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 (2).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6185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29 大小:1.7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教学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有效教学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有效教学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有效教学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有效教学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效教学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教学 (2).doc(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有效教学的真谛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育界人士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中小学教师不懈的追求。他们试图在现有的教学组织和理论的指导下,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这就需要中小学教师掌握有效课堂教学的一些基本理念,仔细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1.有效教学的涵义有效教学的概念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作为热点理念始于20世纪上半叶。从产生至今,它就一直是教学研究的焦点之一,频繁地出现在教育文献和中小学教师的视野之中。但有效教学研究的历史表明,它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概念,其内涵是随着教学价值观、教学理论基础以及教学研究范式的变化而不断地扩展与变化。在学术界至今尚未形成统一的看法,现在给出关

2、于有效教学的定义,是基于对核心元素“教学”和“有效”的认识。(1)教学。“教学”一词中的“教”,在英语teach中有“给人示例”的意思,在古代汉语中是“上施下效”的含义,都是师生双方的事情。“教学”一词中的“学”,在汉语中是“模仿”的意思,在英语study中有“研究”的意思,在learn中是“练会”的意思,都可以由学生单独完成。因此,没有教师参与的独立学习退出了我们的视界,“教学”必须是“教”和“学”之和,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有三个方面:一是引起学生的意向,即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因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是指明学生要达到目标所

3、学习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是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借助一些技巧,如重复、深入浅出、抑扬顿挫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那么也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2)有效。它是对教学活动的“质量”与“价值”进行的判定。在中文中,将“有效”解释为“能实现预期的目的,有效果”。英文对“有效”(effective)的代表性的解释是:“足够实现某一目的,达成预期或所期望的结果。”中外语境下的解释都包含了“实现”(accomplish)的含义

4、。换句话说,都在对活动的有效性进行判断和作出结论,反映的是活动对预期结果的实现程度。也就是说,“有效”主要是指通过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的教学。2.有效课堂教学的内涵有效的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的效率、效益和体验三个重要指标上。学习效率指学习、掌握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学习、掌握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

5、间越少,效率就越高。学习效益是指学生经过学习产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和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每节课学生是否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是否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从不能到能的变化上;学习效益不仅表现在双基上,而且也表现在智能上,特别是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思维方式的发展上。学习体验主要是指学生学习的感受,即伴随学习活动生发的心理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是有效性课堂教学的灵魂,学生越来越爱学是学习有效性的内在保证。这三个指标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是相互关联与相互制约的。学习效率是前提,高学习效率是增加学习效益和强化学习体验(积极)的基础;学习效益是关键,学生的

6、学业进步和学力提升不仅能促进学习效率的提高,也能增进学生学习的积极体验;学习体验是灵魂,积极的体验和态度会促使学生乐于学习,并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益,实际上,学习体验本身也是重要的学习效益。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综合考虑三个要素: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效益与强化学习体验。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还要强调以下几方面。(1)课堂教学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有效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确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和协调的发展。(2)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具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教师在进行课程和教学设计时,应充

7、分考虑课堂教学的效益,不能为追求形式而抛弃对教学效益的追求。(3)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现要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旧的教学观念,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形成对教学反思的能力。(4)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与促进学生有效地学习为条件。通过学生的自主能动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5)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掌握教学设备,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掌握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一系列策略性的知识。课堂永远是师生互动与心灵对话的舞台,是师生共创奇迹的时空,是向每一颗心灵都敞开温情的怀抱、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因此,教师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高效的教学交往,是中小学教师永

8、恒的追求!3.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理想有效课堂教学是教学的生命,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不仅能推动新课程的实施与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新课程的改革也要求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腾出时间和空间。因此,在新形势下开展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追求有效课堂教学的理想,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1)有效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有效教学强烈反对死记硬背,反对题海战,反对疲劳战,反对以牺牲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获得单方面的高分数。它强调知识的有效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科学实效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如合作式、探究式、自主

9、式、情境式学习等,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快速掌握知识,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联想和创造等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2)有效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不同类别的智力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学习的效率也直接影响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效的学习,有助于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有效,花费时间少而收获明显;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成功感,这种情绪体验反过来还能激发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有效教学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期望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3)有效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化水平。教师要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10、和专业化水平,有效地备课,有效地讲解,有效地布置作业,有效地辅导,有效地展开师生交往。一句话,在追求有效教学的征途上,教师也会使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得到不断地发展。(4)有效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天天喊,应试教育还大行其是,这种将载入教育史的怪现象既说明我们的用人体制和评估系统有问题,也说明我们的教师被普遍“格式化”为双面人格。出于良知和对教育的正确理解,教师们认同并呼吁素质教育的到来;而出于自我保护和急功近利,教师们又不得不拼命地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狂奔。教育改革需要一大批倚重素质教育的先行者,而这批先行者必须腾出精力来务实地实施素质教育,若不被应试评估所伤害,就必须千方百计地提高自己的

11、教学效率。素质教育永远不能成为效率低下的借口。换句话说,课堂教学低效和无效本身就是素质教育的障碍,有效课堂教学有利于落实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有效的课堂教学。(5)有效课堂教学有利于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旨在增效,而绝不是减效或失效。在新课程改革中,一些合作学习变成了无效的玩耍;一些自主探索变为了低效的“放养”;一些情境教学消减了学生的独立感悟;一些启发式教学堆砌了太多无聊的提问种种现象都说明: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教学,绝不能使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与新课程相悖。总之,新课改要求教师调整教育思想(教的方向),巩固专业精神(教的动力),塑造专业人格(教的依托),更关健的是,要求教师有丰富而

12、独特的教育智慧;而有效教学就能促进教师探索并积累教育智慧,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所以,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中小学教师教学的理想与追求。二、课堂教学的新变化课堂教学改革历来是教育改革中的核心课题。几年来,中小学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持续不断、扎实具体、全面深入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阶段成果,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这是值得肯定和在今后课堂教学中继续发扬的。 1.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现今的课堂和传统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很大变化,课堂教学充满了生命活力,学生唤发出生气勃勃的精神。教学中,学生作为平等的一员被赋予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独立思考、思维活跃

13、,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师生互动、情理交融。课堂上,学生可以质问、怀疑、批判教师或教材,不会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或不完善乃至片面,而受到不公正的评价或对待。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释放了学生的个性和潜能,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泼敏捷和富有朝气!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发生了较大地转变,实现了学习方式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转变。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由于学生更多的感官参与了学习,从而使他们获得了更多的学习乐趣与全面和谐的发展。不仅如此,课堂教学还积极倡导和实践学习方式的个性化,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用自己最喜欢的

14、方式学习。一些中小学教师在实践中还为学生创造了富有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氛围和空间,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学习优势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使中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他们在教学时,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把知识的积累、技能的形成作为学生发展的主体来看待,而不只关注知识的本身。(1)关注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课程与教学目标。中小学教师目前十分注重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目标的有机整合,在知识教学的同时,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体验,把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

15、教学的重要目标。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结论与过程有机融合,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获得了和谐地发展;同时,努力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2)正确地处理教材。新课程使中小学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超越。(3)开放了教学的“过程”。现在的课堂教学不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再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

16、的程式,而是强调预设的教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可以开放地接纳始料未及的体验,出现了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或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等。中小学教师普遍觉得“教案”不好写了,很多教案都是在课后经过教学反思才完成的。(4)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新课程突破了“课堂教学就是在教室里上课”的传统观念,使学习活动的空间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可以到大自然中学习,到社会实践中学习。3.教师教学观念和角色发生了质的转变新课程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使教师的课堂教学观念、角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1)教师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通过学习、培训和反思,新课程的理念已被广大中小学教师所认同和接纳,教师逐步树立了新的学

17、生观和教学观。教学中坚持一切以学生为本和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宗旨,把学生看成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注重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坚持教学不再只是忠实的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坚持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2)教师课堂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中凸显了教师角色的下列特征: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程教学促进中小学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拥有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合作者转变;促进教

18、师从训导者、管理者向引导者、激励者、服务者转变。教师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建设者。这一点首先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上,他们把教材作为课程资源使用,坚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可以大胆地重组和改编教材。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际问题引入课堂。大部分教师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教教材”的状况。其次表现在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上。教学中他们一方面为课堂资源欠缺而发愁,另一方面他们又在积极主动地开发各种可用资源,使课堂教学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展开。4.教学评价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课改使课堂教学强调激励性评价,将激励性教育与挫折教育有机地结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从关心、爱护、理解学生出发,以不伤害学生自尊心和不打

19、击学生的创造性为前提,开展了肯定性评价、激励性评价、延时评价、体态评价等,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有效教学的追求有效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命脉”。义务教育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理念的完善,为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理论基础,目前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教学无效和低效问题,对无效、低效乃至负效的课堂教学必需引起足够重视、不容忽视。1.义务教育实现了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发展的转变经过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2000年,我国13亿人口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教育。目前,义务教育在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使

20、东中部各省、市在建设“教育强省”、“教育强县”,高质量、高水平“普九”上,又迈上了新的台阶。伴随着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颁布,从2007年起全国农村地区:要免除义务教育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及补助寄宿生活费;建立巩固和完善教师工资的保障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按照国家标准及时足额发放;满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和正常经费,使学校添置大量仪器设备、课桌凳和图书资料;同时要使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在受教育问题上得到有效地解决;要在全国大力推进现代的远程教育,以此带动中西部农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现在,农村中“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环境在学校,最先进的远程教育设

21、备在学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一切都说明,全国中小学办学条件已有明显改善,学校建设成效显著。但要保证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培育“四有新人”的重任,特别是在课程改革深入发展的时期,要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实施,义务教育不应满足已有的成果,必须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的发展,在课程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并取得新的突破,实现有效教学的理想。2.有效教学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实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几年来,国家在推进素质教育上进行了很多的努力,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和挑战,任重而道远。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

22、识,并作好打持久战的准备。素质教育的核心阵地在学校、在课程,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在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减轻学生负担,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要通过课程集中体现出来,并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转化。课堂教学既是教师成长和专业发展的重要舞台,又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动力和进步的源泉。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成长和明天的发展。他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目前推进的课程改革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有力措施,它正在给课堂教学带来很多新的变化:教师注重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变得活跃;教师积极实行启发式和参与

23、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等。这些正在给基础教育带来本质的、积极的变化,其成效将在今后一段时间逐渐显现。也正是这些变化,保证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发展。3.目前的无效、低效和负效教学不容忽视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等原因,使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课堂教学低效、无效乃至负效主要表现有如下几点。(1)课堂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确立。有些教师的整堂课上还找不出一点新课程教学的模样,完全照旧。有的教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停留在一些很肤浅的形式上,在“参与”

24、和“活动”的背后,却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的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课堂显现的是肤浅表层的,甚至是虚假的学生主体性,缺乏教师有针对性的引导、点拨和具体帮助。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学生之间在缺乏问题意识和交流欲望的背景下,应付式、被动式地进行“讨论”,没有平等的沟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层的交流和碰撞。探究有形无实,学生只是机械地按部就班地经历探究过程的程序和步骤,缺乏好奇心的驱使和思维的探险以及批判性的质疑,从而导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机械化,变成没有内涵和精神的“空壳”。(2)教师缺少精心设计和系统的反思。有些教师的教学设计没能超越教材,在课堂上遇到突发事件没能做到镇定,不能随机应

25、变、从容应对,缺少克服困难需要具有的耐心、恒心、意志力和执着的精神。现今的课堂:有些教师依然还担任着“搬运工”的角色,也就是基本上是按部就班、原原本本地把教科书、教参上的内容搬到课堂上;一些教师上完课后还是书本一夹就算完事,很少将课堂中的感受和得失及时记录下来,更缺乏对教学实践的系统反思,更不用说写出随笔和碎思之类的教学感悟了。(3)课堂教学过程还存在“冲突”。教学过程是预设与生成的矛盾统一。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现今,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其一,预设过度,挤占了学生生成的空间;其二则是生成过多,这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

26、空,从而导致教学的随意性和低效化。(4)新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趋于“简单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评价有失中肯。对学生所有的回答都用“好”、“不错”、“真棒”等来判定,对学生不同的意见用“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就行”等来评判,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再有批评指正。二是评价有失全面。有的教师忽略或回避了对学生不足、不全甚至是错误答案的评价,有的教师对评价全部包办,忽略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可以说,这些问题虽是课程改革前进中碰到的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但不容忽视,教师必须足够重视。四、常态即真实所谓真实是与虚假、形式化相对而言的,真实是返璞归真、朴实无华。真实的课堂教学不追求急功近利

27、虚假的“跨越”,而是学生在常态下脚踏实地学习的课堂。主要标志:学生主体的参与,享受民主的权力,获得充分的学习自由,不唯上,不唯师,不违心,实事求是;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学生和教师坦诚相待、和谐共处、互动交流、共同发展、动态生成的的课堂;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真实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是课堂潜在价值的开发者和创造者。现今,如何建构真实的课堂教学呢?1.倡导教师的真实课堂上,教师应该实事求是,正确地认识学生、尊重学生,珍视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作出积极有效的处理。教师要让课堂充满生气,师生关系一定要开放,要在教学中真正建立师生人格平等、真诚合作的民主关系;同时,教师要高度重视学生的一言一

28、行,在教与学的平台上给学生以更多更好的时机。(1)正视学生的差异。承认学生存在差异这一客观事实,追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面对充满不同情感期待和知识准备的学生,教师要关注差异,并把学生的差异当作教学的资源,进而进行真实有效的教学。真实的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之间是一种既有确定“教学目标”又充满着不确定性“对话”的真实生活,而所有的这些“不确定性”是因为学生存在着差异,是学生作为一群活生生的“人”,渴望着教师给予个性化关怀和指导。所以,关注学生的问题和差异就成为真实的课堂教学的需要。(2)以教师的真实换来学生的真实。教师的真实是做出来的,不仅要严于律己、真诚地面对学生,还要

29、正确理解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宽容学生。在教学中,许多教师组织了各种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其中也有不少课堂常常被少数学生所包“堂”,多数学生失去了活动的机会,没有调动起每个学生参与学习的活力。现代教育是人性化的教育,教师要从人格的角度、人道的精神、人文的关怀等方面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真心赏识学生,尊重学生,才能达到和谐呼应的情感共振。2.鼓励学生的真实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真实表现在:敢说活、说真话,有参与学习、评价的权利,有展示个性的机会,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更好地发展。(1)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真实的课堂不能无视学生的学习基础,不能把学生当作白纸和容器,随意涂画和灌输,应该面对学生已有的

30、认知起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教学要实事求是,从学生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教学使每一位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尊重学生的个性。建立真实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真正达到学生由不会到会,水平和能力从一个层面提高到另一个层面。在这一过程中,课堂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这样的课堂可能不会是完善的,但它是真实的。建立真实的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抒发自己真实的情感,展现真实的自我。首先,要尊重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个性的课堂是真实的课堂。师生平等对话、互相尊重,要把富有人文精神的生命意识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其次,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当我们把

31、课堂教学看作是师生双方共同探讨新知、课程内容持续生成的时候,课堂教学就会在教师预先设计的基础上,循着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地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新的学习内容。3.追求教学过程的真实真实的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动态生成的和不确定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呈现出来。只有追求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才能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1)真实的教学过程是学生享受服务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过程应是学生享受教师服务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天地。理想的课堂教学是在价值引导下自主建构的过程,是真实的自然的师生互动过程,是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2

32、)真实的过程是动态生成的过程。动态生成性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过去强调过程的预先设定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教师必须要有动态生成的观念和强烈的课堂教学意识,把各种有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引进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生活的脉搏,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建构利于学生发展的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要从生命高度指导教学行为,使课堂教学各要素和教学各流程展现等方面都发生彻底的变化,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有实实在在的认知收获,同时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这是对成长中学生的整个生命的健全。当然,教师的真实、学生的真实和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这三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课堂教学中,教师

33、的真实是前提,学生的真实是关键,课堂教学过程的真实是保证,只有三者的有机结合,才能构建真实的课堂教学。五、和谐即有效只要我们认真地研究一下教育的发展史,就不难发现“左右脚”的规律,即囿于需要和可能,一个时期总有一个侧重点,而这个侧重点总是有些“偏离”教育的理想目标。有人把这个规律叫做“钟摆现象”,摆在左右地摇,钟在准确地报时。有了这样的认识,既不会对过去的努力全盘否定,也不会对新课程的先进理想敬而远之,更不会对推进新课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大惊小怪;有了这样的认识,以后再遇到什么新理论、新主张、新技术就不会张惶失措。“万变不离其宗”,这就是“万变”而不离的“宗”,“以不变应万变”,这就是教师的“本

34、土守望”。这个不变的“守望”、万变不离其宗的“宗”就是对教育基本矛盾的认识,就是寻找功能迥异的各要素之间的和谐,就是要构建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1.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和谐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侧重于学生个人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发展则体现当今社会发展的需求。学生的知识要由学习与技能训练获得,而发展则主要由过程参与与情感体验来实现。知识学习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即可以“以智启德”,但也可能阻滞学生的一般发展。要追求的是有益的、高效的,使学生既能习得知识与技能,又能促进一般发展,提升道德素质。这就必须处理好学生的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的矛盾关系,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实现学生智慧的发展。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教师

35、的教学目标要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教学设计要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起活动”,教学方法也要由单一讲授转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以往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目标意识,只有确立恰当的教学目标,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选择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通过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才能达到巩固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目的,实现课堂教学的发展功效和育人的本质功能。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最基本和最难把握的问题之一。教师的主导作用是由教师的地位与学生学习的特点共同决定的,而学生的主体作用是由学生

36、具有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和创造性所决定的。正确处理和把握好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度”,有助于学生知识、能力、个性和情感态度全面、高效、和谐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确是一对矛盾。没有教师的主导,就不成其为教学,但教师包办一切,也不能成其为教学。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课堂的服务者。应该把课堂时间尽量留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参与、合作学习,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学生的活动应该多些,教师的活动应该更少些。在满足学生独立、自主有效学习需要的前提下,教师应尽量少教,甚至不教。当然,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一定

37、要接受教师的指导,教师是大朋友,是先行者,教师的主导能保障教学活动的价值取向,能保证课堂学习的效率、效益。但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不作为”或“过度作为”的现象。有些教师片面地理解新课程所提倡的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探究性,在教学中不敢大胆地、有效地发挥教师应有的作用,该“主导”的时候不“主导”,不该“主导”的时候或不该“主导”的地方介入了“主导”,并且“主导”得过度。因此,有效地保证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是实施新课程、不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和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3.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和谐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离、相互依存的两个侧面。就结论与过程而言,结论表征为学科的探究结果,过

38、程表征为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但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和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原理体系只有和相应的教学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整个精神世界中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升。在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结果比过程更重要,这是因为结果往往具有清晰性、简约性和可比性;相比之下,过程却显得模糊、冗长,并且评价纷纭。因此,真正能够令人信服的,主要是看结果。但过程的价值在于它的动态,世界万物本来是运动的,运动就带来了丰富多彩,造成了人的情感和态度,思想和方法也就蕴涵在其中。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就是重视运动,在课堂教学中,就体现在珍惜学生生命中的一点一滴,不放弃能使他们得以发展

39、的每一个机会。现今,把这一关于过程的思想融进课堂教学中,就能延伸和加深学生对于“知识关系”、“空间形式”或“序”、“模式”的认识。无论文学、艺术,还是自然科学,都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活动,而活动总是与过程密不可分的。所以“关注过程”就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要成效之一。从课堂教学的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似乎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但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实质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的追求,就是要实现由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实现教学结果与教学过程的统一及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当然,强调课堂教学

40、探究过程意味着学生要面临一些问题或困惑,但这是学生的学习、生存、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学生的能力和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它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目前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对“过程”的理解不到位与不全面的现象。如省略、忽视发现与提出问题的过程,只讲推理和结论,不讲道理和原因,这样就降低了教与学的思维层次;还有的虽然重视过程,但不能准确地把握过程的本质与要点。只有既重视结果也重视过程(而不是有些人说的“过程比结论更重要”)的课堂教学,才是和谐、有效的课堂教学。4.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的和谐“接受”是指学生接受间接经验的知识,“探究”是指学生参与知识研究的过程。没有学生亲自的参与和探究,只

41、强调听取教师的讲授,学生就会变成知识的容器,就不能学会学习,也就难以获得情感的体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的教学目标就无从谈起。但是,学校教育毕竟要以接受间接知识为主。事实上,一个人短短的一生,希望把千万年人类持续探究积累的知识都亲自探究一遍,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探究多了,就要影响信息接受的数量,就要影响知识获得的效果。因此,一定要处理好课堂教学中“接受”与“探究”的关系。教学中不存在纯粹的接受式学习与纯粹的发现式学习,而且接受式学习永远是人类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对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涵义、功能、价值、适用范围认识不清,导致有些教师对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的关系

42、处理不当,或片面地什么知识都搞探究,或片面地什么知识都排斥探究。事实上,接受式课堂学习与探究式式课堂学习不存在谁好谁差的问题,只存在它们的功能与特点分别是什么的问题,存在在怎样的情况下使用接受式学习与怎样的情况下使用探究式学习的问题;或更进一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只存在两者之间如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问题,存在如何在两者之间把握平衡与把握好“度”,使之和谐共存的问题。在新课程实施探究式教学中,需要指出的是: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在探究中,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与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与自己得出结

43、论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要注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对所学知识进行概括、归纳、分析,主动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探索、动手操作和连续的递进式的参与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运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总之,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是相互联系与相互促进的,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功能,也有各自的长处和不足。只有把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协调、高效和可持续地发展。5.集体教学与关注个体学习的和谐“集体教学”是指面向群体的教学,“个体教学”指针对学生个体的教学。“

44、因材施教”是教育多年的要求,也是教师共同的心愿和目标,但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教学难以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难以兼顾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当教师走进人头攒动的课堂时,当教师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本时,他都会遇到一个尖锐的问题,即怎样在统一要求下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心中也只有一般性的、抽象性的、面向全班学生的教学目标,而很少考虑到这些目标,哪些学生已经达到,哪些无法达到。在课堂教学中也会碰到一个十分突出而严重的问题:齐步走,肯定快的受压抑,慢的跟不上;学生已经知道的还要听,听不懂的也要听,已经会做的还要做,不会做的也要做;15分钟就能跑到目的地的学生要等待

45、45分钟才能跑到目的地的学生,等待学习、陪同学习等无效或低效学习的现象非常普遍,个性化教学的新理念在教师遇到全班百十个孩子时,只能“望洋兴叹”了。在集体教学中关注个性发展,是当前教育资源紧缺(教师编制少,班额大)与教育预期过高(每个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接受着合适的教育)时期遇到的突出矛盾。那么,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应如何处理群体学习与个体学习、群体教学与个体教学的关系呢?(1)教师要增强关注好差“两头”学生的意识。“一刀切”教学的背后是教师对学生之间差异的漠视,面向全体学生不等于全体学生齐步走,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承认差异,尊重差异。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后进生以更多的帮助、关心和照

46、顾,为学有余力且对教学有兴趣的学生留下自主探索和发展的空间,鼓励他们更好地发展。教师要把“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2)要增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课外作业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课程内容,有的教学内容是为基础好的学生设置的,有的教学内容可能是为后进学生设置的,好学生已经掌握的就不必再浪费时间。(3)要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由于班级授课制与学生个性化学习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教师要真正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效地面对每一个学生是很难的,因此,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个性化程度,教师必须赋予学生应有的自主权和选择权,允许学生根据

47、自己的实际,自主选择听与不听、做与不做,自主确定学习内容与学习进度。(4)要不断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教学活动逐渐地由学习活动所代替,学生由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要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思维方法,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要积极探索提高教学针对性的策略、途径与方式。尽管在班级授课制的条件下,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有一定的难度,但只要教师勇于转变观念、积极探索,方法和途径总是有的。如教师可告知学习目标、学习内容,让好学生通过阅读、探索去实现学习目标,达到学习要求;教师可借助复式教学的模式,有时面对全班学生进行教学,有时只对特定小组学生进行教学,有时甚至只辅导个别学生;也可以把

48、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开发,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讨论、互教互学来实施教学;还可以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养成寄希望于自己并通过自己努力去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要遵循“立足全体、兼顾个体”的原则,增强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学生陪同学习、等待学习等低效或无效学习的时间,提高教与学的针对性,使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接近或达到个体教学的效果。6.激励与约束的和谐这里的“激励”泛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价值行为的措施,“约束”泛指规范学生行为与控制学生活动范围等措施。通常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

49、表自己的意见,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特别要重视对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进行激励和对学生学习情感态度进行激励。当然,也要教育学生遵守课堂教学纪律和建立必要的课堂教学规范。这两方面都不可或缺,亦不可偏废。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还有很多矛盾要处理,如学科与综合、体验与经验、书本教材与社会教材等。但课堂教学是科学,是艺术,也是技术。课堂教学既要解决理念意识层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具体操作层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坚持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用辩证的观点和思维,深刻认识并妥善处理知识学习与促进发展、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集体教学与关注个性、激励与约束等问题,以积极稳妥的方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尽量避免“钟摆现象”的出现,逐步建立和谐有效的课堂。第一节 活化教材与照本宣科的本质区别“活化教材”,就是“用教材教”,是根据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