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59434 上传时间:2023-05-04 格式:DOCX 页数:60 大小:147.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docx(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案1 诗两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 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体会诗歌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涌动着的激情。 3.把握诗歌的主题。提高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意象,体会诗人真挚的情感。 2感受诗歌中涌动着的激情,把握诗歌主题。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我爱这土地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谁不爱自己的母亲谁不爱自己的祖国?穿越时空,只有一种感情能将民族的心联系起来,那就是对

2、祖国深深的爱恋。早在1938年,著名诗人艾青就眼含热泪对祖国母亲唱了一首深情的赞歌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灵魂。二、资料助读 艾青(19101996),原名 ,笔名 、 、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他生长在农村,自幼为贫苦农妇哺养,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长大后的曲折经历、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长为个革命者。1929年赴法国留学,并开始诗歌创作。1932年回国,在狱中写成诗作 ,奠定了在诗坛的地位。他的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沉重忧郁,但对生活充满希望与憧憬。他的抗战时期的诗作,为觉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调高昂。作品有 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诗作还有抒情长诗 古

3、罗马的大斗技场等。 我爱这土地写于抗日战争开始后的1938年,当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 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三、朗读指导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4、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指定学生诵读全诗,教师作简要点评。精彩研读(1)诗人为何不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而用“嘶哑”形容鸟儿唱的歌喉?从中你可体会到什么? (2)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3)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4)诗歌的第二节与第一节有着怎样的联系?把第二节去掉,诗歌主题的表达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5)概括本诗的主旨。 (6)学生熟读背诵全诗。乡 愁自主预习2 一、导语新课 二、资料助读余光中(1929)当代 和 。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

5、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 、 、 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三、 诵读指导 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

6、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乡 愁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合作研讨 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拓展延伸 1、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2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

7、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乡愁是 ; 3、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 。”王湾次北固山下:“ ”崔颢黄鹤楼:“ ”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教学后记:2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戴望舒及其诗歌创作。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感情背诵本诗。 能力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深层体会变

8、幻多姿的抒情风格。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培养学生解读诗歌意象的能力。 德育目标 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 感情诵读,把握全诗的感情线索,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寄寓的诗人的情感,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提及戴望舒,我们自然想到的是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卢沟桥头的炮火点燃了民族郁愤,以“雨巷诗人”之名行世的戴望舒也收起了彷徨“雨巷”中的“油纸伞”,而在“狱中题壁”,并且“用我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放声歌唱“永恒的中

9、国”。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二、资料助读 (投影)戴望舒(19051950),原名 。浙江杭县人。1923年秋人上海大学中文系。1925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做宣传工作。1928年在上海与人合办一线书店,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被查封后改名水沫书店,出版新文艺月刊。1931年加入左联。1932年自费赴法国,在里昂中华大学肄业。一年后到巴黎大学听讲,受法国象征派诗人影响。1935年回国。次年创办新诗月刊。1938年避居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星座及诗刊顶点。还曾主编过珠江日报和大众日报副刊。同时组织“文协”香港分会并任理事。1941年,日本占领香港后被

10、捕入狱,受伤致残,表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1949年回到内地在国际新闻局法文组从事翻译。1950年因气喘病去世。诗集有 望舒诗稿和灾难的岁月。早年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象朦胧、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 我用残损的手掌作于1942年?月3日,是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歌。三、掌握下列字词。锦幛( ) 荇藻( ) 蓬蒿( ) 憔悴( ) 蝼蚁( ) 诵读指导 提示:这首诗语言口语化,押韵灵活错综,读起来有一种沉郁顿挫的音乐感很确切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怀。诵读中要注意体会停顿和重音。 我用残损的手掌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

11、 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阴暗, 那一角只是血和泥; 只有那辽无、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春天,堤上繁花如锦幛,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 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子手中乳, 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于手掌 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 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生的禾草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

12、样活, 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精彩赏析 (1)诗中两种不同的色调给读者以强烈刺激。请画出文中起标示作用的修饰语,体会其表达效果。积极的、暖色调的词语如:消极的、冷色调的词语如:诗人之所以这样用这些词语,是为了 。(2)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很多,而读起来却不觉芜杂,这是为什么?整体感知(1)诗歌从内容上可分为两部分。每部分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拓展延伸(1)诗歌两部分的写法各异,试作简要分析。 (2)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3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干瘪、疲惫、簇新、迷惘、绯

13、红、喷薄”等词语。 2了解舒婷的涛在委婉曲折中表达心声的特点,有感情诵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领会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解读诗歌的能力。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把握诗歌的情感历程,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精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诵读,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出的凝重的情感。 2探究诗中抒情主人公“我”的具体内涵,准确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发轫,楚辞登程,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

14、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二、资料助读 本文作者 ,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晋江泉州。以后一直生活在厦门。1969年插队落户于闽西太拔,1972年返城。1980年,调福建文联。插队期间,开始试笔,直至十年后1979年,才开始发表诗作。著有诗集 (获全国第一届新诗集优秀奖)、 舒婷顾城抒情诗选,散文集 。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西德、法国、美

15、国、荷兰、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春天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不定期的执情释出来的执情化验室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隧洞( ) 绯红( ) 淤滩( ) 纤绳( )诵读指导1提示:这首诗先抑后扬,体现出一种由舒缓到急促、由低沉到高亢的语言节奏。第一节,长句式,多节拍,每两行表现一个意象,仿佛是一首以低音缓慢升起的乐曲,给人一种沉重感。这种诗句的音韵效果与诗人对贫困祖国的忧患意识十分相似。第二节,诗句简短急促,把忧国

16、的情绪强化为深深的悲怆。第三节,诗句拉长,节拍增多。这种起伏变化,造成全诗节奏反复回旋,抑扬顿挫,为第四节把全诗推向巅峰创造了条件。第四节,节奏更快,而且排比的运用,加强了语言的力度。这就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亢、激昂的高峰。 2学生自由诵读,体会诗句节拍、重音。我是你簇新的理想, 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是菲红的黎明正在喷薄; 祖国啊!我是你十亿分之一, 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 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 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 我亲爱的祖国!合作交

17、流(1)第一诗节中,诗人创造了几个意象?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2)第二诗节中所表现的情感是单一的吗?(3)第三诗节的感情色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4)第四诗节中,诗人抒发的感情与第三节有何异同?用自己的理解概括本节内容。 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 2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了对祖国怎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又是通过哪些事物来表现的?探究品味 (1)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化? (2)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3请学生发挥想象,

18、仿照课文,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我是于瘪的稻穗,_ (2)我是失修的路基,_ (3)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_ (4)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_ (5)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_ 教师示例: (1)我是干瘪的稻穗,滋养你被劳作压身躯。 (2)我是失修的路基,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3学生熟读,背诵全诗。教学后记4 外国诗两首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莱蒙托夫、休斯的经历及其创作。 2领略诗歌深厚的文化底蕴。 能力目标 1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感受诗人的爱国思乡情怀。 2品味诗歌语言,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的内涵。 3体会诗歌或平实中见真情,或深邃中

19、显自豪的特点。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爱国情感和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了解诗歌的深厚文化背景。 2理解诗中的艺术形象及诗人由此抒发的思想情感。 3由于民族文化背景不同,准确地把握诗人的意念和情绪并深入诗中的意境。教学过程自主预习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爱国主义是诗歌的永恒主题,是民众。更是诗人的永恒歌唱。在我国诗歌长河中是这样,在外国优秀的作品中也不乏其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外国诗两首,去聆听俄罗斯诗人莱蒙托夫和美国诗人休斯的吟唱。(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 1密哈依尔莱蒙托夫(18141841)十九世纪 国继普希金之后的伟大诗人。十四岁开始写诗,1837年他为普希金因决斗

20、而死写的 一诗名震文坛。由于反抗专制统治,因此屡遭流放和入狱,最后死于预谋的决斗,年仅二十七岁。 莱蒙托夫在短短十三年的创作生涯里,一共写下了四百多首抒情诗,名篇有帆浮云祖国,长诗二十余部,以恶魔童僧为代表,还有剧本假面舞会和杰出的长篇小说当代英雄等。 2休斯(19021967) 国黑人诗人、 家,美国黑人 运动的领导者,被誉为“ ”。 三、生字新词预习虔信( ): 慰藉(j): 深邃( ) 潺潺( ) 瞰望( ) 晨曦( ) 黝黑( ) 整体感知诵读课文,感知大意:讨论解惑祖国 1. 怎样理解“我爱祖国,但用的是奇异的爱情!”一句的内涵和作用。 2“我”对祖国的爱“奇异”在何处? 3 诗人描

21、绘了俄罗斯的河山风景和俄罗斯人民的生活,这些内容在诗中起何作用? 合作研讨黑人谈河流(1)诗人想通过谈“河流”来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我的灵魂变得像河流一般深邃”应该怎样理解?这句诗两次出现有什么表达效果? (3)全诗的艺术构思是跳跃的,但又有严密的思维逻辑。请归结诗歌内在的思维逻辑。 拓展延伸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老 马 臧克家 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这刻不知道下刻的伞,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它有泪只往心里咽,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眼里飘来一道鞭影,它把头沉重地垂下! 它抬起头望望前面。 1选出语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A“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形象地展示了老马的负重与悲苦。 B老

22、马“把头沉重地垂下”“有泪只往心里咽”,看出老马逆来顺受、不思反抗、心胸狭窄的情态。 C表面是写马,而实际是写人。写旧中国备受奴役的劳苦大众。 D诗人善于用动词,“扣”“垂”“咽”等词语,都深深地烙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 2选出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 A这首诗只截取了装车那一刻的情景,画面也突现了老马头部的动作,却表现出老马凄惨的处境和悲苦的命运。 B诗中的老马在肉体上和精神上都受着沉重的压力,它在苦难的生活中挣扎、企盼,它的性格中有善良、有坚韧,更有不屈的反抗。 C这首诗,有人认为表现了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人认为有诗人的影子,也有人认为诗人要表现的就是一匹可怜的老马。读者如何理解,自可见仁见智。

23、 D这首诗语言朴素而传神,像“横竖”“扣”本是极平常的口语,用于诗中却能真切地反映出老马的命运及诗人对它的深切同情。 教学后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教案5 孔乙己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能力目标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德育目标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主题。 2分

24、析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教学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 1、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25、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为什么酒店取名“咸亨”呢? “咸亨”一词,最早见于易经。 易经中有“品物咸亨”之句。据尔雅 释诂:“咸,皆也”。“亨”是通达顺利的意思。 “咸亨”合在一起,就是一切通达顺利。在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之际,绍兴的咸亨酒店又重

26、新开张了。、关于“孔乙己”原型的几种说法:()孔乙己中的主角孔乙己,据鲁迅先生说,实有其人,此人姓孟,常在咸亨酒店喝酒,人们都叫他“孟夫子”,其行径与“孔乙己”中所描写的差不多。 (摘自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孔乙己)()他本姓孟,大家叫他孟夫子,他的本名因此失传。-他读过书,但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以至穷得几乎讨饭。他替人家抄书,可是喜欢喝酒,有时连书籍纸笔都卖掉了,穷极时混进书房里去偷东西,被人抓住,硬说是“窃”书不能算偷-他常到咸亨酒店喝酒,可能住在近地,却也始终没人知道,后来他用蒲包垫着坐在地上,两手撑了走路,也还来吃过酒,末了便不见了。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作者的本

27、家,名叫“四七”。此人喜欢喝酒,抽鸦片,但能写得一手好字。经常穿着破旧肮脏的竹布长衫,头上歪戴瓜皮帽,到处游荡。他好骂人。却经常被人打。 -(摘自陈根生的孔乙己从生活到艺术)()相传当时绍兴城内有一个名叫“亦然先生”的,此人生活贫苦,为谋生计只得以卖烧饼油条度日,但不肯脱下长衫,又不愿大声叫卖。小贩们吆喝一声,他跟在后面低低叫一声“亦然”,令人啼笑皆非。孩子们常围着哄笑,异口同声叫他“亦然先生”。从此亦然先生也就此扬名绍兴了。 “亦然先生”卖完大饼,就缓缓踱到咸亨酒店,掏出几枚铜钱,要一碗酒,一碟茴香豆,慢慢边喝边嚼着茴香豆。孩子们见了纷纷赶来讨豆吃,他就每人一颗地分给孩子们,直到碟中的茴香豆

28、所剩无几,就用手盖住碟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多乎哉?不多也-”。 (摘自黄道富咸亨酒店与孔乙己) 三、检查生字新词预习情况 1、查字典,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颓唐( ) 附和( ) 分辩( ) 不屑置辩( ) 咸亨酒店( ) 砚( ) 荤菜( ) 羼水( ) 拭( ) 蘸( ) 惋惜( ) 阔绰( ) 舀水( ) 涨红( ) 绽出( ) 哄笑( ) 间或( ) 着了慌( ) 打折( ) 门槛(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不屑置辩: 。 、颓唐: 。、分辩: 。 、格局: 。大抵: 。 、营生: 。、附和: 四、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合作探究-分析孔乙己形象1小说是从哪些方面对孔乙己

29、进行个性刻画的?(1)概括介绍:“ 。”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2)肖像描写: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 ;“青白脸色”说明他 ;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 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 。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 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 。“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 . 断腿前后肖像的对照,更显出他遭遇的悲惨。(3)语言神态描写: 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说

30、明他 。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说明他 。 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说明他 的性格。 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说明孔乙己 。 “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亡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说明孔乙己 。(4)动作描写:“便排出九文大钱”既表现他 ,又对酒店 。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了他的心理。“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说明穷困潦倒到极点,“摸”字表明了他 。 、归纳孔乙己的性格。孔乙己 。精彩研读

31、、对次要人物的描写与分析() 掌拒:“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东西了!”四次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 ()短衣帮 “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两次出现“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快乐的空气。” “谁晓得,许是死了。” ()小伙计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不再理会。 ()丁举人“是自己发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了,他家的东西,偷得的么?”“先写服辩,后来是打,打了大半夜,在打折了腿。” 、文章通过对鲁镇酒店和次要人物的描写,你觉得孔乙己生活在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孔乙己生活在一个 的封建社会环境中。、学生合作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

32、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思想原因: 。社会原因: 。由这些描写看出孔乙己是 的牺牲品,也是 的牺牲品。研读探讨,理解文意 1学生阅读课文的前三语段,也即“序幕”部分,思考:小说一开始没有直接写孔乙己,而是介绍咸亨酒店的格局和顾客的情况。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学生通读课文第412语段,也即小说的主体部分。合作探究:(1)文中有几处写到众人的哄笑?他们为什么而笑?作者用众人的笑来贯穿孔乙己的故事,有什么用意?(2)孔乙己到咸亨酒店仅仅是为了寻口酒喝,以此来麻醉失落的灵魂吗?请大胆谈出自己的看法。 写法点拨、小说对孔乙己的描写,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哪些地方是侧面描写?由这些描写看出孔

33、乙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正面描写: 。侧面描写: 。、作者没有采用小说常用的第三人称的写法,而是以“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这样安排角色的作用是什么? 、讨论:“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它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小说的结尾:“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既然是“大约”,为什么又说“的确”,这是否矛盾?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讨论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七教学后记6 蒲柳人家(节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隐匿、荣膺、一气呵成、妙手回春、如坐针毡、芒刺在背”等词语。 2了解刘绍棠及其充满浓郁民族风格和审美情趣的乡土文学创作。 3了解20世纪30年代京东北运河岸上农村的世态人情与精神风貌。 能力目标 1欣赏文中刻画的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2体会小说中精彩的肖像、动作和语言描写,揣摩语言运用的高妙。 3扩大阅读视野,进一步理解小说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德育目标 感受小说人物的美好品德和高尚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趣味。教学重点 1诵读,体会小说高妙的语言运用。 2把握人物性格,领会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 3理解小说所具有的民族作风和民族气派。教学过程自主预习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阅读古典小说水浒传,其中那些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的英雄人物令人荡气回肠。比如“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