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高血压防治指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临床医学]高血压防治指南.doc(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卫生部疾病控制局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10 年修订版 全文)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第三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力生副主任委员:吴兆苏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委员朱鼎良陈鲁原李南方潘长玉许樟荣赵文华陈伟伟李舜伟孙宁玲严晓伟朱俊初少莉李小鹰唐新华姚崇华朱鼎良高润霖李新立王文游凯朱曼路顾东风林金秀王海燕袁洪诸骏仁黄峻刘力生王继光曾正陪祝之明蒋雄京孔灵芝刘梅林马淑平王拥军王增武张维忠张宇清张新华李勇米 杰吴兆苏赵冬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学术委员会委员陈春明陈兰英洪昭光胡大一林善锬林曙光魏岗之吴海英张张训运戴闺柱戴玉华华 琦黄振文刘国树宁田海吴可贵吴锡桂张廷杰赵连友方
2、圻霍 勇戚文航吴印生冯建章盖铭英纪宝华姜一农钱荣立沈璐华向红丁谢晋湘高平进龚兰生金宏义雷正龙孙陶明军徐成斌杨天伦顾复生管廷瑞李广平李光伟汪道文王克安杨艳敏余国膺郭静萱李一石王兴宇张麟1序言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其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等主要并发症,不仅致残、致死率高,而且严重消耗医疗和社会资源,给家庭和国家造成沉重负担。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近年来,党和政府日益重视以高血压为代表的慢性病防治工作,2009 年高血压和糖尿病
3、患者的管理作为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纳入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3 年实施方案,截至 2010 年底各地已管理 3553.8 万高血压患者;同时全国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项目管理的 50 万例社区高血压患者中管理满 1 年患者的血压控制率达到 70%。为进一步加强我国高血压的人群防治工作,提高防治效果,我局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和高血压联盟(中国)组织有关专家对 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以下简称指南)进行修订。修订工作以我国近年来心血管病流行病研究结果和高血压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为依据,根据中国自己的特点,参考国内外有关研究进展,经专家多次讨论,历时 2 年,于2010 年底完
4、稿。2010 年修订版指南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提出符合我国人群特点的防治策略,从控制危险因素 、早诊早治和病人规范化管理入手,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和高血压的社区防治,努力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2010 年修订版指南保留了以往指南的合理部分,更新了部分观念,增加了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等“特殊人群”章节。指出应对高血压患者全面检查评估,根据患者心血管总危险度决定治疗措施。强调高血压患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的必要性;强调长期平稳控制血压的重要性;强调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水平是减少心脑血管病的关键。指南不仅适用于医疗、卫生、保健等专业人员,对患者及关注健康的公众也有指导
5、意义。希望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团体及新闻媒体等积极宣传、推广和贯彻新指南,为全面推动我国高血压的防治事业,遏制心脑血管病的增长态势而共同努力!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2010 年 3 月 11日2前言中国高血压指南2010 年修订版是在2005 年的基础上,根据我国心血管病流行趋势和循证医学研究的进展,并参考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各国指南,广泛征求意见,由近百位专家集体讨论和编写,历时两年完成的。近 20 年来,我国高血压患者的检出、治疗和控制都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对比 1991 全国高血压抽样调查和 2002 全国营养调查数据,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由 26.3%提高到了 30.2%,
6、治疗率由 12.1%提高到 24.7%,而控制率则由 2.8%提高到 6.1%。对于有上亿高血压患者的中国,这意味着高血压患者接受降压药物治疗的人数十年内增加了近 3 千万,血压控制达到目标水平的人数增加了 6 百万。在许多高血压防治研究社区的管理人群中,高血压控制率已达60%以上。同期高血压的最主要并发症-脑卒中的死亡率也在我国部分城市中老年人口中以每年 3%的速度平稳下降。但是,我国人群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仍非常低,特别是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或边远地区情况尤为严重。脑卒中死亡率在农村地区已超过城市。目前我国约有1.3 亿高血压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压,在已
7、知自己患有高血压的人群中,也有约3 千万没有治疗;在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中,有75%血压没有达到目标水平。高血压防治任务仍十分艰巨。及时修订并推广高血压防治指南对于指导医护人员及基层医疗服务机构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检出率、管理率及控制率,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制定相应的卫生服务政策具有重要意义。修订过程中,多位专家提供了对于指南如何实施,如何切合我国国情的真知灼见。其中包括:(1)对高血压防治的趋势与思考,高血压防治的整合,跨学科合作及战线前移。(2)组织长期临床观察性研究以总结出适应我国人群的危险分层。(3)针对我国人群 60%为盐敏感型及饮食高钠低钾的特点建议开展限盐补钾活动,政府有关部门、学术
8、团体和企业联合启动了以限盐为主的健康行动。(4)我国有研究提示,高血压人群中 75%伴有高同型半胱胺酸,而叶酸可降低血浆中同型半胱胺酸的浓度,预防卒中。高血压大型随机临床试验已充分说明降压可减少心血管并发症和死亡,但在修订指南中仍有许多尚待研究的问题,如:降压目标及多种危险因素如何综合处理,临床试验不可能全部回答,有时试验结果互相矛盾,因此只能依靠医者的智慧从荟萃分析或其他证据中寻找答案,如 2003 年 Wald 曾提出叶酸可用于一级预防,被此后几个试验否定,最近经过再评价,叶酸终于被纳入卒中预防指南。对高血压伴糖尿病、脑血管病等高危患者的降压目标有较多争议。在相关的大型临床试验研究结果面世
9、之前,唯有经过多学科专家的认真讨论、激烈争辩及少数服从多数的妥协,达成共识。3高血压的危害性除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因此在高血压的定义与分类中,除仍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定在收缩压140mmHg 和(或)舒张压90mmHg,根据血压水平分为正常、正常高值血压和 1、2、3 级高血压之外,还应根据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同时合并的其他疾病进行危险分层。危险分层仍沿用 2005 年中国指南的方法,将高血压按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及临床疾患综合评估,划分为低危、中危、高危及很高危,并依此指导医生确定治疗时机、策略与估计预后。治疗高
10、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 140/90mmHg 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群体高血压防治首先是提高知晓率,并根据指南的要求提高治疗率和控制率。临床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阻滞剂等几种药物的一种或二种以上药物组成的固定剂量复方降压制剂。对特殊人群的防治中增加了儿童高血压章节,鼓励从儿童教育入手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及早发
11、现易患儿童。此次修订还增加了鉴别继发性高血压的篇幅,以适应开展防治工作的需要。2010 指南最大的挑战是推广实施,指南制订之后需要通过继续教育、解读和各种便于临床医生日常应用指南的工具得到临床实践的接纳,从而进一步落实到社区和人群。需要有政策层面的支持和协调,为此本次修订的推广计划含有更为具体的相关政策和策略的建议,以便在有条件的社区和省市率先实施,使指南切实发挥其指导防治的作用。指南不是教科书,而是重视指导和可操作性的文件,指南还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将诊治方案分为标准、基本和优化(推荐)三个级别来推广应用。指南修订特别是其推广实施过程,是新的挑战,但也为我们组织研究新课题提供了难得
12、的机遇。今后的研究如希望能切实影响临床科学与实践则必须包含对于心血管事件链更深层次的探索,研究解决几个困扰专家和医生的心血管干预策略的实际问题才能使指南与时俱进,并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指南修订委员会 主席刘力生2011-3-284目录: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1.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1.3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4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2.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2.1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2.2各种血压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2.3我国人群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关系的特点3.诊断性评估3.1病史3.2体格检查3.3实验室检查3.
13、4血压测量:3.5评估靶器官损害4.高血压分类与分层4.14.2按血压水平分类按心血管风险分层5.高血压的治疗5.1治疗目标5.2治疗策略5.3非药物治疗5.4高血压的药物治疗5.5相关危险因素的处理5.6高血压治疗随诊及记录6.特殊人群的高血压处理6.1老年高血压6.2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56.3妊娠高血压6.4高血压伴脑卒中6.5高血压伴冠心病6.6高血压合并心力衰竭6.6高血压伴慢性肾脏疾病6.7高血压合并糖尿病6.8代谢综合症6.9外周血管病的降压治疗6.10难治性高血压的处理6.11高血压急症和亚急症6.12围手术期高血压的处理7.高血压防治的对策和策略8.高血压的社区防治9.继发性高
14、血压9.1肾实质性高血压9.2内分泌性高血压9.3肾动脉狭窄9.4主动脉缩窄9.5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9.6药物性高血压10.指南的推广与实施11.编后语12.致谢附件1.分级推荐6要点:1:2010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要点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仍呈增长态势,每5 个成人中就有1 人患高血压;估计目前全国高血压患者至少2 亿;但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2高血压是我国人群脑卒中及冠心病发病及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可遏制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及死亡的增长态势。3我国是脑卒中高发区。高血压的主要并发症是脑卒中,控制高血压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4降压治疗要使血压达标,以期降低心脑
15、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总危险。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140/90mmHg 以下;高危患者血压目标更宜个体化,一般可为130/80mmHg 以下。5钙拮抗剂、ACEI、ARB、噻嗪类利尿剂、 阻滞剂以及由这些药物所组成的低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均可作为高血压初始或维持治疗的药物选择。6高血压是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应根据心血管总体风险,决定治疗措施。应关注对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干预。7高血压是一种“生活方式病”,认真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限盐、限酒、控制体重,有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8. 我国每年新发生高血压1000 万,对处于正常高值血压范围内的高血压易患人群,应特别注意改善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发
16、生。9关注儿童与青少年高血压,预防关口前移;重视继发性高血压的筛查与诊治。10. 加强高血压社区防治工作,定期测量血压、规范管理、合理用药,是改善我国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根本。1.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1.1.我国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过去50 年,我国曾进行过四次大规模高血压患病率的人群抽样调查。各次调查的总人数、年龄、诊断标准及患病粗率,见表1-1。虽然各次调查的规模、年龄和诊断标准不尽一致,但基本上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人群50 年来高血压患病率的明显上升趋势。根据2002年调查数据,我国18 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目前我国约有2 亿高血压患者,每10
17、个成年人中就有2 人患有高血压,约占全球高血压总人数的1/5。7表1-1我国四次高血压患病率调查结果在我国高血压人群中,绝大多数是轻、中度高血压(占90%),轻度高血压占60%以上。然而,我国人群正常血压(120/80mmHg)所占比例不到1/2。血压正常高值水平人群占总成年人群的比例不断增长,尤其是中青年,已经从 1991 年的 29%增加到 2002 年的 34%,是我国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升高和患病人数剧增的主要来源。估计我国每年新增高血压患者1000 万人。1.2.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的一般规律通常,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
18、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呈递增趋势,可能与北方年平均气温较低以及北方人群盐摄入量较高有关;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也有一些差异,生活在北方或高原地区的藏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患病率较高,而生活在南方或非高原地区的壮族、苗族和彝族等患病率则较低,这种差异可能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等有关,尚未发现各民族之间有明显的遗传背景差异。8年份调查地区年龄高血压诊断标准调查人数高 血 压人数高 血 压患 病 粗率(%)19581959
19、13 省、市15不统一739,2045.111979198029 省、市、自治区15160/95mmHg 为确诊高血压,140-159/90-95mmHg之间为临界高血压4,012,128310,2027.73199130 省、市、自治区15140/90mmHg 及两周内服用降压药者950,356129,03913.58200230 省、市、自治区18(15)140/90mmHg 及两周内服用降压药者272,02351,14018.8(17.7)1.3.1.3.1.我国人群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钠、低钾膳食人群中,钠盐(氯化钠)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呈正相关,而钾盐摄入量与血压水平
20、呈负相关。膳食钠/钾比值与血压的相关性甚至更强。我国14 组人群研究表明,膳食钠盐摄入量平均每天增加2 克,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 和1.2mmHg。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我国大部分地区,人均每天盐摄入量12-15 克以上。在盐与血压的国际协作研究(INTERMAP)中,反映膳食钠/钾量的24 小时尿钠/钾比值,我国人群在6 以上,而西方人群仅为2-3。1.3.2.超重和肥胖身体脂肪含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人群中体重指数(BMI)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BMI每增加3kg/m2,4 年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男性增加50%,女性增加57%。我国24 万
21、成人随访资料的汇总分析显示,BMI24kg/m 者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34 倍。身体脂肪的分布与高血压发生也有关。腹部脂肪聚集越多,血压水平就越高。腰围男性90cm或女性85cm,发生高血压的风险是腰围正常者的4 倍以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群中超重和肥胖的比例与人数均明显增加。在城市中年人群中,超重者的比例已达到25%-30%。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1.3.3.饮酒过量饮酒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饮酒量增加而升高。虽然少量饮酒后短时间内血压会有所下降,但长期少量饮酒可使血压轻度升高;过量饮酒则使血压明显升高。如果
22、每天平均饮酒3 个标准杯(1 个标准杯相当于12 克酒精,约合360 克啤酒,或100 克葡萄酒,或30 克白酒),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别平均升高3.5mmHg 与2.1mmHg,且血压上升幅度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大。在我国饮酒的人数众多,部分男性高血压患者有长期饮酒嗜好和饮烈度酒的习惯,应重视长期过量饮酒对血压和高血压发生的影响。饮酒还会降低降压治疗的疗效,而过量饮酒可诱发急性脑出血或心肌梗死发作。1.3.4.精神紧张长期精神过度紧张也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长期从事高度精神紧张工作的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增加。91.3.5.其它危险因素高血压发病的其它危险因素包括缺乏体力活动等。除了高血压外,心血管病
23、危险因素还包括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要点2: 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情况llll1.4.我国人群50 年来高血压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按2010 年我国人口的数量与结构推算,目前我国约有2 亿高血压患者,每10 个成年人中有2 人患有高血压。我国人群高血压流行有两个比较显著的特点:从南方到北方,高血压患病率递增;不同民族之间高血压患病率存在一些差异。高钠、低钾膳食是我国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发病的最主要危险因素。超重和肥胖将成为我国高血压患病率增长的又一重要危险因素。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明显较低,分别低于50%、40%和10%。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高血压
24、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是反映高血压流行病学和防治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我国两次较大规模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抽样调查(表1-2)以及15 组人群1992-2005 年期间三次调查的变化,我国高血压患者总体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较低。近年来,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有进步趋势,但仍分别低于50%,40%和10%。农村低于城市;男性低于女性;经济欠发达地区低于较发达地区。表1-2我国两次高血压患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调查2.2.1.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血压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10地区年份年龄(岁)调查人数高血压人数高血压知晓率(%)高血压治疗率(%)高血压控制
25、率(%)30 省市199115950,356129,03926.312.12.830 省市200218272,02351,10430.224.76.1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在全球61 个人群(约100 万人,40-89 岁)为基础的前瞻性观察研究荟萃分析中,平均随访12 年,诊室收缩压或舒张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血压从115/75mmHg 到185/115mmHg,收缩压每升高20mmHg 或舒张压每升高10mmHg,心、脑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翻倍。在包括中国13 个人群的亚太队列研究(APCSC)中,诊室血压水平也与脑
26、卒中、冠心病事件密切相关;而且,亚洲人群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关系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人群更强,每升高10mmHg 收缩压,亚洲人群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风险分别增加53%与31%,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人群只分别增加24%与21%。长期随访发现,随着诊室血压升高,终末期肾病(ESRD)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在重度高血压,ESRD 发生率是正常血压者的11 倍以上,即使血压在正常高值水平也达1.9 倍。血压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在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监测研究中得到了进一步证实。这些研究还发现,不仅血压的平均值很重要,血压的昼夜节律以及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期间的血压变异也可
27、独立于血压平均值预测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发生。要点3高血压与心血管风险lll2.2.不论采用哪种测量方法,诊室血压、动态血压或家庭血压,血压水平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均呈连续、独立、直接的正相关关系。与舒张压相比,收缩压与心血管风险的关系更为密切。目前,冠心病事件迅速增加,但脑卒中仍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并发症。各种血压参数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血压参数是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血压(MAP)和脉压(PP)。采用常用的克氏音/袖带法测量血压,可直接测量一个心动周期中的最高压力SBP 与最低压力DBP,根据SBP 与DBP,可进一步计算出MAP 与PP。因此,长期以来,直接测
28、量的SBP与DBP 是主要的评估血压的参数。但由于MAP 及PP 分别与外周血管阻力及大动脉弹性11功能密切相关,可能具有重要的病理生理意义,因此,近来引起重视。总体而言,在预测心血管事件方面,SBP 或DBP 优于MAP 或PP;用SBP 与DBP 联合或MAP 与PP 联合优于任一单项参数;SBP 与DBP 联合又优于MAP 与PP 联合。对冠心病事件而言,在年轻人群,DBP 的预测价值高于SBP;而在50 岁以上人群,SBP 的预测价值开始超越DBP;随着年龄的进一步增加,收缩压进一步升高,而舒张压则呈下降趋势,因而,脉搏压升高,并成为最强的冠心病事件预测因子。2.3.我国人群高血压与心
29、血管风险关系的特点我国人群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死亡占总死亡人数的40%以上,其中高血压是首位危险因素,每年300 万心血管死亡中至少一半与高血压有关。人群监测数据还显示,脑卒中的年发病率为250/10 万,冠心病事件的年发病率为50/10万,脑卒中发病率是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5 倍。在临床治疗试验中,脑卒中/心肌梗死发病比值,在我国高血压人群约58:1,而在西方高血压人群约1:1。近年来,尽管冠心病事件有上升趋势,但脑卒中发病率与冠心病事件发病率的差异仍然非常明显。这提示脑卒中是我国高血压人群最主要的心血管风险,对于制订更有效的减少我国人群心血管风险的防治策略有重要意义。我国积累了人群心血管病
30、防治的经验。七十年代开始,我国首钢开展以控制高血压为主的人群防治工作,使脑卒中发病率显著降低,九十年代被WHO 推荐为发展中国家的防治模式。3.诊断性评估诊断性评估的内容包括以下三方面: 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 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从而作出高血压病因的鉴别诊断和评估患者的心血管风险程度,以指导诊断与治疗。3.1.病史应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病史,包括以下内容: 1)家族史:询问患者有无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冠心病、脑卒中或肾脏病的家族史; 2)病程:患高血压的时间,血压最高水平,是否接受过降压治疗及其疗效与副作用; 3)症状及既往史
31、:目前及既往有无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哮喘、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性功能异常和肾脏疾病等症状及治疗情况; 4)有无提示继发性高血压的症状:例如肾12(炎史或贫血史,提示肾实质性高血压;有无肌无力、发作性软瘫等低血钾表现,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有无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提示嗜铬细胞瘤。(5)生活方式:膳食脂肪、盐、酒摄入量,吸烟支数,体力活动量以及体重变化等情况。(6)药物引起高血压:是否服用使血压升高的药物,例如口服避孕药、生胃酮、滴鼻药、可卡因、安非他明、类固醇、非甾体类抗炎药、促红细胞生长素、环孢菌素以及中药甘草等。(7)心理社会因素:包括家
32、庭情况、工作环境、文化程度及有无精神创伤史。3.2.体格检查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体格检查包括:正确测量血压和心率,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测量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臀围;观察有无库欣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或下肢水肿;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触诊甲状腺;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3.3.实验室检查基本项目:血生化(钾、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尿酸、肌酐);全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
33、;尿液分析(尿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心电图。推荐项目: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餐后血糖(当空腹血糖6.1mmol 时测定)、尿白蛋白定量(糖尿病患者必查项目)、尿蛋白定量(用于尿常规检查蛋白阳性者)、眼底检查、胸片、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以及踝臂血压指数(ABI)等。选择项目:对怀疑继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需要可以分别选择以下检查项目:血浆肾素活性、血和尿醛固酮、血和尿皮质醇、血游离甲氧基肾上腺素(MN)及甲氧基去甲肾上腺素(NMN)、血和尿儿茶酚胺、动脉造影、肾和肾上腺超声、CT 或MRI、睡眠呼吸监测等。对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进行相应的脑功能、心功能
34、和肾功能检查。要点4高血压患者诊断性评估lll确定血压水平及其它心血管危险因素。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寻找靶器官损害以及相关临床情况。133.4.血压测量:血压测量是评估血压水平、诊断高血压以及观察降压疗效的主要手段。目前,在临床和人群防治工作中,主要采用诊室血压、动态血压以及家庭血压三种方法。诊室血压由医护人员在诊室按统一规范进行测量,目前仍是评估血压水平和临床诊断高血压并进行分级的常用方法。动态血压监测(ABPM)则通常由自动的血压测量仪器完成,测量次数较多,无测量者误差,可避免白大衣效应,并可测量夜间睡眠期间的血压,因此,既可更准确地测量血压,也可评估血压短时变异和昼夜
35、节律。家庭血压监测(HBPM)通常由被测量者自我完成,这时又称自测血压或家庭自测血压,但也可由家庭成员等协助完成。因为测量在熟悉的家庭环境中进行,因而,也可以避免白大衣效应。家庭血压监测还可用于评估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数年血压的长期变异或降压治疗效应,而且有助于增强患者的参与意识,改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诊室血压与动态血压相比更易实现,与家庭血压相比更易控制质量,因此,仍是目前评估血压水平的主要方法。但如果能够进行 24 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以 24 小时动态血压为诊治依据。3.4.1.诊室血压具体方法和要求如下:1) 选择符合计量标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BHS 和 AAMI、ESH)
36、的电子血压计。2) 使用大小合适的气囊袖带,气囊至少应包裹 80%上臂。大多数成年人的臂围25cm-35cm,可使用气囊长 22cm-26cm、宽 12cm 的标准规格袖带(目前国内商品水银柱血压计的气囊的规格:长 22cm,宽 12cm)。肥胖者或臂围大者应使用大规格气囊袖带;儿童应使用小规格气囊袖带。3) 测血压前,受试者应至少坐位安静休息 5 分钟,30 分钟内禁止吸烟或饮咖啡,排空膀胱。要点 5血压测量的步骤ll要求受试者坐位安静休息 5 分钟后开始测量。选择定期校准的水银柱血压计,或者经过验证的电子血压计,使用气囊长 22cm-26cm、14宽 12cm 的标准规格袖带。lllll测
37、量坐位时的上臂血压,上臂应置于心脏水平。以 Korotkoff 第 I 音和第 V 音(消失音)确定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至少间隔 1-2 分钟测量两次,若两次测量结果差别比较大(5mmHg 以上),应再次测量。首诊时要测量两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对疑似有体位性低血压,应测量直立位后血压。在测量血压的同时,应测定脉率。4) 受试者取坐位,最好坐靠背椅,裸露上臂,上臂与心脏处在同一水平。如果怀疑外周血管病,首次就诊时应测量左、右上臂血压,以后通常测量较高读数一侧的上臂血压。特殊情况下可以取卧位或站立位。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及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情况者,应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
38、应在卧位改为站立位后 1 分钟和 5 分钟时测量。5) 将袖带紧贴缚在被测者的上臂,袖带的下缘应在肘弯上 2.5cm。将听诊器探头置于肱动脉搏动处。6) 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时,快速充气,使气囊内压力达到桡动脉搏动消失后,再升高 30mmHg,然后以恒定的速率(2-6mmHg/秒)缓慢放气。心率缓慢者,放气速率应更慢些。获得舒张压读数后,快速放气至零。7) 在放气过程中仔细听取柯氏音,观察柯氏音第时相(第一音)和第 V 时相(消失音)水银柱凸面的垂直高度。收缩压读数取柯氏音第时相,舒张压读数取柯氏音第 V 时相。12 岁以下儿童、妊娠妇女、严重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及柯氏音不消
39、失者,可以柯氏音第 IV 时相(变音)为舒张压。8) 血压单位在临床使用时采用毫米汞柱(mmHg),在我国正式出版物中注明毫米汞柱与千帕斯卡(kPa)的换算关系,lmmHg=0.133kPa。9) 应相隔 1-2 分钟重复测量,取 2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 2次读数相差 5mmHg 以上,应再次测量,取 3 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10) 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压读取血压数值时,末位数值只能为 0、2、4、6、8,不能出现 1、3、5、7、9,并应注意避免末位数偏好。153.4.2.动态血压具体使用方法和指征如下:1) 使用经 BHS、AAMI 和/或 ESH 方案验证的动态血压监测仪,并每年至少 1 次与水银柱血压计进行读数校准,采用 Y 或 T 型管与袖带连通,两者的血压平均读数应5mmHg。2) 测压间隔时间可选择 15、20 或 30 分钟。通常夜间测压间隔时间可适当延长至 30分钟。血压读数应达到应测次数的 80%以上,最好每个小时有至少 1 个血压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