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68934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6.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4、记金华的双龙洞》.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记金华的双龙洞,(游记),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金华双龙洞简介,双龙洞现为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素以林海莽原、奇洞异景、道教名山著称于世。双龙洞位于双龙景区的中心,是整个景区的核心与象征。双龙洞成为自然风景名胜的历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内洞及耳洞组成。外洞宽敞,面积达1200平方米。常年洞温为15摄氏度左右,冬暖夏凉,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凉”之感。,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1894-1968),名绍钧,江苏苏州人,著名作家、教育家,父亲在地主家做帐房,家境清苦。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2、,毕业后在一个初等小学当教员。1914年被排挤出学校,闭居期间作文言小说发表在礼拜六等杂志上。,叶圣陶,自读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生子新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2 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不明白词语的意思。3 边读课文边画出表示作者游览路线的词语。,甸,鹃,桐,沉甸甸,杜鹃,梧桐,din,jun,tn,我能行,臀,漆,笋,臀部,漆黑,竹笋,tn,q,sn,我能行,多音字,zhun(转折)转 zhun(转动),q(弯曲)dio(调子)曲(盘曲而上)调 tio(调节)q(歌曲),盘曲而上:盘曲,曲折环绕。课文指公路在山边盘旋,绕着圈儿通到山上。明艳:明亮鲜艳。气势:人或事物表现出来的力量和态势,本课指

3、山高大宏伟的样子。颜色各异:颜色很多,各不相同。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样。蜿蜒:原指蛇类爬行的样子。课文指洞顶上的石龙弯弯曲曲的样子。时而:有时候。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高峻,树木茂盛。突兀,高起的样子。森郁,森林茂盛。,1、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3、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4、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游览顺序,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再读课文,讨论分段并概括大意。,第一段(第1自然段):交待时间、地点、事件。,第二段(第23自然段):路上见闻。,第三段(第47自然段):游览经过。

4、,入口,四月十四日,我在浙江金华,游北山的双龙洞。,(事件),(时间),(人物),(地点),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公路盘曲而上。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油桐也正开花,这儿一丛,那儿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红色,在别处似乎没有见过。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作者在去双龙洞的路上,看到了什么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映山红,油桐,沙土,新绿,溪流,明艳,明亮鲜艳。文中

5、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鲜艳。,明写溪流,暗写山势。,你能用时而时而时而时而造句吗?,1、小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时而调皮,时而乖巧,时而贪玩,时而尽职。2、这首歌的调子时而高昂,时而低沉,时而轻快,时而缓慢,真好听。3、天上的云变化多端,时而像奔马,时而像绵羊,时而像雄狮,时而像猛虎,真奇妙。,映山红,映山红,映山红,油桐,油桐,新绿,新绿,“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时变换调子。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这一段话作者抓住溪流进行观察来具体描写。因为水有源,既然溪流的水是从双龙洞里流出来的,因此“一路迎着溪流”,这既说明了溪流

6、与洞有直接关系,也通过一个“迎”字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刚好相反。溪流声时时变换调子,实际上说明了双龙洞周围的地势环境,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最后一句点明了双龙洞的准确位置,同时也为作者开始参观双龙洞起了过渡作用。,自由读第4自然段,思考:外洞有什么特点?,外洞,外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走进去,仿佛到了个大会堂,周围是石壁,头上是高高的石顶,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开个会,一定不觉得拥挤。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打比方,默读第五自然段,思考:孔隙有什么特点?,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

7、下方的孔隙流出。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1、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

8、,2、船两头都系着绳子,管理处的工人先进内洞,在里边拉绳子,船就进去,在外洞的工人拉另一头的绳子,船就出来。3、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4、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尽管作者按照进入内洞的顺序来写,但是作者却从四个方面来反衬出空隙的“小”,这就是反衬手法的作用。,(小船),(拉船),(坐船),(感觉),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讨论:,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

9、,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窄,矮,险,只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须仰卧船中,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挤压过来,孔隙的特点,内外洞有石屏相隔,仅通水道,长十余米,宽三米多。内外洞的相隔与相通,形成了双龙洞最鲜明的特色。古诗有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觅泉源卧小船。”如欲观赏,唯有平卧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不得稍有抬头,有惊而无险,妙趣横生,堪称游览方式之一绝,有“水石奇观”之誉。摘自新浪网,自由读第六自然段,思考:第六段主要写什么?有什么特点?,内洞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工人高高举起汽油灯,逐一指点洞内的景物。首先当然

10、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我顺着他的指点看,有点儿像。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双龙洞”名字的由来:,内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见。工人提着汽油灯,也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宽广。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在洞里走了一转,觉得内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来间房子那么大,,内洞,(黑),(奇),(大),这些

11、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再加上颜色各异,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这是作者观看内洞以后,对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的总体概括: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端”,项目。“变化多端”,就是变化多种多样。“异”,不同。“颜色各异”,就是颜色各不相同。“即使”,就算是,表示一种假设,说明了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本身就绚丽多姿,奇特好看,如果想象成各种神仙、动物、宫室、器皿后,就更加趣味无穷了。,首先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四爪腾空,仿佛在云中飞舞,一条青龙昂首遥望,好像在呼风唤雨;其它有的像();还有的像(),展开想象说

12、一说,洞内的石钟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金钟”、“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避水金针”“寿星捧仙桃”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在水晶龙宫。摘自新浪网,洞内钟乳石、石笋形态变化多端,有()、()、()、()、()、()等景观,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请你发挥想象,内洞中还会有什么形态的钟乳石、石笋,仿照上面的句式说一说。,黄龙吐水彩云遮月海龟探海 哪吒闹海青蛙盗仙草 寿星与仙桃,这篇游记按游览顺序来写: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泉水流经的路线:,一路迎着溪流。顺着山势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

13、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泉水靠着右边缓缓地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出了洞。,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体会过渡句的作用,1.从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并画下来。2.联系上下文体会这些句子在课文中的作用。3.这些过渡句是靠什么线索串连在一起的。(溪水),过渡句,出金华城大约五公里到罗店,过了罗店就渐渐入山。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口,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泉水靠着洞口的右边往外流。这是外洞。在外洞找泉水的来路,原来从靠左边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大约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陆了,这就到了内洞。,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 的经过。课文按照,依次写了 去、游、由 进入、的所见所闻所感以

14、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写了路上 的景色、欢唱的,外洞的,内外洞连接处孔隙的、内洞的“、”。课文以游览的顺序和泉水流经的路线为线索,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详略得当,详写了、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秀丽山河的热爱。,金华双龙洞,游览顺序,金华双龙洞的路上,外洞,外洞,内洞,游内洞,明艳,溪流,宽敞,窄小,黑,奇,大,孔隙,内洞,在正确的读音上面“”,系(j x)绳子 浙(zh z)江稍(sho so)微 仿佛(f f)蜿(wn wan)蜒 呈(chng cng)粉红色漆(q x)黑 盘曲(q q)而上上源(yun yn),读课文,完成填空,1本文的作者是叶圣陶。作

15、者游览的地点是浙江金华北山的双龙洞,时间是 4月14日。游览的顺序依次是路上_、外洞、孔隙_,内洞_,最后出洞。1,2作者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先描写了洞口外的景色_,特点是很有气势;再写了洞口像桥洞,特点是宽;然后写了外洞 特点是大_。,4内洞的特点是黑、大、奇。重点写了奇的特点。,课后题答案,三、1答:这句话真实地记录了作者仰卧在小船上经过孔隙时的心理感受。作者的“挤压”之感以及不敢“稍微”动弹一下,否则“准会”受伤的心理都充分说明了孔隙的窄小、低矮。,课后题答案,三、2答:这句话实际上是说内洞的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异,本身就很好看,值得欣赏、品味,表达出作者对石钟乳和石笋的喜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