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95228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158 大小:21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8页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学概论中医基础理论部分精选文档.ppt(1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篇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理论体系: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阴阳、五行学说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核心,以辩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脏象、经络、气血津液 病因病机 诊法辩证 预防、治则、康复,先秦两汉时期体系形成的标志:黄帝内经 战国-秦汉,建立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难经 西汉,论述了中医理论。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年,经典临床医学基础名著。神农本草经 东汉,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魏晋隋唐时期:王叔和脉经 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宋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 火热理论 寒凉派。张从正 邪

2、去正安 攻下派。李 杲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 补土派 朱丹溪 相火论 养阴派,明清时期:李时珍本草纲目 吴又可温疫论 温病学说。叶天士温热病篇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焦辨证。王清任医林改错 脑主思维,血瘀说,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人是一个有机整体 整体观念 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辩证论治,人是一个有机整体:1、人体由脏腑器官构成,它们相互关联,是整体的一部分。2、气、血、精、津液是组成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3、脏腑器官构成与机能统一,机能活动互根互用。4、人体结构上不可分割,生理上联系制约,病理上相互影响,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天地之气 自然环境 季节气候 昼夜晨昏 地域方宜 社会环境,

3、辩证论治:将四诊收集的资料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一定性质的证候,根据辩证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阴阳学说,阴阳学说的概念: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整体,一切事物不仅内部存在阴阳的对立统一,其发生、发展、变化都是阴阳对立统一的结果。,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的对立 处于一个统一体的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相互斗争。2、阴阳的互根 阴阳对立的双方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双方处于一个统一体中。,阴阳的消长 阴阳双方不是静止的,而是处于此盛彼衰,此增彼减的运动变化之中。阴阳的转化 阴阳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4、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人体的物质性 人体组织结构,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物质和功能、功能的动态平衡,说明人体病理变化阴阳偏盛 阳盛则热,阳邪,阴阳偏盛 阴盛则寒,阴邪,阴阳偏衰 阳虚则寒,阴阳偏衰 阴虚则热,阴阳互损,指导疾病诊断热、呼吸气粗-阳盛,指导疾病的治疗 泄热以寒,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五行属性的概念:,木曰曲直,生发特性。火曰炎上,温热、升腾、茂盛特性。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体特性。金曰从革,肃杀、潜降、收敛、清洁。水曰潤下,寒凉、滋润、就下、闭藏。

5、,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五行生克制化:,木,火,土,金,水,相生,子母,相克所胜所不胜,五行乘侮胜复:,木,火,土,金,水,相乘,相侮,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五行胜复规律:胜气,复气。有胜则复,无胜则否。微者复微,甚者复甚。,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及相互关系说明五脏病变的传变规律指导疾病的诊断、防治。,复习思考题,1、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作者及对中医药学发展的贡献有哪些。2、中医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有哪些。3、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有哪些,举例说明在中医学领域的应用。,气、血、津液,气、血、津液

6、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脏腑 气、血、津液 经络 组织器官,第一节 气,气的概念: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 基本物质。气是人体脏腑组织的功能活动。,气的生成:,父 先天之精气 先天之精 气(肾)母 水谷之精微 后天之精气(脾胃)呼吸之清气(肺),气的运动:,气机:升降出入,气的功能:,推动作用:人的生长发育 脏腑、经络、器官产生功能 血的生成、运行 津液生成、输布、排泄,气,温煦作用:,体温维持 气 热量 脏腑经络活动 血、津液循行,防御作用:,护卫肌表,抵御外邪 正邪交争,驱邪外出 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外邪,气,固摄作用:,血行脉中 汗、尿、唾液 精液、大便,气,气的

7、分类(人体重要的气),元气(先天之气、真气),肾精化气,三焦,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激发脏腑器官产生功能,宗气(大气)走吸道行呼吸 贯心脉行气血,宗气,肺,心,脾胃,丹田,营气:血脉中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水谷精微 营气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卫气:护卫肌表 温养脏腑、肌肉、皮毛水谷精微 脉外 调节肌奏理开阖 汗液 排泄 睡眠,第二节 血,血的生成:心 水谷精微 肺 营气 脾胃 津液 肝 精髓 肾,血,血的循行:脉管系统的完整、通畅 血循行 心 脏腑 肺 脾 肝,血的生理功能:滋养全身 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第四节 津液,津液的概念:津液是人体正常水液。津液的代谢:生成 代谢 脾胃 肺主行水 小肠 脾气

8、散精 三焦 大肠 肾主水液 肝 心,津液的功能:滋润濡养 化生血液 调节阴阳 排泄废物,第五节 气、血、津液的关系,气与血:气能生血 气能行血 气能摄血 血能养气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气与津液:气能生津 气能行津 气能摄津 津能载气血与津液:血津液互生,复习思考题,1、元气、宗气、卫气、营气的形成,分布和功能是什么。2、血的生成、运行、作用是怎样的。3、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怎样进行的。4、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有哪些。,脏 腑 经 络,脏腑的概念:位于人体颅腔、胸腔腹腔的器官的总称,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脏腑学说:研究人体脏腑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生理活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学说。,五脏的概

9、念:心、肝、脾、肺、肾的合称。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藏精气,即化生和贮藏精、气、血、津液,主持复杂的生命活动。特点:“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六腑的概念: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的合称。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传化物,即受纳和腐熟水谷,传化和排泄糟粕。特点:“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第一节 五 脏,阳脏、主阳气与夏气相通,华盖、娇脏与秋气相通,以升为健喜燥恶湿长夏相通在液为涎在志为思,调畅气机调节情志促进消化疏通水道调理冲任,在液为泪在志为努,生长发育生殖繁衍肾精化气分为阴阳,在液为唾在志为恐,第二节 六 腑,功能,特性,第三节 奇恒之腑,第四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脏与脏的关系,脏与

10、腑的关系-表里关系,脏与腑关系的基础经脉络属,结构相连,气化相通,病理相关 1、心与小肠:心移热于小肠 2、肺与大肠:肺气肃降与大肠传导 3、脾与胃:水谷运纳,气机升降,燥湿相济 4、肝与胆:同司疏泄,共主勇怯 5、肾与膀胱:小便生成、贮藏、排泄,思考题,1、何为脏腑,脏、腑在功能上有何区别。2、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与其它组织的关系。3、简述脏腑之间的联系。,经 络,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及附属的经别,经筋,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对称分布于人体两侧,分别循行于上肢或下肢的内、外侧,属于脏腑。十二经脉的走向规律:手之三阴,

11、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十二经脉的交接:阴阳四末,阳阳头面,阴阴胸腹。,十二经脉的分布:头面部:阳明前头,少阳侧头,太阳头项。躯干部:手三阳-肩胛,手三阴-腋下 阳明身前 足三阳 少阳侧,太阳后 足三阴 面、胸、腹,太阴 前缘 阴经内侧 厥阴 中间 少阴 后缘 四肢部 阳明 前缘 阳经外侧 少阳 中间 太阳 后缘,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脏腑相络属。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肺经开始-肝经。经络的功能:联系作用:脏腑肢节,脏腑官窍,脏腑、经络。感传作用 濡养作用 调节作用,复习思考题,1、五脏、六腑的功能特点有哪些。2、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3、简述五脏之间的

12、关系。4、五藏与六腑、五体、五官的联系是怎样的。5 什么是经络系统,十二经脉的循行、交接规律是怎样的。,第六章 病 因,病因的概念: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类:三因学说-外因、内因,不内外因。探求病因的方法:问诊求因,辨证求因。,第一节 外感病因,外感病因的概念:指由外而入,从肌表或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外感病因:六淫和疠气。,六 淫,六淫的概念: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通称。六淫致病的特点: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转化性。,六淫的性质及致病特点:,风邪:风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善行数变;主动;为百病之长。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性凝滞、收引。暑邪

13、: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性升散,多挟湿。,湿邪: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损伤气机;性重浊,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燥邪: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火邪:火为阳邪,易伤津耗气;性炎上,易生风,扰心 神,致疮痈。,内生五邪: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 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等五种病理变化。,疠 气,疠气的概念:是一类具有传染性的外邪。疠气的致病特点:传染性强,易于流行;发病急剧,病情危笃;特异性强,症状相似。,第二节 内 伤 病 因,内伤病因:指人的情感、行为不循常度,超过自身调节范围,直接伤及内脏的致病因素。七情内伤 饮食失宜 劳逸失度,七情内伤,七情的概念: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

14、正常的情志活动。分属于五脏,以喜怒思悲恐为代表,称五志。七情致病的特点:与精神刺激有关;直接伤及内脏;影响脏腑气机,情志变化影响病情。,七情影响脏腑气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第三节 病理产物,痰 饮,痰饮的病因含义: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形成的病理产物,作用于人体,阻滞经络、气血,影响脏腑,从而引起各种复杂的病理变化。痰饮的病证含义:痰饮是指水液代谢障碍,停积于某一部位导致的一类病证。,痰饮的形成: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外感六淫,五脏亏虚,痰饮的致病特点:阻碍经络气血 阻滞气机 影响水液代谢 易于蒙蔽神明 症状复杂,变化多端,瘀 血,瘀血的概念:是指血行

15、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 物,包括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 之血。瘀血的形成:气虚、气滞、寒凝、热结、津亏、外伤、七情内伤、痰浊、治疗不当。,瘀血的致病特点:影响气机,阻滞经脉,易生险证。,瘀血的临床特征:疼痛,肿块,出血,紫绀,舌质紫黯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静脉曲张,久则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肤紫癜,精神神经症状。,常见的瘀血病症:按病因分类:气虚血瘀,气滞血瘀,寒凝血瘀,痰热互结,津亏血瘀,湿滞血瘀,按部位分类:血瘀于脑、心、肺、肝、胃、胞宫、肢体等,复习思考题,1、简述六淫的性质和致病特点。2、简述疬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3、简述七情的致病特点和对气机的影响。4、简述痰饮、瘀血的致病特

16、点。,病机与发病,病机的概念: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原理。疾病与健康:健康是指机体内部及与外界环境的“阴阳平衡”状态;疾病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的影响下,机体的“阴平阳秘”正常生理平衡被破坏,发生“阴阳失衡”。发病的基本原理。,健康,阴平阳秘,疾病,阴阳失调,发病的基本原理,邪正斗争与发病:正气:是指人体正常功能及所产生的各种维护健康的能力。包括自我调节,抗邪防病,自我康复。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外界环境和体内产生的各种致病或损伤正气的因素。,发病的基本原理: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致病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基本病机,基本病机:疾病过程中病理变化

17、的一般规律。,邪正盛衰,邪正盛衰: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邪正盛衰 虚实变化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虚证、实证:实:邪气盛而正气未衰,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状态。称实证。虚:正气不足,抗病能力减弱,以正气不足主要矛盾的病理状态。称虚证。,虚实错杂:在疾病过程中邪盛正衰并存的病理变化。虚中夹实(以虚为主,兼夹实候)实中夹虚(以实为主,兼见虚候),虚实转化:由实转虚 因虚致实,虚实真假:真虚假实(至虚有盛候)真实假虚(大实有羸状),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作用,导致机体阴阳消长失去相对平衡,形成阴阳盛衰、互损、格拒、转化、

18、亡失的病理变化。,阳盛则热 阴阳偏盛:阴盛则寒 阳虚则寒 阴阳偏衰:阴虚则热,阴阳盛衰,阴损及阳 阴阳互损 阳损及阴 阴盛格阳 阴阳格拒 阳盛格阴,由阳转阴 阴阳转化 由阴转阳 亡阳 阴阳亡失 亡阴,气血失调,气虚:元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 气陷:气升举无力 气脱:气虚之极,脱失 气失调 气滞:脏腑、经络、局部气机郁滞 气逆:气机上逆 气闭:脏腑、经络气机闭塞不通,血虚:血液不足,濡养功能减退 血瘀:血行迟缓,运行不畅 血失调 血热:血分有热 血寒:血分有寒 出血:血液逸于脉外,气滞血瘀 气虚血瘀气血关系失调 气不摄血 气随血脱 气血两虚,津液失常,伤津 津液不足 脱液 湿浊困阻 水湿停聚 痰饮

19、凝聚 水液潴留,气津停贮 气随液脱津液与气血关系失调 津枯血燥 津亏血瘀 血瘀津停,复习思考题,1、邪正盛衰与虚实证的关系有哪些。2、中医学对发病是怎样理解的。,四 诊,指望、闻、问、切四种诊察病情的基本方法。望 诊*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对人体的全身情况、局部表现、排出物以及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健康情况、了解病情的诊病方法。包括望神、色、形、态。,*望神: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志异常:癫病,狂病,痫病*望面色:是通过观察病人面部颜色和光泽以诊断疾病的方法。颜色指色调;光泽指明亮度。我国正常人面色:红黄隐隐,明润含蓄。,病色的善恶:面色无论表现为河色,只要光明润泽,即为善色。凡是晦

20、暗枯槁者,即为恶色。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血、惊风 赤:主热 黄:主虚、湿 白:主虚、寒、失血、夺气;黑:主肾虚、水饮、瘀血。,望形态:望头颈肢体皮肤:头面:口眼喎斜,鼻渊,乳蛾,痄腮。颈项:瘿瘤,瘰疬。驱体四肢:乳痈,乳癖,疝气,半身不遂。皮肤:斑疹,缠腰火丹,湿疹,痈、疽,疔,疮。望排出物:,望舌:通过观察舌象变化以诊察疾病的方法。舌的分区:舌尖-心肺;舌中-脾胃;舌边-肝胆;舌根-肾。正常舌象:舌质荣润,颜色淡红,大小适中,柔软灵活;舌苔薄白,均匀有根。称淡红舌,薄白苔。,望舌质:包括舌色、形、态。舌质主要诊脏腑精气盛衰。舌色:淡白 主虚寒(阳、血虚);红 主热证;绛 主热重;血瘀。

21、紫 主邪热炽盛气血壅滞或阴寒内盛血瘀。青 主寒;瘀血;,舌形:大小-胖大舌;瘦薄舌。点刺 瘀点瘀斑 裂纹,舌态:强硬,痿软,歪斜,颤动。望舌苔苔色:白苔-表、寒、或热。黄苔-里、热、或寒。灰黑苔-寒、或热。,苔质:厚薄-表里。润燥-津伤。腐腻-腐 阳热,腻 湿浊。剥落-地图舌,镜面舌 胃气大伤,胃阴 枯竭。,闻 诊 指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声音和气味变化的诊断方法。听声音,声音异常 语言异常:谵语,郑声,语言謇涩。呼吸声:气粗,气微,喘哮,咳嗽声。,问 诊 是医生询问病人或陪诊者,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以及现在症状和其他与疾病有关的情况,以诊察疾病的方法。,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

22、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素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问寒热:恶寒,畏寒。恶寒发热:恶寒重,发热轻;发热重,恶寒轻;发热轻,恶风。寒热往来:寒热往来,发无定时;寒热往来,发有定时。但寒不热:但热不寒:壮热,潮热(阳明潮热,阴虚潮热,湿温潮热);低热。,问汗:表证辨汗:无汗,有汗。里证辨汗:自汗,盗汗,绝汗,战汗。问疼痛:性质:剧痛,隐痛,胀痛,刺痛,烁痛,冷痛,重痛,绞痛。部位:头,躯干,四肢。,问饮食:饮水:口不渴,口渴多饮,渴不多饮。进食:纳呆,多食易饥,饥不欲食,除中问睡眠:失眠,嗜睡。,问二

23、便:大便:泄泻,便秘,完谷不化,便血,里急后重,肛门气坠。小便:消渴,淋症,癃闭,余沥不尽,尿不禁。问经带:月经异常(先期、后期、不定期、经闭)崩漏,带下异常。,切 诊 包括脉诊和按诊两部分,指医生用手对病员体表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从而获得重要辩证资料的一种诊察方法。脉诊:脉诊部位:寸口。,脉诊部位与脏腑:左寸关尺-心肝肾;右寸关尺-肺脾命。诊脉的方法:时间、平臂,布指,平息,举按寻,单按、总按。,正常脉象:平脉的表现为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一息4至,不大不小,从容和缓,柔和有力,尺脉沉取有力,节律一致,并随生理活动和气候环境的不同而相应发生变化。具有胃、神、根三个特点。,常见的脉象:浮

24、脉-表证,虚阳外越。沉脉-里证。迟脉-寒。数脉-热。虚脉-虚证。实脉-实证。细脉-虚损,湿阻,热闭。,洪脉-实热,虚劳,失血,久泻。滑脉-实热,痰饮,食滞。涩脉-气滞,血瘀,痰阻,食滞,伤津,血少。弦脉-肝胆病,痛症,痰饮,疟疾。,缓脉-湿,脾胃虚。代脉-脏器衰微,元气不足,惊恐,跌扑。结脉-阴寒偏盛,气、血、痰、食停滞,癥瘕积聚。促脉-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阻食停。,真脏脉:无胃神根之脉称真脏脉,属脏腑之气衰竭,胃气败绝的重危脉象。按诊 按肌肤、手足、腹(虚里、胁肋、腹部)按输穴,辨 证-八纲辨证,表里辩证:(部位和病势趋向)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表证和里证的关系:表里同病,表证入里,里邪

25、出表。,寒热辩证:(疾病性质)寒证、热证。寒证和热证的关系:寒热转化,寒热真假。,虚实辩证:(邪正盛衰)虚证,实证。虚证和实证的关系:虚实错杂,虚实转化,虚实真假。,阴阳辩证:(表热实为阳,里寒虚为阴)阴症,阳证,阴虚证,阳虚证,亡阴证,亡阳证。,气血津液辩证,气病辩证:气虚证,气滞证,气逆证。血病辩证:血虚证,血瘀证,血热证。气血同病辩证:气血两虚,气滞血瘀,气虚失血,气随血脱。津液病辩证:津液不足,水肿,痰饮。,脏腑辨证(五脏病机),心与小肠辩证:心阳气失调 心阴血失调 心火亢盛心阳偏盛 心血瘀阻 痰火扰心 心气虚 心血虚心阳偏衰 阴血不足 心阳虚 心阴虚,肺与大肠辩证:痰浊阻肺,痰热壅肺

26、,肺气虚宣发肃降 风寒束肺,虚 风热犯肺,肺阴虚 燥邪伤肺,脾与胃辩证:脾气虚(脾不健运、脾虚下陷、脾不统血)脾阳虚、寒湿困脾、脾胃湿热,胃阴虚,胃热炙盛。,肝与胆病辩证:肝血虚,肝阴虚,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胆湿热、肝风内动(肝阳化风、热极生风、血虚生风)。,肾与膀胱病辩证 肾阳虚(肾阳虚衰、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虚,膀胱湿热。,脏腑兼病辩证: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肾阴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胃肠积滞。,其他辩证,六经辨证: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卫气营血辨证: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三焦辩证: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

27、,复习思考题,简述脏腑辨证中“心血虚”,“心脉痹阻”,“风寒束肺”,“脾气虚”,“肝气郁结”,“肾阳虚”,“肾阴虚”的表现和发生机理。,预防治则康复,预防思想:未病先防(调摄精神,避免七情过激,培养正气提高抗病力、起居 有常,劳逸适度,药物预防)既病防变(早期诊治以防笃,阻遏病传 以防变)。,治 则,治病求本正治与反治正治:指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正治的具体法则: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则泻之。,反治:指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反治的具体法则: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治标与治本 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具急标本同治。,三因治宜 因时、因地、因人治宜。,康复的基本原则:形神共养(养形为养精血保卫气,养神为调神爱神),调节气血阴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