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镜下的淋巴细胞吞噬病毒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95651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5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镜下的淋巴细胞吞噬病毒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电镜下的淋巴细胞吞噬病毒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电镜下的淋巴细胞吞噬病毒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电镜下的淋巴细胞吞噬病毒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电镜下的淋巴细胞吞噬病毒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镜下的淋巴细胞吞噬病毒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镜下的淋巴细胞吞噬病毒文档资料.ppt(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健康是指人的_、_、_这三者处于正常状态。,回顾,生理心理社会关系,提高健康水平的措施: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酗酒、不吸毒、营养均衡等);对疾病加以预防和治疗;保持心理健康(心情愉快、心胸开阔、待人处事宽厚大度、尊重他人、乐于助人等);加强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是非病非健康的过渡状态。,在研究葡萄酒变酸和疾病取得巨大成功之后,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提出,微生物是引起某种疾病的根源,杀死这些微生物能避免疾病的传染。,20世纪前,手术是一项十分危险的事。是因为许多人因伤口感染而死亡,但没有人知道引起感染的原因。,一、来自细菌的威胁,

2、1、细菌:一种单细胞的原核生物。细菌很小,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细菌有细胞膜、细胞质和核区,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形态有球状、杆状和螺旋状三种形态,2、危害1、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2、有些细菌能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细菌危害人体健康的途径:1、有些细菌能侵入人体细胞治病。例如:链球菌侵入喉部的细胞会引起扁桃体炎2、有些细菌不侵入细胞内,但会产生一种能破坏细胞的毒素而致病。例如:引起破伤风的细菌进入伤口后,能产生一种破坏神经系统的毒素而致病,3、炭疽,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疾病。,人类感染炭疽病的3种途径:1、因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食物,引起人的肠炭疽。2、因擦伤或割伤人的皮肤,感染了炭疽

3、杆菌,引起皮肤炭疽。3、因吸入漂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而感染,引起肺炭疽。,美国”9.11事件”阴云未散,生化武器炭疽热病菌事件又接连不断在美国发生。当年有40余人因直接或间接接触夹带有炭疽热病菌的邮件而受感染,其中5人死亡。而之后法国首都巴黎和其他一些城市也相继发生有关炭疽热的报警,,发高烧、萎靡不振、容易疲劳,并伴有不时的干咳。病情会突然恶化,感觉呼吸困难、出汗、皮肤上浮现青色的斑点,严重者会休克,最终丧命。死亡率很高。,症状:,这类疾病的特点是:易感染,致病性强,竟然有某些国家使用炭疽杆菌制造生化武器,有很强的杀伤力,这种行为激起了国际社会的公愤。,细菌引起的常见疾病,性接触,淋病双球

4、菌,水、食物、苍蝇传播,霍乱弧菌,接触(伤口)传播,破伤风杆菌,飞沫传播,结核杆菌,粪口传播,痢疾杆菌,1、细菌性痢疾,性质,典型症状,致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的方法,急性消化道传染病,早期:腹痛,发热,然后腹泻;严重:大便出现粘液,血和脓,高热,昏厥,神智不清,四肢抽搐等。,痢疾杆菌,饮食传播,饮食卫生,、肺结核,肺痨的性质,典型症状,致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的方法,慢性呼吸道传染病,全身疲软,食欲不振,身体逐渐消瘦。下午常有低烧,面颊潮红,咳嗽,有时痰中带有血或咯血,夜里出冷汗等。,结核杆菌侵犯肺部组织引起的。,主要通过飞沫和空气中的尘埃。,接种卡介苗,预防结核病。定时体检,早发现,及

5、时隔离治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3、破伤风,破伤风的性质,典型症状,致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的方法,体表急性疾病,乏力、头晕、头痛、烦躁不安。强烈肌肉收缩。可造成呼吸停止,病人窒息死亡。,破伤风杆菌引起,细菌透过皮肤表面的伤口入侵人体,产生毒素破坏神经系统。,1.受伤后要清洗伤口然后妥为包扎。2.注射破伤风免疫针。3.儿童接受的破伤风防疫注射。,4、霍乱,霍乱的性质,典型症状,致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的方法,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剧烈腹泻、呕吐、腹泄、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由霍乱弧菌引起,水体被污染有关,1.隔离病人。2.保证饮食饮水卫生。3.及时就诊。,5、淋病,淋病的性质,典型症

6、状,致病的病因,传播途径,预防的方法,性传播疾病,尿道口红肿发痒,有稀薄粘液或粘液脓性分泌物,尿痛,烧灼感,排出粘稠的深黄色脓液,由淋病双球菌引起,性接触,1.遵守性道德 2.在公共浴池,不入池浴,提倡淋浴3.保持卫生习惯。,你知道还有哪些疾病是由细菌引起的?,细菌引起的疾病通常可用抗生素治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弗莱明,青霉素是由一位名叫弗来明的英国微生物学家发现的。他在1928年发现,当青霉菌属的真菌与细菌同时在同一培养皿中生长时,细菌的生长会受抑制。其后,他发现这种现象是由一种真菌产生的化合物青霉素所造成的。直至20世纪40年代,科学家才能成功地把青霉素分离和提纯。这种抗生素能有效地对抗多

7、种细菌,因此,直至现在仍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细菌性疾病。,青霉素的发现,1把几滴土壤细菌培养液加在培养皿中含营养物质的琼脂上,涂抹均匀,把一些小圆纸片浸在不同浓度的青霉素中,另外2片浸在蒸馏水中作为对照,然后放在琼脂表面,如图所示。把培养皿放在3032的恒温箱内24小时。,活动,2右图显示了实验结果,仔细观察,浸有不同浓度青霉素的圆纸片周围的清晰区细菌,清晰区面积与青霉素浓度成。3出现以上实验结果的原因是,无,正比,青霉素能杀死细菌,浓度越高效果越好,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抗生素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在抗生素的临床应用中,过多使用和滥用的情况已很突出。凡是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

8、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滥用。滥用抗生素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各种危害,其中包括:1毒副作用。“是药三分毒”,应严格遵照医嘱服药,切不可擅自加大抗生素(包括人工合成的抗菌药,如氟哌酸)的药量,否则很可能损伤神经系统、肾脏、血液系统。尤其是对肝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患者,更要慎重。2过敏反应。多发生在具有特异性体质的人身上,其表现以过敏性休克最为严重。青霉素、链霉素都可能引发,其中青霉素最常见也更为严重。过敏反应严重时可能致命。,3二重感染。当用抗生素抑制或杀死敏感的细菌后,有些不敏感的细菌或霉菌却继续生长繁殖,造成新的感染,这就是“二重感染”。这在长期滥用抗生素的病人中很常见。4耐药。抗生素的过多使

9、用和滥用,使细菌对抗生素渐渐有了“免疫力”,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细菌耐药”。在绝大多数普通细菌被杀灭的同时,原先并不占优势的具有抗药性的致病菌却存留了下来,并大量繁衍。而且由于药物长期刺激,使一部分致病菌产生变异、成为耐药菌株。这种耐药性既会被其他细菌所获得,也会遗传给下一代。“超级细菌”很大程度上就是抗生素滥用催生出来的。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很可能使人类面临感染时无药可用的境地。,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化合物,它由一些细菌或真菌自然合成。,青霉素可以使细菌的细胞壁变薄,并使细菌破裂。,青霉素是世界上第一种抗生素,拯救过数百万人的生命。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10、抗生素依然使用,而治疗效果就没以前那么好了。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思考:,细菌经过长期药物的自然选择,耐药性好的细菌生存下来了。,重温历史:青霉素的发现一天,弗莱明教授象往日那样,仔细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瓶子。“哎,瓶里又跑进了绿色的霉!”弗莱明皱着眉头说。“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考下去。他进行了科学探究,证实是这种绿色霉所产生的一种物质能杀死细菌,他给这种物质起了个名字叫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弗来明所进行的科学探究其过程可分为:,青霉素发现

11、后,其提取过程仍很困难。因为要在浓度很稀的水溶液里把青霉素提取出来,我们往往会采取蒸发溶剂的办法。而在蒸发的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又不能超过100,否则会破坏青霉素的有效成分。请你动脑筋想一个在水溶液里提取青霉素的办法,在减小压强的条件下,蒸发溶剂。,今天你学到了什么?,课堂小结,课内练习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类感染炭疽病的主要途径的是()A、食用被炭疽杆菌污染的猪肉 D由于割破了手指而感染炭疽杆菌 C、人吸人飘浮在空气中的炭疽杆菌孢子 D人手碰到了炭疽杆菌,D,2下列属于人类感染炭疽杆菌后出现的症状是()A开始时会发高烧,容易疲劳 B病情加重时会感觉呼吸困难,皮肤上浮现青色的斑点 C、严重时会出

12、现休克,甚至死亡 D以上三项都是3细菌性痢疾的主要感染途径是()A、粪一口传播 B空气、飞沫传播 C、接触传播 D性接触传播,D,A,基础过关4抗生素是一种能够在不损伤人体细胞的条件下杀死细菌的,它由一些或自然合成。人们最早发现的抗生素是,它能使细菌的,并使细菌破裂。5.下列疾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的是()A、细菌性痢疾 B、青春期肺结核 C、破伤风 D霍乱,化合物,细菌真菌,青霉素,细胞壁变薄,B,6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1)任何细菌对人类都是有害的。(2)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是作为分解者。(3)细菌不一定会使人患病。(4)霍乱主要是通过饮水、食物等途径使人感染的。(5)炭疽病患者如果不及时治病,死亡率是很高的。,X,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