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项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748162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29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项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五项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五项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五项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五项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项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项由何云何而得悟入.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項、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聞熏習種類如理作意所攝似法似義有見意言;由四尋思,謂由名、義、自性、差別假立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謂由名、事、自性、差別假立如實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諸菩薩如是如實為入唯識勤修加行,即於似文似義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名之義亦唯意言,推求名義自性差別唯是假立。若時證得唯有意言,爾時證知若名、若義、自性、差別皆是假立,自性差別義相無故,同不可得。由四尋思及由四種如實遍智,於此似文似義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識性。,514,由何悟入?云何悟入?提出兩個問題。從由聞熏習到有見意言,是解答第一由何而得悟入。由四尋思以下,是解答第二云何而得悟入。何

2、謂名?曰:於雜染清淨諸法中,施設自性與差別之名中,雜染謂貪等,清淨謂信等。如說彼等是貪,是信,是施設自性之名。如說彼貪應遍知,或應斷,是施設差別的名。同樣地,如說信是應修持,或應勤修,是差別之名的施設。,515,由何悟入,修止觀作意時要有所緣境界這所緣境要是由聞熏習種類,是從聞熏習所生起,屬於如理作意,於靜坐中顯現在心中的似法似義、有見意言起初聽聞大乘教法,有了聞熏的種子,然後考察思惟經中所詮的法義。這法義,是在心中觀察時顯現出來的相似影像如理作意的有見意言,是悟入唯識性的憑藉,516,云何悟入,修四尋思證四如實智,517,復次,云何遍計能遍計度?緣何境界?取何相貌?由何執著?由何起語?由何言

3、說?何所增益?謂緣名為境,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依他起)相貌,由見執著,由尋起語,由見、聞等四種言說而起言說,於無義中增益為有。由此遍計能遍計度。,為什麼要修四尋思?因為遍計是在名、事上生起,518,緣名為境:遍計所執以名言為所緣相,設離於名,不能起種種分別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謂於依他起自性中取彼彼境事相貌,施設彼彼名 由見執著:執著彼事實是此名,或如是名實是彼事,或彼彼事中實有如是名之自性,如是名自性實在彼彼境事中 由尋起語:由尋及伺能起語而為他說 由見聞覺知四種言說而起言說由有言說,便於無義中增益為有 南傳禪修:於坐時,注意身體覺受,立名腹上、下;行時,作意足部提、推、點、立這是將心專注

4、於事、名言的對應唯識修觀時,要把這名、事觀察只是心取到的境界,沒有真實外境(下接505),519,大乘阿毗達磨集論卷六:云何名尋思?謂推求諸法名身、句身、文身自相皆不成實。譬如:生死、涅槃、煩惱、菩提等名字,都不過是識上現起的名言相云何事(義)尋思?謂推求諸法五蘊、十八界、十二處相皆不成實。因為都是心上的影相云何自體(自性)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合相觀)中推求自體唯是假立名言因性。云何差別假立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下接506)(CBETA,T31,no.1605,p.687,a22-b1),520,名是能詮,事是所詮。其中又各有自性、差別不同。,

5、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一、多體相違)若於諸法諸事隨起言說,即(此言說)於彼法彼事有自性者,如是一法一事應有眾多自性。何以故?以於一法一事制立眾多假說而詮表故。(二、雜體相違)亦非眾多假說詮表決定可得。謂隨一假說於彼法彼事有體有分有其自性,非餘(異論者所謂的)假說,是故一切假說若具不具(具很多名、不具很多名)。於一切法於一切事皆非有體有分有其自性。又如前說色等諸法。若隨假說有自性者。要先有事然後隨欲制立假說。先未制立彼假說時。彼法彼事應無自性。若無自性無事制立假說詮表。不應道理假說詮表既無所有。彼法彼事隨其假說而有自性。不應道理。又若諸色未立假說詮表。已前先有色性。後依色性制立假說攝取色

6、者。是則離色假說詮表。於色想法於色想事應起色覺。而實不起。由此因緣由此道理。當知諸法離言自性。如說其色。如是受等如前所說。乃至涅槃應知亦爾。(CBETA,T30,no.1579,p.488,a20-b9)瑜伽論記卷18:一、若名言有義性者,如名有多義,體亦應多故。二、若離長短等多名言,彼長短等義覺不生故,所取義定非實有。此之二因以名遣義。三、若如義取名者,見色等時應生名覺。何者既能詮名義依而轉,名義相稱故知義時應知名也。此之一因以義遣名。(CBETA,T42,no.1828,p.709,a11-15),521,火,義事,名,名尋思,義尋思,意言,522,這是水,這是火,相應火字,取到火相,自性

7、尋思對比火與水有差別,即差別尋思,意言,523,下接501,成唯識論卷7:尋謂尋求,令心怱遽,於意言境麁轉為性伺謂伺察,令心怱遽,於意言境細轉為性瑜伽師地論卷5:尋伺所緣者,謂依名身、句身、文身義為所緣尋伺體性者,謂不深推度所緣,思為體性若深推度所緣,慧為體性應知簡單地說,尋思是依止佛法的道理,於所緣境觀察思惟(下接503),524,尋思在什麼階段?尋思慧,還在推求理解中,還未達到生起決定智的階段尋思有什麼作用?能斷除執著,得到真實的智慧信心銘: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但是入道之前要有揀擇,由有揀擇入於無揀擇,525,四尋思面對自己的分別;得四如實智,名尋思,名唯見名:凡夫觀名

8、屬於義,義屬於名,若有其名,必有其義,如是執著是遍計所執。菩薩觀名,但假施設,如色、受、想、行、有漏、無漏、凡聖,都是假立。依名求義,必不可得。觀彼自相皆不成實。名如實智義(事)尋思,唯見事:事或名為體,或名為義。菩薩觀見依他所生法雖有如幻。設假立名,本不相稱,故唯見事,不見有名義如實智自性尋思:合觀名、事。謂於諸法能詮名、所詮事相應中,推求自性唯是假立言說自性如實智差別尋思:謂於諸法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差別唯是假立名言因性。所以者何?以於能詮、所詮相應中,推求若常、無常,有上、無上,有色、無色,有見、無見等差別相,唯是假立名言因性。差別如實智,得如實智如此事的真實相去認識即於所尋思得決定的

9、智慧,526,瑜伽師地論卷364真實義品:又能了知彼事自性猶如變化、影像、響應、光影、水月、焰水、夢、幻,相似顯現而非彼體。若能如是如實了知最甚深義所行境界,是名自性假立尋思所引如實智。(CBETA,T30,no.1579,p.490,c2-5)瑜伽論記云:初二觀名、義差別觀。離相觀故,不名假立。自性差別合相觀故,名義相望,二俱是客。所以後二皆云假立,527,第六項、何所悟入如何悟入,於此悟入唯識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識性、相見二性,及種種性:若名、若義、自性、差別假,自性差別義,如是六種義皆無故;所取能取性現前故;一時現似種種相義而生起故。如闇中繩顯現似蛇,譬如繩上蛇非真實,以無有故

10、。若已了知彼義無者,蛇覺雖滅,繩覺猶在。若以微細品類分析,此又虛妄,色香味觸為其相故,此覺為依繩覺當滅。如是於彼似文似義六相意言,伏除非實六相義時,唯識性覺猶如繩覺亦當除遣,由圓成實自性覺故。,528,何所悟入,問所悟的境界如何悟入,問悟入的譬喻,529,悟入的境界,悟入唯獨是識性,無有實義識上唯有相見二性差別因有相見,有種種行相生起名有三種名名自性名差別義也有三種義義自性義差別,530,悟入的譬喻,譬如光線幽闇處有一條繩,人們見了,以為它是蛇。蛇相是無所有的執以為實的遍計所執是無所有的;但繩覺相分、見分還是存在的。因此要進一步分析:這條繩子相分、見分是以色香味觸為其體相,是依他起,是無自性。這比喻眾生由無明錯覺,遍計所遍計的名言境以為是實有的,若觀察到遍計的義無實,以唯識的覺慧,遣除遍計所執性,這實有外義的錯覺雖消滅了,但唯有識相分、見分還是存在的。如繩覺一樣,也應當除遣此為析空觀名言相在,還不能親證法界。要怎樣去除遣呢?由圓成實自性的覺慧。,53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