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60578 上传时间:2021-01-1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22.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 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1在今年的暑假,县组织教师培训,我听了思源学校胡传亮老师关于如可撰写论文的讲座,受益匪浅,浅谈我的心得体会如下:一、要在学习和积累上动脑筋学术论文是学习和研究的阶段性总结,它既是教研成果的反映,也是学习成果的体现、为了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必须收集一定的信息,积累足够的资料,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因此,要把学习和积累作为提高撰写学术论文能力的“奠基工程”来抓,在学习和积累上多动脑筋。1、资料的积累撰写学术论文,离不开参考资料、在研究某一个问题之前,应充分了解他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见解、成果以及所做的工作,搜集尽可能多的背景材料,这样才

2、能发前人之未发,成前人之未成。2、知识的积累知识积累过程的本身就是一个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智能结构的过程、丰富的知识积累,是撰写学术论文的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要积累知识,不仅要动眼看,动脑想,还要动手写,将有用的东西记录在案,以便克服遗忘,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3、经验的积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创造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探索出了不少有益的规律,萌发了许多想法和感受、对这些想法和感受,都应随时做好记录,使之积累为论文创作的富贵财富。二、要在选题和撰稿时下功夫通过学习和积累、研究和探索,为我们的论文写作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为了能够真正写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十分需要的就是在选题和撰稿方面狠下功夫

3、、1、从教育主管部门、专业学会和各类研讨会等指定的研究课题中,筛选出符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研究专长的典型问题作为论题,加以研究,撰写成文;2、在教学实践中,注意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就自己体验较深又感兴趣的地方触发灵感,加以提炼,将其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形成论题;3、通过认真阅读书刊杂志,在综合、借鉴别人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受到有关论点和问题的启示,发现论题,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总之,发现问题的关键在于“留心”、只要平时留心,注意积累,好的选题是时刻都可能出现在你的思维之中的、一旦有了想法,就要立刻记下来,为以后进行筛选或提炼论题做好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高质量的论文不

4、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它饱含着作者的汗水、心血和智慧,它是作者用了若干个学习和思考的夜晚,牺牲了若干个节假日熬炼出来的、撰写论文难,发表论文更难,但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情、只要肯动脑筋,肯花功夫,每一位勤于学习积累、善于研究探索的教师,都能够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来。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2教学论文写出来后一般总想发表。从某种意义上讲,论文的发表并不比论文的撰写更容易,有时甚至更难些。一般来说,这两个环节的难易程度是成反比的呕心沥血写出高质量的论文,发表时相对就会容易些;相反,马马虎虎对付出所谓的“论文”,发表时相对就会更困难。教学论文的发表其第一道工序应该说是投稿,投稿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1)搞清

5、刊物的宗旨不同的刊物其办刊的目的一般是不同的。仅就与中学物理教学相关的刊物而言,象物理之友、中学生物理、物理报等刊物,主要是面对中学生的,这类刊物欢迎的是“概念的辨析”、“规律的应用”、“解题的技巧”、“学法的指导”等类型的小*;而对于教材、教法等方面的较为深入的研究论文,则可投物理教师、物理教学、物理教学探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中学物理等刊物;而象物理通报这样的刊物对论文的理论水准的要求就更高一些。搞清各刊物的办刊宗旨,搞清各刊物对论文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有选择地投稿,其投稿命中率就会大大提高。(2)关注论文的时效一般刊物都比较注意使刊登的*尽可能地与一般学校的教学进度取得一致,这就给我们所撰

6、写的教学论文带来所谓的“时效性”特征论文所涉及的教学内容一般应比通常的教学进度快两、三个月为最佳。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3在撰写教学论文的实践中笔者体会到: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教学论文在撰写时应该注意如下几个方面。(1)观点的提炼所谓论文,就应该有论点,教学论文当然也不例外,也应该写清作者对问题的基本观点,而这里所谓的“基本观点”,就是教学论文的“论点”。“观点”往往需要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笔者在撰写教学论文时,经常是先收集材料,然后从材料中挖掘和提炼出值得阐述的基本观点,在此基础上,便可以着手围绕这个基本观点来组织材料撰写*了。例如:笔者所撰写的不应忽视题设条件间的制约关系(发表于物理教师199

7、8年第3期)这篇*就是这样,本来这篇*是针对很多复习资料上的一道习题来写的,但只是指出这道习题的错误所在,其意义并不大,考虑到这道习题错误的根源就在于“忽视了题设条件间的制约关系”,由此便提炼出了“物理习题的编拟必须关注到题设条件间的制约关系这一命题原则”的基本观点,围绕这一观点组织材料撰写出的教学论文,其价值就远比仅仅指出一道习题的编拟错误要高,投出后立即就收到录用通知。(2)材料的组织观点正确、鲜明,见解独到、精辟,这只是构成一篇好的教学论文的必要条件,如不能很好地组织材料,不能把观点、见解有条不紊地阐述清楚,仍然等于零。所幸的是教学论文(特别是理科教学论文)对文字方面要求不高,只要语言通

8、顺、文字流畅就可以了,关键是要把道理说清楚。例如:笔者所撰写的两种质点的振动能量的比较(发表于物理之友1999年第4期)这篇*,是通过设置如下几个小标题来组织材料的:(1)两种质点;(2)两种质点的振动能量;(3)两种质点的振动能量的比较。*按照这样三个层次展开,最后令人信服地给出了这篇*的基本观点,投交物理之友,当时就答应录用。总之,教学论文不必刻意追求文字的华丽,逻辑严密才是最主要的,而“阐述的次序”和“材料的组织”则是“逻辑严密”的基本保证。(3)选题的技巧要想使你的教学论文写起来比较容易把握,投稿时比较容易发表,在论文的选题上有一些技巧应该关注。从理论上讲,选题的技巧很多,也很复杂,这

9、里只想谈一点:选题时应注意“题目宜小不宜大”。这是因为:第一,题目太大不容易把握,写起来比较困难;第二,题目太大必然导致*太长,而太长的*又难以发表。小题目,短*,一篇*两三千字,说清一个问题,表明一个观点,又好写,又容易发表,何乐而不为呢?笔者曾做过物理解题研究这样的大题目,近两万字,没处发表,写好后自我欣赏,后来拆成几篇都发表了:物理练习中的分析、表达和演算(发表于物理教学1995年第3期)、物理过程分析指要(发表于物理教学探讨1996年第2期)、物理过程分析谈(被收入走向成功和中学生谈学法一书,并由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于1998年出版)、谈谈物理解题中的演算技巧(发表于物理教学1999年第

10、1期)、物理解题中的表达要求(发表于物理教学1999年第9期)、物理习题编拟中的几种常见错误类型(发表于物理教学2000年第10期)。笔者的另两篇长*则是另一种遭遇:高中物理实验要点分析,投寄稿约一万六千字,发表在物理教学探讨1998年第3期上时被删成约三千字,题目被改成浅议中学物理实验要点;关于三棱镜的偏向角的研究一文在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0卷上时,由于原文太长,把笔者认为最精彩的部分给删去了。(4)题目的设计新颖、别致的题目更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工整、贴切的小标题更容易使编辑相信你的*的质量上乘;对称的形式与实在的内容相结合,更容易过审稿关;这些都是撰写教学论文时必须注意到

11、的。例如:笔者所撰写的“春江水暖鸭先知”谈气体压强的确定(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第615期)一文,由于题目新颖、别致,所以一投中的;再如:笔者所撰写的直线运动中的若干难点问题突破(发表于河北理科教学研究1998年第4期)一文,由于设置了10个工整、对称的小标题:(1)概念的把握必须准确;(2)过程的分析必须正确;(3)特殊的推论必须活用;(4)追及的含义必须搞清;(5)临界的状态必须选准;(6)对称的特征必须利用;(7)思维的顺序必须可逆;(8)参照的选取必须灵活;(9)假设的结论必须检验;(10)图象的方法必须掌握。所以也是一投即中。相反,有些内容更为丰富的*却需要投稿几次才能得以发表。这不能不

12、说:“形式也可以取胜”。这里说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前面所提到的谈谈物理解题的演算技巧一文,投寄后很长时间没消息,笔者将题目改为从“山重水复”到“柳暗花明”谈谈物理解题的演算技巧后又寄到同一刊物,很快就发表了。由此可见:撰写教学论文时,论文的题目及论文中的小标题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4很多教师,特别是刚走上教学岗位的年轻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足够的积累,可能在撰写教学论文时最疑惑的问题是:我们写些什麽呢?其实,你如果能对教学活动的本质与特点稍有了解,你就能够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写之不尽”的素材。所谓的教学活动实质上是“教”和“学”这两个侧面以“教材”为中介而联系在一起的“双边活

13、动”。正因为如此,教学论文的素材就应该是取之于“教”,取之于“学”取之于“教”与“学”的中介“教材”。(1)教材本身就有极丰富的素材和中、老年教师相比,年轻教师有着自身的优势,对所教学科的专业基础知识一般要比中、老年教师更为熟悉。发挥这一优势,以专业基础知识为依托,在教材上做*,这就是我给年轻教师初写论文时的建议。而对于中、老年教师来说,他们最熟悉的可能莫过于教材,因此,抓住教材做*,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事实上,教材本身确实有撰写教学论文的极丰富的素材。由于教材实质上是浓缩和凝结了文明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社会、对自然的一般的、本质的、规律性的认识和理解,而恰恰因为它是所谓认识和理解的

14、“浓缩”与“凝结”,这就给使用教材的教师留下了足够的想象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师留下了从“正面”针对教材中的某些被“浓缩”和“凝结”了的概念、规律、理论展开自己的理解和体会的机会。而所谓“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实际上就可以作为撰写教学论文的一种素材。例如:笔者所撰写的“W=FScos”中的“S”究竟应如何理解(发表于物理通报1996年第9期)和两种曲线运动的比较(发表于中学物理1997年第1期)这两篇*,谈得就是对教材上一些概念的独特的理解。由于教材毕竟也是“人”所编写的,这就免不了会留下一些不尽人意之处。尽管正式教材经过了多年的使用实践后,这种不尽人意之处非常少,但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上来讲都

15、不能说没有;而在一些辅助教材中,这种不尽人意之处相对就比较多一些。这种教材自身的缺陷,实际上又赋予使用教材的教师从“反面”去评价教材的权力。显然,这种从“反面”来对教材实施评价也是撰写教学论文的一种素材。例如:笔者所撰写的平衡概念的传统提法与正确理解和关于“光电子的发射率”的几种假设(刚投寄,尚未发表)这两篇*,就是针对现行课本中的逻辑缺陷和表述不完善之处来阐述自己的观点的;而所撰写的带电小球在磁场中运动类型分析(发表于中学物理1996年第1期)和“滑轨系统”中的“反馈现象”(即将发表于物理教师2001年第6期)这两篇*,则是针对一些教辅材料中的典型错误作出了自己的分析。中学教材有它的局限性和

16、阶段性,任何一门学科的中学教材,都绝不会是包容人类所掌握和了解的这门学科知识的总和而只能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中学教材的这种局限性和阶段性的特点,使我们在论及“师”与“生”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科专业基础知识的把握等方面的要求时,常会有所谓的“一桶水”和“半桶水”的通俗比喻,而在这多出来的“半桶水”中是最容易出*的。例如:笔者所撰写的分子的各种热运动形式对气体压强的贡献(发表于物理通报1998年第4期)和非惯性系中的牛顿定律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8年第5期)这两篇*,都可以说是从这多出的“半桶水”中“舀”出来的。各学科知识之间具备着某种程度的相关性,这一相关性特征必将反映到各学科教材中

17、去,而在学科间的交叉处寻求教学论文的立足点,这对教学论文的撰写,也不失为一个好主意。例如:笔者所撰写的中学物理习题中几种常见的的极值类型(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4年第3期)、干涉现象中强、弱区的判断(发表于中学物理1995年第3期)、数的奇偶性与波速确定(发表于中学物理1999年第4期)这几篇*,就是借助于数学教材中的某些结论来阐述物理问题的。(2)教学中的问题有很多值得写在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中,常会碰到一些备课时没想到的问题,即使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也会如此,而年轻教师由于相对缺乏经验,这种情况出现的机会就更多一些。只要在教学中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及时捕捉到这种稍纵即逝的问题,并

18、能做一个有心人,将其记录下来,用不了几年的积累,你就会觉得这里面有许多是值得写的问题,你就会觉得撰写教学论文的素材用不完。笔者在刚参加工作时,在老教师的建议下,专门准备了一本所谓的“教学拾零”,用于记录备课、上课时所想到的、所碰到的一些问题,这为后来撰写教学论文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例如:笔者所撰写的怎样的物体才会受到“风力”的作用(发表于数理化学习1994年第4期)、测凸透镜焦距的三种方法的误差比较(发表于物理教师1995年第6期)、概念的逻辑结构与概念教学研究(发表于南京教育1996年第12期)、关于“记时起点的选取”的几个问题(发表于中学物理1999年第1期)这几篇*,实际上都是取材于我当教

19、师的第一年所留下的“教学拾零”。随着教龄的增长,笔者虽然已不再象年轻时那样认真地在课后写什么“教学拾零”了,但依然有随时把一些想法写一张小纸片留下来的习惯。另外,教学过程中学生所提出来的问题也不应轻易放过,特别是一些尖子学生,他们反映敏捷,思维深刻,所提出来得问题更应该值得我们去思考。由于知识的局限,学生一般很难对学习中所碰到的一些问题作出透彻的分析,而作为教师,在尽“解惑”的职责的同时,也可以挑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撰写教学论文的素材加以深入的研究。在笔者撰写和发表的论文中如:透镜多解问题的成因(发表于光的世界1994年第3期)、关于水下物体“视位置”的研究(发表于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

20、20卷)、碰撞过程中的三个制约因素(发表于物理之友1997年第11期)等,其素材都是教学中所碰到的问题;而象伞兵会受到风力的作用吗?(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第449期)、这不是“单摆模型”(发表于物理教师1997年第1期)、关注隐含条件对物理过程的制约(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9年第5期)、“质点”与“过山车”的比较(发表于物理教师2000年第2期)等*,则是针对学生所犯的典型错误而撰写的。(3)即使一道题也能写得很精彩相对而言,教学论文中的“科技含量”要求并不高,只要能讲清“教”与“学”的某个环节中的某些问题,只要能对这些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就可以成文,就可以发表。特别是对中学教学论文,有时即

21、使针对一道习题,也能写得很精彩。但这类论文切忌仅仅展现解题过程,仅仅卖弄解题技巧,而是要设法从“题”中或者是“题的解答过程中”发掘出有价值的内容来。例如:笔者所撰写的“正交分解”妙用几例(发表于试题研究1994年第22期)、几何光学习题中的隐含条件(发表于光的世界1994年第5期)、验算法解单项选择题一例(发表于中学生数理化1995年第10期)、“阻力”概念辨析(发表于物理之友1997年第4期)、特殊光线的妙用(发表于高中数理化1998年第1期)等*,实际上就是以一些物理习题为素材,从“题”中或“题的解答过程中”发掘出了有价值的观点而撰写出来的。(4)别人的启发能打开你的思路阅读别人的*能受到

22、某种启发,能打开你的思路,能使你找到值得写的素材。例如:笔者所撰写的“共轭法”和“公式法”的比较(发表于光的世界1994年第3期)、“电偏转”和“磁偏转”的比较(发表于中学物理教学参考1996年第2期)、“示功图”及其应用(发表于中学物理1997年第9期)、关于“粒子散射实验”的若干问题(发表于物理教师1999年第1期)等*,就是由于阅读了别人的*与专著而受到了启发。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5作为一个教师,你如果准备一辈子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并想在这一领域内求的某种发展,一般情况下应有如下三个层次的目标可供你努力追求:第一,教育家(“大家型”的教育工作者);第二,优秀教师(“学者型”的教育工作者);

23、第三,教书匠(“工匠型”的教育工作者)。作为教育家,他应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在形式上一般是以教育理论专著为标志。对于这种“大家型”的目标,大多数教师不敢奢望。不可否认,在我们的教师队伍中,特别是在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年轻教师中,今后有望出“大家型”的教育家,但数量绝不会多。(如果大家都成了“大家”,那么“大家”就不成其为“大家”了)。然而,朝着这个目标努力,这对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一件无可非议的事情。作为优秀教师,他应能在别人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的某些方面(比如对教材、对教法等)有独到的见解与体会,同时还能使自己的见解给同行施加良性的影响。这独到的见

24、解与体会所浓缩成的文字形式就是所谓的论文;自己的见解与体会对同行的影响则又必须依靠论文的交流才能得以实现;而论文交流的最有效的形式就是论文的发表。对于这种“学者型”的目标,笔者认为应该是绝大多数教师所应努力追求的。可能你有更远大的志向想发展成为“大家型”的教育家,但你不妨把你实现远大志向的过程分两步走先尝试着努力做好一个优秀教师。作为一个好的教书匠,他必须在熟悉教学内容、了解教学对象的同时,了解和熟悉教学评价机制,从而能够在现行的教学评价体系中游刃有余地组织并实施针对教学评价体系的教学活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教学要“瞄准中考”、“瞄准高考”)。好的教书匠的界定,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所教的学生在“

25、中考”、“高考”中的考分作为衡量标准。应该承认,即使是要做一个好的教书匠,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一个教师从年轻时起就努力,多年的孜孜以求最后终于成了一个好的教书匠,可能也不应该说他的人生就是失败的。但是问题在于一个“工匠型”的教书匠,他的教学实践活动过多地被并不一定合理的教学评价机制所左右(事实上现行的教学评价机制仅用学生的考分来衡量教师的工作成效就不尽合理),就有违教育的本意,他在教学实践中的所作所为就会有相当多的部分背离了教育教学的自身规律。因此,从理论上讲,“工匠型”的教书匠,即使是好的教书匠,也不应该作为教师在教育教学领域中求发展的追求目标。归根到底一句话:你若想成为一名“学者型”的优秀教师,进而发展成为“大家型”的教育专家,你就得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投身教育教学科研,你就得拿起笔去写论文。教学论文撰写培训心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党团建设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