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和田地区二中历史组 陶飒,(一)知识结构,本课是普通高中新课标教科书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从“新中国初期”、7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三个时间段介绍了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把握我国外交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理解我国根据时代变化、采取不同外交策略的原因。,一、教材分析,(二)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3)联系比较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史与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得出“弱国无外交”的道理,增
2、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自豪感;,2、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启发学生活动为主,辅之以讲授法。主要包括四个环节:提供历史资料、营造历史情境学生阅读、思考、理解学生活动、再现历史学生感悟、教师评价。各环节均以学生为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也显示国家领导人在险恶环境中善于利用矛盾、把握机遇,为国谋利的外交能力。认识新中国在国际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以此增强民族自豪感。,(三)、重点、难点,1、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
3、熟,而且,该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正是其具体实践。因此,确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本课教学重点。2、新中国制定外交方针时的国内外形势;万隆会议倡导的“求同存异”精神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继承和发展,而二者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不易理解。因此,确定“万隆精神”为本课教学难点。,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本课的相关知识,但由于大多数学生对历史课的重视程度不够,故而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备课时必须充分考虑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知识,采取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方法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三、教法和学法分析,教法: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集文字、图片、音
4、像于一体的优点,依据本课的内容特点,主要采用学案导学、启发教学、问题教学和情景教学,让学生在民主、酣畅的氛围中巩固基础、探究新知、突破难点。学法:学生阅读课文,自主完成基础梳理;利用课本及多媒体上的史料链接,感悟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背景;学生自主看书归纳出探究题答案,教师做总结。,独立自主的平外交政策,出示导学提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激发探究兴趣,外交关系的因素、设问导入,提出问题,材料直观展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学生质疑提出问题,设计问题列举表格,掌握学生对教材知识的分析,检查学生预习情况,阅读教材独立完成,重点难点知识突破,学生互动、教师点拨,重点难点知识突破,观看视频设身处地合作探
5、究,本节总结巩固练习,学生设计思维导图,四、教学设计,五、教学过程简述,环节一:出示导学提纲,激发探究兴趣。,通过课前10分钟出示导学提纲,学生阅读教材独立完成导学提纲,让其提前熟知大概体系,以促本课顺畅进行从而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环节二:教师引导学生,突破知识重、难点。,具体方法:1、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是在怎样的国内外环境中提出的?(通过史料分析,突破难点。)2、三大政策(利用图表和课堂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辨伪能力,突破重点。),设计理念:总体把握:整体了解本课主要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增强学生的大局观;具体问题: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多种手段,使这些知识不仅给学生指导,而在这一
6、基础上加以掌握。,环节三:在独立自主外交方针的指导下,建国初期外交取得了那些成就?请学生迅速浏览教材和导学案,进行概括。,设计理念:小结部分让学生自主归纳并画出思维导图,意在培养学生参与课堂、动手及概括的能力;习题讲习在于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的“消化度”;以便做到查漏补缺;,环节四:本课小结、巩固练习,1、教学采用四个教学环节从学生主体的认识特点出发,运用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2、多媒体动态演示突破教学难点,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印象,将抽象问题具体形象化。3、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主体意识。4、关注了学生整体特点和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个体。5、语速稍微有些快,学生思考的余地相对少些。6、板书设计上缺少美观。,六、教学反思得与失,谢谢光临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