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范文最新推荐- 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 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县村干部队伍状况调查与思考县委组织部党建办一、*县村干部队伍现状全县现有村干部2420人,其中:女村干部810人,占33.4%;35岁以下的436人,占18%,36岁至45岁的605人,占25%,46岁至55岁的847人,占35%,56岁以上的532人,占22%;小学文化程度的654人,占27%,初中文化程度的1113人,占46%,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605人,占25%,大专及以上的48人,占2%。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的深入开展,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综合素质和“
2、双带”能力不断提高,为发展农村经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作出了重大贡献。1、结构日趋合理。在农村积极推行的党支部换届“两推一选”和村委会换届依法“海选”,使一大批农村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年龄结构看,班子成员年轻化的程度越来越大,45岁以下的村干部占了将近半数,60岁以上的占很少比例,还涌现了一批20来岁的年轻“村官”。从文化程度看,初中以上文化的村干部达到73%;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也开始逐步增加。从性别结构看,我们提出了“一村一名女干部”的配备要求,全县70%以上的村有女性进入支部、村委会班子,100%的村配备了女性计划生育专干。结构的不断优化,提高了班子的整体合力,基层组织的发展意识、发展能力不
3、断增强。2、素质日趋提高。通过大力实施“亮创奔”活动,着力把经济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经济能人、把党员中的经济能人培养成村干部,农村基层干部中懂技术、会经营的干部所占比例越来越高,具有“双带”能力的村干部越来越多,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为提高在职村干部素质和加强村级后备干部培养,我们积极实施“一村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计划,三年来招收人数已达到500余名。同时,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扎实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县很多党员干部掌握了农村实用致富技术,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明显增强,在群众中享有较高威望。3、管理日趋规范。近年来,我县逐步开展了村干部规范化管理,我们制订下发
4、了关于建立激发农村党支部书记干事创业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建立了选拔任用、教育管理、干事创业、待遇保障、考评奖惩五个机制,进一步激发村干部的创业热情,形成了良好的联创态势。这一作法得到省委组织部的肯定,并在湖南日报头版头条进行了推介。激励机制的出台,如招聘优秀村干部为公务员、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对离职村干部按标准实行补贴、重视并探索为村干部解决社保问题等,较好地调动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全面促进了村级工作“村为主”的落实。各乡镇建立了各自的村干部管理1000分制考核办法和细则,使得村干部工作考核进一步细化和量化,并最终分解到村各项工作中去。考核结果也直接和村干部的报酬相挂钩,通过奖优罚劣,拉大差
5、距,进一步调动和提高了村干部在开展工作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队伍日趋稳定。村干部待遇、报酬有所提高,并基本得到保障。全县村干部工资主要分三种情况:一是主职村干部(支部书记、村主任)约为20xx元至2800元,其中“支部书记村主任一肩挑”的村干部要适当高点;二是非主职村干部工资约为1600元至20xx元;三是聘用制村干部(如一部分村的会计、出纳等)工资按实际出勤时间计算工资,日工资约15元。各乡镇各村因经济条件不同,村干部工资标准不尽相同,但差别悬殊不是太大,浮动范围在1000元以内。村干部待遇、报酬除工资以外,主要是乡镇对村的目标管理考核及工作奖励,每年总数在20xx元以内,发放到村,由各村
6、根据村干部工作情况发放到人,平均每名村干部可获500元左右。由此可见,我县村干部工作一年所得经济报酬,主职村干部约2500至3000元左右,非主职村干部约1800至2300元左右。我们建立了离职村干部生活待遇保障制度,县财政每年拔付20万元专项资金,对离职村干部进行补助,同时建立了正常增长机制,逐年按比例增加拨付数额。5、作用日趋强化。我县实施的党员民主评议、村干部目标管理考核工作,充分调动村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农村党员干部找准了工作差距,带领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影响及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在推进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维护社会治安、倡导文明风
7、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为,为确保农村的稳定、基层政权的稳固起到了中坚的作用。从总体上,我县的村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以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村干部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主要表现在:1、村干部的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尽管这几年拓宽了用人范围,但由于村内优秀人才多数外出从事二、三产业,加上回乡高中生、复退军人等能任职者寥寥无几,导致村干部选择余地较少,少数村的村干部换来换去还是老面孔,干部缺少活力和战斗力。长期以来村干部的选拔面偏窄,后备干部不足,造成了目前村干部结构不尽合理,呈现出年龄结构偏老,文化程度偏低,男性多、女性少,懂种植会养殖的多、懂管理会经营
8、的少,等等。2、村干部能力还不适应形势的需要。村干部存在缺少学习,忙于事务、家务的现象,缺乏岗位所需的政策法规等基本知识,分析问题、剖析问题缺乏科学性和前瞻性,在困难和问题面前常常是束手无策,也不善于做群众思想政治工作;从发展上看,一些村级班子缺乏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在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增加收入方面显得办法不多、能力不强。发展经济的思路不清、路子不明、步子不快。村干部的培训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村干部的实用技术和科技致富培训很多,但是存在着不够系统、扎实的现象。一方面,培训的针对性不强,村干部不感兴趣;另一方面,村干部的认识不足,缺乏主动性。3、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使村干部心难稳
9、、人难留。一些村特别是一些特困村,存在没有人想当村干部的现象,即使是在任的村干部,也是经乡镇党委反复做工作才勉强留任。究其原因,主要是:农村工作任务繁重。当前,农村各项工作实行“村为主”,不少乡镇还把各项工作分解指标落实到村级,村干部的工作压力和责任越来越大;村干部事多利少。村级集体经济普通较为薄弱,不少地方还是经济“空壳”村,开展工作基本上“无米下锅”或靠“垫米下锅”。而村干部普遍待遇较低,一些村干部不但多年领不到误工补贴,还要自己垫钱为村里办事。他们觉得经济上没有甜头,政治上也没有奔头,生活上没有想头,工作的积极性势必受到影响;工作保障堪忧。农村社会保障不健全,村干部为党和群众工作多年,老
10、了只有标准不高的微薄补助,有的甚至没有。此外,村干部在工作中难免得罪人,打击报复村干部的事也有发生,合法权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村干部无法面对任务重、工作难、报酬低的现实,村干部心难稳的现象较为突出,致使一些村的村干部任职“昙花一现”,一有门路,就丢下沙帽走人,给村级管理及工作的落实带来很大的影响。二、进一步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1、提高待遇,增强村干部岗位吸引力。去年向省党代会建言献策时,毛绍武部长提出了关于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的建议,得到省委重视。该建议包括:政治上给奔头。建立择优录用村干部为国家公务员制度,每年拿出一定指标,在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
11、过硬、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年轻村干部中,通过组织推荐、公开考试的办法优先录用为公务员。经济上给想头。实行村干部固定待遇补贴制度,采取财政拨专款措施,保障村干部待遇补贴标准每月不低于300元;采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和撤组并村等措施,大力精减村组干部职数;采取上级支持一点、有集体经济来源的村级补助一点、本人出一点的措施,大力完善村主职干部养老保险制度。保障上给靠头。实行离职村干部固定生活补贴制度,省、市出台相应政策,对累计任职10年以上、15年以上、20年以上的离职村干部,分别按每年不少于200元、300元、5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省委10号文件的出台,已经解决了很多政策性问题,但市
12、县配套实施还要加大力度,落到实处。通过建立村干部定额补贴规范化管理、村干部正常进入养老保险和农村大病统筹医疗保险等制度,调动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觉得工作生活都有盼头,因而倍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同时,使得村干部岗位吸引更多有志青年的目光,从而使村干部选拔范围进一步拓宽,为吸引高层次的人才到农村工作提供良好的氛围与条件。2、创新制度,优化村干部选任机制。一是推进村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在村干部选拔过程中的作用。在村党支部中全面推行“两推一选”,在村委会成员中全面推行“公推直选”,真正将懂市场会管理善经营、素质过硬,群众信任的优秀人才选拔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另一方面要进一
13、步扩大村干部选拔范围。积极采取招考大学生“村官”、选派机关年轻干部挂职锻炼等多种形式,改善村干部队伍结构,提高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二是加强村干部后备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大从致富能手、大中专毕业生、科技示范户、务工经商人员、复退军人中选拔后备人才的力度,建立村干部后备人才库;要以党员发展来带动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将优秀的青年通过政治培养的方式来加快成长;要健全完善村干部后备人才培养的责任机制,将村级后备干部培养列入村党支部年终考核内容;要加大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推优力度,注重从优秀青年、工人和妇女中培养村级后备干部。三是建立村干部资格准入制度。从村干部的年龄、学历和培训入手,根据农村工作的实际,科学
14、合理地确定村干部资格标准体系,建立资格准入制度,从源头上把好村干部的质量关,切实提高村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3、注重实效,提高村干部培训工作水平。在村干部的培训工作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紧紧围绕培育“双强”型村干部的目标要求,着眼于加快发展,着眼于提高素质,切实增强村级干部培训效果。要根据村干部的工作岗位、文化层次、实践经验等方面的差异,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一是强化思想政治型教育。要突出政策教育,联系农村实际切实加强村干部队伍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思想作风建设,使村干部摆正自己的位置,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二是抓好学历提高型培训。大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有计划举办
15、大中专学历及“专业证书”培训班,进一步优化村干部的知识结构,促进学历和能力的提高。三是抓好业务知识型培训。围绕农村干部知识教育和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以农村工作方法、工作方式、民主政治与法制、财务管理、土地政策、村镇规划及经济发展等为主要内容,对村干部进行集中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水平,改进他们的工作方法,使他们学会运用民主的、思想教育的、法律的方法和手段处理村务,不断提高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维护稳定的能力。四是加大致富能力型培训。要把培训重点放在提高村干部发展经济的能力上,通过组织参观学习、典型引路、交流提高等途径,充分发挥现代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手段,增强培训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切实抓好村
16、干部“带头致富,带动共富”的能力建设。4、以民为本,建立民主开放的村干部考核机制。在健全和完善村干部考核机制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民本思想,以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为指导,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真正将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评价村干部工作绩效的重要标准。一是要推进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规范村干部的行为和群众的参与。通过开展村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议事、民主理财等形式,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吸收群众参与,提高群众参政议政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对村干部的监督和约束。二是要建立以工作考核和群众测评相结合的村干部考核办法。强化村干部服务群众的意识
17、,使村干部既对上级负责也对群众负责。三是强化村干部考核结果的运用。一方面,对个人素质好、工作实绩突出,群众满意的干部要加大奖励力度,对特别优秀的可以推荐到乡镇一级领导岗位上来。另一方面要建立村干部合理退出的机制。对一些基本素质低、工作能力弱,群众反映差的村干部,要通过合法程序予以调整,从而实现村干部队伍的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教育部赴德电化教育考察报告 教育部赴德电化教育考察团22人于2001年11月28日至12月17日赴德国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我们这次考察了德国的法兰克福、亚深、特立尔、巴登和斯图加特等地,考察了那里的部分大学(黑森州教育学院、卡斯卢尔大
18、学、慕尼黑大学)、中学(欧洲联合学校)、电教管理部门(巴符州文化部)和企业(全球较大的电教公司:斯玛特公司)。以下重点介绍我们进行考察的几个单位:1、亚琛欧洲联合学校。学校所在的亚琛市位于德国最西部,毗邻荷兰、比利时,所谓金三角地区,一般称欧洲区域,这是学校名称的原由。欧洲联合学校是一所非公立学校,在德国是很特殊的学校。对于在早期进入职业教育,后来改变选择,需要完成高级中学培训任务的学生来说,欧洲联合学校是恰当的选择,这所学校就是这样一所面向再教育的学校。对于完成10年中学教育,进入双轨制职业教育的学生,4天在学校上学,1天在工厂工作,可以通过在联合学校实习,然后取得进入大学学习的资格。也有从
19、欧洲联合学校升入大学的非职业青年,一般是十年级学生,因为欧洲联合学校的毕业证书等同于高级中学毕业证书。学生一般入学要接受入门学习,以班级形式上课,学习规定课程,德文、英文必须学习,法文、西班牙文、荷兰文,还有艺术课、社会学、历史、地理、哲学、国民经济学。在数学自然科学领域学习数学、信息学、物理,也可选学宗教。考试通过进入第二阶段,分为两年四个学期,可学感兴趣的专业进一步学习。不喜欢的课程也可以不学习,这种学习比较难。两年以后报考高级中学证书的学习,可以是全日制的,也可以是在职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在职又有深造愿望的学生特别有利。对于想来学校读书的学生,学校也提供预科学习。如:毕业很久的学生,通
20、过预科学习班,学习德文、英文、数学,插班也可以。如果已经工作了,其中的一些人想获得大学入学资格,可越过初级阶段,直接进入主要阶段。高级中学毕业要有外语基础,他们特别重视外语学习,插班生一般要接受外语测试,测试西班牙或荷兰文后,方能学习。语言教学中,他们大量采用了电化教育方法,用软件和INTERNET进行教学。Giesbrecht校长说,运用电化教学方法,使教学变得灵活。他强调说,每个人的愿望、要求,可能是不一样的,10个小时在学校面对面学习,其他时间在家学习,称在线高级中学。目前德国有七所这样的学校,明年就有正式的在线高级中学。SCHUMACHER女士认为,多媒体教学有两个目标,一是让学习者获
21、得同网络打交道的能力,学习鉴别网络内容:二是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这样就需要学校有校园网。以支持网络学习、视频会议、所有电脑必须配置一致,和企业网络一样复杂,学生通过WINDOWS或LINUX学习,所有电脑都装有两个系统,连接中央服务器,有一台(代理服务器)上网,学生在家里可以学习教学内容。网上有信息课内容,学生在教室可以发送电子邮件,学习网络运用,寻找资料,建立个人网页等等。SCHUMACHER女士认为,市场上的软件很难应用于教学,对于学生自学还不太适用。因此,在教学中他们用互联网资源上课时,一般分成几个小组,每组都有学习主题,学生先在网上查询资料,然后交流学习成果。学校建有光盘库可提供学生查
22、询资料。在德国每个州都有主域服务器和相应网站,有不再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作者的著作和作者情况的内容,有可听到朗读声音的诗歌网站,可选择欣赏。2、卡斯鲁尔大学多媒体中心卡斯鲁尔大学位于卡斯鲁尔市中心,在校学生15000人,是一所工科大学。该校信息学院(信息系)在德国处于领先地位,在该学院申请读信息系的中国留学生就有2000多人,但是目前该系每年容纳学生只有400多人。(Deussen教授80年代是中国重庆大学特约顾问教授)该多媒介中心建于96年,学生总数2500人,信息系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是卡斯鲁尔大学所在州的虚拟大学,有六所大学参与此项目。Deussen教授介绍说,这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项目。建立基
23、于网络的教育系统,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求,节约培养成本。其具体目标是:建立卡斯鲁尔多媒体信息中心,把所有的图书馆和计算机联系起来;通过多媒体方式支持教学;支持在职教师的培训;把虚拟大学的研究成果整合到教学内容中去,使卡斯鲁尔大学成为教学港。该校目前应用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支持、协助,远程教育正在研究之中。学院目前建有一间多媒体教室(约80平方米左右),新建教室准备全部采用无线上网。3、德国西南广播电台(SWR)电视教学部。西南广播电台(SWR)由法国占领军建于1946年,从15人到今天1500人的规模。西南广播电台(SWR)是德国的一个公共电视台,电视台每年投入20亿马克,来自德国国民每个月交纳的
24、每部电视机的33马克费用,其广告收入只占6左右。西南广播电台(SWR)是德国电视台所属的十个地方电视台之一,由SWR和斯图加特电视台合并,位于十个地方电视台之二。每年制作1600小时节目,主要是娱乐节目。主管多媒体的Hauke先生介绍西南广播电台电视教育栏目开办的情况:西南广播电台的电视教育栏目的教学内容由电视台和地方教育部门共同制定,学校协同制作,全部是义务性质,节目以电影、DVD、CD形式制作。旨在通过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在一起重点探讨了计算机在教学中的作用,电脑是否是可以提供所有的信息万能工具,到底起到什么作用?如何协调教与学;软硬件问题及学习的地点以及在教与学中,媒体、环境的可
25、能性。教与学在多媒体教学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比较特殊的,除了传统传播知识的作用外,还有以学习结果为目的的教学和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老师要提供解决方法及说明和练习。采取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给学生一个具体方案模式,让学生自己找到解决方法。老师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中,作用扩展了,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不光是按进度学习,还要求学生自我约束能力要很强,自己制订计划,自我决定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学生会获得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了解问题和进行探索。个人决定学习时间、内容、目标,也离不开合作学习方式,还要求有综合学习的团队。4、访问巴登符腾堡州教育部,该部官员介绍了
26、情况。巴符州是德国十六个联邦州之一,有1000万人口,中小学生150万,教师数10万。巴符州年度预算600亿马克,其中100亿用于教育。州教育部下辖六个部门,分别负责教师培训和再教育、学校建设、学校组织管理、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青少年事物和体育以及欧洲事务和媒体等。州的教师继续培训学院按照州的要求,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培训,学院和州教育和课程设置研究所密切配合,使教师及时了解到教育发展情况。媒体管理委员会主任霍克介绍课程中利用多媒体的情况。从84年开始该州中学以上就要求有信息学的介绍,主要是要求学生了解原理、技术基础、在学校计算机室开展教学。随着互联网的应用,学校教育也发生了变化,不光是技术方面
27、,也包括开展教学,也包括把电脑技术应用于教育教学课程中。霍克先生认为,电脑本身不是目标,它只是工具、方法,同黑板、粉笔一样都是工具。电脑知识的普及是最大的挑战,不是财力。并非是要多好的设备,主要是教师的培训,教师、教育学和电脑信息学是两个桥头堡,后者主要是工具,这是教育学上的问题。资源建设采取把教师自行开发的,愿意提供成果的,可向州政府直接要求经费,州政府可提供更多的设备支持。这些资源都放在州教育服务器上,州已经支持了2300个这样的多媒体教学内容。各学校都设立了工作站,来支持教学。也鼓励学生自己制作软件学习内容,包括印刷品、声音、视频及计算机作品。多媒体教学不光应用在某些课程,而且应该在所有
28、的课程中应用,除了专用的计算机室,还希望在教室设置学习岛。最近州和地方达成协议。2002年地方政府要为学校教室配置电脑投资1亿马克,州也设立了特别计划要有5600万马克资金,州用于教师培训和多媒体教学内容的建设,在电脑养护方面州投资了3000万马克。研究所正在开发州教育网站,希望找到一些好的模式。霍克先生强调多媒体教学是一个庞大的任务,需要时间,多媒体真正成为采用的方法还需要很多时间。财政、师资、都需要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它要和学校发展同步进行。二、有益的启示德国历史上的三次国家振兴归功于高质量的教育,德国是教育兴国的范例。目前的德国教育体系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过“反法西斯改造”和
29、结构调整,逐渐在传统的基础上形成的,它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和继续教育等。按照德国宪法基本法的规定,国家负责监督整个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鼓励私人办学。国家实行九年普通学校义务教育,柏林和北威州为十年。对此后不满十八岁的年轻人还规定了三年的非全时制职业学校义务教育期。与其它西方国家相比,德国的教育体制具有下述七个明显的特征:1、“教育管理多中心”和“多样化中的统一”是德国教育管理的指导思想。按照联邦制的国家结构,德国16个州享有文化教育自治和自主权,主管各类学校教育。联邦虽设立了教育部,但其职责有限,高等教育原则问题由各州通过各自的教育部实施。各州在基本法的范围内独立管理及
30、发展其学校教育事业,颁布专门的法规,包括:各级学校的设立、维护和发展;师资的培训和进修;学生在学校中的地位,学费和教材费的减免以及教育补助等事宜。由此导致德国各州的学校教育各具特色。为保证全国教育的统一性,各州文教部长组成文教部长联席会议,共同协商各州以及各州与联邦在教育制度和教育发展方面的合作;凡涉及变动教育标准和考试等问题须提交联席会讨论。该联席会在波恩设有秘书处。2、小学后的“分流制”。经过4年共同的小学教育之后,学生要分流到三类教学目标不同的中学:主体中学、实科中学、文理中学。这种纵向三分流的中学教育,具体为:主体中学毕业生主要是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成为技术工人。实科中学毕业生有资格进
31、入各种全日制职业学校,成为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文理中学毕业生则有不同形式的中学,因此,入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也不尽相同。3、“双元制”职业教育颇具特色。德国是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其基础前提条件之一便是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国家和私人企业及社会各方面的投入,使职业教育体系以其形式多样、注重实践、学生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好等特点闻名于世,为德国社会和经济各部门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目前,德国约有30的适龄青年人上大学,那些不能或不愿上大学的年轻人绝大多数接受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其中又以接受双元制职业培训为主(约为70),也就是说,双元制培养的人员是德国技术工人的主要来源。正因如
32、此,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被外界誉为德国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4、德国几乎所有学校都是半日制的。半日制学校一般早晨8点钟开课,通常到中午1点至2点钟结束。课后的活动大多是教学大纲以外的选修课。德国中学是世界上上课时间最短的中学之一,每年只有800小时;而法国是1040小时;西班牙是1300小时。近几年将13年学制缩短至12年,同时开始实行全日制上课,已成为德国基础教育改革最热门的话题。5、德国实行普通与职业双义务教育制度。普通义务教育从六周岁开始,年限一般为九年;之后是职业义务教育,直到满十八周岁成年为止,即凡是不在完全中学就读普通高中课程的年轻人都必须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或全日制职业学校教育。职业义
33、务教育是德国教育体系的一大特色。6、高等教育德国高等教育历史悠久,最古老的海德堡大学成立于1368年。十九世纪,按照洪堡精神成立的德国大学更是以其教学与科研统一及学术自由等特点被奉为欧美各国高校发展的楷模。在经历了法西斯统治时期的劫难后,德国高等教育在二战后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发展。到1998年,全德共有高校344所,其中综合大学92所,师范学院6所、神学院16所、艺术学院46所,应用技术专业学院152所,行政管理学院31所、综合大学1所。目前在校生约180万。德国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约占就业人口14。高等学校绝大多数由国家主办,但国家也鼓励私人和民间组织办高等教育,并给以必要的指导和资助。德国19
34、98年有民办高校75所。德国没有全国或全州的高校入学考试,13年制或相当13年制完全中学的毕业生,在其中学毕业的同时即获得普通大学入学资格。按各州达成的协议,高校有义务接受所有取得这一资格的年轻人上大学。目前有三分之一的适龄青年上大学,每年新生约25万人。一般来说,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所学专业,但随着入学人数的逐年增加,不少专业已人满为患,导致某些专业不得不实行入学名额限制,这主要涉及医学、法学和心理学等热门专业。设在多特蒙的“学习位置分配中心”负责在全德范围内分配上述专业的新生名额。那些没能上完全中学,而是接受职业教育的学生也有上大学的可能,前提是他们在职校毕业后还须上一年的职业高级学校,之后方
35、可获得应用技术专业学院的入学资格。如今,应用技术专业学院以其学制短、学习内容实用性强及就业方便等特点吸引了许多具有上大学资格的年轻人到此就读。7、成人教育成人教育事业近年来受到更多的重视,因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的更新过程加快,大学毕业生在校时学到的知识可能在离校时业已陈旧。因此,德国各界的共识是,学校正规教育不应偏重传授知识,而应使学生掌握“终身学习”的能力,以适应瞬息万变的知识社会要求。鉴于成人教育的重要性,德国政界目前正酝酿制定相应的法律,以保证这一事业的发展。三、考察收获与体会欧洲国家电化教育起步早,电教市场平均每年翻一番。德国80年代开始进行电化教育,电教设备的投入由政府给钱,大
36、学、中学比小学开展得好。在信息技术中,他们做到三个重视、两个结合。即:重视培训、重视开发、重视应用。两个结合是传统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设备相结合,开展培训和远程教育与计算机宽带网和卫星教育网相结合。大致作法如下:1、重视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尤其重视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他们采用各种方式,如:各州教育学院组织分期分批的培训;教育部门与企业、与公司联合、与电视台联合,以便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目前,他们正在研究、实验利用网络和远程教育方式进行教师培训。2、重视教育教学资源的研究、开发。州文化部(教育部)专门成立机构研究开发信息化教育资源,有行政部门与教育电视台联合开发的,也有委托企业公司
37、开发的。大学专门设立科研项目进行数字化多媒体资源的开发,对开发的成果统一收到州教育服务器或州教育学院服务器上供各学校使用。3、重视信息技术成果的应用。黑森州教育学院让所有教师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输入到服务器中,建立了统一的标准化形式,以利资源共享。欧洲联合学校进行的坦德姆教学法(即: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交互教学的实验)在德国学校中比较普及。卡斯卢尔大学把正在进行的课题研究实验的成果与平时的课堂教学内容相整合的作法也颇受师生赞赏。4、教育是政府行为。德国学校的硬件装配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投入,软件及资源建设仍是政府投入,资源由教育服务器在统一的技术标准格式下管理,免费供教师、学生使用,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
38、共享。5、德国在发展信息技术的同时,同样重视投影仪等常规电教媒体手段的应用。考察中所到之处的教室配备的投影仪等,教师都在使用。德国的电视节目中,经常播放一些适宜中、初等教育的内容,建议我国应引进一些这样的节目。德国的电视台是“BAYERN”,台标是“BRX”。在电化教育考察中,我们体会到德国人在几个方面的观念较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具体为四个方面:一是时间观念强,德国人非常遵守时间,计划几点钟开会、参观,准时开始,会前准备充分,介绍情况只是有关人员参加。二是法制观念强,德国有4000多项法律和法令,司法组织分工细,专业性强,有普通法院、行政法院、福利法院和财政法院等,从官员到群众都按法律
39、办事,未见行人、汽车闯红灯。三是质量观念强,德国重视产品质量,工艺精,包装好,有不少产品是世界名牌,经济效益好。四是开放观念强,国家之间可以自由往来,商店自选商品,自觉付款,大学没有围墙,裸体塑像、画像到处可见。当然也存在不好现象。如:男女青年在大街上公开吸毒,女孩抽烟现象严重等劣迹。四、思考与建议德国电教虽然起步早,但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目前,有关领导的重视程度和一些学校的硬件设备还不如我国的一部分学校。学习德国的经验,有以下建议:1、关于投入问题。电教设备、教材建设需要大投入,德国主要由政府投入,我国国情虽然与德国不同,借鉴德国的经验,我国的电教投入也应以国家拔款为主,多渠道进行筹集,包括
40、政府制定优惠政策。2、关于提高设备利用率问题。我国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问题。不少学校设备配备不少,有的档次还很高,但利用率不高,没有充分发挥效益,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电教设备的管理和教师的培训,提高设备的利用率。3、关于传统教学设备和现代教学设备的结合问题。我国的一些部门和学校,过分强调现代教学设备的作用,有的还认为传统教学设备已经过时,可以不用,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要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只要有利于教学,多种媒体都可以在教学中发挥作用。用什么媒体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花钱少又能解决问题,更符合我国的国情。教育部赴德电化教育团团长:吴庚生副团长:沈田玉秘书长:夏小义顾问:马飞考察报告执笔人:潘云泽&n
41、bsp;张鹏 李兴苑 李凤兰二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10月8日,县纪委、县综合服务中心到胶州、莱西两市,围绕提高行政效能、强化为民服务、促进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进行了专题考察学习和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d两市隶属青岛市,是经济较为发达、开放程度较高的两个县级市,均为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近年来,两市围绕优化发展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大力加强行政审批和为民服务工作,营造了“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环境,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中胶州市的行政审批大厅和公共资源交易大厅建设,得到国家有关部门和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莱西市的“为民服务代理
42、制”荣获今年第四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二、胶州、莱西两市的主要做法 (三)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实现全程为民服务。胶州、莱西两市不断延伸行政服务中心职能,在所属镇(街道)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在各行政村设立便民服务室,构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使群众实现了“只进一个门,办妥万家事”、“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目标。在机构设置上,便民服务中心为镇政府(办事处)派出机构,对纳入中心的服务事项,部门单位及村(居)便民服务室有管理、监督、协调、服务职能,业务上受市行政服务中心和有关职能部门的指导。服务事项涉及建设、土地、环保、供电、房产、国税、地税、工商、财政、劳动、民政、计生、卫生、公安、交
43、通、司法、信访、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包括镇级部门直接办理以及需要到市级部门办理的各类事项。在服务方式上,便民服务中心设立便民服务大厅,实行便民服务直接办理或全程代理制,即对企业和群众申请办理的各类事项,实行“一站受理、内部运作、上下联动、全程服务”,变过去的“多门办、群众跑”为现在的“一站办、干部跑”。 (四)完善电子监督监察体系,实现业务流程全程监控。为确保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等工作平台科学、有序、高效运行,胶州、莱西两市建立完善了以电子监察为主体的综合监督体系,实现了对业务办理流程的全部监控。电子监察系统与行政许可等系统无缝隙对接,主要对行政审批许可
44、事项以及建设工程、政府采购、土地出让、产权交易等各个办理环节进行即时、同步、全面监控,监督其程序、内容的合法性。同时,在大厅及厅外其他具有行政许可职能的部门设置了视频监控点,通过网络进行视频监控,实现对工作人员的有效监督。电子监察系统预先设置了每项行政许可事项的内容、法律依据、条件、程序、收费、时限等规范化要素,设置了违反行政许可规定的具体情形及处理办法。对各种违规行为,系统分别给予“黄牌”、“红牌”警告,通过网络自动通知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进行督促整改和调查处理。电子监察系统的运行,淡化了行政部门和工作人员的“权力意识”,增强了“服务意识”,改进了机关作风,优化了政务环境。 (五)完善管理考核
45、办法,实现发展环境优质高效。胶州市为加强对行政服务大厅窗口和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建立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考核工作机制,主要是采取“两个挂钩”、“两个结合”的方式进行。“两个挂钩”,即工作人员考核与窗口考核挂钩、窗口考核与派驻部门考核挂钩;“两个结合”,即日常考核与月度考核相结合、月度考核与年度考核相结合。派驻部门审办工作的年度考核分值由3分增至10分,且规定对考核对象按30、40、30的比例分成三档,每档至少要相差1分。考核结果的有效使用,形成了个人、窗口、部门通力协作的运行机制和工作格局。胶州市还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涉企检查、收费、处罚行为的规定等文件,结合市委、市政府印发的年度部门工作
46、目标考核,规范部门执法执收行为,优化了全市的发展软环境。对各镇(街道)便民服务大厅的管理考核,胶州、莱西两市在各镇(街道)便民大厅设立了局域网,实行网络化管理。通过建立健全内部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确保申请办理事项件件有记录,事事有答复;对办理过程中出现的违规、超时等情况,中心随时进行处理。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对各便民服务大厅进行日常考核和检查,负责对中心工作人员的工作作风、服务态度、工作纪律等情况进行监督,并将结果列入全市总体考核。 三、加快我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建议 为进一步优化我县发展环境、提高行政效能、强化责任意识、提升为民服务水平,学习借鉴胶州、莱西两市经验做法,结合我县实际,对下一步工
47、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搭建新型服务平台,大力加强行政审批大厅建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软环境建设越来越重要,已经成为一个地区投资兴业和便民利企的重要指标。为此,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加强行政审批服务工作,建设好行政审批大厅至关重要。当前,由于受场地面积所限,我县行政审批大厅无法充分发挥“一站式”服务的作用,企业和群众办事还存在“多头跑”的现象。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在开发区沿街位置,政务中心附近,协调一处办公场所,建设一个宽敞明亮、环境优美、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审批大厅。原则上要求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全部进厅,审批服务事项全部集中办理,进一步拓宽审批服务功能。 (二)整合有效资源,完善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为民服务工作,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有效途径,也是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的根本需要。去年以来,县综合服务中心充分发挥为民服务职能和指导协调职能,在全县建立健全了较为完善的县、镇、村三级为民服务网络。但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由于各种原因,各镇(街道)为民服务分中心还存在进驻部门不健全、工作人员不完善、办公设施不完备的情况。建议加大督导、监管力度,要求各镇(街道)加强为民服务大厅建设,把建设、土地、农财、劳动、民政、计生、司法、信访、农业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事项集中纳入大厅办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