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8252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223 大小:1.8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23页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23页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23页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23页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概论藏象文档资料.ppt(2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 点1、藏象、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2、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3、五脏六腑、奇恒之腑各自的生理功能4、脏腑之间的关系5、五脏与形体、官窍、五志、五液之间的关系,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含义(一)藏象的含义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 藏:贮藏、深藏;内脏 藏象 不可见 藏于内的脏腑精气表现于外 的生理、病理现象 象:形象、现象、征象 可见,(二)藏象学说的含义 是通过对人体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研究人体各脏腑、形体官窍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自然界关系的学说。古代医学研究人体,主要依据是人体内外的整体统一性,以“见外而知内”的方法,通过观察人体外部象征来推测人体内部情况。这一独特方

2、法,与现代医学截然不同。,藏象,突出的是“象”,以象测“藏”。藏象学说中的脏腑名称虽与现代医学的脏器名称相同,但生理、病理含义却不尽完全相同。藏象学说中一个脏腑的生理,可能包含西医解剖学中几个脏器的生理功能;而西医解剖学中一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亦可能分散在藏象学的某几个脏腑功能中。藏象学说中的脏腑,不单纯是一个解剖学概念,往往是人体某一系统生理与病理的综合概念。,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而脏腑又是核心之核心。藏象学说的基本特点: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从整体观出发:认为人体是以心为主宰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以精气血津液为物质基础通过经络沟通形体官窍,形成五大功能系统。,(三)藏象学说的形成基于古代的

3、解剖知识,对生理病理现象的观察及长期反复的医疗实践、临床验证三方面(以后二者为重),三、藏象学说的基本内容 从广义而言,藏象包括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等在内。脏腑是其学说的核心内容,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道路,将人体内外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而精气血津液是生命的物质基础。由于脏腑是处于中心环节的重要器官,所以我们习惯以脏腑为重点讨论藏象,这是狭义的。但决不意味脏腑就等于藏象。因经络、气血津液另篇介绍,故此篇论藏象以脏腑为主。,四、脏腑的分类及其主要区别,几个问题的解释:五脏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实”;六腑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满”。泻:宣泻、外泄满:精气盈满 实:水谷充实意义:指二者不同的运动特点

4、。,五脏:贮藏精气(气血津液精),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不得外泄,应时刻保持盈满。不似六腑充实水谷,呈现时满时虚的流通状态贵在藏,六腑:受纳水谷、吸收精华、排泄糟粕,不得久留,应时刻保持流通、有入有出、时满时虚。不似五脏藏精,时刻处于盈满状态贵在通 奇恒之腑 形态似腑中空 异于寻常之腑 功能似脏藏精 注:关于胆为奇恒之腑注:关于胆为奇恒之腑,胆既为六腑之一,也为奇恒之腑原因:六腑总的功能特点是“传化物而不藏”,胆贮藏的胆汁以助消化食物,间接 参与 传化水谷的过程,故属六腑之一。但胆并不直接接受水谷,也不直接传化糟粕,所藏胆汁为精汁,由肝气所化,又具“藏精气”的作用,六腑之中唯其藏而不泻

5、,故又属奇恒之腑。,重点回顾:1、藏象与藏象学说的含义2、脏腑的分类及区别3、五脏“满而不实”,六脏“实而不满”4、奇恒之腑含义,胆为奇恒之腑之一,复习思考1、谈谈“藏象”的含义?中医研究人体有何特点?2、脏腑分几类?如何从形态与功能上区别?3、何为“奇恒之腑”?4、解释“满而不实,实而不满”?,第一节 五 脏 素问六节藏象论强调:人以五脏为本。心(心包络)(概述)心,五脏中最重要的器官,主宰全身。内经谓之“君主之官”。难经已对心脏的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有了一定认识。心居于胸腔之内,膈膜之上,两肺之中,外有心包护卫。心主要功能是主血脉和藏神,全赖心的气、血、阴、阳共同作用完成其功能。心的生理特点

6、 生命之本;为火脏、喜动恶热;为阳中之阳,以阳气为用,通于夏气。,一、心的主要生理功能(一)心主血脉含 义主:主持 血:血液,脉中的内容物。脉:指血液运行的管道 心主血脉,含主血液和主血脉两个方面。即指心具有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不息以营养全身的作用。,心为何能主血脉原因之一:形态结构上:心与血管相连,形成一个密闭系统。原因之二: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之动力。心气心脏的搏动心气鼓动心脏不停搏动,推动血液循着血脉沿一定方向循行,循环不已。古人云:“人心动,则血行于诸经”。,心主血脉的三个基本条件1、心气充沛心气心动血液运行2、心血充盈 使足够的血量流入血脉心血充盈 心气的活动得到心血的供养 与补充,不

7、致衰竭,3、脉道通利 约束血液运行,使之不得溢出脉道通利 保持通畅,血行不致阻遏 心主血脉,上述三方面缺一不可,然以心气充沛起主导作用。,心主血脉功能正常与否的外在表现重点从面色、舌色、脉象、胸部感觉四方面来判断 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荣润正 常生理表现 脉象和缓有力,胸部舒畅,心血亏虚面白无华、舌淡 白、脉细无力等 反常病理表现 心火偏旺面赤舌红,脉 数等 心血瘀阻面色晦暗,舌 色青紫,胸前 闷痛、脉涩不 利等,(二)心藏神 含义 中医所言“神”,有着广泛的含义,一般而言,主要有如下三种:1、神,神秘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虽不可测度,却决定着自然变化的规律,内经谓之“神机”。2、指整个

8、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一般称之为广义之神(如视觉、听觉、感觉、动作等)。,3、指人的精神活动,含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一般称之为狭义的神。神是有物质基础的,它的来源与生命一样,来自于父母双方精气的媾合。传统的认识,人们把心所主的神释为现代意义的精神,即狭义之神,又谓之“神志”,心有主宰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属于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心主神的作用与表现 任 物 任:担任、接受 物:事物 心具有接受、分析并处理客观事物或信息、从而进行意识思维和情志活动的功能对外界事物的反映(脑的功能),正常精神振奋、头脑清晰、思维表现 敏捷、反映灵敏、处事迅速 反常失眠、多梦、神志不宁、甚 则谵

9、妄或反映迟钝、精神萎 靡、甚则昏迷等主宰人体生命活动 心之所以能主宰生命活动与心主神密不可分。,这种神具有调控全身各方面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作用,人之视、听、知觉、动作无不受其支配,人之各脏腑、百骸皆听命于心,使之成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人体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进行协调统一的正常生命活动。,心主神的物质基础 血液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心之所以藏神是建立在心主血脉基础上的,以此为前提。心主血脉与心主神二者相互影响 心神必须得到心血的濡养心血充关系 足,心神得养 心主血脉的功能受心神调节支配 心主血脉例:失血过多,出现精神疲倦甚则昏迷精神紧张,血流加速,心跳加快,二、心与五体、五窍、五液、五志的关系

10、解释 五体:体、形体 皮脉筋肉骨人身的形体组织 五窍:窍、孔窍 五液:汗、泪、唾、涕、涎五种分泌液 五志:喜、怒、忧(悲)、思、恐(惊)五种情志活动,(一)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合:内外相合,五脏在内,外合五体。华:光彩、光华、精华,五脏在内,其华在外。心合脉全身血脉皆属于心。,组织结构上:心与脉直接相连、息息相通,构成一个密闭的血液循 环系统 心与脉 心气推动血液运行,为 血行之动力 生理功能上 心气约束血液行于脉 中,沿一定轨道运行 心与脉的关系,实际上离不开气血,其 正常与否最易 从脉搏上反映。,心气不足,脉动无力而显虚弱心之功能异常 心血瘀阻,血运不畅,脉涩结代 心火亢盛,血流加速,脉

11、数 其华在面 心之气血上荣于面,其精华可以表现于面部。反之,面部的色泽变化,最能反映心之气血盛衰、盈亏。机理:心主血脉,而面部为血脉极丰富之处。表现:心血充足面色红润 心血不足面色苍白无华,(二)心开窍于舌 开窍有相互联系的意思 司 味 觉舌之功能 调节语言,结构上:心之别络系于舌本,经络沟通 心之气血上荣于舌(舌体血管丰富),以保持其功能正常 功能上 心功能正常舌体红润、柔软灵活、语言流利、味觉灵敏 心与舌 心神调控着舌的运动以表述语言、司味觉 心之气血不足舌质淡白 表现上 心之阳气不足舌淡白胖嫩 心火上炎口舌生疮 心功能失常 心血瘀阻舌质紫暗 心神失常舌卷、舌强、语謇或失语古有“舌为心之苗

12、”之说。,(三)心在液为汗 汗:是人体阴液发散于肌表的部分,是阳气蒸化津液的结果汗由津液转化而来。血液与津液:渗入血管,组成或补充 血 津液 水分渗出脉外 补充 二者相互渗透“津血同源”,津液是血液的组成部分,结论:汗由津液所化,津液又是血液的组成部分,汗与血液均与津液有关,故有“汗血同源”之说,而血又为心所主,故又有“汗为心之液”之说。,临床实际:汗出过多,伤津液、耗心气心悸、气短、神疲、甚则肢冷、亡阳。出血过多,伤津液口喝、便秘、肌肤干燥。心之气血不足引起病理性汗症 心气虚自汗(表卫不固)汗出 心阴虚盗汗(阴不摄阳),(四)心在志为喜 志情志活动,人有“五志”、“七情”古人将五志分属于五脏

13、,说明五志是五脏活动的表现,是五脏功能的一个部分,是建立在五脏之气基础上的,是五脏对外界事物作出的反应,是人体正常的情志变化。五志中,心之志为喜 心脏功能正常,气血充足欣喜、正常 乐观、愉悦的情绪 正常的喜乐意志调畅,使人气血 调畅、血脉流通,心气不足易悲、时欲哭 心之功能失常 情志改变 心气实狂、笑不休反常 轻则失眠 过度喜乐,心气涣散 重则发狂,(五)心与夏气相通应,含义:自然界夏季以炎热为主,人体则心为火脏而阳气最盛。同气相求,夏季与心相通应 人体的阳气随自然界阴阳的升降而发生周期性变化生理意义 心之阳气在夏季最为旺盛 心阳虚衰夏季缓解 病理意义 阴虚阳盛之体的心脏病和情志病,夏季加重

14、治疗上:提出“冬病夏治”,附 心包络简称“心包”,又称“膻中”、“心主”解剖:心脏外面的包膜功能:保护心脏、代心行令臣使之官病变:外邪侵袭于心时,代心受邪例: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狂 痰浊蒙蔽心包神昏模糊、意识障碍注:因心包附于心,在生理上没有独立意义,其所表现的病变与心相一致,辨证治疗也从心论治,故一般不单独而立论。,重点回顾: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3个必备要素 心藏神:为生命活动的主宰、主人的精 神、意识、思维活动,以血为 物质基础心 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全身血脉属于心,心之气血盈亏显现于面 开窍于舌:心之别络系于舌,舌为心之苗 在液为汗:汗为津液所化、津液与血同 源、血为心所主“

15、汗为心之液”在志为喜:心之功能正常,表现为喜的 情绪变化,复习思考1、心的主要功能有哪两方面?心与体、窍、液、志的关系如何?2、心主血脉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心主神志的前提是什么?3、什么是心包络,其功能是什么?4、谈谈神的含义?5、何为“血汗同源”?,肺 肺,内经谓之“相傅之官”肺居胸腔内,居横膈之上,左右各一,呈蜂窠状,上连气管、通喉咙、开窍于鼻。肺居于人体脏腑最高位,并与心同居胸中,覆心之上以维护之,犹如两叶下垂,形如华盖,故称“肺为华盖”,也确立了相傅之地位。47 五脏之中,唯肺通过鼻、皮毛与外界相通,易被外邪侵犯,不耐寒热,故又有“肺为娇脏”之称。,肺主要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

16、通调水道、朝百脉。肺的生理特点:气之本;娇柔脆弱;清肃下降;为阳中之阴,通于秋气。肺之经脉属手太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为表里。,一、肺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肺主气司呼吸含 义指肺有主持人体气的功能。内含两个方面:呼吸之气气体交换肺主气 一身之气机体动力,肺主呼吸之气 肺具有主呼吸的作用,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出体内浊气(CO2)肺的呼吸 吐故纳新,维持生命活动 吸入自然界之清气(O2)肺主一身之气 肺具有主持、调节全身各脏腑组织之气的作用.(体现以下两方面),1、宗气的生成与肺有关 肺吸入的清气 相互结合 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 宗气生成后,赖肺气宣发输布,布散全身推动人体生命活动 激发五脏六腑

17、的功能活动。,2、肺对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具有调节作用 呼气之升、出肺 呼吸均匀全身气机升降 出入运动正常、有节有序 吸气之降、入,主呼吸之气与主一身之气的关系 呼吸之气均匀调和 一身之气调畅相辅相成 人身之气机调畅 呼吸节律规整肺主气、司呼吸的表现 气道通畅 功能正常 呼吸均匀 肢温声洪,肺气壅实 肺气上 逆 喘、咳 呼吸功能下降呼吸困难、功能失常 气短而喘 宗气生成障碍脏腑功能 肺气不足 活动力下降(呼吸无力、少 气、神疲、语言低微等)呼吸功能丧失清不吸、浊不呼宗气不生死亡,(二)肺主宣发和肃降 宣发和肃降是肺气运动的两种不同形式 肺主宣发 宣发:宣布、发散,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布散的功

18、能(气之升)肺气的宣发包括三方面内容,将浊气排出体外,参与气体交换 1、肺之气化,通过鼻孔、腠理、皮毛 将水液蒸发于体表或外出为汗肺主宣发 肌 腠 皮毛 2、肺之推动,水谷精气和津液布散全身,外达皮毛,温润 3、宣发卫气于体表、调节毛孔开合,抵御外邪侵袭 耳目 口鼻 宣发失常:呼吸不利、胸闷、咳喘、鼻塞、喷嚏、无汗或易感冒等肺气不宣肺主肃降 肃降:清肃下降。指肺气向下的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气之降),肺气的肃降包括四方面内容 吸入自然界清气,令其向内向 下 收敛而降,将吸入之气下达于肾。将吸入的清气和由脾转输至肺的 津液和水谷精气向下布散 肺主肃降 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吸道 的通畅

19、(肺虚如蜂窠,不容杂物)有利于水液下输于肾与膀胱及大 肠腑气畅通。,人体脏腑气的活动规律,在上者以降为顺,在下者以升为和,肺居胸中,于脏腑最上部,故其气以下降为顺。肃降失常:呼吸短促或表浅、咳痰等肺失肃降 宣发与肃降的关系 是肺气的双向运动,二者是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两 种运动形式,不可分割。,一升一降 呼吸运动 维持气体交换 一出一入 向上向外 宣发肃降 布散精气 全身各处,无所不至(气的升降运动)向下向内 上从皮毛而出为汗 水液代谢 水液恒定状态 下从肾与膀胱而出为尿病变 二者常同时出现,相互影响肺失宣降,(三)肺主通调水道指肺对人体水液代谢具有推动和调节的作用。水液中的精微布散全身 宣发

20、 余液由汗孔排出体外 汗 部分由呼吸排出 水气 肺主 水道通调 水液代谢正常 上焦水液不断下达肾与膀胱 肃降 余液由膀胱排出体外尿 部分从粪便排出 可见,人体废水排泄的途径为:尿、汗、呼吸与大便,而这些均与肺气宣降有关。故有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之说。,肺气宣降 水道通调,水液代谢正常进行。表现 肺失宣降 水道不调,水液代谢失常,引 发 痰 饮、水肿等病。中医有“上窍不通,下窍不泄”之说。治疗水肿,可以“宣肺利水”。,(四)肺朝百脉 血液由肺气推动,从肺开始,沿经脉流 向全身(肺朝百脉)肺朝百脉 全身的血液,通过经脉而流向于肺,汇 聚于此(百脉朝肺)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经脉而聚汇于肺,经

21、肺呼吸进行气体交换,然后再敷布于全身。实际上,肺与全身脉管的联系,还得通过心这一中间环节,故“肺朝百脉”的理论变化形式便是“辅心行血”,说明肺与心的关系,气与血的关系。,总结 古人将肺的上述功能总结为“治节”二字。治:治与乱相对而言,通过治达到有序状态。节:调节,通过调节使事物运动有规律 肺主治节,表明肺具有管理职能,使人体功能维持一种和谐有序,使生命呈现节律性和周期性生命的完善型式 肺居高临下管理一身,如相辅主主宰一国,故谓之“治节”。,呼吸有节奏地运动 气机有规律地升降故人身 皆与肺气的治节有关 血液有序地运行 水液代谢的恒定,二、肺与形体、官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一)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22、 皮毛:是人体最浅表、外围的一层,是人体抵御外邪的屏障。肌表固密 肺气宣发敷布精气以充养皮毛 毫毛光泽滋润 肺合皮毛 调节汗孔开合,恒定体温 肺气宣布卫气于皮毛 适应气候变化,抵御外邪 参与呼吸,排出浊气(汗 孔气门),肺主皮毛功能失常:皮毛失常,卫外功能低下易感冒 皮毛憔悴,稀疏、枯槁如:肺气虚弱 开多合少,或但开不合 多汗 汗孔开合失司 合多开少,或但合不 开汗少、无汗外邪从皮毛至肺恶寒、发热、鼻塞等。一部分皮肤病可从肺论治。,(二)肺开窍于鼻 肺主呼吸、而鼻是气体出入的通道、并主嗅觉 鼻窍通畅,呼吸通利如:肺气调和 嗅觉灵敏 鼻与外界相通,为外邪犯肺的门户 鼻塞外邪犯肺、肺气失宣 嗅觉失

23、灵,(三)肺在液为涕 涕出于鼻,鼻为肺窍,故涕为肺之液。常态:涕由津液所化,可润泽鼻腔(但不外流)病态:涕的变化可反映肺之病变,以助辨病性 肺热鼻流黄浊涕 肺寒鼻流清涕 反常 肺燥鼻干 肺络伤鼻衄 故鼻之病变,多从肺论治,(四)肺在志为悲(忧)悲:悲哀的情绪表现自外而来,由外来可引起伤心哀痛的事物刺激引起 忧:发愁、过虑自内而发,是对某种不良刺激因素先有所了解,忧心忡忡。常态:是肺的功能所发应的情志变化。肺本身功能失调,机体对外来非良性 刺激的耐受力下降易产生悲忧 的情绪。反常 悲忧过度,易耗伤肺气,使肺气消散“悲则气消”精神不振,消沉,少 气懒言等。,补:肺与喉喉也为肺呼吸之门户、又是发音的

24、器官。喉之通气与发音直接与肺气相关,重点回顾 主气、司呼吸 主呼吸之气吸清呼浊、气体交换 主一身之气调理全身之气(宗气)呼出浊气 宣发 布散精气于全身 肺 宣发卫气(主治节)主宣发、肃降 吸入清气 肃降 向下布散精气 水液下降 通调水道:推动水液代谢 宣发水精布散 余液由汗排出 肃降水液降于肾,膀胱余液 由尿排出 朝百脉:为气血运行的起始点,复习思考:1肺的主要功能有哪些?2肺主气包括哪两方面?二者关系如何?3肺主宣发与肃降的含义和形式?4肺如何行使“通调水道”的功能?5解释“肺朝百脉”“肺主治节”?,脾 脾,内经谓之“仓廪之官”。脾居于中焦,膈之下的左侧,难经对其解剖形态已有认识。脾的生理功

25、能是主运化、升清和统摄血液。脾的特性是五行属土,喜燥恶湿,易壅滞,其性属阴,通于长夏之气。脾是五脏中极其重要的内脏,取决于它的运化功能,后人谓之“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属足太阴经,与足阳明胃经相为表里。,一、脾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脾主运化 含义 运运输、运送;化消化、吸收 指脾具有主管水谷的消化、吸收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全身的功能。运化包括二方面内容 运化水谷 指脾对于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输布过程。,腐熟 分清别浊 食物入胃 小肠“清”者由脾吸收 初步消化 进一步消化 消化、吸收食物变为精微(化)脾主运化 五脏六腑 转运 输送水谷精微布散全身 四肢骨骼(运)皮毛筋肉表现 脾的上述功能正常,

26、习惯称之为“脾气健运”(运化能力强,化生精气血津液,人体得以充分营养),脾的上述功能减退,称为“脾失健运”(运化、吸收、转输能力下降,食欲不振、腹胀、倦怠、消瘦等,甚则气血虚弱)。“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水谷精微转化为气血,故成为人体气血之来源 脾气健运,血源不竭,不断生化;脾失健运,血源亏乏,生化障碍血虚、贫血,“后天之本”因为脾为气血生化之源,是人体营养物质产生的根本,李东垣以重视脾胃而成为“补土派”;明李中梓将脾称为“后天之本”;中医养生防病尤重保护脾胃之气。运化水湿 指脾对摄入的水液同样具有吸收、转输、布散的作用,从而参与人体水液代谢。,宣发水液布散全身,以滋润 上输于肺 和濡养 肃降水

27、液转输肾、膀胱 脾位于中焦,在水液代谢中起着枢纽作用,古人谓之“中流砥柱”。病变 脾失健运、水停不运湿邪,引发痰饮、泄泻、水肿等病症。治疗:可“健脾利水”。注:运化谷食、水液的同步进行,可分不可离。,升清,饮水入胃 经脾吸收,(二)脾主升清 含义升: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清: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 升清是指精微物质的上升与输布,是脾运动功能的表现形式:脾主升升清气机升降 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主降降浊,表现 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再通过心肺脾气主升 作用化生气血,以养全身 依托脾气之升,维持内脏的固定位置上述功能失常:上神疲、头晕乏力,脾不升清,水谷不运,精微 耳目失聪不能吸收和上输,气

28、血生化无 中腹胀、腹泻 源,内脏位置不能维持 下久泄脱肛、内脏下 垂(脾气下陷),(三)脾主统血 含义 统:统摄、控制、管辖 脾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管之外的功能。行使此功能,要依赖脾气的作用,气具有固摄的能力。,脾生血与脾统血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气血,为气血之源。气旺气的固摄作用强、气能摄血气血充盈 血行正常 血旺血液中的各种营养成份充足,血液自固,结论:脾之统血是以脾生血为基础的。反常 血亏血液中营养成份减气血生化不足 少,血液不能自 固 血不归经 气虚不能摄血 溢于脉外 出血(便血、崩漏、衄血、紫瘢等)对气虚不能摄血引起出血的病变,谓之“脾不统血”,对此,中医有“健

29、脾益气摄血”方法治疗。,二、脾与形体、官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一)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其华在唇 脾主肌肉、四肢 指人体肌肉的丰满健壮和四肢的正常活动,皆与脾的运化功能有关。脾主运化,化生气血,脾之运化机能旺盛,营养物质输送全身和四肢肌肉。,表现 肌肉丰满健壮 脾气健运 四肢活动有力 肌肉削瘦,四肢乏力 脾气不运 肌肉萎缩,四肢不用 古人:“四肢为脾之外候”“脾病而四肢不用”,其华在唇 口唇由肌肉组成,且血管丰富,也有赖脾气化生气血以营养。脾气健运、气血充足口唇红润 脾失健运、气血衰少口唇淡而无华、甚则萎黄,(二)脾开窍于口口:饮食口味,食欲 结构:口腔为消化道之开端脾与口 功能:口接纳食物,是

30、人体消化过程的第一步 经络:脾之经络上连舌本,散舌下(味觉)脾气健运食欲旺盛,口味也好 脾失健运食欲不振,口味异常(淡而无味)湿邪困脾口腻,口甜,(三)脾在液为涎 涎:唾液中较清稀者,具保护口腔粘膜,润泽口腔,助于消化的作用。涎出于口,口为脾之窍,故涎虽出于口实乃脾之液。涎由口腔分泌以助食物咀嚼和促进食物消化。,(四)脾在志为思 脾化生之气血上升于脑,脑得其养思路敏捷,聪明智慧 气血之源不足,不能上升于脑,脑失 所养头晕目眩、健忘反常 过度思虑,所思不遂,影响脾气运行 而郁结不思食或食不知味,脘腹胀满(思伤脾),补充:脾喜燥恶湿的特性1、脾,五行中属土,湿属土,与脾相应,故湿气通于脾。2、脾虽

31、运化水湿,但水湿过多,必然加重其负担,使其功能发生障碍。3、脾所恶之湿为“邪湿”(气候、居处、饮食等因素所致)而非正常能助土气之湿。结论:湿邪易伤脾,脾虚则生湿,故“脾恶湿”。,关键取决于脾自身的运化能力。反常:脾不运化,内湿乃生 脾被湿困 头身重、胸腹 满闷 大便溏,舌苔腻等邪湿伤脾 中医治疗脾之湿证:选用燥湿、利湿之法以助脾运。,重点回顾 运化水谷 主运化 运化水湿 水谷精气上输于肺 脾 主升清 维持脏器位置 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在血脉中运行 喜燥恶湿:湿邪伤人,最易犯脾,复习思考:1、脾的主要功能有哪些?2、脾主运化包括哪二方面?3、脾主升清的内容是什么?4、脾主统血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

32、脾能统血?5、脾的特性是什么?,肝 肝,内经谓之“将军之官”。肝位于右胁下,胆附于肝。肝的生理功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肝的特性是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脏,体阴而阳用。其性刚(刚脏)、主升主动、易升发太过,通于春气。肝属足厥阴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一、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一)肝主疏泄 含义 疏:疏导、开通;泄:发泄、发散 指肝具有维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疏泄”一词源于内经,后世明确提出肝主疏泄的是朱丹溪,他在格致余论中言“司疏泄者肝也”。,肝主疏泄产生的基础肝在五行中属木、风、春,为风木之脏,故而具有喜条达伸展、恶抑郁的特性。肝主疏泄反映了其主升、主动、主散的生理特点。

33、肝之疏泄是保持肝脏自身功能正常及其他脏腑正常活动的重要条件,人身气机的运动,除肺之治节外,与肝之疏泄也关系甚密。,肝主疏泄的作用表现:1、调畅气机(肝主疏泄最基本的生理作用)气机:气的运动,具体体现于人体脏腑器官的活动。气机的运动升降出入肝气升发、条达、舒畅,可以调节气机的升降出入,使之平衡协调,人身脏腑之气各行其职。气机调畅与否是判断肝之疏泄正常与异常的标准。,肝之疏泄失常:肝气逆头目胀痛、面红目赤,易怒 气逼血升吐血、呕血 疏泄太过:肝气呈亢奋状态 升发太过 肝气上逆 肝木乘土胃痛、泛酸、噁呕 肝失疏泄 气血郁上中风倒地 情志抑郁闷闷不乐、多疑、欲哭 疏泄不及:肝气呈抑郁状态 气郁血滞癥积

34、、肿块、痛经、闭 升发不及 肝气郁结 经 脾气壅滞不思食、腹胀满、腹泻 注:肝在病变中易表现为疏泄升发太过,而阳气亢盛,易于动风。,2、调畅情志 中医学认为,人的精神情志活动,除由心主宰外,尚与肝密切相关。因为,人的正常精神情志活动是以气机调畅、气血和平为基本条件的。调畅气机 肝主疏泄 心情开朗、舒畅 血行通畅,肝气郁结(不及)心情抑郁、悲忧欲哭,多疑善虑肝失疏泄 肝气上逆(太过)性情急躁易怒 肝火亢盛(太过)暴怒,面红目赤 反之,外界因素导致的情志异常,尤其是大怒或情绪过度压抑,也常使肝之疏泄失常,引发肝的病变。中医治疗情志病每每从调肝入手逍遥散,3、促进消化消化是脾胃的功能,取决于脾胃的升

35、清与降浊。水谷精气上归于心肺肝主疏泄 促进脾气上升,气机调畅 协助胃气下降 水谷浊气下达小肠、大肠 促进胆汁分泌、排泄 注入小肠以助消化 故肝之疏泄正常,是保证脾胃消化功能正常的重要条件。,肝气犯脾,脾气不升上为眩晕、下为飧泄肝失疏泄,木旺乘土,升降失常 肝气犯胃,胃气不降嗳气、呕逆、脘腹胀满 肝气郁结,胆汁分泌失常胁下痛、口苦、纳食不化、黄疸、腹泻,4、疏通气血津液 促进血行:血之运行赖气之推动,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肝主疏泄以气为用,司人体气机畅达,故直接影响到血的运行。胸胁、乳房、少腹胀痛 血行不畅,甚则成瘀 肝失疏泄 妇女月经不调、痛经或癥积肿块 气郁化火,或升泄太过,逼血妄行出血证

36、、中风证 促进津液输布:肝之疏泄可调畅脏腑气机(肺脾肾),气化有权,津液通达全身。肝失疏泄,气机不利,气滞水停,水液潴留 酿聚成痰或发为水肿。,5、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 男子排精 精的闭藏在于肾,而精液的溢泻则由肝疏泄功能以控制调节。另,肝经绕阴器,也为调控精液之原由之一。肝气疏泄条达,精窍启闭有常,精液藏泄适度。气机郁结,精关失启精少或不射肝气失于疏泄 疏泄太过,肝火亢盛,精关失闭遗精、早泄,女子月经 血海女子月经与冲、任二脉相关 主胞胎足厥阴肝经与冲任二脉相互沟通,肝藏血、血液充盈 冲脉盛满正常 月经正常、胎孕有期 肝主疏泄、肝气条达 任脉通利 反常:肝血亏虚或肝失疏泄 冲任亏虚或失于通

37、利 月经失调。古有“女子以肝为先天”之说。,(二)肝主藏血 含义 藏:包含贮藏与调节两种含义 指肝具有贮藏和调节血量的功能 作用表现 1、贮藏血液 肝脏本身储备大量血液,以供机体需要肝贮存血液 肝所藏之血营养自身,保持肝体柔和,制约肝之阳气,使其不致升发太过 肝有“血库”、“血室”、“血海”等称。,有“肝体阴而阳用”之说,在病变中易阴血虚而阳气亢。病变:肝贮存血量不足 肝血虚,机体各部失血之养肝藏血功能减退 不能制约肝阳 肝气(阳)升发太过 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等,2、调节血量 肝具有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分配(特别是外周血量)的作用。人体各部分血液量,随人体活动、情绪变化或气候环境等因素

38、影响,可进行自我调节。当机体活动剧烈或情绪激动时 肝能将所藏血液向外周输布,以供机体需要肝调节血量 当人体安静休息或情绪稳定时 机体外部血液需求量减少,相对多余的血液藏 于肝 肝调节血量,是在它贮藏血液、疏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完成的。,3、收摄血液藏,本身就具有约束、固摄之义。故藏血也包含收摄血液的作用。古代医家指出“其职主藏血而摄血”,“肝虚不能摄血也”。肝之摄血功能失常各种出血(呕血、吐血、崩漏等)在治疗上,古代医学专立调肝法治之(以养肝为主),肝藏血与肝主疏泄的关系:藏血属阴 疏泄属阳 肝既为藏血之体,又以阳气为用,主升主动“体阴而阳用”的说法即由此而得,可以说这二个功能的关系即为气与血的

39、关系,也为阴与阳的关系。,概括而言:肝主疏泄,气机条畅,血随气行亦畅通无阻二者关系 肝主藏血,血液充足,肝体得养,疏泄方能正常发挥反常:不及肝郁气滞致瘀血(胁痛、肿块,闭经)肝气失于疏泄 太过肝气逆乱致藏血不固(出血)肝血不足,肝体失养,阴不制阳 疏泄太过或肝上亢。古人总结肝之气、血、阴、阳病变,有“肝阴肝血常不足,肝气肝阳常有余”之说。,二、肝与形体、官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一)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筋:即筋膜(包括肌腱、韧带)、附着于骨和关节,是联络关节肌肉、专司运动的组织。爪:爪甲,筋之延续“筋之余”。肝主筋 肝血充盛,滋养筋膜,筋得所养才能收缩有力、弛张正常、运动自如。中医将肝称作“

40、罢极之本”,即从筋与血的关系出发而提出的,,罢:音义同疲 罢极:通俗的解释为“疲劳”其意:肝藏血、血养筋、筋得所养,约束骨骼、滑利关节、伸缩自如,能耐受疲劳,是人体运动机能的根本。其华在爪 指肝之精华外显于爪甲,爪甲也赖肝血濡养。临床视爪甲之荣枯可知肝之功能正常与否,故望爪甲对判断肝的生理、病理有一会参考价值。,筋膜强健有力,关节屈伸 自如、运动灵活、耐疲劳 生理:肝血充足筋爪得养 爪甲红润光泽、坚韧 肝主筋 手足震颤,肢体麻木或 屈华在爪 肝血不足筋爪失养 伸不利 病变 指甲薄脆、色淡或干裂变形 热极伤阴血、肝风内动四肢抽搐、角弓反张,(二)肝开窍于目内经:“肝受血而能视”肝主藏血,其经脉直

41、接上连于目,通过经脉将营养物质(肝血)上注于目,以滋润、濡养目,以行视觉功能。肝血充足,目得血养而能视。肝血不足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或夜盲反常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肝风内动两目上翻注:肝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有关。,(三)肝在液为泪 肝开窍于目,泪从目出,从某种意义上说泪也由肝之阴血所化。濡润眼睛 泪 保护眼睛 泪与肝的关系,多从病理来反证。,(四)肝在志为怒 肝为将军之官,主升主动、性刚,故怒是其正常宣泄的表现,是其对不良刺激的正常反应。但是当肝之疏泄太过所表现的情绪变化当属病态:如:肝气上逆,肝火、肝阳亢盛 急躁易怒,情绪急亢。过怒、暴怒又可伤肝 轻则头痛头胀怒伤肝 肝气上逆 重则呕血、昏厥 治之

42、以“平肝、镇肝、泻肝”等方法。,说明:中医“左肝右肺”说:始于素问刺禁论。1、非指解剖部位 2、从肝与肺的生理功能特点而言肝气左升、肺气右降(从气机升降立论)3、从自然气象反观人体。,重点回顾:调畅气机 调畅情志 主疏泄 促进消化 疏通气血津液 肝 调节男子排精与女子月经 贮藏血液 主藏血 调节血量 生理特点:刚脏,主升主动,喜条达恶抑郁,复习思考:1、肝的主要功能有哪些?2、肝主疏泄包括哪几方面?3、肝藏血包括哪两方面?为什么说肝“体阴而阳用”?4、怎样理解肝为“罢极之本”?5、肝有哪些生理特点?,肾肾,内经谓之“作强之官”、“封藏之本”。肾,居于腰部,脊柱两旁,左右各一,状如蚕豆。肾具有藏

43、精、主水液、主纳气等功能。由于肾所藏之精,为生命之源、生命的物质基础,故使肾在脏腑中含有极重要的地位,古人谓之“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肾的特性:五行中属水,为阴中之阴,主静,其性潜藏,肾恶燥,为水火之脏,通于冬气。肾属足少阴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为表里。,一、肾的生理功能(一)肾藏精 精的含义 精: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先天之精与生来俱有,稟受于父母,为精的来源 生 命的起源物质与肾关系密切。后天之精出生后才有,依赖水谷所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生殖繁衍后代生殖之精 精的作用 营养脏腑组织,维护其功能活动脏腑之精,精的广、狭义之分 狭义之精单指生殖之精;广义的精包括先天、后天

44、之精,生殖、脏腑之精一切人身之精气在内。肾藏精的含义 指肾对于精气具有闭藏的作用,使之在体内发挥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喻之如“蛰”,为“封藏之本”。,肾所藏的精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两部分 先天促后天二者的关系可概括为 相互资生、相互转化 后天补先天肾的精、气、阴、阳 由于肾为生命之根,所藏之精包括了全面的物质内涵,而它们之间可分不可离。肾精先、后天之精的合成(生命的物质基础)。,肾气肾精所化之气(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肾阴肾的本脏阴液,对人体各部起滋润濡泽作用(人身阴液之根)又谓之肾水、元阴、真阴、真水。肾阳对人体具有温煦、促进气化的作用(人身阳气之根)又谓元阳、真阳、真火、命门火。,上述四者

45、,是肾中不同种类的精微物质,各具独立的生理特性与不同的病理表现,可统称却不可互替,如精与阴、气与阳(尤其是病理角度)。但四者之间彼此相关,又不可截然分开:肾中精气是其阴阳的物质基础,故常“阴精”、“阳气”统称。精 气(精气相生,常并称“精气”)阴 阳(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病变时:精虚 气虚、精虚 阴虚、阴虚 阳虚、气虚 阳虚。,由于肾中精气阴阳对人体具有极大的重要意义,古之养生防病尤重保护肾气。且有“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经验之谈。肾精的生理作用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作用。1、生长壮老过程是人体生长发育的根本、内在动力;也是人体衰老的内在根源。,女(714)发育期 肾气充实 齿更发长 男

46、(816)女(2128)壮盛期 肾气平均真牙生、发长极、筋骨劲强、男(24-32)肌肉满壮 女(3549)衰老期 肾气衰竭 面焦发堕、发 斑白、牙齿枯落 形体疲惫、行步不正 男(4064),2、生殖肾中精气充盈,促使一种叫“天癸”的物质产生,这种物质关系到人生殖机能的盛衰。男:精气溢泻肾气盛 天癸至 阴阳合 生育 女:月事以时下 男:精气衰少肾气衰 天癸竭 形坏、无生育能力 女:月事停止注:“天癸”的含义。,是肾中精气充盈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一种促进生殖机能成熟的物质。(古人认为肾属水,癸在天干中也属水,故谓之“天癸”),古人通过观察,认为可抓住“男精”“女血”二方面认识“天癸”。肾藏精功能失常

47、的病理表现 表现在人体生长发育方面发育障碍迟缓、早衰肾精亏虚 男滑精、早泄、性功能障碍、表现在生殖方面 精少不育 女月经不调、不孕等 故中医治疗生长发育及生殖方面的疾病多从肾入手。,(二)肾主水液 含义 指肾具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机理肾的这一功能,主要依赖肾气、肾阳的气化推动作用。升清:水中精气 脾 肺 全身,营养滋润 升清降浊(津液)降浊:水中糟粕 膀胱 排出(尿)开:排尿 肾主水液 肾与膀胱(蒸腾气化)合:贮尿 肺之宣降 肾气、阳为水液代谢动力 脾之运化 皆以肾阳为根本 三焦通调水道,肾主水液的表现 常:气化正常、升清降浊、开合适度,推动人体水液运行、输布与排泄,水液代谢恒定正

48、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水液停聚,水肿反:肾之气化失职 关门不固多尿、遗尿、失禁 开合失度 关门不利少尿、尿闭、水肿 鉴于此,故有“肾为水之下源”之说。,(三)肾主纳气含义指肾具有摄纳肺气以助呼吸的功能。中医认为,人体的呼吸虽由肺所主,但吸入之气须下纳于肾,故有“肺之呼吸,肾主纳气”之说。机理1、人体气机升降运动与自然界天地上下交感相应,肺为脏腑之盖,其气肃降,下纳于肾;肾为脏腑之基,其气上承,上达于肺升降相因。,2、肾主封藏,为元气之根,肾主纳气是其封藏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表现。3、肾与肺(金与水),母子关系,一主气一主水而金水相生,水气通调,百脉和调,呼吸得以顺畅。4、肺肾之间有经脉相连。表现

49、肾主纳气,具体表现为助肺吸清呼浊,防止呼吸浅表,保证吸气一定的深度。,常:呼吸均匀调和反:呼多吸少、吸气浅表 动则气喘,呼吸困难(“肾不纳气”,摄纳无权,气不归下的上浮)据此:中医治疗哮喘有“发作时治肺,缓解时治肾”的原则,治肾则以“补肾”为主,以纳气归肾。,二、肾与形体、官窍、五液、五志的关系(一)肾在体合骨、生髓、充脑、其华在发 合骨、生髓充脑 骨、髓和脑的生成以及它们的功能和病理变化皆与肾所藏精气密切相关。髓居骨腔、骨赖髓养肾藏精、精生髓 髓上通于脑,聚于脑而为脑髓“脑为髓海”肾主骨,齿为骨之余,故齿也有赖于肾精的充养。,其华在发 肾藏精、精化血、血养发。所以毛发的生长、润泽也与肾脏精气

50、密切相关。由于毛发润养来自于血,故发有“血之余”之称,为肾之外候。肾主骨、生髓、荣发的表现 骨髓充盈常:肾精充足 骨骼坚劲、聪明智慧、牙齿坚固、毛发光华润泽 髓海有余,骨髓不足反:肾精亏虚 骨骼软弱无力、头晕目眩、耳鸣健忘、髓海不盈 思维迟钝、牙齿松动 脱落、毛发焦枯、色白脱落 由于肾与骨与脑的这种关系,骨直接影响到人的运动,脑直接影响人的聪明智慧,故谓之“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二)肾开窍于耳及二阴开窍于耳耳主听觉、内通于脑、脑为髓海。肾精生髓,髓聚于脑。故肾精充、脑髓满,听觉才能灵敏。肾精不足,髓海空虚,耳失所养,则耳鸣,听力下降,甚则耳聋。开窍于二阴前阴主生殖与排尿、后阴排便均与肾的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