能尚不完善,主要经肾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酰胺类药物需减量应用,以防止药物在体内蓄积导致严重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的发生。新生儿的体重和组织器官日益成熟,抗菌药物在新生儿的药代动力学亦随日龄增长而变

12、化,因此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按日龄调整给药方案。,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3.药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按照药物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为A、B

13、、C、D及X类,可供药物选用时参考,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噁唑

14、等可致核黄疸、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强制性现阶段行政干预比技术干预更重要 最终要靠技术“管理部分”的主要内容:分三级管理制 分级药品品种由各省制定病原微生物检测 建立实验室 三级医院必须设立 设备与人员 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细菌药敏试验 实验室标准 二级医院创造条件设立暂时无条件可设地区微生物中心实验室或依托临近医院开展检测,管理分类 1非限制使用:经临床长期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

15、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2限制使用:与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相比较,这类药物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某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药物使用。3特殊使用:不良反应明显,不宜随意使用或临床需要倍加保护以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抗菌药物;新上市的抗菌药物;其疗效或安全性任何一方面的临床资料尚较少,或并不优于现用药物者;药品价格昂贵。,分级管理办法 临床医师可根据诊断和患者病情开具非限制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患者需要应用限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经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同意,并签名;患者病情需要应用特殊使用抗菌药物,应具有严格临床用药指征或确凿依据,经抗感染或有

16、关专家会诊同意,处方需经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签名。,2009年3月卫办医发200938号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严格控制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 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一)以严格控制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纠正当前过度依赖抗菌药物预防手术感染的现象,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管理,(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关于预防用药指导原则的有关规定。(

17、2)围手术期的预防用药,参照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选择用药。,表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续表 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表,注:1.类切口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为头孢唑啉(第一代头孢)2.手术常用预防抗菌药物单次使用剂量:头孢唑啉 1-2g;头孢呋辛 1.5g(第二代头孢);头孢曲松 1-2g;甲硝唑 0.5g。3.对-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克林霉素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氨曲南预防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必要时可联合使用。4.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检出率高的临床科室,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

18、感染。,外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问题,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究竟有无作用?围手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什么感染?哪些情况需要抗菌药物预防?怎样选择抗菌药物?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菌药物要用多长时间?,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以及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整个手术期间(从切开皮肤到关闭切口)保持血和组织中有效抗菌药物浓度,充分覆盖手术造成的高危污染期,此时手术部位流出的血液和组织液有强大的杀菌活性,能把造成污染的细菌杀灭于立足未稳之际(定植以前)。,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类切口手术时间较短者尽量不用抗菌药物一般清洁切口手术 即手术野为人体无菌

19、部位,局部无炎症、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注意严格的无菌技术及细致的手术操作,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头颈、四肢的体表手术,无人工植入物的腹股沟疝修补术、甲状腺腺瘤切除术、乳腺纤维腺瘤切除术等,大多无须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类切口清洁手术,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创伤大、污染机会增加涉及重要器官,一旦感染后果严重者(如开颅、心脏和大血管、骨关节、眼内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脾切除术等)类切口清洁手术病人有感染高危因素(糖尿病、营养不良、免疫低下、肿瘤、高龄)类切口清洁手术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适

20、应证,类清洁-污染切口及部分类污染切口手术: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直肠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严重污染的类切口及类切口,应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不属于预防用药。,围手术期选药的原则,临床围术期选药要结合手术部位常见病原菌、切口类别和病人有无易感因素,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杀菌剂而非抑菌剂)、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为首选头孢2代对G+球菌和G-杆菌都具有强的杀菌活性,特别适用于清

21、洁-污染手术的预防,氨基糖苷类有耳肾毒性,选择应特别注意一般不用喹诺酮类药物,仅可用于泌尿系手术大环内酯类药属抑菌剂,一般不作为预防用药,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选择应注意:,病人对-内酰胺类药物类过敏 G+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克林霉素 G-杆菌氨曲南万古霉素一般不做为预防用药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发生率高的医疗机构,如进行人工材料植入手术(如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置入、人工关节置换等),也可选用万古霉素或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选择应注意:,什么时候开始用药?,抗生素给药时机与手术感染率的关系,3.3%,手术开始后3-24小时,术后,1.4%,手术开始后0-3小时,术

22、中,0.6%,手术前2小时内,术前,3.8%,手术前2-24小时,早期,SSI发生率,定义与描述,给药时间,抗生素应该在皮肤切开前半小时或麻醉诱导开始时使用,2847例选择性清洁或清洁污染切口 Classen DC,et al.NEJM 1992;326(5):281286,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法,首剂用药时机极为关键 应在手术开始前2030 min开始给药,保证在发生污染前血清及组织中药物已达到有效浓度(MIC90)在手术室给药而不是在病房给药 应静脉给药,2030 min 内滴完,不宜放在大瓶液体内慢慢滴入,否则达不到有效浓度。肌注、口服存在吸收上的个体差异,不能保证血和组织的药物浓度,

23、不宜采用,抗菌药物用多长时间?,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法,手术时间较短(1500 ml),应给第个剂量,必要时还可用第次,如选用半衰期长达78 h 的头孢曲松,则无需追加剂量,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方法,接受清洁-污染手术者的手术时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原则上最多不超过72小时,延长用药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结直肠手术除术中预防用药外,术前1d分次口服不被吸收的肠道抗菌药物(新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34 次,便能在手术日将肠道细菌浓度降到最低,不宜连用3天。,短时间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优点,减少毒副作用 不易产生耐药菌株 不易引起

24、微生态紊乱 减轻病人负担 减少护理工作量,(二)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加强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氟喹诺酮类药物在我国临床应用普遍,使用量大,细菌耐药率高医疗机构必须严格掌握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指征,加强管理经验治疗应用于肠道、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泌尿系统感染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三)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非限制使用:经长期临床应用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管理措施:由病房临床医师(含各级职称的代管床医师)处方签名。,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限制使用:疗

25、效好、但毒副反应相对较大或价格比较昂贵的抗生素类药物,或近年来耐药发展较为迅速的品种,属控制使用。管理措施:应由病房带组中级医师以上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处方后方可使用,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原则,特殊使用:疗效好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保留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应严格控制使用。管理措施:应由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委员会认定、具有抗感染临床经验的感染或相关专业专家会诊同意,高级专业技术任职资格的医师处方后方可使用,紧急或危重情况,可越级使用,但不超过24小时,且48小时内需补办分级管理规定的手续:,1、感染病情严重者:败血症、脓毒血症(Sepsis)等血行感染,或有休

26、克、呼吸衰竭、DIC等合并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脏器穿孔引起的急性腹膜炎、急性盆腔炎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心包炎等;严重的肺炎、骨关节感染、肝胆系统感染、蜂窝组织炎等;重度烧伤、严重复合伤、多发伤及合并重症感染者;有混合感染可能的患者。2、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接受抗肿瘤化学疗法;接受大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血WBC1l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脾切除后不明原因的发热者;艾滋病;先天性免疫功能缺陷者;老年患者。3、致病菌只对二线或三线抗菌药物敏感,(四)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预警机制,加强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指导和监管

27、,医疗机构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与细菌耐药监测工作;根据全国和本地区细菌耐药监测结果,结合本机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本辖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监测管理体系;开展对医疗机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评价和指导。,预警、干预措施,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中,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用药。,预警、干预措施,对

28、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网,医院指标,指标1: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实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分级管理办法指标2:抗菌药物消耗情况(金额 累积DDD),处方指标,指标3:抗菌药物使用率指标4:联合用药率指标5: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平均用药品种数指标6: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平均用药天数指标7:使用抗菌药物患者的平均用药费用指标8:抗菌药物使用排序指标9: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指标10:门诊以通用名开处方的百分率指标11:门诊处方抗菌药物消耗金额统计,评估指标:,指标12:抗

29、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 测算临床应用抗菌药物是否安全、有效、经济(原则)-动态变化,指标13: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指标14:使用抗菌药物的患者有病原菌检测剂药敏试验的比例患者所用抗菌药物与药敏试验报告相符率,其它指标,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抗菌药物作为某些手术中的预防用药是推荐使用的。但是在医疗实践中,手术预防用药经常无适应证而用药,这种不必要的预防用药增加了患者暴露于抗菌药物的机会,也提高了发生ADR的可能性和促成微生物耐药性的产生。,65,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释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目的:测算清洁手术病例预防用药的水平 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例数:只指用于预

30、防用药的清洁手术病例 同期清洁手术总例数:是按清洁手术例数统计,66,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释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目的:测算清洁手术病例预防用药的程度 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总天数:只指用于预防用药的清洁手术病例用抗菌药物总天数。同期清洁手术用抗菌药物总例数:是按清洁手术用抗菌药物例数统计。,67,3.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释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目的:考查清洁手术术前首次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率 因为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及相关管理规定,一般清洁手术在切皮前0.52.0小时内预防切口感染给药,是合理的。此项均按病例数统计。,抗菌药物使用率和使用强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以下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住院患者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控制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24小时,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