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67124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研究结题报告作者:王荣华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102更新时间:12/31/2006 一、课题的提出 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掌握有关的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实现和逐步完善的,它是受多重影响的复合体。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规定着学生个性形成和发展的方向,学生所处的环境和同龄群体对其产生自觉或自发、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一) 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是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

2、力,而实现的前提和途径是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是造就创造性人才的基础。一个健康的富有个性的人不是先天而来的,而是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出来的。学校按照社会需要和教育目标,不仅要组织学生开展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且要通过交往、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中进行着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和审美观的教育。(二)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是学生成才的最重要的内在条件 创造是一种具有高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创造能力,必不可忽略其个性的培养。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的接受者,任何教育影响的效果都以它落在什么样的“心理基础”上为转移。只有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的水平,根据学生的个别特点

3、,采取与之适合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最好的教育效果。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我们选择最适宜的教育方法,实现因材施教,为提高学生知识水平,发展学生品质与个性提供保证。有研究表明,学生形成什么样的个性,例如理想、学习兴趣、克服困难的意志力等一系列的个性品质都强有力地制约着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力发展。由此可见,个性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决定作用。个性的培养与教育必须从小抓起。(三)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研究有助于教师自我形象的重塑 未来社会需要高素质的个性化的人才,而不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机器零部件。没有个性的教师是不可能有个性化的教学,没有个性的教学是培养不出有个性的学生的。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从许

4、多学生身上可以看到他们的老师的个性特征,因此,教师应注意自己的品质修养,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但是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至今还大多以教育权威的架势出现在学生面前,以不平等的原则与学生交往,出现了师生对立,既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又影响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英国学者史都华在分析现代社会的教师角色时指出:在当代价值多元化的社会中,教师不应再以“地位偶像”自居,不能再凭借地位上的优势对学生发号施令,应以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其在知识、技能、社会性、人格情操各方面是一位值得信赖的专业工作者。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首先教师在观念上要有“人”的意识,要清楚地认识学生是个活生生的人,是

5、一个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人,教师要容许学生的特立独行的行为,只要他的行为不违反校规校纪,不带给他人不良的影响。可以说教师在观念上的转变是我们做好这一课题的基础。(四)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是提升办学品位的“阳光工程” 闯出办学新路,开创学校办学特色,是每个学校的追求。学校教育也要注重品牌效应,良好品牌的树立是要靠塑造内在的品质来实现的,而学生的群体形象是学校形象的最外在的表现,也是决定一个学校是否能被群众公认为“优质教育”的根本所在。我校作为一所市常规示范性小学,95课题“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实验与研究”已通过鉴定,具有一定的教科研能力。通过研究,逐步形成一整套学生综合能

6、力培养的小学教育实践模式,探索出一条小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有效途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具有较强科研意识的教师队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保证。这几年我们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绩,我们准备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切实开展丰富多彩的一些系列活动,浓厚校园的文化和教育氛围,架构起人人参加的教育工作立体网络,让每个教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全面塑造学生的良好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素质,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从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特长为突破口,打造我校的教育品牌,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二、关键概念界定(一)因材施教:所谓因材施教就是在共同的培养目标下,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

7、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教学中体现和发展因人施教的素质思想,分阶段改善学生素质结构,促进学生基本素质全面发展和学生个性特长主动发展。(二)个性:所谓个性通常是指个人的智慧、气质、技能、德行等各方面的总和。前苏联心理学家他把个性理解为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品质的总和。本课题中我们对个性的理解主要借鉴了前苏联心理学家对个性的定义。我们认为个性是个体独特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外界刺激并作出相应的反应,然后根据反应的结果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观念,包括他的思想、情感、态度、兴趣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习惯性行为。 (三)特长:它是在个性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张扬优良个性。培养学生的根本

8、目的是发展学生个性,形成创造精神。对于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应积极为他们开辟创造性的学习途径,如组织课外专业学习小组和有关的竞赛活动,多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科的特点,多鼓励学生“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使学生成长为既符合时代共性要求,又具有鲜明个性、创造力和开拓精神的新世纪弄潮儿。 三、理论依据(一)社会环境学理论。社会环境是人的心理、意识的主要源泉。对人的个性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按其范围分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社会环境是指个人所处的并与之发生作用的客观现实中的大群体和各种传播手段。微观社会环境是相对宏观社会环境而言是指一个人所属的家庭、学

9、校、邻居、玩伴等所有与他直接进行交往的人及小群体,即人际关系系统。小群体既是社会对个人影响的调节器,又是个人展示自己个性的舞台。人生活于社会之中,就必然参加一定的群体,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从而进行社会活动。而且在活动中为了顺利地和别人进行合作和竞争,必须不断地根据社会或集体的要求进行自我调节。由此可见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依赖于活动和人际交往。(二)教育学理论。教育学理论认为,教育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主体性是人作为社会活动的本质属性,它包括独立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三个基本特征。独立性即自主性,是对自我的认识和实现自我的不断完善;主动性是对现实的选择,对外界适应的能动性;创造性是对现实的超越。主体

10、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教育的任务,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重素质教育。弘扬人的主体性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而且也是发展学生个性的需要,更是人类自身发展的需要。主体教育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全程参与学习活动过程,把学习活动过程看作主体间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人际交往过程,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要做到心中有“人”,因“人”施教。(三)多元智能理论。美国学者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有八种不同的智能。它们是:1、语言智能。2、数学逻辑智能。3、空间智能。4、音乐智能。5、身体运动智能。6、人际关系智能。7、自我认知智能。8、自然认识智能。每个人拥有这八种智能中的若干种,但是没有谁能

11、够拥有这八种智能的全部。正是每个人所拥有的智能的不同,构成了人与人的差异,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丰富性。每个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和智能结构,就是一个人的特异之处,每一个学生都有权利按照他自己固有天性和禀赋发展自己,展现自己,作为教师我们要尊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他的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而不应该给予与他的天性、禀赋和意愿相抵触的干预。(四)班级社会学理论。班级是一种社会体系,具有个性化功能,它是学校的一个基层单位。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社会化的学习和交往为特征的儿童社会。学生个性的发展在儿童阶段主要是在班级的学习和生活中促成的。(五)班集体建设的理论。马克思说:“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

12、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大集体中才有可能有人人自由。”班级作为一种社会群体,只有创建成为班集体,才能成展示和锻炼学生个性舞台。在班集体中以集体主义精神为纽带,创设积极向上的集体心理氛围,在共同目标引导下共求进步,有助于学生个性动力系统的形成。通过班集体活动,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爱好、特长,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才能发展学生关心他人,善于交往,乐于合作,富于责任心等优良个性品质。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集体生活是儿童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六)新课程相关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改变课堂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13、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地发展。”本课题的研究符合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我们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效

14、地组织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充分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四、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根据学生心理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是教育上的一个普遍规律,它历来为教育们所重视。两千多年前,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和方法。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世界各国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国外早在八十年代就非常重视个性教育研究。日本在全面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提出了尊重个性、发展个性和实行个性教育的原则,主张将这一原则贯穿于教育的各个方面,在教育目的上,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和发展特长,在教学组织上,要求给学生和教育最大限度的自由。前苏联教育改革家主张“个性的民主化”,认

15、为个性的自由发展是教育的目标,认为合作教育应该成为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学。这些理论对本课题研究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五、课题研究的设计(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逐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2、培养学生具有良好个性品质,初步达到以成为“社会人”的标准。3、探索在新课标环境下,能有效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4、根据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特长,促进个性生动活泼、和谐发展。(二)研究原则 在研究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方向性原则:坚持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社会人”为宗旨。 2、自

16、主性原则:自主性学习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核心要素。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不能靠单纯的教化,是要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让他在积极参与各种活动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欣赏,学会反省,从而充分释放其潜能,促使其发展。 3、发展性原则:我们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对过去和现在作全面的分析,更要预测性地揭示学生未来发展的目标,要让学生发挥自己的长处,表现自己的水平,给学生以弹性化、人性化的发展空间。 4、差异性原则: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教师能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教育教学活动方案。在学习和活动过程中保证主体参与的前提下能兼顾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要求,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评价反馈,

17、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信心。(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以经验总结法、文献法、调查法等。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我们采用行动研究法为主,通过学校和班级活动的设计、实践,探索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培养的规律,在做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学实践,课后反思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教研过程,摸索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 2、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和创造力水平,以制订相应的措施进行研究。 3、经验总结法:通过对一些个案的研究和一些教育教学实践的反思,从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总结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方法。 4、文献法:对一些理论有选择地加以运用

18、,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并不断完善该理论。(四)操作要点:1、学科课程中实施分类教学。(1)教学目标: 学科教学中对课程的安排全盘考虑,教学目标体现多元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多层教学目标,顾及到总体学生的发展特点,同时以感性经验、活动体验为支撑,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2)教学内容:对教材作深入分析,根据目标要求和学生差异,可设计基本内容、分类内容、选择内容等不同层面教学内容,使学生自主,主动发展。作业设计富有个性化,可设计必做题,选择题,既顾及全体发展又注重个性发展。(3)教学方式:学科课程中实施研究性学生。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开展质疑问难、指导思维方法、鼓励展示个性、组织合作探讨、重视交流分享

19、等,使学生学会主动探究、自主学习、解决问题,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 (4)教学评价:采用把考试、平时作业,各项活动中的表现以及成果等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合理的评价,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2、贯彻新课程,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选修课的开展实施。设立学科类课程、活动类课程和选修课程三大课程体系。学科类课程是基础,是全体学生的基础要求,主要解决教育中的共性问题;活动类课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将“情境式”、“训练式”、“游戏式”、“讨论法”、“表演法”等教学方法形成综合运用于

20、教学过程中,实现课程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活动提高综合能力;选修课程是根据学生个性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学习课程,培养特长,发展能力。让学生走出校门,进行参观考察实践;学生充分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参加少先队组织,“红十字”组织各项活动;进行劳动服务实践、体验生活实践、科技创造实践等,在实践中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培养特长。3、创设“因材施教”的教育环境。(1)转变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精神、实践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把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作为教学目的。(2)创设良好研究氛围。学校为研究提供物质保证和人源支持,为研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创建实验基地、活动室、各项

21、活动组织等。(五)实施措施:1、组建实验班,实行小班化教学,配备优秀教师,骨干教师担任教学工作,进行课题研究。2、学生个性心理调查。通过家庭、教师了解学生个性特点、基本素质、兴趣特长等多方面内容。3、上实验研讨课,课题组内共同备课,互相听课、评课,共同提高研究水平。力求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结合。4、学习有关理论、方法,运用观察、调查、案例等方法获取资料,积累资料,课题组成员定期进行研讨、交流,拿出阶段性成果。(六)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为期3年,分为三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01年9月至2002年1月)因材施教与促进学生个性特长发展准备阶段2001.9-20021 实践探索阶段2002.2-

22、2004.6总结阶段2005.9-2005.12问卷调查理论学习制订方案开题论证环境优化课堂实践活动开展模式构建个案研究经验交流问卷调查材料整理撰写报告汇编成果反思提高成果鉴定 组织相关教师进行理论学习,为研究的展开作好准备。调查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初步了解学生个性发展水平,制定研究方案。举行开题论证会,进一步修改课题方案。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班集体建设,为学生个性发展搭建舞台。2、实践探索阶段:(2002年2月2004年6月) 以前期学习的理论为指导,以课堂教学和集体活动为重点,收集有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以合作学习和交往教学理论及新课程相关理念为指导,开展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推进学生个性

23、发展研究,尝试与构建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组织开展半日汇报活动和师生类竞赛活动。定期召开班主任和课题组成员工作经验交流会。收集相关资料,及时进行经验总结。在研究的后期对学生的人际关系再次进行调查,以评估研究成果。 3、总结阶段:(2004年6月至2005年12月)对研究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和汇总,撰写研究报告。 对研究的成果进行汇编,形成系列成果。 召开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会。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与主要成效三年来,课题组认真领会课程改革精神,努力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扎扎实实地开展课题实验,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

24、了坚实的基础。课堂实践总结得失总结得失理论学习说 课评 课补 充启 示形成认识(一)认真学习课程理论,转变观念,提高教科研能力。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教科研内涵。从科研素质上进行大幅度提高教师的内涵,增强教师的教科意识,组织教师培训学习是主要途径之一。课题领导小组,认真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相关的教育科研理论知识和课程理论知识,做好教师业务学习的改革工作。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培养,课题领导小组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具体研究的问题,如何备自己的课、新课程引起课堂教学策略的变化、学习方式的变化、教师角色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的变化等方面,请学校骨干教师,围绕主题,进行了专题讲座;同时邀请原区学科专家来校

25、进行学科指导。三年来开展校内培训22次,请专家进行专题指导性培训8次。通过学习、培训、研究、交流等多种途径,建立了一支师德高、业务精、功底硬、作风实、善于创新的优秀教科研教师队伍。同时课题领导小组为课题收集相关的理论资料,供课题组学习参考,提高课题研究的理论水平,促进课题研究健康有序发展。 2、加强培养学校教科研骨干队伍,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首先我们努力提高课题组人员理论素养。我们组织课题组成员广泛阅读理论书籍,吸取营养,并及时将有关课题研究的资料分发给大家。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习制度,课题组有固定的理论学习时间,每位教师每阶段撰写学习理论、学习心得,定期交流检查。其次增强课题研究人员的科研能力

26、。积极组织校内课题研讨活动,指导教师精心选择适宜的科研方法,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再次,增强教师的科研业务能力。认真组织课题组人员外出参加听课学习活动,学习兄弟学校教科研的管理经验,课题组 先后组织研究人员20人次前往常州等地学习。经课题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04年获金阊区教科研先进学校。 (二)课题研究,促使教师素质的提高 教科研是学校不断前进和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教师对教育规律的深入探究,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现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由之路。在新课程的改革中,课题组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培养一支过硬的教师队伍放在首位。围绕本课题的研究,学校继续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论

27、,根据本校实际和教师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科研理论和素质教育理论的学习,不断强化教师教科研合作、创造、求真的意识和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确保教育科研的先进性。通过学习,使我们教师确立了新的教学理念,明确了教改方向;通过学习,使广大逐步掌握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通过学习,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理论学术水平,三年来教师撰写论文100多篇,其中七十多篇分别在全国、省、市、区获奖。有一人获得区学科带头人称号,两人获得区教坛新秀称号,六人获区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二人获区师德先进个人,三人获区优秀班主任和三人获区优秀辅导员称号,在区“双百工程”活动中,我校共有八位教师获奖,其中课题组成员就有七

28、位。教科研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教师整体素质,推动了课堂教学改革的进程,教师由“传授型”、“经验型”逐渐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坚持走教科研之路,才能促进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三)课题研究,课堂教学变革的催化剂没科研的学校,是没有生命力的学校。让理念回归课堂已成为当今课改的重中之重。课题领导小组始终把课堂教学改革作为教育科研的工作重点。在课堂教学中,加大改革力度,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核心,提出了向40分钟要效率的口号,组织教师相互听课、相互评课,建立了“人人上汇报课,人人参与评课,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教课研制度。在实验中,我们把学生分成“优、良、

29、中”三组,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课题组每学期开展“教学汇报课”活动和每月开展了“月研究课”活动。教师观念有所更新,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得到深化,教学效果明显提高。为推进新课程的实施,让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孩子,课题组每学期都举办了面向学生家长的“半日公开课”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教师着眼于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理念,教师的学术水平由“理论实践理论”得以升华,从而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教师获奖情况(个人、学校、团体)时间级别区市省全国1999-20017816322002-2005942154课题前与课题后学校、教师获奖情况对比 (四)课题研究,

30、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教师不仅教书而且要育人。在教学中,课题组的教师始终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实验中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表演和竞赛活动,如:主题班队活动、庆“六一”文艺汇演、校运动会、中高年级作文竞赛、学生各学科作品汇报展、学生电脑键盘操作比赛、学生美术、手工劳动作品评比、时装表演、朗诵、器乐表演、学生民意调查(评你最喜欢的学科与你最喜欢的老师)、踢毽比赛、数学速算和英语词汇比赛、英语字母书写比赛等。在活动中使学生得到锻炼,个性得到发展。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对学生德育教育,能结合各自学科的特点,进行分层教学,做到寓教于乐,并能充分发挥少先队组织、红十字会、

31、军校组织的作用,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综合能力。少先队大队部组织的每周一次的红领巾广播能每年如一日播出,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少先队开展的“诚心”活动和“手拉手”活动,也成了我们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很好的切入口。为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学校开办了少年军校和家长学校。05年10月我校获 市少年军警校会操表演二等奖。本学期我校通过了市家长先进示范学校验收。通过军校训练,锻炼学生的意志。通过家长学校来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家校合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学生获奖情况(个人与团体) 时间级别区市省全国1999-2001487432002-2005791387课题前与课题后学生个人、团体获奖情况对比七、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工作中,让我们感到最困难的是学生优良个性、特长的培养,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家庭,从认识、到要求、到行为都保持一致性。这种思想却很难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作用于学生,促进他们优良个性、特长的形成;教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以适应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包括理论修养、研究能力、总结提炼能力;研究工作还不够完善,没有完全达到预期的目的。理论认识、发展规律的探索和测评工作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文章录入:王荣华责任编辑:王荣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