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思想)(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教育基本理论(教育思想)(1).ppt(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一、素质教育思想二、终身教育思想三、全纳教育思想,一、素质教育思想,(一)素质教育产生背景 1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正日益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使得知识和人才、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成为推动或制约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一)素质教育产生背景,2传统教育的“应试”弊端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精英教育的人才观,导致学校教育往往只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的成长;第二,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第三,它以单纯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
2、生的成绩,以单纯的升学率来评价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导致了教育评价上的片面性。,(一)素质教育产生背景,3西方文明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对人的全面培养、全面教育的思考及实践,历史上曾有“自由教育”、“博雅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科学人文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术语或称谓,表达着使人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儒家孔子制订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一)素质教育产生背景,4.素质教育在我国的现实实践,也有着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也有着对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探索。“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始于本世纪80年代,出现在我国教育改革实践研究和教育立法之中
3、。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点,1、素质的内涵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点,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
4、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点,2.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5、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里揭示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二)素质教育的内涵及特点,第一,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所谓教育对象的“全体性”,主要是指全体适龄儿童都必须接受正规的义务教育,不得因种族、民族、性别、出身、宗教信仰、经济等因素而
6、限制或剥夺其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具体到学校和班组级,则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不得人为地忽视任何一个学生素质的培养与提高。教育对象的全体性,是中小学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特征。,(二)素质教育特点,第二,教育内容的基础性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内容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行为规范、基本学习生活能力等方面的教育,主要是一种通识教育;是为人的生存与发展增强潜力的教育,是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未来劳动者素质和各级各类人才素质奠定基础的教育,而不是进行某一专业或职业的特殊训练。,(二)素质教育特点,第三,教育空间的开放性素质教育不再局限于课堂和书本知识,而是积极开拓获取知识的来源和获得发展的空间,重视利用课外的自然
7、资源与社会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二)素质教育特点,第四,教育目标的全面性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性是由人的发展需要与社会的发展需要所决定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应把握好两方面的规定性:其一,对个体来说,既要保证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又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其二,对群体而言,既应保证他们全面和谐地共同发展,又允许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发展存在相对的差异性。,(二)素质教育特点,第五,教育价值的多元化素质教育必须满足学生个体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做人、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学会劳动、学会共同生活;其次必须满足学生的兴趣、爱
8、好,发挥其特长及潜能,使其个性得到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充满创造的活力。,(二)素质教育特点,(三)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第一,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国民素质;而“应试教育”的目标是“为应试而教,为应试而学”,在此目标导向下,即使客观上能使部分学生的某些素质获得发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牺牲其他方面发展为代价的。第二,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必然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每一位未来的国民;而“应试教育”则把目光盯在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身上,弃多数学生于不顾,甚至不惜将正常儿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数统计。第三,素质教育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强调教育者发挥创造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设计并组织科学的教育教学
9、活动,促进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动中将外部教育影响主动内化为自己稳定的身心素质;而“应试教育”则使教育者跟着考试指挥棒亦步亦趋,在教学方法上以灌输、说教、被动接受为基本特征的。,二、终身教育思想,(一)终身教育内涵“终身教育”这一术语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的保罗朗格朗(Parl Lengrand)在1965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自正式提出以来,甚至迄今为止也没有统一的权威性概念定论。这一事实不仅从某一侧面反映出了“终身教育”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在全世界所受的关注和重视程度,同时也证实了该理念在形成科学的概念体系方面还有待建构和发展。,几个终身教育的概
10、念,终身教育所意味的,并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实体,而是泛指某种思想或原则,或者说是指某种一系列的关系与研究方法。概括而言,也即指人的一生的教育与个人及社会生活全体的教育的总和。保罗朗格朗,几个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诸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个人的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formal)、非正规的(non-formal)及不正规的(informal)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R.H.戴维(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研究所专职研究员),几个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应该是学校
11、教育和学校毕业以后教育及训练的统和;它不仅是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之间关系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人(包括儿童、青年、成人)通过社区生活实现其最大限度文化及教育方面的目的,而构成的以教育政策为中心的要素。”E.捷尔比(曾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部部长)这三种观点虽有所不同,但是有一点是一致的:他们都认为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二)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1.新时期社会、职业、家庭日常生活的急剧变化,导致人们必须更新知识观念,以获得新的适应力。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正值技术革新及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这一巨大变化不仅表现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经济结构、过程及功能方面,甚
12、至还影响到日常生活方式,使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面对的是全新的和不断变化发展的职业、家庭和社会生活。终身教育强调人的一生必须不间断地接受教育和学习,以不断地更新知识,保持应变能力,其理念正好符合时代、社会及个人的需求,因此终身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二)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2.人们对现实生活及自我实现要求的不断高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人们逐渐从衣食住行的窘境中解脱出来。电子器具的普及,也是人们可以摆脱体力劳动和家务劳动的拖累,现代人也开始拥有更充裕的自由支配时间。外部条件的改善,使人们开始注重精神生活的充实,期望通过个人努力来达到自我完善。要实现高层
13、次、高品质的精神追求,靠一次性的学校教育是难于达到的,只有依靠终身教育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二)终身教育产生的背景,3.人们要求对传统学校教育甚至教育体系进行根本的改革,从而期望产生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自近代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以来,学校在担负培养和塑造年轻一代的责任方面,起到了任何其他社会活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但自60年代以来,学校教育的矛盾、弊病也与日俱增。如儿童大量逃学现象、校园暴力、考试竞争的激化、以及学校因竞争造成的差别扩大和偏重学历造成的学校与社会严重脱节等等。这种情况下,人们普遍希望能从根本上对旧有的教育制度进行改革。,(三)终身教育的特点,1.终身性 这是终身教育最大的特征。它突
14、破了正规学校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养的总和,实现了从学前期到老年期的整个教育过程的统一。既包括正规教育,又包括非正规教育。它包括了教育体系的各个阶段和各种形式。,(三)终身教育的特点,2.全民性 终身教育的全民性,是指接受终身教育的人包括所有的人,无论男女老幼、贫富差别、种族性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汉堡教育研究员达贝提出终身教育具有民主化的特色,反对教育知识为所谓的精英服务,是具有多种能力的一般民众能平等获得教育机会。而事实上,当今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要学会生存,而要学会生存就离不开终身教育,因为生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会生存必须会学习,这是
15、现代社会给每个人提出的新课题。,(三)终身教育的特点,3.广泛性 终身教育既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也包括社会教育。可以这么说,它包括人的各个阶段,是一切时间、一切地点、一切场合和一切方面的教育。终身教育扩大了学习天地,为整个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4.灵活性和实用性 现代终身具有灵活性,表现在任何需要学习的人,可以随时随地接受任何形式的教育。学习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均由个人决定。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需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四)终身教育思想的价值,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使教育获得全新的诠释,主张教育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彻底
16、改变了过去将人的一生截然划分为学习期和工作期两个阶段的观念。其次,它促进了教育社会化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改变将学校视为唯一教育机构的陈旧思想,使教育超越了学校教育的局限,从而扩展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整个空间。,(四)终身教育思想的价值,再次,它引发了教育内容和师生关系的革新。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学习者不仅要学习已有的文化,更要培养个人对环境变化的主动适应性。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将发生根本变化,代之以一种新型的民主的开放式的关系。最后,它的多元化价值取向,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三)全纳教育思想,全纳教育是1994年6月10日在西班牙萨拉曼卡召开
17、的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上通过的一项宣言中提出的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过程。它容纳所有学生,反对歧视排斥,促进积极参与,注重集体合作,满足不同需求,是一种没有排斥、没有歧视、没有分类的教育。,全纳教育的几个定义,全纳“可视为一个过程,旨在通过所有学生对学习、文化和社区的积极参与来满足其需求的多样性,以便减少教育体制内和由教育体制引起的排斥现象。全纳意味着内容、方式、结构和战略的改革与变更”“全纳教育是一个对所有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作出选择和反应的整体过程,旨在为成功的学习和社会全纳创造条件,消除任何形式对儿童的分割”。“全纳教育以社会全纳为背景,是可持续的和合法化的,同时,全纳教育为社会和谐奠定基
18、础”。并提出“全纳是排斥的对立面,也是分割和社会选择的对立面,它以社会和谐与凝聚为条件”。全纳的核心是学校适应儿童,满足具有多样性和适应“不同差异”学习者的需要。,(一)全纳教育的产生,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一些国家(特别是北欧国家)受国际有关人权议题的一系列公约、宪章等的影响,开始发展新型的教育,普通学校开始接收所有学生,包括接收残疾学生。这种新型教育的出现拉开了全纳教育初期探索的帷幕。,(一)全纳教育的产生,美国1975年颁发残疾儿童教育法提出,残疾学生与正常学生一起接受教育,最大限度地将残疾学生安置在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与正常学生一起学习和生活。这一体现“回归主流”思想的出现,使残疾学生
19、能够有机会与正常学生共同学习,为美国在普通学校全面实现“零拒绝”的教育理念奠定了基础。,(一)全纳教育的产生,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针对特殊教育面临的问题和国际教育发展的趋势,英国及澳大利亚等国也先后颁布了法规和法律,支持把残疾儿童安置于普通学校的做法。由此,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的变革为全纳教育的提出和发展奠定了基石。,(二)全纳教育基本理念,(一)全纳教育是面向全体儿童的教育 全纳教育是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及人人应该享有同等受教育权力思想的影响下提出来的。世界人权宣言提出“每一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的观点,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中规定:作为全纳性的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学生,
20、而不考虑其身体、智力、社会、情感、语言及其它状况。”这里指的所有学生“包括残疾儿童和天才儿童,流浪儿童与童工,边远地区及游牧民族的儿童,少数民族儿童及其他处境不利的儿童”。,萨拉曼卡宣言也指出:“以全纳为导向的普通学校是反对歧视,创建受欢迎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最有效的途径”。由此可见,全纳教育不仅要求给身心障碍儿童提供教育,而已要求为经济、文化、社会等处境不利儿童提供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全纳教育给了每个儿童“实现和保持一可接受水平的学习机会。”,虽然目前对全纳教育还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但都强调全纳教育是面向所有儿童的教育。美国全纳教育重建中心定为全纳教育应“给所有学生(包括严
21、重残疾的学生)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纽约市教育局长将全纳教育看作是“全体成员的教育”。英国全纳教育的发起者之一托尼布思教授认为,全纳教育“是要促进所有儿童的参与,不排斤任何人”。由此可见,全纳教育承认所有儿童的受教育权利,反对任何歧视,其根本目的是创建欢迎特殊人群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进而实现人人受教育。,(二)全纳教育基本理念,(二)全纳教育是个性化的、使儿童充分发展的教育 全纳教育并不只是给予每个儿童入学的机会,它还要求所提供的教育应是保证质量的教育。那么这在全纳教育中如何体现呢?全纳教育认为人类的差异是正常的,“每个儿童都有独一无二的个人特点、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因此“教育
22、体系的设计和教育方案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到这些特点与需要的广泛差异”,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特殊需要教育。这种教育必须“认识到和照顾到学生之间的不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组织安排、教学策略、资源利用及社区合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这种教育是“使学习过程适合每个儿童的需要,而不是将儿童套人预先现定的有关学习速度和学习特点的假说中”。,在儿童众多发展的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需要,只有满足了儿童的合理需要,儿童才能积极主动地发展。全纳教育从评估,到制定个别教育计划,到教学无不依据儿童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因此在此种观念下进行教学,儿童的个人特点被真正重视,接
23、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个体因此而充分自由发展,个体的价值和差异因此而得以被尊重。这种个性化、使儿童充分发展的教育,不仅保证了教育的质量,有益于所有的学生,而且“其结果将有益于作为整体的社会”。,(二)全纳教育基本理念,(三)全纳教育是合作化的教育 全纳教育的要义是努力使所有儿童都能在普通学校中接受适合其本身的教育,而“它们的成功有赖于各方的协同努力”。首先是教师之间的合作。全纳教育认为每个儿童在求学生涯的某个时期都会经历到学习困难,由此而产生特殊教育需要。那么当一个儿童有特殊教育需要时,很有可能是多方面的,这就需要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等各类人士进行合作,共同对其进行教育。他们的合作可以说是全纳教
24、育的关键。其次是学生之间的合作。全纳教育提出尽叮能将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安置在普通学校,就是为特殊儿童提供了一个最大正常化的环境,提供与正常儿童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进而让他们适应社会生活。因此“全纳教育是训练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其他儿童团结合作的最有效的途径”。,另一方面,全纳教育也强调正常儿童主动与特殊儿童合作,其功能就在于发展正常儿童的正确的社会认知,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并增强对特殊儿童的情感支持。总之在同一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可利用各自的长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互相合作。第三是家庭、学校、社会之间的合作。“实现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进行成功的教育这一目标不仅是教育部和学校系统的任务,它要求有
25、家庭合作。社会志愿组织的发动以及广大公众的支持。”因为是对所有儿童的教育,所以就需要所有人士的合作。“全纳教育意味着所有人结合起来相互帮助”。,最后是地区之间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全纳教育不是某个地区、某个国家单独施行的一种教育,它是世界范围内所有人的教育。所以它强调“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地区及跨地区组织之间”联合起来,进行交流、帮助、合作,共同推动全纳教育的发展。总之,全纳教育“鼓励每个人作为参一与的伙伴和成员,充分发挥出他们的能力”。,(四)全纳教育的现实意义,1.促进了人权理念的发展人权理念是支撑全纳教育兴起和发展的不懈动力。所谓人权,是作为人而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它不是一种恩
26、赐或施舍。2007年联合国通过的一项新法令申明,残疾人和其他人一样享有同等的权利,呼吁要把残疾人的教育、康复、医疗、就业等提高到人权的高度来认识。通常人权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生存权”。即任何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都有生存的最基本的权利,残疾人享有基本的生存权也是必然而又合情合理的。使残疾人在住房、食物、婚姻家庭方面得到公平的待遇,有适合其生存的必需条件是融入社会基本人权的具体体现。,第二个层次是“教育权”。每个人都应有入学的机会,残疾儿童也有和其他儿童一起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残疾儿童接受符合其身心发展、有利于发挥其潜能的教育,可以看做是最基本的人权。第三个层次是“人格权”。这
27、是在1979年“国际儿童年”特别强调的观念,即对残疾儿童不仅要给予教育,同时对他的人格应予以尊重,保护他们的隐私,不仅不要歧视,还应该让他们有参与各种活动的机会。歧视和过分保护都是不尊重残疾人人格的表现。,(四)全纳教育的现实意义,2.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全纳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向全民提供公平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机会,从而建立和谐、融合的社会。全纳教育倡导“参与”,尊重所有人的主体意识和独立性。让处于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士参与社会的文化和社区的活动,并不是基于对他们的同情和怜悯,而是基于对人权和主体的承认和尊重。残疾人士不再为了生存刻意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而是以社会中的一分子、人民中的一员,以主人翁
28、的身份参与社会发展的决策和实践,这样的社会就是人人参与的和谐民主的社会。,(四)全纳教育的现实意义,3.改变社会大众对残疾人的消极态度残疾人本身要自强不息,克服困难,普通人也要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创造积极条件。这种条件,不只是城市的盲道、坡道等无障碍设施的修建,同样在人们的心中也需要“无障碍”的空间去接纳残疾人。因此,不仅需要残疾人融入社会,同样需要普通人融入残疾人的世界。,(四)全纳教育的现实意义,4.促进公共设施的调整无障碍环境是残疾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无障碍社会的实现,不仅要求城市道路、公共建筑物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建设应方便残疾儿童使用和通行,如铺设盲道与坡道、设置交通音响信号装置等物质环境无障碍,公共传播媒介应使听力语言残疾和视力残疾儿童无障碍地获得信息,进行交流,包括影视字幕、盲文、手语等等信息交流无障碍,而且也要人文环境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