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3977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44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声求气吟咏诗韵2014.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古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层级,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诗作主旨、创作本意,基础,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诗作的意象、意境、情感,提升,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诗作神韵、气势、风格,共鸣,因声求气:,因:依据;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求:探求;气:诗的精髓。,“因声求气”是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的。,清代桐文派 刘大櫆,清代桐城派作家刘大櫆提出“因声求气”的说法,“行文之道,神为主,气辅之。”“神气者,文之最精处也;音节者,文之稍粗处也;字句者,文之最粗处也。”,神气,指作品体现出来的神韵和气势,是作家精神气质和作品的情感内涵高度艺术化的体现。音节,是指长短相间、参差

2、错落的句式和抑扬顿挫、高下缓急的声韵等语言因素。,神气需要借助音节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对诗文音节的揣摩,能够领会到作品的神气,这就是所谓的“因声求气”。,因声求气:吟咏诗韵:,因:依据;声:声律(节奏、平仄、押韵);求:探求;气:诗的精神。,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玩味,品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因声求气,含义:通过掌握中国古典诗歌的节拍、用韵等诗律特点,领悟其中特有的韵律感和音乐美。上古诗歌:节拍、押韵。(诗经、唐以前五、七言古诗)近体诗:节拍、韵脚、平仄。词曲:更严密、复杂。因词牌、曲调而异,缓急、“一字领”,吟咏诗韵,含义:细心揣摩作品中词句声音上的情感色彩和作者情绪的变化,在缓急、曲直的语

3、调中,融入自己的感情,声请并茂地朗读、吟咏,以充分体现出作品的音乐美、情韵美。根据风格吟诵:古代诗人:因情选词,按词定韵。(昂扬、凄婉)根据诗境、诗情吟诵:音节变化和情绪发展。意境优美:读出诗情画意。,解“题”1、因声求气,就是感受诗的节奏,根据声韵的特点,把握诗的精神。2、吟咏诗韵,就是字词本身所包含的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诵读、吟咏,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解“读”,1、定准基调 基调在音乐作品中是指主要的高低长短配合成组的音,通常用以贯穿作品的全过程。诵读中的基调是根据感情而确定的气息、音色。一般说来:,爱的感情“气徐声柔”;憎的感情“气足声硬”;悲的感情“气沉声缓”;喜的感情“气满声高”;

4、惧的感情“气提声凝”;欲的感情“气多声放”;急的感情“气短声促”;冷的感情“气少声平”;怒的感情“气粗声重”;疑的感情“气细声粘”。,2、展示韵律诗文的韵律音乐性首先体现在音顿的疏密、音尾的长短、音高的抑扬、音量的强弱几个方面有明显的对比,吟诵时应该有所变化。一般来说,每个节拍的后一个字遇到平声时,可适当延长,遇到仄声时宜作停顿,可以达到抑扬顿挫的效果。音顿疏密对比。音尾长短对比。音高抑扬对比。音量轻重对比。音速徐疾对比。,诗歌的节拍,(基调韵律),四言诗的节拍:“22”。如:窈窕 淑女,君子 好逑五言诗的节拍:“23、212、221”。如:欲穷 千里目,更上 一层楼。海内 存 知己,天涯 若

5、 比邻,白日 依山 尽,黄河 入海 流。,音顿疏密对比,七律或七绝一般是四三分,即前面四个字为一顿,后面三个字为一顿。七言诗的节拍:“2221、2212、223”。如:孤帆 远影 碧空 尽,唯见 长江 天际 流。乱花 渐欲 迷 人眼,浅草 才能 没 马蹄。日啖 荔枝 三百颗,不辞 长作 岭南人。,练习:请给下面的诗歌划出节拍杜甫春望:国破 山河 在,城春 草木 深。杜甫望岳:会当 凌 绝顶,一览 众山 小。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 侧畔 千帆过,病树 前头 万木春。,补充说明,词曲的诵读,一般比较复杂,但总体上要根据情感的需要来进行节奏的把握,节拍的划分。五字句中有上122式的。如李

6、清照的醉花阴中“有/暗香/盈袖”;七字句中还有上322式的,如周邦彦满庭芳中“不堪听/急管/烦弦”;八字句中有1223式的,如辛弃疾木兰花慢中“正/江涵/秋影/初雁飞”;,九字句中有2223式的,如李煜虞美人中“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十字句中有343式的,如李白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总之,节拍的划分要根据诗歌韵律的特点,更要根据内容和诗意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要特别注意不可“读破句”!,朗读时,每个字声音的长短也表现出朗读者对诗歌的理解;而正确地使用延长音,又能促进对诗意的准确把握。在正常的朗诵或诵读中,长短对比主要体现在停顿或延长的时间长短上。,音尾长短对比。,简析:一般来说

7、,停顿或延长的时间比较长,可以强调字所包含的感情。例如上词中的“悦”、“空”,就应该有一定的停顿。而韵脚一般要相应延长;尤其是结句的末字,其延长音能表现一种余韵,如“深”、“音”。,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练习 下面诗句的节奏或其韵脚的延长音注得有错误的是:a天门/中断/楚江/开 b碧水/东流/至此/回 c两岸/青山/相对/出 d孤帆/一片/日边/来,参考答案:C,音高抑扬对比 抑扬对比主要体现在字调高低与平仄的配合显示的音乐性上。,一般来说,语调高,比较激昂、愉悦、开阔;语调低,比较深沉、忧伤、狭窄

8、。,如马致远“断肠人在天涯”,“涯”字是平声字,且开口度大,但却不宜读得高,而宜读得低。又如,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在”“狂”就应该读得比较高。,音量轻重对比 语义有主次,便有轻重之别。古人写诗有“吟成五个字,用尽一身心”“吟成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之说。因此我们在吟诵诗词时,对“断茎须”的画龙点睛之笔,务必加以强调。在词或语句里念得加重的音叫作重音。重音又可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句中的主要动词和表性状和程度的状语。逻辑重音是读者随情感的需要突出和强调的词语。,举例: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朗读时要处理好如下重

9、音:“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只今惟有”。“破吴归”“尽锦衣”“满春殿”等重音的处理能极尽勾践踌躇满志、耀武扬威、荒淫逸乐的神态,“只今惟有”重读且作停顿,再将“鹧鸪飞”慢慢吟出,诗人对盛衰无常的慨叹、人事变迁的思考、在朗读中就能将其慢慢放大,并且清晰地显现出来。我们在诵读时,对特别能体现情感的字词,要采用重音来突出和强调。,音速徐疾对比 长句一般比较舒缓,表达的情感比较柔和、沉痛、悲凉;因此,要读得比较缓慢、回旋。短句一般比较急促,表达的情感比较轻快、愉悦。因此,要读得比较快捷、弹性。例如,李白“将进酒”,长句短句的参差错落,与作者的情感变化相谐调,就要注意读出徐疾,读出变化。,诗歌的

10、格律,(平仄押韵),1、古汉语四声:平、上(shng)、去、入2、现代普通话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3、平声和仄声:A 平声:阴平,阳平。如:“方”为阴平,“房”为阳平。B 仄声:上声,去声,入声 如:“忍”为上声,“禁”为去声。大致说来,汉语的第一、二声,相当于平声,第三、四声,相当于仄声。,入声:汉语调类之一,现代普通话和大部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已将入声归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声。,语调的高低变化,字有四声,阴阳上去;句有起伏,抑扬顿挫。(1)平调()句子语势平直舒缓,没有显著的高低升降变化。陈述、说明的句子可以用平直调,表示庄严、严肃、悲痛、冷淡、沉重、思索等感情。(2)升调()

11、句子语势先低后高,句末音调明显上扬。表示疑问、反诘、号召、兴奋、惊讶等感情。(3)降调()句子语势先高后低,句末音节说得低而短促。表示坚决、赞扬、祝愿,请求沉痛、惭愧等感情。(4)曲调()句子语势有低高低的曲折变化,或者末一二个音节音调曲折并且拖长。疑问句、陈述句可以用曲折调,表示惊讶、意外、讽刺等感情。,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1,每首限定八句:五律规定每句五字,全首共40字;七律规定每句七字,全首共56字。2,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3,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4,每首中间两联必须用对偶,这是律诗的重要特点。其他两联用不用对仗悉听尊便。5,律诗各联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近体诗:唐代以后逐渐形成的律诗、绝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