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件(7)最终模版.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30868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复件(7)最终模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复件(7)最终模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复件(7)最终模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复件(7)最终模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复件(7)最终模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复件(7)最终模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复件(7)最终模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汉市兴隆中学校 电子教案课题:杜甫诗三首 (第 1 课时)主备人:黄泽刚 第 个教案 总第 个教案教学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 背诵这三首诗歌。2 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重点3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设计课堂活动一望岳 春望教学步骤导入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他的诗歌大胆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集团的腐朽,广泛而尖锐地反映出人民的苦难和社会矛盾,内容深刻。他的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为“诗史”。现在我

2、们来集中学习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三首诗歌,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思想的发展变化和当时的社会状态。资源共享 课堂交流关于作者生平思想的有关材料。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交流,将所搜集到的材料归纳整理,然后课堂发言,并补充完整: 杜甫,唐代大诗人,字子美,诗中常以少陵野老自称。年轻时举进士不第,遂各地漫游。天宝时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居长安近十年,安史之乱,逃至凤翔,见唐肃宗任左拾遗。长安收复后回京,不久辞官,移居成都。晚年携家眷离开成都,漂泊于湘鄂一带,死于途中。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杜甫出身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有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抱

3、负,但因仕途失意,又历经祸乱,有志不展,生活贫困,因而能体察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歌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刻,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以上内容教师可根据情况增删,但一定要为学生理解诗歌做好背景介绍。教学望岳教师导学: 望岳一诗写于开元二十四年,是现存杜甫诗歌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当时诗人风华正茂,满怀抱负,遍游祖国大地。在北游齐、赵时写了这首诗。朗读: 集体大声朗读,注意节奏。可多读几遍。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诗歌,对照注

4、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个别地方,必要时教师要讲解。思考题: 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怎样的特点?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地域之广阔(齐鲁青末了)、景色之秀美(造化钟神秀)、山势之高峻(阴阳割昏晓会当凌绝顸,一览众山小)。热情歌颂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进而透露出诗人早年“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了解艺术特色:教师导学: 这首诗歌以一“望”字统摄全诗,结构严整,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有直接描写的自然景物,有诗人赋予的象征意义;描写、抒情、议论兼而有之;炼字炼句,正应其“语不惊人死不休”之论。请同学们深入研读,精心赏析。 为了培养学生

5、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环节不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发言的同学可就上述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课堂发言,大家集思广义。务必使学生参与的面大一些,最后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明确: 首句设问,极言诗人初见泰山时兴奋不已,竟不知如何描绘,令人顿生悬念。次句作答,总写泰山地域广阔,以上远望。 三句虚写,表面写造物主独钟泰山,赋以神秀之气,而实际上抒发了诗人内心感受,对泰山赏慕有加。四句实写,极尽夸张之能事,写泰山山势之高峻。以上两句近望。 五六句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诗人的胸怀随泰山之云雾缭绕而激荡,眼界因极目仰望而为之开阔。以上两句细望。 七八句化用孔子“登

6、泰山而小天下”之句,深化主旨:不止于望岳、登山而已,也表达诗人誓欲大展宏图于未来的雄心壮志。以上两句是诗歌的象征意义。 “钟”字拟人,写泰山独享“神秀”之天赋,也表现了作者的爱慕之情。“割”字,突现南阳北阴之景色,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跃然纸上。课堂活动二教学春望教师导学: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575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安史叛军攻破京都长安,杜甫投奔唐肃宗,中途被叛军俘获,带回长安。此时长安被焚劫一空,满目凄凉。朗读诗歌,整体感知:思考题: a如何理解题目“春望”?(在春天,诗人看到长安的景象,借以抒怀) b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战火不断,国破家亡,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c诗歌

7、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 情)诗歌赏析: 在学习上一首诗歌的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逐句赏析,也可以有重点的分析,但一定要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经过讨论思考,自行做出解答。教师及时予以点拨。提示: 首联写春望所见,满目凄凉。国都沦陷,万物被洗劫殆尽,徒有山河依旧。春天业已降临,但人去城空,草木自然荒芜不堪。以上虽是写景,却也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花鸟本应使人快乐,诗人因感时伤别,见到花鸟反自落泪伤心。也可解释为移情于物,花鸟也是有情物,它们也因悲伤哀怨而溅泪惊心,以此衬托诗人心情。此联以“感

8、时”承上,以“伤别”启下。 颈联表现自开春以至三月,战火持续不断。写出家音隔绝,久盼不至的心情。其切意真情,最能引起共鸣,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尾联写目睹眼前颓败之景,心念远方家庭的安危之状,不觉搔首踟蹰,可见伤痛、愁闷程度之深。在忧国念家、感时限别之外,又自叹老将至矣,更平添一份悲哀。朗读、背诵这两首诗 要求当堂背过。作业背诵、默写这两首诗。预习石壕吏。课堂活动三第二课时教学内容 石壕吏教学步骤整体感知教师导学: 了解诗歌背景。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诗人回到洛阳,看到战乱之后的家乡。两个月后,唐军在邺城大败,退守河阳,洛阳一带又经骚乱。诗人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9、。一路所见,征夫怨妇哀声载道。著名的“三吏”、“三别”就是根据这番经历写成。 石壕吏因构思巧妙、情节生动而流传最广。朗读: 体味诗歌氛围。 由教师或朗读好的同学范读,大家欣赏。而后教师提出要求,大家再齐读。释词解句: 掌握诗歌内容。 请同学们参照注释,阅读思考,理解诗歌大意。并让几个同学将课文通释一遍,教师必要时进行点拨和讲解。 注意提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存者且偷生 出入无完裙急应河阳役复述课文: 了解构思技巧。 要求学生抓住记叙要素和叙事线索,可以加上合理的想像,如可以安排捕吏与老妪直接对话的场面。研读与欣赏朗读: 用各种形式反复朗读,将诗歌读熟。教师要特别强调要有感情地朗读,

10、读出诗中人物的感情和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场面的气氛和诗歌的意境。诗歌赏析: 请同学们阅读、思考、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思考题: a从内容上看,这是叙事诗还是抒情诗?类似的诗歌我们还学过什么 b谈谈这首诗的情节结构。 c说出“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作用。 d哪些诗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 e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f品味语言,分析加点词的意境: “有吏夜捉人”“老妇出门看”“急应河阳役”“独与老翁别”明确: a叙事诗。 木兰诗 b第一部分(第1段)写诗人日暮投宿,夜遇捕吏捉人,烘托紧张气氛。第二部分(第2至 3段)写老妇自述,展示一个饱受战祸蹂躏的家庭的悲剧。第3段是主体

11、部分,可分三 层,第一层(前6句)诉三子从军,二子战死;第二层(中间4句)诉家无壮男,非老即小, 且度日艰难;第三层(后4句)诉老妇为保全家庭,自请应役。第三部分(第4段)写诗 人独与老翁告别,暗示老妇被捉。 c突出捕吏的凶残和老妇的令人哀怜。 d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急应河阳役 e诗歌叙述了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未能幸免的故事,表达了诗人对人民饱受战祸 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含蓄地揭露了捕吏的凶残。 f夜:表现捕吏对村民突袭搜捕,令人惊骇。 看:表现老妇很机警,为老翁出逃作掩护。 急:既表现老妇想快些让家庭脱离危险的心情,也表明前方战事紧急。 独:老妇被捉, 儿媳不得出面,只有与逃回的老翁告别,

12、表现出家庭残破的凄惨景象。 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充分讨论,教师略加点拨,务使学生深刻理解拓展与延伸思考题:这首诗歌的题目是“石壕吏”,而内容却只有两处提到捕吏,请谈谈你的理解。学了这三首诗歌,你对杜甫的思想发展有怎样的了解?这三首诗在内容和体裁上有什么不同?提示:从诗题上来看,应当主要写捕吏,但诗歌却正面写老妇,对捕吏则从侧面表现。老妇自 诉显然是为捕吏所逼,其凶残不言而喻。这种独特的构思,也表现了诗人的心理矛盾, 他一向憎恶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但平定战乱,事关国家命运,人民理应做出牺牲。 因此,诗人在对人民的不幸表示同情的同时,对统治阶级的爪牙给予了含蓄的揭露。这三首诗是诗人不同时期的作品,题

13、材不同,背景不同,风格也不同。望岳写诗人游 历山川名胜,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自己的远大抱负,其感情基调热情奔放。春望 写诗人历经战乱,目睹国家破败之象,身感离乡背井之苦,表达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 思想感情。石壕吏也写于战乱时期,但这时,诗人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表现 出深切的同情。后两首其感情沉郁忧愤。从这三首诗歌来看,诗人的思想逐渐从理想 走向现实,从于家于己的眷顾转向于国于民的关注,或多或少地体现了诗人思想发展的轨迹。从内容上说,前两首属抒情诗,后一首属叙事诗。从体裁上说,望岳和石壕吏属古体诗,春望属律诗。古体诗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换韵。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又分绝句和律诗等。它受格律的严格限制,如讲究平仄,押平声韵,中间两联对仗,或五言或七言,绝句四句,律诗八句等。春望属五言律诗。望岳看起来像律诗,但由于押的是仄声韵,不合格律,当属古体诗。 以上内容,可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就可以了。关于诗体可视情况取舍。课堂活动四课堂作业:。完成“研讨与练习”。改写石壕吏。 板书设计:家庭作业:业背诵这三首诗课后反思:备课组长初审: 时间:教研组长签字: 时间:二次备课请大家用红笔批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