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8426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字中华文明的历史丰碑汉字的起源 汉字的起源之早,足以表明我们的民族早在5000年以前就已经从茹毛饮血、穴处野居的蛮荒状态进入世界文明之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在漫长悠久的岁月里,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灵光四射,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数千年来,从文字图画到图画文字,再到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汉字的形体虽多有变异,但又一脉相承,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君不见,从传统思想学术上的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到古代文史典籍中的楚辞汉赋、二十四史、唐诗宋词、明清小说,哪一样不是用汉字写就?哪一样不是仰仗古今一脉的汉字系统才得以保

2、全?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层峦叠嶂、代有高峰,以其连续性、持久性闻名于世,但能够完整地流传到今天,靠的全是汉字的记录与传承。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大地说,汉字是中华文明之光,汉字是中华文化之母。没有汉字,就不会有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 汉字本身的文化意蕴 许多汉字,人们通过观察其形体结构便可直接捕捉到丰富的文化信息。若用理性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字形结构,往往就能“意会”其所指,做到“识而见意”,而无须通过声音的口耳相传,去“听话听音”。汉字的字形既能直接跟人的思想情志彼此沟通、紧密相联,其中蕴藏的信息自然就丰富了。从汉字字形所承载的古代文化信息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民们创造文字的智慧,观察到古

3、代中国人在生活劳作、民风习俗、思维方式、审美观念与思想情趣诸方面留下的历史印记。甲骨文以前的不去多说,就以甲骨文为例,它所展示的当时的社会画面,表现的中华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成果,就很值得后人体味。比如“仁”字,从甲骨文到小篆,其形体都作“二人”会意,表明古人心目中的“人”,不是单独孤立的存在,而是一种人与人相互交往的社会关系,无论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都是这种“二人”关系,独则无朋,偶则相亲,这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基本准则。“仁”字就是以“二人”相亲来规范人际关系,并纳入到中华民族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之中。中华文化对人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根本在于“仁”,要做到“仁”,首先就要相亲相爱。再如

4、“男”字,在甲骨文和金文里,男字作,是左田右力结构。从小篆开始,男字就变成了上田下力结构。不论何种结构,“田”的外框口代表田间,内横线代表田间的东西向小路,内竖线代表田间的南北向小路。“力”是手臂的象形,表示人在出力。“田”和“力”合起来,表示田间劳作的人。在男主外、女主内的父系社会里,这在田间劳作的人自然就是主外的男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男,丈夫也。从田从力,言男用力于田也。”又如“妇”字,在甲骨文里,妇字作,右旁是女子的形象,左旁是扫帚的形状,合起来表示使用扫帚的女子。在女主内、男主外的社会,常常与扫帚打交道的人自然就是主内的女子了。所以,说文解字说:“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所

5、谓“服也”,是说在男权主导的社会与家庭中,女子在总体上须服从于男子。人类社会的演进,大多是由渔猎到畜牧,再由畜牧到农耕。这些先民们生产与生活的情状,在甲骨文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比如“渔”,甲骨文从鱼、从手、从线,意为用鱼杆钩鱼。“逐”,甲骨文从鹿、从足,意为追逐野兽。“摧”,像人手持木棒击鸟。这些文字反映了先民们在渔猎经济时代的生产、生存方式。“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牧”,甲骨文像手持皮鞭放牧牛羊之形。“牢”,像把牛圈养在栅栏中。“家”,则是把猪豢养在猪圈内。“豢”,像用手喂猪。长期的狩猎生活,使人们逐步熟悉了动物的性情,了解到哪些动物

6、适于豢养,于是人类逐渐过渡到畜牧经济时代。“垦”,甲骨文像用双手把盛在器具中的土倒在地上,表现了先民垦田运土的劳动场景。“畴”,像人手持木棒打碎田里翻起来的土块。“耒”,像耕田用的曲木工具。“种”,甲骨文像人在精心地栽种禾苗。“禾”,甲骨文像顶着长穗的谷子之形。“稷”,像黍子成熟,沉甸甸的谷穗低垂之状。“利”,则像以刀收割禾谷之类的作物。这些文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农业的耕作已经相当精细。所以,只要我们从汉字的形体结构入手去分析每个汉字,从形义结合的角度去理解每个汉字,就会在人们面前呈现出一幅幅生动形象的人文景观,领悟到每个汉字所蕴含的文化奥秘。 总之,汉字不同于拼音文字,它不单单是一种语言

7、视觉符号,而且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文化现象。它是凸显我们中华民族具有高度智慧的一个杰作,是我们中国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文化宝藏。进一步地开发汉字、研究汉字,把它奉献给全人类,是当代中国人的神圣使命。 汉字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的象征 文字不但是记录语言的视觉符号系统,而且也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和民族认同的核心内容。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汉字作为汉语的最重要的交流手段,作为记录汉语信息的载体和传媒,在汉民族和以汉民族为中心的整个中华民族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中,一直起着无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有位上一世纪在中国生活了多年的美国传教士威廉斯(S.WellsWilliams)已经为我们作出了回答。他说

8、,一旦废止汉字,用字母来拼写汉语方言,那么中华帝国就会不复存在,中国就会分裂成许多小国。正如傅东华1940年在书同文考中所指出的,秦朝“同文之举,正所以继往开来,而首定我中华民族二千年来,文化政治统一之基础,其功不在禹下”。冰心也说过,中华民族始终是统一的,汉字的凝聚力居功甚伟。汉字的生命力 中国的汉字,古老而精深,历久而弥新。它是一座见证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的历史丰碑,是一个超越时空、生生不息、青春永驻的文化精灵。“点如山颓,滴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这是后人对钟繇作品的赞誉,也是对汉字的礼赞,这般如诗如画的语言,或许是唯独汉字才可以触发的意境。“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时人对王羲之

9、的赞誉,说的是人的风采,却也是字的风貌。一笔狂草,变幻莫测,人称“颠张”。“一曰魄力雄强,二曰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这是清代学者康有为笔下魏碑的“十美”,百种姿态,万千气象,其实大美无言,一切尽在天地间。汉字的演变对联文辞真比丰年玉 气味还同幽壑兰凌波仙子生尘袜锦里先生乌角巾凌波仙子生尘袜,水上轻盈步微月锦里先生乌角巾,园收芋栗未全贫竹户掩溪畔 松亭筑石巅 山中云鹤有奇翼 海外瑶琴有赏音山水多情留贺监,儿童拍手爱山公。紫髯似戟君犹壮,白发如丝我已翁。悦礼敦诗殊不忝,看君真有古人风。无力东风花半

10、露 有情春水燕双飞荣宝斋百年庆典纪念镇尺,启功先生题签题写诗句“无力东风花半露,有情春水燕双飞”丰子恺像 书法作品屡有良游袭我春服,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得山水清气 极风云壮观山静松声远 秋清泉气香 启功李思桂 马到成功,球飞三尺案 琳琅满目,技胜一筹人马到成功惊禹甸 琳琅满目耀人寰禹甸:.诗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维禹甸之。畇畇原隰,曾孙田之。毛传:甸,治也。朱熹集传:言信乎此南山者,本禹之所治,故其原隰垦辟,而我得田之。本谓禹所垦辟之地。后因称中国之地为禹甸。禹 : 禹 y 传说中国夏代的第一个君主,他曾经治过洪水:禹域(指中国的疆域)。甸 : 甸 din 古代指郊外的地方。田野的出产物:“纳货贝

11、于君,则曰纳甸于有司”。治理。克念作圣 克服念头就是圣人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由弘一大师修行实践得到的启示克念作圣,妄念作狂。尚书 周书 多方:“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话说周武王在伐纣之后不久就病逝了,由于他儿子周成王年幼,尚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就由武王的弟弟周公代行国政。七年后,周公平定了各地叛乱、稳定了政局,归政于周成王。周成王屁股还没坐热,忠于商朝的奄国企图反攻倒算,悍然发动叛乱。周成王火大了,亲自出征,和周公、召公一起平定了叛乱。得胜回京之后,各国诸侯都来朝见,周公代替成王训话,大意无非是说商朝自取灭亡,周朝人心所向,造反是没有出路的,赶紧死了这条心吧!史官把这次训话的内容记录

12、了下来,就成了我们看到的这篇多方“多方”就是众国之意。 “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应该归到是苦口婆心的教导这一类的,意思是说:圣人如果没有了“念”就会变成狂人,狂人如果能够克制“念”就能变成圣人。“念”是个什么东西呢?简单理解,就是指内心的想法。我们的内心经常会涌出很多个想法,只要意识还在,想法就不停地望外冒,特别是失眠的时候,无数个念头在脑子里闲逛,赶跑一个又来十个,脑袋都快挤爆了,那个滋味才叫难受。就算睡着了,“念”也不会轻易消停,它会让你做梦,一会上天了一会入地了,一会开心了一会生气了。想克制住自己的行为容易,但是想克制住这个主导行为的“念”,实在太难了,比如你运气好在路边捡到一百万

13、,你可能有过全部归还的念头,也有占为己有的念头,还有还一半留一半的念头,很多念头纠缠在一起,谁也不服谁,于是你就得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你决定找到失主还给他,这样做够难能可贵的了吧?但是更难能可贵的是你连思想斗争都不用,除了物归原主之外,其他念头还没来得及冒头就被你“喀嚓”一下统统给扼杀了,这才是“克念”。“克念”是对个人修养的一种高层次要求,如果能够达到这个要求,你就可以“作圣”了。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曾经有过“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的说法,其实也是“克念”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后来,儒家“克念作圣”这一很具哲学性、很有创意的说法被佛家看中了,经常被一些将经僧人引用,

14、比如民国时期的净土宗祖师印光大师在序言中就曾经说过:“圣贤之道,唯诚与明。圣狂之分,在乎一念。圣罔念则作狂, 狂克念则作圣。”顾颉刚认为,孔子在战国时期成为圣人,是大众造势的结果。当时天下大乱,大众希望有一个杰出的人来收拾时局,孔子这样的人成为众望所归,而且孔子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宣传,形成一种极大的影响力,所以大家希望他成为一个圣人,好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到了汉武帝以后,唯儒独尊,孔子走上神坛成了教主,到了东汉,王莽等人以权威的身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孔子为圣人。其实,早在三国时期就有人指出孔子是靠大众造势而成为圣人的,吴国的陆绩在太玄经序中说:“昔孔子在衰周之时,不见深识,或遭困苦

15、,谓之佞人;列国智士,称之达者,不曰圣人,唯弟子中言其圣耳。逮至孟轲、孙卿之徒,及汉世贤人君子,咸并服德归美,谓之圣人,用春秋以为王法,故遂隆崇,莫有非毁。” 陆绩认为,孔子落魄的时候,人们认为他是个只会玩嘴皮子的棒槌,各国的才俊也只认为他是个通达的人,只有他的弟子说他是圣人,后来由于孟子等人的宣传才成为公认的圣人。陆绩,就是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前诸葛亮在东吴舌战群儒时嘲笑的那位“袁术座间怀桔之陆郎”。三国志 吴书 陆绩传中记载:“绩年六岁,於九江见袁术。术出橘, 绩怀三枚,去,拜辞堕地, 术谓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欲归遗母。术大奇之。” 陆绩的父亲庐江太守陆康与袁术交好,陆绩六岁的

16、时候,和他父亲一起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橘子来招待客人。大人在那说话,小孩就在旁边吃橘子。小陆绩觉得这橘子真是太好吃了,就偷了三个,古代的衣服没有口袋,只好藏在袖子里。等到告辞的时候,陆绩向着袁术拜别,三个橘子就都掉出来了。袁术一看,就逗小孩玩:“你来我家做客怎么能偷我的橘子呢?”陆绩说:“本想拿回去给母亲尝尝的,没想到露馅了。”这个故事后来入选了二十四孝,成为孝之典范,不过也有人怀疑陆绩在作秀或在说谎。我们经常不惮用最坏的想法去推测别人和用最好的理由去开脱自己。童言无忌,我更愿意相信小陆绩的怀橘行为是出自一颗纯洁的爱母之心。如果小陆绩当时就是纯粹为了给母亲带几个橘子吃,根本没有其他的念头,那

17、么他是否算是“克念作圣”呢?我看差不多了,至少在彼时彼刻。那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圣人呢?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努力去“克念”,最后能成为圣人吗?其实,“圣人”只是一个标杆,在合适的条件和时机下,统治者会选择一个非常高的标杆树在那里,剩下的事情就是鼓励大家朝这个标杆的高度去努力,“人人成圣”只是鼓励的口号,就像驯兽师手里的兽食一样,引诱你不断向更高的标准迈进。疑似用错的四个汉字错了吗?这几年不断听到看到有一个说法,说的是,我们经常使用的汉字中,有两组、四个字使用颠倒了,这四个字分别是“重”和“出”、“射”与“矮”,这四个疑似用错的汉字真的错用了吗? 查阅东汉时期许慎的说文解字,里面没有收录这些字,这说明这

18、些字的出现可能晚于东汉时期,我们知道中国汉字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直到秦朝始皇帝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汉字有了自己的规范小篆,目前,汉字的结构分为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等,那这四个字是怎么疑似使用错误呢?里面有多种猜测和传说版本,比较有代表性说法是按照目前的理解这四个字颠倒了: 射与矮:分开来看“射”,由“身”和“寸”组合而成,身只有寸高,明显是“矮”,水浒传里就有“三寸丁”武大郎卖炊饼的故事,身有寸高应该是“矮”。再看“矮”,由“矢”和“委”组合而成,我们知道成语有的放矢,其中的“矢”就是箭,“委”有弃的意思,如,委之于地,

19、就是说扔、抛、发的意思,那么将箭发出去应该是“射”,不应该是“矮”。看来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我也曾经相信可能就是古人把这两个字弄反了,混淆了,谁没有出错的时候呢,古人也盖莫能免。 重与出:“重”本应该是重量,可是竟由“千里”组成,千里之遥不是“出”远门吗;再看“出”,“出”字两山重叠,重不重?压在中国人民头上过去有三座大山,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就是两座大山也挺重吧,怎么叫“出”呢?是不是这两个字也搞混了,弄颠倒了。是不是造字圣人仓颉一时疏忽,在传播教授大众的时候出错了?五千年的中华民族竟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其实,这过低的估计了我们的造字圣人,对于汉字他们不会如此大意,况且汉语言文字专家也都没有

20、说这两组字用错了、弄颠倒了,那又该如何合理解释这些字呢?我查阅了网上的批驳言论,说这些字没有用错,只是按照目前的拆字来理解,刚好巧合,依此就说“射”应为“矮”,“矮”应为“射”;同样道理,“出”应为“重”,“重”应为“出”。我们的汉字经过演变,一开始造错了字吗?不是,错的是,我们把这四个字都当作会意字来解释了,况且会意的还有些偏颇。 射:象形字,在甲骨文、金文中,是拉弓上矢的象形,原本的写法应该是左弓右矢,由于“弓”“身”形状相似,到了篆书,已误写成左身右矢。在篆书中“矢”“寸”近似,变成楷书时,又误成左身右寸。可见这是汉字演变中的伪变,与造字无关,更与“寸身”的会意无关。象形字非要来会意,这

21、样会意更好,射出的箭簇有一寸长,箭头身高有一寸。 矮:形声字,从矢,委声(矮的古音为“委”)。为什么从矢呢?因为矮者,短人也,“短”从矢,“矮”也跟着从矢。为什么“短”字从矢?原来在远古时代,矢(箭)是量长短的工具。形声字非要会意,这样会意,怎么矮,原委是只有箭高,一个人只有一只箭那么高可不是矮吗? 出:象形字,与“山”无关,不是两座山叠加在一起。在甲骨文、金文、篆文中是两株草重叠的象形,表示“长出”,也有的认为跟“步”类似,是一前一后两个脚步,表示走出、前进之意。如果还会意一把,山叠嶂,走出山峦,不能老闷在山里。 重:形声字,从壬,东声(“重”的下半部实际上是“东”)。为什么从壬?因为“重”

22、的最初含义是厚,“壬”是人在土上,表示厚。还延续上边三个字再来会意,我们提东西走路,本来不重很轻的物品,如果走的远了,我们会感觉很累,会感觉物品很重,从菜市场掂着菜往家走,越走感觉菜越沉,你走千里肯定比两座山还要重吧! 不是会意字,我们不要随便去会意,“射”、“出”均为象形字,“矮”、“重”均为形声字,随着汉字的演变,就有了这样的巧合和曲解。五千年厚重文化值得我们去探究。豕牛羊射矮重王身弓寸矢委水颂监爱出射矮重出仓颉造字的传说仓颉,为轩辕黄帝左史官。我国原始象形文字的创造者,我国官吏制度及姓氏的草创人之一。农历3月28日生于白水杨武村,享年110岁。仓颉,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

23、迹”,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字。仓颉首创文字的事后来被黄帝知道了,他大为感动,乃赐仓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 。再后来,上天知道了这件事,下了一场谷子雨奖励仓颉。这便是人间谷雨节的由来。当地的农民在谷雨节祭拜仓颉!传说他仰观天象,俯察万物,首创了“鸟迹书”震惊尘寰,堪称人文始祖。仓颉去世后,当地百姓在其墓葬处修有庙宇,并将这里的村庄取名为“ 史官村”。 白水民间流传着仓颉造字传说:远古时候,人们都用结绳的办法录史记事。仓颉,是黄帝的史官。由于记录史实的结绳形状奇异,年久月深难以辨识,有一次,仓颉就是从这些绳结记录的史书给黄帝提供的史实出了差错,致使黄帝在和炎帝的边境谈判中失利。事后,仓

24、颉愧而辞官云游天下,遍访录史记事的好办法。三年后他回到故乡白水杨武村,独居深沟“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整理得到的各种素材,创造出了代表世间万物的各种符号。他给这些符号起了个名字,就叫做字。仓颉造字 这算得上是老古话了。相传仓颉在黄帝手下当官。那时,当官的可并不显威风,和平常人一样,只是分工不同。黄帝分派他专门管理圈里牲口的数目、屯里食物的多少。仓颉这人挺聪明,做事又尽力尽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里都有了谱,难得出差错。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储藏在逐渐增加、变化,光凭脑袋记不住了。当时又没有文字,更没有纸和笔。怎么办呢?仓颉犯难了。仓颉整日整夜地想办法,先是在绳子上打结,用

25、各种不同颜色的绳子,表示各种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绳子打的结代表每个数目。但时间一长久,就不奏效了。这增加的数目在绳子上打个结很便当,而减少数目时,在绳子上解个结就麻烦了。仓颉又想到了在绳子上打圈圈,在圈子里挂上各式各样的贝壳,来代替他所管的东西。增加了就添一个贝壳,减少了就去掉一个贝壳。这法子顶管用,一连用了好几年。黄帝见仓颉这样能干,叫他管的事情愈来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数,回回狩猎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减,也统统叫仓颉管。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怎么才能不出差错呢?这天,他参加集体狩猎,走到一个三岔路口时,几个老人为往哪条路走争辩起来。一个老人坚持要往东,说有羚羊;一个老人要

26、往北,说前面不远可以追到鹿群;一个老人偏要往西,说有两只老虎,不及时打死,就会错过了机会。仓颉一问,原来他们都是看着地下野兽的脚印才认定的。仓颉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个脚印代表一种野兽,我为什么不能用一种符号来表示我所管的东西呢?他高兴地拔腿奔回家,开始创造各种符号来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头头是道。黄帝知道后,大加赞赏,命令仓颉到各个部落去传授这种方法。渐渐地,这些符号的用法,全推广开了。就这么,形成了文字。仓颉造了字,黄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称赞他,他的名声越来越大。仓颉头脑就有点发热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头顶心里去了,什么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马虎起来。这话传到黄帝耳朵里,黄帝很恼火。他

27、眼里容不得一个臣子变坏。怎么叫仓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呢?黄帝召来了身边最年长的老人商量。这老人长长的胡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个结,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岁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会,独自去找仓颉了。仓颉正在教各个部落的人识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后,和别人一样认真地听着。仓颉讲完,别人都散去了,唯独这老人不走,还坐在老地方。仓颉有点好奇,上前问他为什么不走。老人说:“仓颉啊,你造的字已经家喻户晓,可我人老眼花,有几个字至今还糊涂着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仓颉看这么大年纪的老人,都这样尊重他,很高兴,催他快说。老人说:“你造的马字,驴字,骡字,都有四条腿吧?,而牛也有四条腿,你造出来的牛字怎么没有四条腿,只剩下

28、一条尾巴呢?”仓颉一听,心里有点慌了:自己原先造“鱼”字时,是写成“牛”样的,造“牛”字时,是写成“鱼”样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颠倒了。老人接着又说:“你造的重字,是说有千里之远,应该念出远门的出字,而你却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过来,两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该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远门的出字。这几个字真叫我难以琢磨,只好来请教你了。”这时仓颉羞得无地自容,深知自己因为骄傲铸成了大错。这些字已经教给各个部落,传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连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忏悔。老人拉着仓颉的手,诚挚地说:“仓颉啊,你创造了字,使我们老一代的经验能记录下来,传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会记住

29、你的。你可不能骄傲自大啊!”从此以后,仓颉每造一个字,总要将字义反复推敲,还行拿去征求人们的意见,一点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说好,才定下来,然后逐渐传到每个部落去。汉字的来历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

30、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

31、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

32、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

33、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汉字一、了解汉字特点、字体演变过程、六书知识(一)汉字的特点及字体演变过程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文字符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汉字是表意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隶书、

34、楷书、草书、行书一系列演变,汉字形体演变的趋势是由繁到简。(二)六书知识六书,是我国传统的研究汉字结构、造字规律和造字方法的学说。1象形字“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日、月、口、手、目、眉等都是。2指事字“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本、末、刃、亦。3会意字“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采、从、苗、林、休、炎、祭、降、陟、弄、宗、舁、益、集、寇、冠等。4形声字“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形声字的结构共有八种:左形右声 铜 洋 硝 右形左声 攻 颈 削上形下声 管 爸 晨 下形上声 案 贡 凳外形内声 固 匾 衷 内形外声 问 闷 闻

35、形在一角 哉 腾 颖 声在一角 旗 座 房 5转注字“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考、老,顶、颠。 6假借字“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如难、易、止、莫。从精彩纷呈的书法艺术看汉字字体的变迁我们从现存汉字书法的种类可以清楚地看出汉字形体发展的脉络。其演变过程可以概括为:甲骨文金文篆书(分大、小篆书)隶书楷书。除此以外,还有两种楷书的辅助性字形,即草书和行书。汉字从殷商的甲骨文字演变到后代的楷书文字,其间经历了多次变化,而其结构体态演变的最后一个大的转折点,是篆书演变为隶书开始的。隶书以前的文字,统称为“古文字”;秦隶以后的文字,统称为“今文字”。“古文字”统称大篆

36、,包括甲骨文、金文。金文旧称钟鼎文、秦篆、籀书、石鼓文、石刻文等;小篆亦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采取李斯“书同文”的建议,在大篆籀文基础上改造了的文字。大篆通行时间很长,约有一千三四百年之久,而小篆应用时间较短,仅通行数十年而已。在小篆推行前,胥吏与民间流行一种简体字,并称它叫秦篆。“今文字”包括隶书和楷书。隶书有古隶、秦隶与汉隶之分。与楷书并行的有行书与草书。小篆“线条化”的结构体态,结束了大篆体态的“图形化”。而其中古隶又是转折点,突破了小篆的线条化,逐步弃繁就简,使汉字有了波势(撇、捺笔画)、挑法,加速了汉字的笔画化。一、古趣生新的殷墟卜辞文字甲骨文、金文是最早的书体文字。甲骨文是三

37、千多年前殷商时期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一种古老文字,由于着眼点不同,称呼也各异:着眼于表达内容的为“贞卜文字”(卜辞);着眼于书写方式的为“书契文字”(契文);着眼于所附材料的为“创甲兽骨文字”,(甲骨文):着眼于出土地点和文字所反映的时代的为“殷墟书契”的“殷契”。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期的书法艺术甲骨文的发现仅是近一百多年的事情,从近、现代出土的大量甲骨来看,甲骨文已具备相当成熟的文字体系。已上契刻出来的文字,甲骨面积、形体大小不一,文字容纳小。它所刻的文字线条细瘦,笔画棱角分明,字形长方,结构是长、短、大、小略无一定;同一块甲骨上的字体大小不一,疏密相间,参差不齐,而每字的结构和整幅排比,显得

38、古趣生新。它的笔法有方有圆、有肥有瘦,具有雄伟、劲健、严谨的风格。这应该是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期的书法艺术。甲骨文可分:(1)雄健型,(2)圆润型,(3)劲健雄浑型,(4)秀丽轻巧型,(5)工整规矩型,(6)疏朗清秀型。书法艺术王羲之 飘逸俊秀遒劲 颜真卿 粗犷豪放 颜筋:稳健厚重、遒婉丰腴 柳公权 柳骨:遒媚劲健、华美灵巧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 (商) (周) (秦) (汉)(魏晋)草书 “汉字七体”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楷书 草书 行书甲骨文= 汉字的演变过程,可以简略归纳为五个阶段:声、形、象、数、理。 “声”是任何一种

39、语言的必要组成部分。在遥远漫长的太古时代,人类从本能的“哭声、笑声”或模仿大自然的“鸟鸣、虫叫、兽吼、风声、雷声、雨声”中逐渐分化出具有一定意义、代表一定事物的“声音”,这就是语音的进化。例如:“ma、ba”用于代表“妈、爸”可能是从哭声“啊”中分化出来。语音进化到现代,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汉语中大约有44001600种声音。语音的分化必定有其自身一定的规律,从现代语言中可以分辩出一些线索。例如: “鹅、鸡、鸭、猫”等家禽和家畜可能是依据其叫声而定其名的。 “哈、喔、嘘、哎唷”等声音是直接表示人类在不同情绪下的自然发声。 “五午”、“苗渺”、“木冒”音相通,意相联。 【原文】木,冒也。冒地

40、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形”是语言的第二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不是必要的。在远古时代人类主要面临的是生存和种族延续问题。在与大自然和猛兽毒蛇等的斗争过程中,有时需要用“形”或“画”来表示事物。例如:远出狩猎,为了不至于迷失道路,可能在岩石上或树干上做一些标记。人类在狩猎时,也注意观察野兽的足迹,以辨别出野兽的特性。另外,人类也可能出于对神秘大自然的崇拜或对美的事物的追求,在岩洞壁上,画上“日、月、人、山、木、屮、动物、祖先”等图象。 说文解字说,“黄帝的史官仓颉看见鸟兽的脚印,明白可以用形来区分事理,开始创造文字。” 【原文】皇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hng 野兽经过后留下的痕迹)之迹,

41、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 “审(审)宀番宀采田”,“番”谓田中野兽的脚印。“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审”,悉也。 【原文】采,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兽足谓之番,从采、田,象其掌。审,悉也,知审谛也,从宀、从采。悉,详尽也,从心、从采。释,解也,从采。采取其分别物也。 由“图画”经过一个简化过程,取事物的主要特征,开始了“文字”的进化过程。拼音文字是由原始图象向表示声音的字母方向发展,以语音作为主体。汉字由原始图象向“象、数、理”方向发展,用不同的图象来表示各种各样的意思。 “象”是创造汉字和易说理预事的主要方法。“日、月”等属于象形文字,是造字的基本部件。这些基本部件相互组合,产生各种

42、各样的“象”,创造出更多的字。基本部件和字还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组合,产生用于表示各种事物、各种意念的诸多文字。 【原文】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如:“明日月”、“易日勿日月”,“旦日一”(下边的“一”表示“地”,与“”卦三阳爻象“天、人、地”相通),“显日业”(“业”,表示地上有茂密的树木,“日”已上树梢,太明“显”了)。 这些字还可以组成更多的字。如:“盟明皿”、“踢易”、“湿氵显”、“但亻旦”。 造字和易理在这里完全相通,即所谓的“取象生理”的模糊思维和“阴阳互动”的二分原理。 “数”概念是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人类首先掌握的概念可能是“无”和

43、“有”。没水喝会渴,没东西吃就会饿。“有月”字中“”表示手,“月”表示肉。“有”字原意“手下有肉”,有肉吃就不会挨饿。“有”进一步分化形成“一、二、三、多”等数的概念。 “数”向易符方向演变,逐渐从文字中分离,形成八卦,并在历史上的夏、商、周时期形成易经(连山、归藏、周易)。例如:奇数(一、三、五、七、九)和偶数(二、四、六、八、十)是两组不同性质的数。若奇数属阳,偶数则属阴。在河图和洛书中以“黑、白”或“实心、空心”分别表示。易中用“阳爻、阴爻”(、)表示。数字“一、二、三”中若按易之思维,将“一”视为阳爻“”,“二”即为“”,“三”即为“”。按阳爻重叠之原理,将阴爻也重叠,即为“、”。若再

44、将“、”符号组合,即产生所有的易符。 研究“数”的加减乘除为算术。研究“数”的“象”,并且以“象”说“理”,这是演绎易经了。汉字中,字根重叠现象比比皆是,这是“数理”在造字中的具体表现。例如: 唱口昌ckv(“唱”,从口、昌声) 哭吅犬kv(“哭”,从吅、狱省声) 噪口喿口品木zkvzkvm(“喿品木”,表示树上有许多小鸟在叽叽喳喳的叫,“品”三口,评头品足。) 嚣页xvy(“嚣”,从、从页。页,首也) 土十一ti(说文解字中,土二丨,从二,二为阴数,象地。模糊元码中按直观分为“十一”,与“士十一”相同。) 【原文】二,地之数也,从偶。土,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士,事也

45、。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坏土不ht(坏,一说瓦未烧,毁也。) 【原文】坏,丘再成者也。一曰:瓦未烧,从土、不声。 圭(gi)土土gtt(圭,瑞玉也,上圆下方。) 【原文】圭,瑞玉也,上圆下方。公执桓圭,九寸;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谷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从重土。 垚(yo)土圭ytvttt(元码字典)(垚,土高也。如:尧垚兀,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原文】垚,高也,从三土。尧,高也,从垚、在兀上,高远也。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又如:金鑫,木林森,水淼,火炎焱,又双,人从众,乂爻。通常,字根相重表示“多”,三重表示“众”。 “理”是“象、

46、数”的扩展。汉字外延的演变主要是通过“理”来扩大的,即相“象”的事物,“理”也相通。例如:“明”本意是明亮,延伸出“眼睛看得清楚、心里明白、事情变得明显”等。 上述汉字演变的五个阶段“音、形、象、数、理”,本质上也是创造汉字的五种基本方法。兹举一例说明: “猫犭苗犭艹田”字,“犭、屮、田”都属于象形,猫叫声“mio”,所以,“猫”声定为“mo”,造字时声部用“苗”字表示。“苗艹田”,音通“渺”,意为“田中渺小之草”。猫可能是在神农氏农业耕种时期,才被人驯养用于对付损害农作物和粮食的老鼠的。定十二生肖可能要早于这个时期,这也许是猫没被收录的原因。汉字造字时,若两个重叠表示多。“艹屮屮”表示草多,

47、这是汉字造字中“数”的概念。“苗”本意小苗,“苗”字也延伸为“可培育的人才”,盖小孩、小苗相象,理则相通。这样,“苗”字外延就扩大了,这是,“理”的例子。从“猫”字的解剖中,可以看到“声、形、象、数、理”五种基本造字方法,并能看到汉字演变的历史沿革。金文汉字的最初模样,用刀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是现在所知最早的汉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笔道很细,每个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画的画。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与甲骨文差不多同样古老,它的笔画比较粗壮,大小也比较匀称。古老的密码:战国文字 。在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国被划分为七个诸侯国。各国的文字差异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码,很难破译。 汉字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对汉字也进行了统一。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统一的基础,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大篆 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