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8246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2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临床基础教研室文档资料.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5/7,1,前言,温病的发生发展及临床表现具有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理论上确立温病概念和临床上鉴别温病与非温病的主要依据。,掌握共同点,对研究温病发生发展、传遍规律及其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2023/5/7,2,温病的概念,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023/5/7,3,几大要素,病因温邪属性属热,具有温热性质证候特点以发热为主,热象偏重病机特点易化燥伤阴一类急性外感热病,2023/5/7,4,由此可见,温病的定义涵盖了病因、证候及病机特点、所属类型等。化燥乃伤上焦肺胃,伤阴主要是下焦肝肾之阴,二者表现不同,2023/5/7,

2、5,温病与内伤发热性疾病的区别,2023/5/7,6,温病的特点,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四大特性,病程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性,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2023/5/7,7,从外感受,性质属热,温邪,2023/5/7,8,某种邪气往往导致某种温病的发生,如风热邪气会导致风热病、暑湿邪气会导致暑湿病等等。,2023/5/7,9,另外,温热邪气还包括“疠气”和“温毒”之邪。,2023/5/7,10,四大特性,2023/5/7,11,传染性,温邪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他人,这一特性称为传染性。我觉得传染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2023/5/7,12,对传染性需要注意:,1、并不是所有的温病都有

3、传染性,如暑温。2、温病致病的差异性很大。3、温病包括多种急性传染病,但并不是所有的急性传染病都属于温病。,2023/5/7,13,流行性,流行性是指温邪在人群中连续传播,引起程度不等的蔓延、扩散。,2023/5/7,14,流行的类型,大流行小流行暴发散发,2023/5/7,15,决定流行程度和范围的因素,温邪因素人体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2023/5/7,16,季节性,特发或多发于某一季节,就是季节性。,某种季节会产生相应的某种温病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影响造成人体对病邪反应性的差异。,2023/5/7,17,地域性,地理条件和环境的不同,影响了温邪的形成与致病,以及在不同地域,人体

4、的体质状况不同造成疾病的差异。,2023/5/7,18,病程规律性,卫,气,营,血,上焦,中焦,下焦,2023/5/7,19,卫气营血的病机演变规律,涉及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的病机变化。,2023/5/7,20,前期阶段以机体功能失常为主。后期阶段以实质损害为明显,主要是阴津的耗损及重要脏器的损伤。湿热性质的温邪在病变发展过程中,有湿热化燥化火的过程。在卫气分阶段,往往经过湿邪燥化,方可逐渐入营入血。温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病情逐渐加重,病变由实到虚,最终可以导致死亡。少数在恢复期后留有后遗症。,2023/5/7,21,非典型病例,分期往往不明显,感邪轻的,在治疗得当的情况下疾病嘎然而

5、止,感邪重的,可出现越期或重叠穿插,如卫气同病,卫营同病,气营同病等。,2023/5/7,22,临床表现,易化燥伤阴,发热,热象偏重,起病急,传遍快,易内陷生变,2023/5/7,23,化燥伤阴,上焦多伤肺阴:症见口鼻咽喉干燥,干咳无痰或有少许粘痰。中焦多伤胃阴:症见口渴欲饮,食少,舌绛光亮如镜。下焦多伤肝肾之阴:症见低热、身倦、颧赤、手足心热于手足背、舌绛干痿。,2023/5/7,24,湿热性质的温病只有湿热化燥化火,才能导致阴津的耗伤。湿热化燥化火是一个渐变过程,故在病程中往往出现湿热未尽,而阴液已伤的复杂证候。若湿热从寒化,则可伤及人体阳气,这是湿热类温病的一种特殊表现。,2023/5/

6、7,25,内陷生变,病程中易出现斑疹、动风、动血、闭窍等险恶证候。,2023/5/7,26,温病的范围,在中医历代文献中,温病的含义有所不同,所指的范围亦有差别。随着时代的演进,对温病的认识不断深化,温病的范围逐渐扩大,病种逐渐分化,至明清时期温病学说形成,温病的范围已较为广泛。,2023/5/7,27,下列疾病可以划归为温病范围,一: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病。二:具有温病特点的某些非传染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及常见综合征。三: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2023/5/7,28,温病病种的命名主要是根据发病的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而确立的。根据发病季节命名:发于春季的称为春温,发于冬季的称为

7、冬温。根据四时主气命名:风温、暑温、湿温。根据临床特点命名:大头瘟、烂喉痧。结合季节主气命名:秋燥根据流行情况命名:温疫、天行病、时行病。,温病的命名,2023/5/7,29,1、根据病证性质是否兼湿,分为温热与湿热两类。温热类:风温、春温、暑温、秋燥、大头瘟、烂喉痧等 湿热类:湿温、伏暑,2、根据温病发病初起是否有里热见证,分为新感和伏邪两类。新感温病:初起病发于表,以表热证为主,如风温、秋燥等。伏邪温病:初起病发于里,以里热偏重为特点中,如春温、伏暑等。暑温、湿温初起时虽以里证为主,但其临床见证与当时主气的致病特点一致,所以一般仍将其归属于新感温病。,温病的分类,2023/5/7,30,温

8、热类温病与湿热类温病比较,2023/5/7,31,温病与伤寒温病与温疫温病与温毒,温病与相关概念分析,2023/5/7,32,温病与伤寒都是感受外邪引起的疾病,都属于外感病的范畴,二者在概念上有密切的联系,但在病因、感邪途径、病机、证治等方面有很大的区别。,温病与伤寒,2023/5/7,33,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伤寒学派: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内容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温病学派:以研究和阐发温病的证治特点、理法方药为主要内容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2023/5/7,34,伤寒学派认为其“六经”证治理论完全能够指导温病的治疗,主张温病不应另立门户。,

9、温病学派强调温病与伤寒在病因病机上完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伤寒论可以指导治疗外感热病,但远不能治疗温病的所有病证。,2023/5/7,35,对于两个学派的观点应该给予客观、公正的分析、评价。,2023/5/7,36,温病学与伤寒论在学术上是一脉相承,不可分割的,伤寒论是温病学形成的重要基础,温病学又是伤寒论的发展和补充。,2023/5/7,37,概念的联系与区别,伤寒:分广义和狭义。广义伤寒: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感受寒邪而引起的外感热病。(现今其所指范围仅仅是感受寒邪而初起表现为表寒证的外感热病),2023/5/7,38,素问热论篇:“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难经 五十八难:“

10、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2023/5/7,39,伤寒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温病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2023/5/7,40,狭义温病:指发生于春季的一种外感热病。广义温病:指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几乎涵盖了外感热病中除了风寒性质以外的所有病种。,2023/5/7,41,温病包括在广义伤寒范围之内,两者是隶属关系;温病与狭义伤寒,则是外感病中两类性质完全不同的疾病,两者是并列关系。,所属关系,2023/5/7,42,相同点:同属外感病,基本传变规律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实致虚。联系点:伤寒阳明经腑证,相当于温病气分证,都用白虎、承气,但温病扩大了承气范围。温病滋阴法也是在

11、伤寒复脉汤基础上发展而来,如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2023/5/7,43,证因脉治之区别,2023/5/7,44,2023/5/7,45,温病与温疫,温疫是温病学中具有特定含义的一个病名,与温病在概念上有密切的联系和区别。,2023/5/7,46,几种观点:,1.温病、温疫同病异名。2.温病、温疫各不相同。3.温病发生流行即为温疫。4.温疫为温病变证。,2023/5/7,47,1.温病、温疫同病异名,以明代医家吴又可为代表。“夫温者热之始,热者温之终,温热首尾一体,故又为热病即温病也。又名疫者,以其延门阖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2023/5/7,48,2.温病、温疫各不相同,以清

12、代医家陆九芝为代表:“温为温病,热为热病与瘟疫辨者无他,盖即辨传染不传染耳!”,2023/5/7,49,3.温病发生流行即为温疫,如喻嘉言所说湿温病,虽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但只有当它发病后表现出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才能称为疫疠即温疫;如果是散在发生,没有 引起传染和流行,则不能称为温疫,仍称为湿温。,2023/5/7,50,4.温疫为温病变证,晋代王叔和说:“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更遇温气,变为温疫。”,2023/5/7,51,以上认识都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温病包括了多种急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非感染性的发热性疾病。,2023/5/7,52,温疫,1.概念:温疫是指温病种具有强烈传染性

13、并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属于温病范围。2.病因:特异性致病因子“疠气”。3.发病:取决于人体正气的强弱。,4.病机特点:湿热疫病机是初起邪从口鼻而入,首犯膜原,继则向内传,多表现为阳明病。暑热疫特点是初起即见火毒炽盛,伴见太阳表证。5.温疫证治:逐邪为第一要义。疫疹一得指出暑热疫应该用清热解毒之法。,2023/5/7,53,温病与温毒,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既有区别又有联系。,2023/5/7,54,温毒即是一种病名(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也是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2023/5/7,55,古代医家对温毒概念的一些认识,晋代王叔和伤寒例中最早记载温毒之名。“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更

14、遇温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2023/5/7,56,宋代郭雍指出,温毒一病,即非伤寒,又非温病,其发生是在冬季先感受不正之毒,又感受寒邪,毒为寒所折,不得出入,郁于内而外发。,2023/5/7,57,现代医家的三种认识,指春温发斑。指温邪热毒病证之概称。指赤癍、丹疹类疾病。,2023/5/7,58,温毒的概念,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临床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即除了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2023/5/7,59,温毒的范围,温毒包括了多种温热疾病,如大头瘟、烂喉痧、痄腮等。温毒并非单纯一种疾病,而是包括了多种具有“毒”的特殊表现温病的统称。,2023/5/7,60,温病与温毒在概念上的联系,温病是外感热病的总称,温毒是具有显著温热特点的一类疾病,隶属于温病的范围,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2023/5/7,61,作业题,1.如何从概念上弄清楚温病与伤寒的关系?2.你对温病学派和伤寒学派的争论是如何看待的。3.温疫与温毒在概念上有什么特定含义?它们与温病有何联系与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