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方案山西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课件第14课时149张ppt.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1871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8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复习方案山西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课件第14课时149张ppt.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中考历史复习方案山西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课件第14课时149张ppt.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中考历史复习方案山西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课件第14课时149张ppt.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中考历史复习方案山西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课件第14课时149张ppt.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中考历史复习方案山西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课件第14课时149张ppt.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复习方案山西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课件第14课时149张ppt.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复习方案山西专版: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课件第14课时149张ppt.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课时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 生与社会变革第2课时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 与民族融合第3课时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第4课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 会危机,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开始于我国境内人类产生,结束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前夕。历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原始社会,从人类产生到国家产生前。奴隶社会,从夏朝建立到春秋时期。封建社会,从战国时期到清朝(鸦片战争爆发前)。,第1课时 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1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1知道考古发现的原始人类及其生活遗迹和文化特征,第1课时 考点

2、聚焦,第1课时 考点聚焦,第1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1)_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2)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体现了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_和_的国家。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的房屋构造不同是由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决定的。,化石,水稻,粟,考点2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理解“禅让”到世袭制的演变,第1课时 考点聚焦,1.中华民族自称“炎黄子孙”和“华夏族的”由来:我国古老的_反映了距今约四五千年的历史。黄河流域著名的部落首领_和_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至今,海内外的华人常称自

3、己为“炎黄子孙。”2.黄帝被后人尊为“人文初祖”:传说黄帝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因此被后人尊“_”。,传说,炎帝,黄帝,人文初祖,第1课时 考点聚焦,3.尧舜禹的“禅让”:传说黄帝之后,尧、舜、禹是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尧,生活简朴,克己爱民。舜,宽厚待人,以身作则。禹,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尧、舜、禹品质高尚,爱戴百姓。尧舜禹更替首领位置时,广泛征求部落首领的意见,采取推举的办法,历史上称之为“_”。,禅让,第1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认真阅读毛泽东对黄帝的评价,仔细识别教科书插图传说中黄帝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反映的我国原始农耕文明时期的发明和创造。我国远古时代(原始社会末

4、期)的“禅让”,是氏族部落内部民主推举首领的办法扩展到推举部落联盟首领。这样的传说,通过近现代仍然存在的原始部落遗存现象中得到证实。文字产生之前,传说是史前史的重要内容,是真实历史的反映。,第1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3知道夏朝的建立和夏商周三代的更替,1.夏朝的建立:时间_年(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国家)。国家的产生,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之一。2.世袭制。禹死后,儿子启继承父位,从此_制代替了_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约公元前2070,世袭,禅让,第1课时 考点聚焦,3.夏商周三代的更替,第1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1)明君贤臣兴国强国,

5、暴君昏君乱政亡国。(2)国家的产生,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考点4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1.目的:为了巩固统治。2.内容:周天子把_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交纳贡品,诸侯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随从天子作战。3.作用: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第1课时 考点聚焦,土地,第1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西周的分封制,周天子为最高等级,下面依次为诸侯、卿大夫、士,以土地为纽带层层分封,形成等级制度。,第1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5列举青铜文明的成就,1_朝是我国青铜文

6、化(文明)的灿烂时期。2_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青铜器。3_的造型奇特,是商朝青铜工艺精美的代表作。,商,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第1课时 考点聚焦,4.举世闻名的_文化,与商周同期,是盛行于西南地区成都平原的独特的青铜文化。代表作有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立人像等。5.湖北随州出土了战国时期的整套_,既是战国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也反映了我国古代音乐发展的较高水平。,三星堆,编钟,第1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青铜器。商朝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除青铜铸造外,夏商周时期的陶瓷业也很发达。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夏商周时期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后代称为“五谷

7、”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都已经有了。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周时期灿烂的青铜文明。,第1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6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1.东周: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今河南洛阳),史称“_”。东周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_ 时期的特征是争霸,_时期的特征是兼并。,东周,春秋,战国,第1课时 考点聚焦,2.春秋争霸(1)背景:周天子的权威衰落,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诸侯国中的强国想控制弱国。(2)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共同原因(条件)

8、: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训练军队,实现了国富兵强。(3)重要事件(历史典故):管仲改革(尊王攘夷),城濮之战(退避三舍)。,第1课时 考点聚焦,3.战国七雄(1)背景:周天子的权威进一步衰落,诸侯的权威也遇到挑战,出现卿大夫取代诸侯的现象。(2)重要事件(历史典故):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增兵减灶)、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第1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1)务必关注与山西相关的史实。仔细阅读春秋争霸形势图战国形势图,熟记图上诸侯国的位置和重要地名的位置,找出在今山西境内的诸侯国。(2)注意重大事件之间的联系,发现历史发展的线索和特征。韩赵魏三家分晋是进

9、入战国时期的标志。(3)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各诸侯国实力的消长与改革成败密切相关。(4)争霸和兼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同时,也促进了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成为走向大统一的前奏。,第1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7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战国时期的改革促进了社会的发展,1.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生产力迅速发展,产生封建地主阶级;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2.内容(1)国家承认_私有,允许自由买卖。(2)奖励_,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3)建立_,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土地,耕战,县制,第1课时 考点聚焦,3.作用:

10、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第1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1)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地主阶级统治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统治,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2)商鞅最终虽被处死,但变法的法令却没有废除,因而变法是成功的。,第1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8知道都江堰的作用,1.人物:_,战国时期担任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2.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农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增强了秦国的实力。,李冰,第1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9知道孔

11、子,知道百家争鸣的主要史实,1.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生产力变革和政治变革,引起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1课时 考点聚焦,2.学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第1课时 考点聚焦,兼爱,第1课时 考点聚焦,第1课时 拓展提升,1.人类形成以后,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使用时间最长的工具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人类形成以后,最早制造和使用的工具、使用时间最长的工具是打制石器。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的原始居民元谋人、我国境内发现的世界著名的原始居民北京人,使用的都是打制石器。,第1课时 拓展提升,2.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和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的比较。两者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战争的特点和历史影响两个方面。(

12、1)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军队数量较少,往往一天就能决出战争胜负,强者通过召集诸侯会盟确立地位。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动辄几十万大军上阵,对阵双方攻守持续几个月,死伤几万乃至几十万,战争的残酷性尽显。,第1课时 拓展提升,(2)在春秋争霸战争中,弱小的诸侯国被消灭,出现了一些较大的国家。战国兼并战争中,西方秦国的内政、军事和外交均胜过东方六国,逐渐强大。在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第1课时 应用示例,第1课时 应用示例,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

13、,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第1课时 应用示例,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商君列传,第1课时 应用示例,请回答:(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君所为的历史作用。(4)根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第1课时 应用示例,解析本题以图文史料为切入点,考查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回答问题的能力。第(1)问通过图片“铁制农具”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已经使用了铁器,通过图片“穿有鼻环的牛

14、尊”可知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牛的习性,牛耕已经出现。这些信息,最终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步和发展。第(2)问从材料二中的“秦孝公”“商君”可确定此事件为商鞅变法,应结合材料归纳措施。第(3)问从材料二中“倾邻国而雄诸侯”来分析作答。第(4)问从商鞅变法的背景来看,首先是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其次是在守旧势力的反对下,而当秦孝公死后,他就失去了支持者。,第1课时 应用示例,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4)原因: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秦孝公死而失

15、去了政治支柱。,第2课时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1.实现统一的人物秦王_。从公元前230年至_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秦朝,定都咸阳。,考点1知道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第2课时 考点聚焦,嬴政,公元前221,2.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第2课时 考点聚焦,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圆形方孔钱,第2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2知道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秦的暴政。繁重的徭役和赋税,严刑峻法、族诛连坐,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2.陈胜吴广起义的时间和地点:公元前209年,大泽乡。3.意义:_、_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

16、的农民起义,各地农民纷纷响应,瓦解了秦朝的统治。陈胜、吴广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陈胜,吴广,第2课时 考点聚焦,4.秦朝灭亡:公元前207年,_巨鹿之战打败秦军主力;_直逼咸阳,迫使秦统治者投降,秦朝灭亡。,项羽,刘邦,第2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3知道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的历史功绩。简述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1.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注重发展农业。2.文景之治: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继承汉高祖的既定政策,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诫百官关心农耕,提倡节俭。重视_,社会比较安定。,以德

17、化民,第2课时 考点聚焦,3.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的措施和影响(作用),封国,太学,第2课时 考点聚焦,铸币,盐铁,卫青,霍去病,第2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秦始皇、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卫青、霍去病的历史功绩,首先要准确地再认再现史实,其次运用正确的历史认识评价他们的历史影响。,第2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4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1.西域:两汉时期,人们把现今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也就是今天_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新疆,第2课时 考点聚焦,2.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第2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汉元帝把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为汉匈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

18、交流作出了贡献。,第2课时 考点聚焦,3.西汉设立西域都护的重大意义:_,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今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4.丝绸之路的开辟(1)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张骞出使西域后,西去和东来的各国使者和商人,把中国的丝和丝织品,从长安通过河西走廊、今新疆,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又把西域的奇珍异宝输入中国内地。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公元前60年,第2课时 考点聚焦,(2)海路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第2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5

19、了解三国鼎立形成和西晋兴亡的史实,1.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的作用,官渡之战,曹操,赤壁之战,三国,第2课时 考点聚焦,2.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第2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吴国的造船业发达,促进了海上交通的发展。230年,吴国的万人船队曾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在三国中,魏实力最强,蜀实力最弱,魏灭蜀。,第2课时 考点聚焦,3.西晋的建立和统一:266年,司马炎取代魏建立西晋。280年,晋灭吴,结束了分裂局面。4.西晋灭亡:统治集团腐朽,皇族争夺皇位的八王之乱,混战十几年,耗竭了国力。316年,被内迁_人的一支灭亡。5.东晋建立: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建都建康。,匈奴,第2课时

20、 考点聚焦,考点6知道淝水之战的结果和影响,1.时间:383年。2.作战双方:前秦东晋。3.原因:_族人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后,企图灭掉东晋,统一南北。,氐,第2课时 考点聚焦,4.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5.影响:前秦统治瓦解,北方地区重新陷入混战状态。东晋统治取得暂时稳定,为江南经济开发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第2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7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1.五胡内迁:五胡指汉代和晋代北方和西北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东汉末年以来,到西晋初年,陆续内迁的人数达到几百万。由长城以北迁到长城以南、黄河流域。西晋灭亡之后,各族在北方建立过十几个

21、政权,史称“十六国”。2.北民南迁:两晋南北朝期间,北方战乱多,_流域农耕居民为躲避战乱迁往江南地区。,黄河,第2课时 考点聚焦,【特别提示】西晋后期以来,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浪潮中,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第2课时 考点聚焦,3.江南地区的开发(1)原因:江南战乱相对少,社会比较安定。北方战乱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增加了劳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的自然条件。(2)影响:促进了民族融合,缩小南北方的差距,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第2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8概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作用),1.背景:4世纪后期,_族拓跋部建立北魏,

22、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黄河流域各族人民长期接触交往、相互影响,民族融合已经成为趋势。2.目的:巩固北魏对_地区的统治,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鲜卑,中原,第2课时 考点聚焦,3.措施:由平城(今山西_)迁都洛阳。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官员和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姓氏改为汉族姓氏,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4.影响(意义):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促进了民族融合以及北方内迁各族的封建化。,大同,第2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9知道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科技文化成就,西汉,第2课时 考

23、点聚焦,华佗,麻沸散,张仲景,医圣,第2课时 考点聚焦,齐民要术,第2课时 考点聚焦,第2课时 考点聚焦,第2课时 拓展提升,1.秦王嬴政兼并六国实现统一的条件有哪些?(1)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效果最显著的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2)东方六国在相互争战和与秦的争战中逐渐削弱。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与秦国抗衡。(3)春秋战国持续几百年的争霸兼并和社会变革,各国间的人才、经济和文化交流,形成了统一的心理、经济和文化基础。,第2课时 拓展提升,2.西汉初年为什么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汉武帝为什么能够打败匈奴?(1)西汉初年由于社会贫困,经济和军事实力薄弱,无力对抗匈奴,

24、被迫采取带有屈辱性的“和亲”政策,暂时避免匈奴的进攻。(2)经“文景之治”的发展奠基,到汉武帝时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为打败匈奴提供了经济基础。汉武帝用人得当,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并于公元前119 年取得漠北之战的胜利,从此,匈奴无力与西汉抗衡。,第2课时 拓展提升,3.从东汉末期战乱割据到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吗?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后期以来,军阀割据,连年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魏、蜀、吴统治者在军阀混战中脱颖而出,完成了各自境内的相对统一,并采取一些稳定社会、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人民生产生活状况有所好转。从这些史实看,从东汉末期战乱割据到三国鼎立,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和社

25、会的发展,因此,我们说历史是进步了。,第2课时 应用示例,例 分析说明题。材料一“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李白 材料二“祖舜宗尧自太平,秦皇何事苦苍生。不知祸起萧墙内,虚筑防胡万里城。”胡曾,(1)上述材料中的“秦王”“秦皇”指的都是谁?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是否一致?(2)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这位“秦皇”创立了一套什么制度?主要内容有哪些?(3)这位“秦皇”为巩固统一又采取了哪些措施?(4)材料二中的“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哪一史实?(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第2课时 应用示例,第2课时 应用示例,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秦始皇。

26、上述材料中的“秦王”“秦皇”指的都是秦始皇嬴政。两位诗人对他的评价情感不一致,李白的情感是褒扬,胡曾的情感是贬责。为了适应新的统一形势,加强封建统治,“秦皇”创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主要内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至高无上。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秦皇”为巩固统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等。,第2课时 应用示例,材料二中的“防胡万里城”的诗句反映了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的史实。“秦王扫六合”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

27、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2课时 应用示例,答案(1)秦始皇。不一致,李白的情感是褒扬,胡曾的情感是贬责。(2)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主要内容:最高统治者称皇帝,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中央政府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推行郡县制。(3)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加强思想控制,焚书坑儒。(4)为抵御匈奴,修筑万里长城。(5)结束了长期以来分裂割据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有利于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第3课时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

28、发展,第3课时 考点聚焦,1.隋朝的建立和统一(1)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581年,隋文帝,长安。(2)统一的时间和意义:589年,隋朝灭_。南北重归统一,结束了南北朝长期政权分立的割据局面。,考点1知道隋朝统一南北、开通大运河、创立科举制,陈朝,第3课时 考点聚焦,2.隋文帝励精图治,隋朝出现繁盛局面 改革制度,减轻人民负担,发展生产,注重吏治。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繁荣,人口大幅增长,仓库充实。3.隋炀帝开通大运河(1)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统治。(2)规模:以_为中心,北达_,南至_,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3)历史作用: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

29、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洛阳,涿郡,余杭,第3课时 考点聚焦,4.创立科举制(1)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2)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3)历史作用:改变了_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的办法,从此,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朝廷,加强了中央集权。5.隋朝灭亡(1)原因:隋炀帝统治后期,暴虐无道,激起隋末农民起义,瓦解了隋朝统治。(2)灭亡:618年,隋炀帝被部将杀死。,魏晋,第3课时 考点聚焦,1.唐朝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和都城618年,李渊在_起兵反隋,进入长安,建立唐朝。李渊就是唐高祖。2.唐太宗的统治贞观之治 唐太宗时期,政治比较

30、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_的统治为“贞观之治”。,考点2知道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历史功绩(政治清明、关注民生、完善科举),太原,唐太宗,第3课时 考点聚焦,政治清明的表现:吸取_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戒奢从简,合并_,减轻人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减轻_赋税劳役。农民占有一定的土地,有安定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社会经济出现繁荣景象。3._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武则天,唐朝并州文水人,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政治清明的表现: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使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为唐玄宗开元盛世局面奠定基础。,隋亡,州县,

31、农民,武则天,第3课时 考点聚焦,4.唐玄宗的统治“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_”。政治清明的表现:任用贤才良臣,如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重视吏治,如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亲自面试新选任县令。,开元盛世,第3课时 考点聚焦,5.唐朝完善科举制,第3课时 考点聚焦,1.隋唐时期,生活在北部(今蒙古)地区的是_族;在今青藏高原有_族,是当今藏族的祖先;在今西北(包括新疆)地区有_(回鹘)族,是当今维吾尔族的祖先;当时生活在东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是_族。云南苍山洱海一代分布着六诏,居住着今天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唐朝支持南诏统一

32、了六诏。,考点3了解唐与吐蕃等民族交往的史实,突厥,吐蕃,回纥,靺鞨,第3课时 考点聚焦,2._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3.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了管辖_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4.唐和吐蕃友好交往的重要事实 唐太宗时,吐蕃赞普_向唐求婚,唐文成公主嫁给他。8世纪初,唐朝又将_公主嫁给吐蕃赞普尺带朱丹。吐蕃赞普上书唐朝皇帝说,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唐太宗,西域,松赞干布,金城,第3课时 考点聚焦,1.唐朝时,同_(古代印度)交往频繁。贞观初期,唐朝高僧_在天竺遍访有名的寺院、游学、讲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贞观后期,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专心翻译佛经

33、。玄奘以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_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考点4以玄奘西行、遣唐使、鉴真东渡为例,说明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天竺,玄奘,新疆,第3课时 考点聚焦,2.隋朝时,已有日本遣隋使到来。唐朝时,日本来中国的遣唐使有十多批,同来的还有留学生和留学僧。遣唐使回国后,以_的制度为模式进行政治改革。日本人受唐朝文化影响很大,在社会生活上至今保留着唐朝人的某些风尚。(文字、建筑、服饰等)3.唐朝赴日本的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高僧_。唐玄宗时,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东渡日本。他在日本十年,传播唐朝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唐朝,鉴真,第3课时

34、考点聚焦,1.辽、宋、夏、金等政权的建立,考点5知道辽、宋、夏、金等政权的并立与和战,第3课时 考点聚焦,2.宋与辽、夏、金的和战(1)宋辽和战:宋初,对辽用兵失败,采取防御政策。宋真宗时,辽攻宋到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撤兵,宋给辽岁币,史称“_”。(2)宋夏和战: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双方损失很大。议和后,元昊向宋称臣,宋给夏岁币。,澶渊之盟,第3课时 考点聚焦,(3)宋金和战:金在抗辽中兴起,先后灭辽和北宋。南宋初期,金连续攻宋。_是南宋抗金名将,取得收复建康、郾城之战等重大胜利。宋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

35、界线。(4)宋辽、宋夏、宋金议和后,保持和平局面,开展贸易,促进了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岳飞,第3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6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南方农业的发展(1)原因: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技术,增加了劳力;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还有政府鼓励、扶持经济发展。引进_稻,很快在江南推广。,占城,第3课时 考点聚焦,(2)表现: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南方成为水稻主要产地。民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茶树栽培有很大发展,江南丘陵新辟了许多

36、茶园。,水稻,第3课时 考点聚焦,2.南方手工业的兴旺(1)南方丝织业有很大发展。表现:蜀地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江浙的丝织品产量高并为朝廷所用。(2)棉织业:从_兴起,南宋时已经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3)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表现:北宋兴起的_,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的冰裂纹瓷器,风格别致。(4)宋朝的_居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海南岛,景德镇,造船业,第3课时 考点聚焦,3.南方商业的繁荣(1)商业都市的典型:南宋都城_的繁荣程度远远超过北宋时的都城开封。(2)海外贸易超过前代:中央政府鼓励对外贸易。政府在港口

37、设立_,加以管理。对外贸易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宋朝是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中国商船东至朝鲜、日本,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泉州、广州是闻名世界的商港。(3)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的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临安,市舶司,交子,第3课时 考点聚焦,4.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完成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_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南宋,第3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7知道成吉思汗(铁木真)和元世祖(忽必烈)的历史功绩,1.成吉思汗(铁木真):铁木真是蒙古族一个部落的首领,率领部落在抗金中兴起。12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落

38、。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他为_。蒙古国建立,结束了蒙古草原长期混战的局面。,成吉思汗,第3课时 考点聚焦,2.元世祖(忽必烈):(1)1260年忽必烈继承大汗位。(2)1271年定国号“元”,建立元朝。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272年定都大都,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荣景象。1276年,攻占临安,南宋灭亡,全国大统一。(3)重视发展农业,多次下令禁止贵族圈占_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种植。,农田,第3课时 考点聚焦,(4)为便利南粮北运,元世祖令人开凿两段新运河,连同原有运河,使粮船从杭州直达_。还开辟了规模空前的海运,粮食运输逐步

39、以海运为主。(5)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_,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大都,行中书省,第3课时 考点聚焦,3.元朝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元政府在中央设_,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台湾,元朝时称_,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宣政院,琉球,第3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8说明元朝人口流动和元朝民族关系的新发展,1.史实:(1)许多汉族人外迁到边疆,为开发边疆作出了贡献。边疆各族大量内迁到中原和江南,同汉族等杂居相处。(2)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生活的契丹、女真等民族,已经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3)唐朝以来,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蒙、

40、畏兀儿等族杂居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_。2.影响:元朝境内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融合。,回族,第3课时 考点聚焦,考点9归纳隋唐宋元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李春,四百年,第3课时 考点聚焦,第3课时 考点聚焦,关汉卿,第3课时 考点聚焦,颜真卿,颜筋柳骨,第3课时 考点聚焦,人物故事,写意画,风俗,第3课时 考点聚焦,第3课时 拓展提升,1.结合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位时期用人方面的史实说明“得人者昌”“失贤者亡”,并总结其经验教训。(1)唐太宗重用贤相房玄龄、杜如晦,重用谏臣魏征,调整统治政策,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武则天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使社会经济继续发展。

41、唐玄宗前期选贤任能,选拔姚崇、宋璟等人为相,出现“开元盛世”的局面;后期用人失当,任用李林甫、杨国忠为相,酿成“安史之乱”。(2)经验教训:完善科举制度,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要用德才兼备、敢于直谏者;任人唯亲,危害严重。,第3课时 拓展提升,2.概括两宋时期民族关系的主要特点,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在历史上的影响如何?(1)特点:汉族政权北宋、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辽、西夏和金的并立或对峙。两宋政权的民族政策皆以软弱为主。在多次用兵失败或不能取得胜利时,对辽、西夏、金采取以“岁币”等换取和平的方式。民族矛盾较为突出和激化。北宋、辽、西夏、金、南宋等政权都是灭亡于民族政权之间的进攻。民族融合、经济文化交流

42、是主流。北宋与辽、西夏、金,分别在边境地区开展贸易,互通有无。辽、西夏、金,还积极学习中原文化。,第3课时 拓展提升,(2)影响:这一时期频繁的民族战争给各族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也使各族人民有了更多的接触和经济文化交流,使各民族进一步融合,封建经济继续发展,也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创造了条件。,第3课时 应用示例,例1秦朝和隋朝都是短命的王朝,却分别为汉唐盛世奠定了基础,它们的共同的历史贡献是()A.都出现了盛世 B.都曾制定了有利于统一的制度和措施 C.都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D.都修筑过大规模的军事防御工事,B,解析 秦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和实行郡县制,统一货币、度

43、量衡和文字,而隋朝创立了科举制度。故正确答案为B项。,第3课时 应用示例,第3课时 应用示例,例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北魏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又令鲜卑贵族改姓氏、与汉族通婚等,向“胡汉融合”的目标迈进。材料二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640年,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到吐蕃,遂使唐蕃“和同为一家”。,第3课时 应用示例,材料三元世祖仿效汉法进行改革,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什么差别。唐朝以来,不少定居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同汉、

44、蒙、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第3课时 应用示例,请回答:(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别写出唐朝和元朝民族融合的一则事例。(3)根据材料回答民族关系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各民族的融合和民族关系的发展有何意义?,解析 本题以典型材料设置历史情境,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情境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考查民族关系,围绕中国古代民族融合和中央政府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展开。考查的知识点涉及中国古代史上北魏、唐朝、元朝的相关内容。既突出考查,又考虑到覆盖面涉及范围广,还要体现出民族关系的发展和民族融合。,第3课时 应用示例,从不同角度由易到难,设置问题。浅层次考

45、查基础知识的落实;深层次考查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巩固所起的重大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升华,对于我们今天正确处理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都有更好的现实意义。,第3课时 应用示例,答案(1)向“胡汉融合”的目标迈进。(2)唐朝: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元朝:契丹、女真等族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形成新民族回族。(3)统治者的重视和恰当的民族政策。(意思相符即可)(4)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不断加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第3课时 应用示例,第4课时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危机,第4课时 考点聚焦,1.明朝建立和加强专制统治(1)明朝建立:

46、_年初,_建立明朝,定都应天,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 年秋,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考点1了解明清两朝加强专制统治的主要措施,1368,朱元璋,第4课时 考点聚焦,(2)明朝加强君主集权专制统治的措施,丞相,锦衣卫,四书五经,八股文,第4课时 考点聚焦,(3)明朝灭亡:1644年明末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明朝灭亡。2.清朝君主集权的极端强化(1)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和皇太极改金为清:明朝后期,女真族首领_统一女真各部;于1616 年自立为汗,国号为金,史称后金。努尔哈赤率领后金抗明,夺取辽东后迁都沈阳,改名盛京。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名为_,并于1636年在盛京称帝,改国号为清。_

47、就是清太宗。,努尔哈赤,满洲,皇太极,第4课时 考点聚焦,(2)清朝建立对全国的统治:1644年,清军入关,迁都_,逐步建立起对全国的统治。(3)清朝君主集权的措施:雍正帝时设_,军国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也直接听从皇帝指挥。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康雍乾三朝,大兴_,造成社会恐怖,摧残了人才,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从而禁锢了思想,严重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北京,军机处,文字狱,第4课时 考点聚焦,1.明朝郑和七下西洋(1)条件:明朝前期,我国是世界上强盛的国家。(2)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3)

48、时间、次数和到达范围:14051433年,七次,先后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_沿岸和_东海岸。,考点2知道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和戚继光的抗倭斗争,红海,非洲,第4课时 考点聚焦,(4)规模:每次航行大小船只200多艘,最大的海船长44丈、宽18丈,人数多达2.7万2.8万人。(5)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他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2.明朝的抗倭斗争:_率“戚家军”,剿灭了东南沿海的倭寇。重要战事是在台州九战九捷。,戚继光,第4课时 考点聚焦,1.郑

49、成功收复台湾:明朝后期,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宝岛台湾。清初,坚持抗清的郑成功决心收复台湾。_年初,郑成功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2.清朝设台湾府:1683年,郑成功的后代归顺清朝。_年(康熙帝时),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巩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东南的海防。,考点3讲述郑成功收复台湾、清朝设台湾府和康熙组织雅克萨之战的史实,1662,1684,第4课时 考点聚焦,3.抗击沙俄侵略的雅克萨之战和中俄尼布楚条约:17世纪中期,沙皇俄国的势力侵入黑龙江流域,在雅克萨、尼布楚等地建立侵略基地。康熙帝组织_之战,围攻沙俄侵略军,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双方经过平等协商,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

50、约_,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雅克萨,尼布楚条约,第4课时 考点聚焦,1.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考点4梳理清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史实,达赖,班禅,驻藏大臣,第4课时 考点聚焦,伊犁,渥巴锡,第4课时 考点聚焦,2.清朝疆域:西跨葱岭,西北达_,北接_,东北至黑龙江以北的外兴安岭和库页岛,东临太平洋,东南到台湾及附属岛屿钓鱼岛、赤尾屿等,南至_,成为亚洲最大的国家。,巴尔喀什湖,西伯利亚,南海诸岛,第4课时 考点聚焦,1.产生原因:(1)统治者坚持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推行“_”政策,压抑、限制民间工商业发展。(2)由于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稳定,他们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