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867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52 大小:4.1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人教新课标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ppt(5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怎样出现和形成的?它怎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变的?,第 1 课,第 2 课,第 3、4 课,单元解题,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先秦产生和初步发展;秦朝沉重打击;汉朝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新发展,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

2、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5.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儒、道、墨、法等思想流派。“争鸣”,是指战国时期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学术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展开争论。,1“百家争鸣”的含义:,一、“百家争鸣”,2“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社会大变革(生产力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

3、溃)-根源,士的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受重用,代表不同阶层、政治派别,提出政治主张,教育、学术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主要流派:儒、道、法、墨、名、阴阳、纵横、杂、农、小说(除去小说家,则称“九流”)“诸子十家,其可观者九家”汉书艺文志,儒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主要派别代表 道家:老子和庄子 法家:韩非子、商鞅,四大家代表的阶级属性,法家:墨家:道家:儒家:,新兴的地主阶级,小手工业者,广大的贫苦百姓,孔子: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孟子、荀子:士大夫,1 老子的思想: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哲学思想: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运

4、动,事物是相互依存和不断转化的,道家,塞翁失马;福祸相依,鸡犬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包含着世界万物的道理),看图说话,请你给下面两幅漫画取一个题目,并就此说说漫画体现了老子的什么思想?,以柔克刚,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小国寡民,2庄子的思想:世间万物都是相对的;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大小、生死、贵贱、荣辱),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道家,痛恨社会不平等现象。,你能讲讲“庄周梦蝶”的故事吗?这则故事反映了庄子的什么思想?,庄周梦蝶,你知道有关庄子的成语有哪些,朝三暮四 薪火相传 成者英雄败者贼 东施效颦

5、鹏程万里/扶摇直上 盗亦有道 无中生有 枯鱼之肆 越俎代庖 望洋兴叹 运斤成风 标新立异 呆若木鸡 题意解说 无用之用 明镜止水 寿长辱多 螳臂挡车 蜗角之争 每况愈下 以貌取人,庄子名言,“窃(盗窃)钩(钩环)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原(探究)天地之美,达(弄清)万物之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法家韩非子的思想:,守株待兔的故事说明什么,韩非子的思想,以法治国,国君主要树立绝对权威,实行君主专制,迎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历史先前发展,主张改革,严刑峻法,有关韩非子的成语,守株待兔: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

6、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滥竽充数:韩非子内储说上:“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闵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买椟还珠: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4.百家争鸣的历史地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 重要阶段,人才招聘,重用法家!,原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诸侯纷争,社会秩序相当混乱,统治者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或占据有利的位置,热衷于强化中央集权和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所以

7、对于支撑兼并战争的思想,如法家思想比较关注,因此儒家思想也就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冷落。儒家自身:虽然儒家思想符合人民的利益,但在当时未能适应形势和统治者的需要。,孔庙,规模仅次于故宫的古建筑群。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地方。全庙南北长公里多,占地327亩,共有厅堂殿庑400多间,包括三殿、一阁、一坛、三祠、两庑、两堂、两斋、十七亭、五十四门坊,前后共9进庭院,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孔林 孔子及家族专用墓地。相传孔子死后,他的学生从四方带奇木异树来此种植2000多年来不断增植,已达3万余株,为我国最大的人工园林,园林内栖息着多种禽鸟,为旅游观赏胜境。,孔府 位于孔庙东侧,有“天下第一家”之称,是孔子嫡系长期

8、居住的府第,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二、孔子和早期儒学,1、孔子的思想:,万世师表,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前479年鲁国陬邑人 今山东曲阜,2005年9月28日上午,来自全球24个国家和地区的2556名儒家思想推崇者冒着绵绵秋雨在全球联合祭孔主会场孔子故里山东曲阜万仞宫墙前,隆重举行2005年全球联合祭孔曲阜孔庙祭孔大典,揭开了全球首次联合祭孔活动的序幕。,接续文明,诗、书、礼、乐、易、春秋。,杏坛说仁,为政以礼,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2500年以上的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钱穆,因材施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

9、,思而不学则殆,要有区别地施以教育(教育方法),要经常温习(学习方法),要谦虚,多向他人学习,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学习方法),私人讲学,有教无类,孔子留给我们什么?,政治思想:“仁”(核心);“待人宽容”;“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克己复礼”。教育思想:兴办私学,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局面。整理文化典籍: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2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施政主张:“仁政”君民关系:“民贵君轻”伦理观:“性本善”,孟子的主张,四端:恻隐

10、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1、孟子的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2、孟子在唐后成为儒学经典,位列“四书之一。”,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3、孟轲被后世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丘。,孟子的影响与地位,3荀子的思想:,荀子,名况,战国晚期赵国人。荀子有两位有名的学生:一位是杰出的学者韩非子,一位是秦始皇的丞相李斯。,王道以德服人霸道以力服人,王道(以德服人)和霸道(以力服人)是两种不同的统一天下的指导思想。孟子主张王道,谴责霸道;荀子却兼谈王、霸。荀子书中,反复地将王道霸道作了对比分析。他推崇王道理想,坚持王道胜过霸道,荀子的名言,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

11、亡。2、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注:伪,人为之意),荀子的主张,施政主张:“仁义”、“王道”君民关系:“君舟民水”伦理观:“性恶论”通过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哲学思想:人定胜天(制天命而用之),孟子、荀子对孔子思想的发展,爱人,以德治民,性相近,仁政,仁义,民贵君轻,君舟民水,性善论,性恶论,春秋,战国中期,战国末期,同,异,奠定基础,体系完整,孔子说:我仁;孟子说:我义;老子说:我以柔克刚;庄子说:我顺其自然;韩非子说:把他们全抓了。孙子说:战场上见高低!,趣味百家,1.下列关于百家争鸣的论述正确的是百家是指一百个思想流派其经济原因是井田制的瓦解

12、他们彼此对立攻击互不相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A.B.C.D.,C,2、“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的是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盛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社会的剧烈变革A、B、C、D、,D,3“百家争鸣”中的“百家”是指 A众多豪门望族 B众多思想流派c众多地方政权 D众多文学形式4诸子百家的社会宗旨是发展学术驳斥他人传播文化批评时政A B c D5老子的所属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c墨家D法家,B,C,B,6孔子生活的时代是A春秋初期 B春秋末期c战国时期 D战国末期7孔子的经历有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做过地方官,政绩显著曾做过鲁国的最高司法长官晚年周游列国,潜心办学和著述A Bc

13、D,B,C,9.下列关于孔子叙述不正确的是:A.是春秋末期齐国人B.其弟子有“七十二贤人”C.孔子整理过诗书礼易春秋,A,D.其思想核心是“仁”,10孔子概括“知天命”的年龄是 A二十岁 B三十岁 c四十岁 D五十岁,D,11、孔子路过泰山,见一妇女在坟边痛苦。询问后才知道,她的公公、丈夫和儿子都被虎吃了,孔子问她为什么不早些搬迁,妇女回答:因为这里没有苛政。孔子感慨地对弟子们说:“苛政猛于虎也!”因此,他提倡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B、人而不仁,如礼何C、为政以德 D、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C,12、启蒙运动时期德国哲学家康德曾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的观点,即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下

14、列哲学家的观点与康德最为接近的是A、老子 B、孔子 C、孟子 D、王夫之,B,13、下列对孟子与荀子的分析正确的是:A.都主张性善论B.都强调礼法C.都主张“仁”,“德”治天下D.都取百家之长,C,14、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不包括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不以仁政,不能平定天下”c“水则载舟,水亦覆舟”D“施仁政于民,省刑库,薄税敛”,C,15、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仁”学说的继承与发展,这主要表现再把孔子“仁”四字昂具体化进一步明确了君与民之间的关系指出了得民心的重要性主张“君权神授,天人感应”A、B、C、D、,A,16.认为“恻隐之心”“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反映了孟子A.“仁政”的思想B.“民本”的思想C.“性本善”的思想D.“致良知”的思想,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