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_新人教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赤壁赋》教案_新人教版.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赤壁赋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文言句式;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 2、了解文中苏轼情感变化的过程,体验苏轼如何在逆境困苦中运用理性思辩使自己走出悲情,从而感受苏轼乐观旷达的情怀,感悟文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过程与方法1 培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和鉴赏优美、形象语言的能力。2培养对精晶诗文的整体把握能力,能知人论世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辨别高下优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1、
2、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学习文言句式。 2、了解情感基调在 主客问答之间的跌宕起伏。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 人生“最难耐的是寂寞,最难抛的是荣华,从来学问欺富贵,真文章在孤灯下”。这段话是今年已入选为国家优秀经典剧目班昭中的一段精彩台词。我认为它同样可以用来概括苏轼在黄州期间那段苦难而又不平凡的经历。苏轼因“乌台诗案”含冤身陷囹圄一百三十天后,他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带着官场和文坛泼给他的浑身脏水,被人押着来到满目荒凉的黄州,一代名人与鱼虾麋鹿为友,与樵夫渔民为伍,苏轼感受到了有生以来从未有过的孤寂和悲苦。于是他多次来到人们传说中的古战场赤壁,去寄情山水、凭吊古人。
3、在赤壁下,他一次次看穿生命的短暂,一次次悟透生命的永恒。他用念怒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为他苦难多变的人生作了最精彩的诠释。那么今天就让我来欣赏其中的前赤壁赋这篇千古美文,共同感受这位大文豪的心路历程吧!(注:关于乌台诗案 此处“赤壁”) 写作背景关于乌台诗案乌台,汉书朱博传记御史台中有柏树,野乌数千栖居其上,因称御史台为“乌台”。 元丰二年,( 1079 )七月二十八日,御史台的官吏奉命从汴京赶到湖州衙门,当场逮捕了苏轼,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从六月以来,权监察御史里行(权,代理;里行,见习)何正臣、舒亶 ( d n ),国子博士(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的官员)李宜,权御史中丞李定等人曾先后
4、 4 次上述弹劾苏轼。他们摘出苏轼的一些诗文认为是“讥讽文字”,“愚弄朝廷”,“指斥乘舆”(皇帝的代称)。“无尊君之意,亏大忠之节”。宋神宗不得不下令御史台审理。这就是闻名于世的乌台诗案。宋神宗熙宁年间,苏轼反对新法,请求外调出京,后屡遭贬官。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元丰五年七月和十月,苏轼曾先后两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矶漫游,写下了赤壁赋。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消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所以这里所说的赤壁,不是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周瑜破曹兵的
5、赤避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而已。作者介绍: 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他论画主张
6、神似,擅长画竹。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
7、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文学成就: 文: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苏黄”(苏轼、黄庭坚) 词:豪放派代表人物、“苏辛”(苏轼、辛弃疾)等 文化遗产: 书画成就 :“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 前赤壁赋被董其昌誉为“兰亭之一变也”) 食文化(东坡肉等) 酒文化(自酿养生酒) 茶文化(自制紫砂壶) 服饰文化(东坡帽、东坡巾等) 为官政绩: 疏浚西湖、修建苏堤、
8、兴办医院、学校等为民办的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泽被后世。 二、听课文录音,作标记:听读过程中注意纠正字音,划清句读,标注节奏,体会其中的抑扬顿挫。A、(因为这是一篇散文赋)“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 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前赤壁赋是散文和韵文的结合,既有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同时又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
9、面的束缚,更多的是散文笔法。句式有长有短,既整齐又参差,同时又以赋的形式出现,如通篇换了12 次韵,以主客问答的形式表达作者的思想,主张,也采用了不少对偶排比的句式等。使文章既富韵文的声韵之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可以说这是苏轼对赋体的一个创新和突破。 B、字词注音: 1、壬戌( rn x) 2、桂棹( zho) 3、余音袅袅( nio) 4、幽壑( h) 5、嫠妇( l) 6、愀然( qio) 7、山川相缪( lio) 8、舳舻千里( zh l) 9、旌旗( jng) 10、酾酒( sh) 11、横槊( shu ) 12、渔樵( qio) 13、扁舟( pin ) 14、匏樽( po) 15
10、、蜉蝣( fy) 16、无尽藏( zng) 17、狼籍 ( j) 18、枕藉 ( ji)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并对文章有个整体的感知。1、自由散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对句读,读清节奏; 借助课文注释,查阅工具书,积累文言词汇;弄清文章大意。2、勾画圈点:勾画重要之处、欣赏之处及不懂之处。3、理清线索: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内在线索?可分为几部分?乐甚 愀然(感悟 ) 喜而笑 (乐)(悲)(喜)三、作业:熟读课文,以书面形式把课文翻译一遍。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文言知识积累大家一起来尝试背诵赤壁赋 重点字词 81、一词多义 (1)歌 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
11、倚歌而和之。(名词,歌声。)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克,打下。)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方位名词,位置低的,与“上”相对。) (4)如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动。) B、纵一苇之所如。(往,到,动。) (5)之 A、哀吾生之须臾。(助词,主谓之间不译。) B、惟江上之清风。(结构动词,的。) C、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D、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不译。) (6)乎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动词,形容词词尾。)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助词,用于句末,
12、相当于“吗”。) C、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7)于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助词,表被动。) C、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8)固 A 固一世之雄也 (本来) B 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险固) 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使动,使稳固)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顽固) (9)适 A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享有) B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到) C 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 (女子出嫁) D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山丘 (适合) E 适得君府书,明日来临汝 (刚刚,才) F 适大病,不能行 (适逢) (10)逝 A 逝者如斯,
13、而未尝为也 (流逝) B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通“誓”,发誓) C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 (去,消失) D 时不利兮骓不逝 (跑) (11)曾 A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B 曾不知老之将近 (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常与“不”连用,译为“连都”) (12)苟 A 苟非吾之所有 (假如) B 欲苟顺私情 (假如) (13)虽 A 虽一毫而莫取 B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虽然) 2.通假字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属”通“嘱”,读zh,劝人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冯”通“凭”,乘。)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
14、”,盘绕。)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通“藉”。狼藉,凌乱。) 举匏樽以相属 (通“嘱”,劝酒; “尊”同“樽”,酒杯)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籍”同“藉” 击空明兮泝流光 “泝”同“溯”,逆水而上 3.词类活用 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方位名词“西”“东”作状语,可译为“向西,向东”) 舞幽壑之潜蛟。(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泣孤舟之嫠妇。(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伴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朋友。)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向南,名词作状语。) 顺流而东也 (名作动,可译为“向东进军”)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形容词做动词,
15、大破,攻下;下:名次做动词,攻下.) 正襟危坐(使动用法) 二,句式和修辞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句式:介宾后置)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修辞:对偶)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句式:介宾后置)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句式:定语后置)(修辞:对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修辞:对偶) 客有吹洞萧者(句式:定语后置) 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修辞:对偶) 记叙夜游赤壁所见之美、所感之快、所闻之妙,引出下文主客问答 “何为其然也?”(句式:宾语前置)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句式:被动句式) 而今安在哉?(句式:
16、宾语前置)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句式:介宾后置) 侣鱼虾而友糜鹿(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 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修辞:对偶)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修辞:对偶)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修辞:对偶)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修辞:对偶) 概括段意: 主客问答:(之一)感慨生命短暂,英雄难觅;长江无穷,自然永恒(悲观消沉的人生观)而又何羡乎?(句式:宾语前置、反问)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修辞:对偶) 相与枕藉乎舟中(句式:介宾后置)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句间关系:假设) 概括段意: 主客问答:(之二)物与我皆无尽也,何羡之有; 清风明月用之不竭为我共食,其
17、乐融融 (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齐诵文章,进入鉴赏。 一、课文结构及鉴赏 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 全文共五段: 学习第一段: 思考:(l)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2)本段展示了怎样的境界?感情色彩如何? 明确: (l)可分三层: 第一句,点明时间、人物。地点。这是写
18、赋的正规笔墨,如一篇长诗前的小序。 第二、三句,前句写景,后句叙事,为月出之前的情况。 第四、五、六、七句,亦为先写景后叙事,为月出之后的情况。 (2)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确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学习第二段 思考: 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本段的“嘻”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歌词中的“美人”指代什么?歌同代表了主人怎样的情怀? 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明确: (1)可分两层:写作者的歌声写客人的萧声,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萧歌互答,悲喜交
19、集的境界。 (2)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间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 (3)“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是作者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4)本段“悲”从客人悲凉的萧存。体现 作者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5)转折过渡 学习第三段 思考: (1)本段主要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2)“客”是如何闻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明确: (1)本
20、段写“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2)“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而今安在哉”,揭示人
21、生短促之“悲”,是议论;引出曾、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的忧思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一般的人,在忧患于人生短促和虚空时,他会怎么做? 喝酒,及时行乐。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众生齐念)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
22、短,莫诉金杯满。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几何!”。但苏轼不用此法。他认为举杯消愁只有愁更愁,俗话说“心病还要心药医”,欲求精神苦闷的真正解脱,只有求之于自身在哲学上的“解脱”,所以虽然他借客之口表达了自己的悲情,但醉翁之意并不在宣扬这种悲观的论调,而是沿用赋家“抑客伸主”的方法,力求阐明万物变与不变的道理,超脱于无益的悲观,凭仗哲学武器,他的精神世界也就随之而转出了一个更新的境界。因此文中的“悲”与豪放风格并不矛盾。 学习第四段 思考:(1)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 明确: (l)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观点
23、,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2)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笑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3)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那种看似超脱尘世其实并不现实防幻想境界;而应适应现实,在目前这种宁静恬适的环境中不妨陶
24、醉于大自然的怀抱。作者的这种观点包含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作者不同意看问题绝对化,注意到事物相反相成的辩证关系。但这种观点并非科学,因为作者沿袭了庄子的相对主义观点,否认衡量事物的客观标准,抹杀事物质与量的实际界限。总之,在当时的背景下,作者的观点还是积极的。 从什么角度说明不必羡慕宇宙的无穷? 从“变与不变”的角度,从变的角度说,天地宇宙也是瞬息万变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样,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从亏到盈不断地变化;从不变的角度,我和万物都是永恒的。 以水和月为喻的一段议论,可以看出佛教禅宗对苏轼的影响。他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但他参与了整个人类的生命活动,而作为整个人类,又同宇宙一样是永恒
25、存在的。这种“物我一致”的观点说明了苏轼对生命的肯定和对生活的热爱。 大自然是个无穷宝藏,可以作为人们的精神寄托,所以苏轼认为人对自然万物,不该取的不取,该取的就取。不必因“吾生之须臾”而羡慕其“无穷”,而要使无穷的自然万物为“吾生”所享用,从中得到乐趣。这样议论最后又回到了“乐”上来。 学习第五段 思考:(l)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2)这样结尾有什么深刻含义? (3)结合全文,应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明确:(1)本段感情色彩为”吕”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c主要写客人听了苏子的话,身心释然,主客开怀畅饮,兴尽酣睡。 (2)这样结尾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
26、,贬滴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不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3)“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 二、总结内容结构: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回答,文章的重点便转移到人生态度问题的论辩上。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这就是它成为名篇的原因之一。全文共五段。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
27、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从而为全文定下了一个和谐的基调。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箫声起,悲意生。哀怨,爱慕,哭泣,申诉,潜龙舞,新妇泣,六个比喻,渲染萧声的悲凉,主客触景生情,由欢乐转为悲凉,引起下文主客问答的议论。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烟云,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流散尽。想到自己贬谪黄州,青春虚度不禁悲从中来。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
28、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界的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不变的,用不着羡慕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而应保持旷达乐观的态度。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超然欲仙的快乐,又是向政敌的一种暗示:我虽然遭受迫害,贬谪黄州,但我的日子过得并不错,既不寂寞也无苦恼。这实际上是一种抗议。 三、研读讨论: 问题一: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有怎样的变化? 饮酒乐甚愀然喜而笑 (乐 )(悲)
29、(乐) 问题二: 苏轼在游赤壁时心情为何而乐? 乐: 清风明月、水天一色 (景美)朦胧迷离、羽化登仙 问题三: 苏轼的悲又从何而来? 从歌声中来 (政治失意) 从箫声中来 (箫声幽怨) 从历史人物中来 (人生无常) 从个人境遇中来 (生命短暂) 问题四: 苏轼又是如何从悲情中走出来的? 1、探究第四段的思路、说明分层理由;分别用一对表示矛盾关系的词语来概括层意。 可分为两个层次: 一:变与不变 二:取与不取(注意抓住“且夫”等关键性词语来理清思路) 2、从文中找出苏轼关于水、月、人“变与不变”的词句,并深入理解。 变 不变 逝者如斯 (水) 未尝往也 (水) 盈虚者如彼(月) 卒莫消长也(月)
30、 时刻在变 (人) 无尽也 (我)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3、比较客与苏轼关于物和人在“变与不变”的问题上,观点有何不同?并加以分析。 物 人 客: 无穷 不变 须臾 变化 (片面) (悲) 苏轼: 物与人都是既变又不变 (全面)(喜) (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这是一种理性的思辩。) 4、请学生从已学过的课文中,寻找事例来证明“变与不变”之理。 5、分析第二层“取与不取” 取 不取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大自然是一部抚慰人心灵、开阔人胸襟、陶冶人情操、启迪人智慧的百科全书。) 四、问题小结:苏轼的悲情从哲学思辩中、从自然美景中解脱了出来,这种理性的思辩使他乐观旷达。 作业:试着背诵课文,并感知苏轼的情怀。 小结赤壁赋是苏轼的一篇名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它写的是秋夜泛舟游赤避的情景。文章通过物描写和主客对答,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受挫后的惆怅苦闷和抑郁心情,同时也显示出作者自我解脱的旷达胸襟。 延伸: 苏轼是如何得到了永恒的? 人格魅力:辩证处世、正直进取、旷达乐观、真纯淳朴、胸怀天下等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全文 3、课外阅读作家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分析“东坡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