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441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PPT 页数:102 大小:28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详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详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详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详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详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详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详细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10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新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专题讲座 坚守课程标准理念,坚持课程标准方向 在课堂教学上实现美丽转身 二0一二年七月,何为“转身”?1、由“教课文”到“教语文”说;教课文错了吗,学语文就必须和 内容分析说再见了吗?2、从在文本里“走一个来回”说;走进文本,走出文本 3、从“得言”到“得意”说;概念模糊老师让学生得意得言还是站在教师层面4、从“教”转变到“学”说;所谓“转身”就是“由教转到学”的颠覆;就是一种釜底抽薪式的转变;小学学语文不在多,而在实不在苦而在乐。不在学的多,学的快,而在将来走的稳,走的远。教学生读好书写好字,养成良好习惯,保持久的兴趣与热情,才是追求的核心价值。学的简单,可能是

2、一种更为彻底的转变。学的轻松,能转身的教师就是美丽的,因为在转变观念的过程中,你把学生真正放在主体地 位,学的快乐。而不是说在口头上,喊在嘴上。学习者的角色地位真正回归了课堂。而不是教师主 宰时间,享有更多的霸语权。从教语文转向用语文;从内容分析转向学习表达;从关注知识 转向关注学法指导(美丽转身)回归童真,回归实践,回归基础。,一、当前课堂教学问题的表现形式 1、识字教学胡乱编,误导学生费时间。在识字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让学生识记一个生字,就放手让学生给这个生字编故事。殊不知,学生毫无依据,破坏了汉字的规律,有的专家还称之为创新。岂不可笑?汉字有其自身构字的规律,内涵丰富,特别是初学汉字,更

3、应把握汉字的特点,在老师指导下帮助识字,从而感受汉字的魅力。如果让学生胡乱编汉字,实在没有多少意义,其一,误导学生,其二,浪费时间,得不偿失。建议老师把学生没有依据对汉字识记的瞎说用在指导书写上更有价值。,2、低段识字非重点,回家再把生字写。老师在识字教学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让学生读完一次课文后,就把事先准备好的全部生字的课件打出来,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让学生读。自读、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齐读等;加拼音读、去掉拼音读等等。一说指导在田字格里书写时,不是留下2、3分钟时间,就是铃声响起。其一,不符合低段识字的要求这怎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吗?其二,光识不写,何时指导书写?难道把写字放在家

4、庭作业里,学生就能提高书写水平吗?应付、了草、不认真。只能让学生的好习惯变坏。其三,指导书写比认读更重要从观察到练写,从检查到纠正,从领写到提醒,从姿势到执笔等,都需要时间与过程。写字习惯的培养更精细、更严谨、更关键。写好一手漂亮的生字,就是一种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课上不写,课下能写吗?能写好吗?能按照笔顺笔画认认真真地写吗?,3、有所侧重教生字,不能平均用尽力。识字教学,得先分析每一篇课文里的每一个生字,哪个是读音的问题,哪个是字形的问题,哪个是字义的问题,甚至哪个是笔顺的问题,哪个是调号的问题,哪个是偏旁的问题,哪个是新出现的偏旁、新部件的问题,哪个是基本上没有问题。认真解读生字,才能

5、教在点子上。识字教学有一条基本原则,那就是音、形、义有所侧重,而我们的老师却不管生字的自身特点,统统按部就班教一遍。从来不分析,更不知道有所侧重,也不想在识字上去下功夫。只想到飘飘然地去讲一个美丽的故事罢了。浪费的是学生的生命。2011新版课程标准要求低段每一节课上都有10分钟的时间在指导写字!即使知道,也不会空出、挤出、抽出10分钟时间指导写字!我们呼吁,我们呐喊!还学生以课堂10分钟写字的时间,还教师以10分钟指导书写的时间。我们的老师再不能这样下去了!,4、课堂之中增干扰,破坏坏境放音乐。我们往往在听公开课或观摩课时,教师精心设计了许多平时不用或不需要的环节或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如教师讲

6、解正酣时,为了配合教师的情感,音乐就突然之间想起来了;教师布置学生书写生字或片段时,音乐又突然之间响起了;指名学生朗读时,教师为了自己的需要,也要播放一段音乐增加渲染,等等。教师的初衷是好的。怕冷场,播放音乐增加效果,增添“热闹”。我们试问:这样做,难道不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吗?难道不担心学生分心走神吗?难道为了追求花哨可以违背课堂教学规律吗?,5、阅读游离文本外,学生空谈感悟情。不少老师在让学生走进重点段的教学后,首先让学生读一次段落,然后就让学生滔滔不绝地大谈感悟的体会或体验,不着内容边际的展示“以其昏昏”,让所有的学生“使人昭昭”,或串说一次内容,或串讲一个故事的片断,或大谈一场轰轰烈烈的空

7、话。不扣文本的重点词语,不扣富有感染力、具有重点内涵的句子,没有依据、没有理由在空对空地乱说一通。更谈不到阅读教学的层次性了。改变这种状态的有效教学方法是:第一,从问题导学中理解。理解的层次为,首先概括理解本段的主要意思;之后从句子中理解刚才概括的内容,从句子中找到依据;再次从句子中提取重点的词语,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回归句子的理解。第二,感悟内容。在理解本段的基础上,体会本段的思想感情或内蕴的人文思想。这是理解之上的感悟,是深化内容的提升。第三,联系生活谈体验。既是在训练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也是在加深学生文本内容与生活体验的对接。哪怕是一个词语的造句、说话,都是一个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点。第四,

8、回归文本的阅读。这样看来,阅读教学所谓“走一个来回”,其步骤是:理解内容感悟思想有效训练回归阅读,6、读写割裂两张皮,表达方式贴标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归宿。阅读教学永远是写作教学的基地。读写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目前的现状是,阅读教学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为终极目的,而一旦涉及文章的表达方式或者表达顺序时,就只能三言两语一带而过,似乎贴一个漂亮的标签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阅读教学的表达方式在高段教学中特别重要。它是从中段教学的构段方式(写好一个重点段)向高段的整篇文章推进的一个提升过程。如果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很好地渗透文章表达方式的特点,那学生对整篇文章就无法下手。经过两年的学习,

9、学生终究在习作上是要出问题的。这些却却没有引起我们老师的关注与思考,更何况于在读写结合上下大功夫呢?把表达方式有机融合在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里,既理解、感悟、体会了工具性与人文性,又无痕地渗透了文本的表达方式,岂不一箭双雕,何乐不为呢?,7、课文句段变诗歌,花样翻新为创新。记叙文与诗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体裁,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与讲究,根本是风马牛不及的两回事。可是,不知哪位聪明的“学者”,把文章改编成了所谓的诗歌形式,这种不伦不类的做法,是违反教学体裁规律的。第一,如果硬生生地把记叙文排列成诗歌形式,就破坏了原文的语言风格。第二,诗歌押韵,改编的诗歌不押韵,这会给学生一个错觉,误导了学生

10、对诗歌的认识。第三,影响有效朗读。如果改编成诗歌后,你无论怎样阅读也读不出原文的韵味了。这纯粹是光着膀子系领带,夏天酷暑穿棉衣。,8、低段教学中段化,拔苗助长害死人。多年在低段出现了中段化的倾向,而中段又追求高段教学。三个学段的课堂教学界限一直以来困扰着我们的老师。导致许多人盲目地教,学生盲目地学。比如,大家都知道低段的重点任务有两个,一个是读得正确、流利,一个是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可我们的老师,总是按照自己的一厢情愿,第一课时集中识字、指导书写一部分生字。到第二课时就口若悬河地引导理解课文的内容。一节课手忙脚乱,又是看图,又是读文,又是串讲,又是板书,又是理解句子、内容,又是感悟思想,又

11、是表演课本剧。表面热热闹闹,实质花里胡哨。试问:第一课时低段的孩子们能真正掌握所有的一、二类生字吗?课程标准提出,在语境中识写生字,为什么要集中识写呢?指导、帮助孩子们阅读,如何提高他们的语感能力呢?每节课10分钟的写字时间又如何保证、落实呢?口头上说低段的重点是识写生字,在两节课时里为什么就偷吃了一课时呢?一节课的识写,能完成教学任务吗?孩子们真正在第一课时里的课堂上写字10分钟,你给足了吗?孩子们真正完成写字任务是否都放在了每天的家庭作业里呢?你在课堂上又如何针对性地指导、纠正、评价孩子们的写字呢?还有许多追问的问题,但真正的问题却却发生在老师的身上,难道这种怪现象不值得我们老师警醒吗?,

12、9、课堂语文诗意化,煽情主体醉其中。近几年来,在不少观摩课或大型竞赛课上兴起一种煽情主体之风,教师精心设计的导语或讲解内容,多以诗一般的语言充塞课堂,顿不顿就音乐响起,真可谓豪情万丈,口若悬河,妙语连珠,语文课一波又一波地上成了诗歌朗诵课,教师自我陶醉在享受与幸福之中,显得教师很有才能。这种课堂教学弊多利少。一是没有关注主体自身学习的感受,缺失了学生对语言的理解、感悟、揣摩与品味;二是缺失了学生对话文本的情感与意境;三是过分煽情,导致学生思维的僵化;四是限制了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问题;五是学生成为一种配角,教师成为一种主角。与课程理念格格不入。课堂是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而教师把课堂当作展示自己才

13、气、显摆自我口才的舞台,岂不本末倒置了吗?风光无限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这样的课再好,也只能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一种笑料罢了。,二、2011年新版课理解感悟:做有底气的语文老师1、问题质疑式什么是语文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的价值取向?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统一目标的实现;语文教育的方向?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何为“语文实践能力”?它应是独立运用语言文字从事语文学习和语文生活的能力,既要能运用语言文字去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只会回答老师的课堂提问和会做习题。什么是语文实践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尽可能参与完整的语文行动

14、:听说读写,而不是搞零打碎敲的繁琐分析和满堂问答。,教学实践小插曲1:如何看待模式?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没有模式,就不可能有定向、连续、系统的实践活动。好的教学模式,犹如一座桥梁、横跨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把二者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既可以帮助教师掌握教学理论,又能尽快规范教学实践活动。模式是一种整体结构,优化教学模式,就是优化教学结构。,新版课标关注“四主三动”四主:学生、教师、作者、编者。作者,原来写作是不知道要选入教材的,而是按照当时的需要和目的来写的,这就是文章的原生态价值。教材编者为什么要选这篇文章?为什么要放在这一册这一单元?是有其目的并经过精心安排的。教材的编者赋予了

15、文章的教学价值。一堂好课,既要考虑原文作者是怎样想的,教材编者是怎样想的,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应该得到什么,有什么困难,最后才是我们作为语文老师通过这篇文章应该教给学生什么,怎样才能收到最好效果.“三动”:一是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三是老师的组织引导活动。,课堂实践小插曲2:灵动课堂五个字“新、美、品、悟、活”1、课堂教学突出一个“新”字方法新:创设氛围,引人入胜,不能平铺直叙。结构新:吃准主线,上挂下联,统揽全文。手段新:适度运用,画龙点睛,富有创意。设计新:环环相扣,动态生成,独特新颖。导入新:过度自然,衔接无痕,产生共鸣。2、课堂教学体现一个“美”字内容美

16、:教师要善于在文本里引导学生感受美,揭示美,提炼美,升华美。语言美:教师要善于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揣摩感悟文本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风格。情感美:情感是教学艺术魅力的彰显,师生如果不投入情感就难以达到熏陶感染。课件美:课件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辅助教学,能给学生留下由抽象到直观的深刻印象。仪表美:教师仪表是一种外在美的基础,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与纽带。,3、课堂教学抓住一个“品”字 品词语,品句子,品语言、品内容,品思想;4、课堂教学凸显一个“悟”字 悟方法,悟结构、悟情感,悟意境,悟表达。5、课堂教学把握一个“活”字 活动的课堂,活跃的发言,活泼的语言,激活的思维,灵活的生成。,2、新版课标理念的理解(1

17、)、新课标始终贯穿“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主线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上,许多教师更多关注的是,课堂教学上体现新的理念,体现出色的亮点,体现出彩的课件,体现出众的教师讲解等等,却偏偏淡化了学生的发展。课程改革十年了,课堂教学的主流价值观正在遭遇新的挑战。新课标在“前言”、“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多次提出,“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对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那么,对课堂教学如何进行转型呢?我认为,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行为从对“教”的关注转向对“学”的关注,从对“学”的关注进一步转向对“人”的关注。,(2)、识字、写字的变化:第一学段:原课程标准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

18、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2011年版课程标准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第二学段:原课程标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2011年版课程标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第三学段:原课程标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2011年版课程标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第四学段:原课程标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2011年版课程标准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感悟:1、写字教学地位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强调四个学段不能忽视,每个学段都要指

19、导学生写好汉字。2、教学目标与内容的确定更为科学适当。会写的字数有所下降;强调写字姿势与习惯的养成;关注写字过程中情感态度和审美情趣的培养。3、教学与评价建议更具有操作性。1-3学段每天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低段:应以读准字音,识记字形为重点,字义教学可适度放宽,一般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意思”即可;中段:重点向字义偏移,侧重语境识字;注重掌握方法,运用工具书主动识字;高段:突出字义教学,强调多通道、多层面、立体识字。总之,识字、写字教学要按年级、学段分配重点,分散难点,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3)2011年版课标中对于“识字写字”教学的重视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有,出现了很多

20、的“第一次”。如第一次在九年义务教育段中共同提出:“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原来只是一、二年级的要求,现在却要求义务教育九年中要始终贯彻。在识字、写字的“实施建议”中也强调:“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第一次在作文教学中提出关于书写的要求。在作文教学的“教学建议”中提出“要关注作文的书写质量,要使学生把作文的书写也当作练字的过程。”真正做到“提笔既是练字时”。在作文“教学评价”的建议中再次提出“对于作文的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的情况。”第一次量化提出课堂中写字练习的时间。在写字识字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第一、二、三

21、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特指小学书写),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要求将课堂的四分之一的时间用来进行书写指导和练习,并且1-6年级要一以贯之,足以看出对于汉字书写的重视程度。,关于识字,原课标是这样表述的“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并且提出“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但要求有何侧重却不得而知,让老师们在教学中难以把握。2011年版课标则明确地指出“第一、第二学段应多关注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第三、第四学段要重视考察学生独立

22、识字的能力。”,同样,关于“写字”,原课标仅有一句话“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学段要求不明。2011年版首先提出总要求“写字的评价,要考察学生对于要求“会写”的字的掌握情况,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在此基础上,逐步要求书写流利”。然后分别对不同学段提出要求:“第一学段要关注学生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第二、第三学段还要关注学生的毛笔书写”。,第一学段要求“写好基本笔画、基本结构和基本字”,意在打好写字的基础;第二、三学段要求在继续练习写好硬笔字的基础上,还要关注毛笔字的书写。最后,还强调“在义务教育的各个学段的写字评价都要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引

23、导学生提高书写质量。”新课标还删改了原来第二学段提出的“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这是为了防止有人误认为在当今信息时代可以用电脑打字替代汉字书写而忽视汉字教学。识字、写字教学是语文教学应该承担的重要任务,2011版的课标为我们展现了重振识字、写字教学的美好前景,但要扎实、有效地落实,每位语文老师责任重大。,(4)默读要求(新词语的理解)第一学段“学习默读”;第二学段除“学习默读”外,增加了“略读”;第三学段提出速读的要求,“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新版课标首次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指图表、表格、清单等。而连续性文本指小说

24、、散文等。,(5)、语文即“语言文字”在新版课标里,有九处提及“语言文字”。对于小学语文来说,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发展学生言语能力,进而形成言语智慧,这是语文教学必须留住的根,是每节语文课必须完成的任务。语文教学的真正内容是隐含在课文中的“言语形式”。如何挖掘课文中的课程资源来培养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需要教师对课文的二次开发。,什么是“言语形式”呢?举一个例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在语言形式上暗示了一个递进关系的强大复句群:“樟树(虽然)不高,但它的枝干(不仅)粗壮,而且(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

25、的”。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让中年级学生不仅要学习语言,并且还要学习这些语言是怎样组织起来,成为一个段落的,这里关联词语就起到了重要的衔接作用。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第二句:“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这一句承前(第一句)是一个因果关系的复句:(因为)枝干(不仅)粗壮,而且(枝干不仅)伸向四面八方,(而且)伸得远远的。所以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所以人们常说,枝粗才能叶茂。绿得发亮就是郁郁葱葱的枝叶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发出的亮光。第三句:“(因为)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所以)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里用了一个“无论,总是”的关联词语,把樟树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的特点描写的形象、生动。(之

26、所以)“樟树四季常青,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是因为)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又是一个倒装的因果关系的复句。,所以从三句话看出,貌似简洁的几句话,有递进、有因果的复句暗含在语言里,描写了樟树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感悟的“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进而迁移到说话、片断习作上来。因此,课文内容不再是一个例子,教师应该以“例”教法,以“例”练能。教学必须从教课文向教语文转身,从内容分析向语言学习与运用转身,从关注知识向既关注知识又关注学法指导转身,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6)阅读教学敢问路在何方?当前阅读教学一定程度存在着把学生通过预习或初读便可理解的内容当作教学主要内容的“浅阅读”现象。在

27、所谓的“课文思想内容”上瞎折腾,在所谓的“教学方式变革”上求热闹,使教学停留在“教内容”的层面。而新版课标强调“语文课程的根本任务是学习和发展语言”,“语文课程即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的过程”。新版课标告诉我们,今后的语文课堂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色:1、在内容探究上突出重点,加强整合。2、在引导策略上将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与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结合起来。教师可以采用直截了当切入重点的方式,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五段,教师引导说“这一段是围绕哪一句写的?能找出来吗?说说你找出来的理由。”3、在教学理念上突出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写法揣摩三者有机融合。,这是当前教师最难做到的地方:我们一

28、部分教师只会走第一步:“内容理解”;走第二步就困难了“情感体验”;走第三步“写法揣摩”就会贴标签,而不会在“内容理解”与“写法揣摩”之间融会贯通,揉在一起。课改前是“内容理解”;课改后是“内容理解与情感体验相结合”;新版课标之后就应该是一种“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和写法揣摩”相融合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和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相结合的,充分预设和动态生成相统一的,有情趣、有人本、有自由、有引导的,师生和谐对话的教学方式。我们呼唤新版课标后创新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造生本生命精彩的课堂!,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一外貌整合:【原文】我循声迎了上去,及至到了眼前,才看清是一位精瘦的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

29、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借着淡淡的星光,我仔细打量了他: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把分别描写人物外貌的两段放在一起整体看老人)【整合后】这位老人是天游峰的扫路人,每天负责打扫登天游峰的石阶。已经有70岁了,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每天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人物时,应该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所以就重新组合整理了外貌描写的句子。)【这是怎样的一位老人?】1、从“瘦削”看出老人精干。2、从“黝黑”看出老人辛苦。3、从“慈善”看出老人善良。

30、4、从“炯炯有神”看出老人精神饱满。5、从“褪色”看出老人简朴、勤劳、平凡。6、从“70岁”看出老人不怕苦、不怕累。【赏析】学习了“我”与老人谈“工作”之后,再回顾老人的肖像描写时,我们会发现:作者描写老人肖像,是因为作者走进了老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老人热爱自己的那份工作,而且具有乐观的生活态度-轻轻松松,自在悠闲。而第一处描写老人的外貌是,初识老人,在由远及近的情况下观察到的。所以两处描写的作用和用意是不同的。,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二天游峰景观整合:【整合后】1、2、6、段整体看天游峰没攀登过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过武夷山。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

31、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那天,我终于顺着这根银丝上了峰顶,心里好不得意。我抬头望了望在暮色中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训练三个点】1、“没,不能”对比两个句子初步感知双重否定句式表达的是更加肯定的意思,训练说话。(句式训练)2、围绕一个“险”,探究语言美、意境美。“险”的特征是:“高”就是一种美九百多级石梯;“陡”就是一种美像一根银丝“抛、断”;“,仿佛。”(句式训练)结合人物,这种“

32、险”与老人有关系吗?3、围绕“反衬”做文章,强化一个训练点。“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这是一个四字词语的组合,从句中形式上看,内部隐藏着一个递进关系的复句即递进复句。从哪里看出来的?“甚至”。可见,这个句式可以这样展开:“(不仅)气喘吁吁,(而且)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更甚)半途而返”训练学生可以采用承接句式:“起先,接着,然后,最后”为什么要写这段话呢?与老人有什么关系?(反衬老人工作的辛苦),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三整合两处景观中“我”的感受【整合后】2段“心里好不得意。”6段“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1、写景时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感受?2、两处的感受为什么不

33、一样?【感悟】写景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主题及人物活动的环境,用以衬托人物的一种品格与人物的精神境界;而写自己的感受就是为主要人物做铺垫。如“心里好不得意。”是要表达自己经过最大努力,终于登上了天游峰,为自己得意(铺垫)而扫路人呢?轻轻松松就能登上去。不仅如此,还一级一级扫路呢。如“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是为老人倒抽了一口气。想到白天“我”那么费劲地攀登的状况,有的游人半途而返的情景,老人的那种悠闲自得的深情,“我”被老人的精神感动了,惊讶了。(暗暗比较,是一种在比较、对比中的反衬。)一切景语兼情语也。,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四三处对话的整合:【原文】“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

34、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评析】三处对话整体整合考虑,思路清晰,重点凸显,易于把握。第一处对话:话题是工作;第二处对话:话题是生活;第三处对话:话题是生命。,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五第一次对话时与天

35、游峰景观的整合:【谈工作】1、与“险”整合“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天游峰武夷山的第一险峰。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2、与“高、陡”整合“不累,不累,我每天傍晚扫上山,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3、与老人“悠闲”语言整合“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4、与游人对比整合“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可是这位老人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我不禁倒抽了一口气。,天

36、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六把三次谈话与“茶文化”整合起来【原文】第四自然段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为我沏了一杯浓茶。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解读第四自然段】心灵沟通的基本条件“热”触摸到的温度;“浓”用眼睛看到的现象;“香”嗅觉闻到的;“暖”心理感受到的。【整合点】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和我谈的第一个话题工作,就像这杯热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和我谈的第二个话题生活,就像这杯热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和我谈的第三个话题生命,就像这杯热茶很热,很香,仿佛一

37、股暖流,很快把我们俩的心灵沟通了。,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七提炼三次谈话内容:【原文】“如今游客多,您老工作挺累吧?”“不累,不累,我每天早晨扫上山,傍晚扫下山,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他说得轻轻松松,自在悠闲。“您老有60岁了吧?”老人摇摇头,伸出了七个指头,然后悠然地说:“按说,我早该退休了。可我实在离不开这里:喝的是雪花泉的水,吃的是自己种的大米和青菜,呼吸的是清爽的空气,而且还有花鸟作伴,我能舍得走吗?”我紧紧抓住他的双手说:“30年后,我再来看您!”“30年后,我照样请您喝茶!”说罢,老人朗声大笑。【整合原文】如果说,刚开始老人和我品的是茶;那么,第一次谈话“

38、品的”是工作,那么,第二次谈话“品的”是生活,那么,第三次谈话“品的”是生命;三次谈话合在一起“品的”是人生。所以说:老人引我进了他的小屋,和我谈论的整个话题就是人生。【老人自信、豁达、开朗源于】热爱工作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品“茶”就是品味人生,教学实践小插曲3(小诗一首)新版课标竞风流 豪情满怀壮志酬,课标引领竞风流。前瞻筹谋思课改,凸显花朵艳千秋。,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八自信、豁达、开朗在三次谈话中的体现:工作轻轻松松,自在悠闲;对待工作的态度(把苦隐藏起来,把美好的一面展示出来)生活悠然;对待生活的态度(在清苦中尽享快乐)生命责任、自信。对待生命的态度(在不懈追求中体现自

39、身价值),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九老人天游峰一件事道理哲理【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他身穿一套褪色的衣服,足蹬一双棕色的运动鞋,正用一把竹扫帚清扫着路面。瘦削的脸,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双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他在这样的一条山路上】:九百多级石梯,像一根银丝从空中抛下来,在云雾中飘飘悠悠,仿佛风一吹就能断掉似的。顶天立地的天游峰,上山九百多级,下山九百多级,一上一下一千八百多级。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常常使游客们气喘吁吁,大汗淋漓,甚至望而却步,半途而返。【而他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在做着这样的一件事】:在一片静寂中,隐约听见“哗哗”的声音,颇有节奏地从岭下的竹丛中传来。这时,就看到这位老人

40、每天都要一级一级扫上去,这声音由远而近,一声比一声分明。这时,又看到老人再一级一级扫下来【没有太多的语言,却让无数的人明白了】:这样一位工作敬业、生活乐观、生命之树常青的老人,用他自信、豁达、开朗的人生态度诠(qun)释着什么是平凡而伟大,他启迪我们用什么样的精神去体现人生的价值。这就是天游峰的扫路人。【久久难以平静的思考】:(哲理)人生最精彩的不是获取荣耀的瞬间,而是坚持不懈,践行自己梦想的历程。,天游峰的扫路人教材开发重组整合之十读写结合的整合:阅读教学与学习表达方法相结合。表达方法:1、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描写的栩栩如生;(举例说明略,在理解感悟中渗透)2、衬托的描写手法;(应该在谈话

41、与景观的理解感悟中渗透)3、比喻、对比、夸张、借代“银丝”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以上内容从之一到之十,根据灵石县段村中心小学乡教研员李慧强同志4月20日在榆次寿安里小学执教本课所整理,并加以批注、提炼、概括、评析和拓展延伸),教学实践小插曲4:主体型语文教学模式倡导“八读”一读课文扫障碍,(基础知识:读音、字词句等)二读课文理线索,(结构线索、情感线索、文章表达顺序等)三读课文划层次,(整篇文本以内容为主的意义段,重点段内的层义划分等)四读课文归段意,(用文章中的词语归纳,用自己的理解归纳,加小标题归纳等)五读课文抓主干,(抓重点段、抓中心句、抓过渡句段等)六读课文明中心,(按本文“记叙了,表达

42、了”、小标题、自己理解感悟等形式概括)七读课文懂表达,(明白、清楚、学会文本表达方式的特点)八读课文小练笔。(读写结合,学习运用本文表达的方式),(6)、习作教学部分:1、“兴趣”与“信心”鼓动力。新旧课程标准始终传递着这样一种信息,“对写话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写作自信心”,“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可见,“兴趣”和“”信心就是立在学生习作之门的两道“门槛”:前者让每个学生觉得写作很有意思,我很高兴去写;后者让每个学生觉得写作很容易,我可以去写。2、“引导”与“指导”学习作。小学阶段,“习作教学”就是“教”儿童“学”习作。老师“教”,学生“学”。如果没有“教”的痕迹,就不会

43、有“学”的真正效果。“引导”重在习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引导”什么呢?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而“指导”体现在儿童习作过程之中思路的疏通、铺垫,文字的生动具体,表达的丰富多元。一定要把阅读教学成为习作教学的基地,在读写结合上全面提升。在阅读教学上重视内容理解、情感体验,特别是突出“写法揣摩”以及这三者之间(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写法揣摩)的有机融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习作水平。,3、“自己”与“自由”显个性“自己”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自己想说的话”,“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

44、。习作就是写“自己”自己的生活,自己周围的世界,和自己相关的人、事、物。“自由”面对同样的习作素材,每个儿童都有着自己的语言选择:在言语内容上,有的喜欢从这个角度着眼,有的喜欢从另外着眼;在语言形式上,有的喜欢写实,有的喜欢想象。习作教学,就应该尊重儿童言语特征,给予他们更多的更加宽松的开阔的选择自由,让每一个孩子在每一篇习作中真正找到自己。4、“真实”与“具体”保底线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表达真情实感”。儿童的习作最大的难处在于“不具体”,习作教学最大的难处就是怎样指导学生写具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

45、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想法”。所谓“见闻”就是看到的、听到的,包括人的动作、神态、语言,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变化等。所谓“体验”就是自己经历过的完整过程,从开始,到经过,到结果。所谓“想法”就是自己在观察、经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或者由具体事物引起的联想与想象。,5、“自改”与“互评”促提升 小学阶段,学生习作修改有三种形式:一是自我修改;二是相互修改;三是集体评改。总之,习作教学、阅读教学、口语交际要三维融合,融会贯通,不能割裂开来。阅读教学是习作教学的基础,习作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归宿,口语交际是阅读教学言语能力的有效训练,又是习作训练前的延伸与铺垫。阅读:以说促思,以读促悟。习作:以写促读

46、,以写促悟,。口语交际:以说引写,由说生写。,(7)、口语交际部分:在新版课标中,是这样表述的:“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这段话的中心词语是:“倾听、表达、交流”。相互关联,三维一体。,学会倾听。倾听是前提,它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态度。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或多项的语言思维与表达互动的过程,缺失了“倾听”就无法开展有效的沟通。我们要首先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有三个基本的要求:一是,静下心来,张开耳朵,把别人的话听进去。要从一年级抓起。态度与习惯问题。二是,听懂话的意思,理解、把握主要内容,把话听进去,这是

47、“倾听能力”的培养。左耳朵进,右耳朵出,怎能是“倾听”呢?三是,快速思考,提取有价值信息的内容,与人沟通。经过自己思考,他说的我有什么地方不懂,他说的我有什么地方不同意,需要纠正,或没有想到,或受到他的启发等等。这是一种倾听品质的培养与形成的过程。这样,你就会随时准备质疑、发言、争辩,提出自己的观点或主张,彰显智慧的魅力。,、学会表达 一是,敢于表达,我口说我心,大大方方说出自己的心里话,不受约束,“童言无忌”。二是,善于表达,从思考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之后,要快速组织语言,如何把话说的更具体、更得体、更生动,说的更有磁力。这是口语交际的核心。三是,乐于表达,这里既有自由表达的快乐,也有善于表

48、达的快乐,清楚、有条理,让口语表达成为学生的一种快乐体验。,、学会交流“交流”是一种情感状态,是一种人际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营造出三种氛围:一是,自由的氛围,畅所欲言,敞开自己的观点,自由地与不同观点的思想碰撞,尤其保护持不同意见者。二是,尊重的氛围,没有了尊重,哪有交流的平台?哪有和谐的声音?三是,交流的氛围,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没有了倾听,还算交流吗?大家都是平等的参与者,共享交流的话语权。尤其在课堂上,谨防少数优生滔滔不绝,形成语霸。要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声音,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观点。在口语交际中,“倾听”、“表达”、“交流”是三位一体、一脉贯通的,倾听是前提条件,表达是核心,交流是

49、氛围平台,它们共同支撑起一次有效的口语交际,而学生的口语交际水平也是在这一次次的氛围中慢慢地提高的。阅读教学需要口语交际。口语交际需要倾听、表达、交流。习作教学需要口语交际。口语交际是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的桥梁与纽带。,(8)、教学建议部分:、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引领者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句话就意味着这一表述坚持了“平等对话”的核心理念。从而建立起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由“灌输训练”的模式逐渐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模式,还有“学导式”,“学案式”等。由此导致问题

50、驱动转变为学习活动,任务驱动,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实践。教师课堂教学上的“语霸权”逐渐在消失,学生的主体地位逐渐在恢复,课堂展示的激情与表现欲在增强,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学习的氛围,引领教学活动,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教师是教学氛围的营造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这段话告诉我们,课堂教学营造氛围要“以学定教”,更要“顺学而导”,将引导指向学生学力的生长点。,教学实践小插曲5:主体型导学模式杂谈(一)预学策略重质疑,先学后导重自主,小组讨论重个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