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67230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2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眼科学-复习-重点整理.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眼科学重点 萌芽时期(南北朝以前):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医书,最早论述眼解剖、生理与病机等。 奠基时期(隋朝一唐朝):外台秘要论述眼产生辨色视物之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黑白分明,肝管无滞”,即眼的组织结构须正常;二是“外托三光”,即须有光线照明;三是“内因神识”,即须大脑的整合。 独立发展时期(宋朝一元朝) 兴盛时期(明朝一清朝 鸦片战争以前):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明末傅仁宇撰成审视瑶函。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 眼球大小: 成年时约为24mm 眼球壁:外层纤维膜,中层葡萄膜,内层视网膜。 外层为纤维膜:角膜,巩膜,角巩膜缘。 角膜的组织结构由前向后分为5层。

2、(1)上皮细胞层:再生能力强,损伤后可以修复,不遗留瘢痕。(2)前弹力层:损伤后不能再生。(3)基质层:无再生能力,为瘢痕组织代替. (4)后弹力层:损伤后能再生。(5)内皮细胞层:不能再生。 角膜生理特点: 1.透明,无血管 2.有丰富的神经末梢. 中层为葡萄膜: 葡萄膜又称血管膜,色素膜,富含色素和血管. 由前向后为虹膜,睫状体,脉络膜。具有丰富的血管及色素,故分别称之为血管膜和色素膜,由于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所以具有供给眼球营养,遮光和暗室的作用。睫状体扁平部,是针拨白内障及晶状体,玻璃体等手术的理想部位。 虹膜: 虹膜中央有瞳孔.瞳孔大小2.5-4mm. 睫状体: 睫状突分泌产生房水,

3、睫状肌舒缩通过晶状体起调节作用. 睫状上皮细胞分泌和睫状突超滤过,弥散形成房水. 脉络膜: 有丰富的血管和色素细胞. 介于视网膜与巩膜之间. 作用为供应视网膜外层的营养,眼部温度调节的作用, 对眼球起遮光和暗房的作用. 内层为视网膜:从外向内分为10层。视细胞层有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组成.视锥细胞为感光系统,在黄斑区集中.视杆细胞在黄斑周边部.黄斑中心凹是视锥细胞最集中的地方。 视盘: 是视网膜神经纤维汇集组成视神经,向视觉中枢走行.视盘中央呈漏斗状凹陷,称生理凹陷或视杯. 瞳孔:是虹膜内缘于中央形成圆孔,称瞳孔。瞳孔可缩小,开大,调节进入眼内的光线。瞳孔周围有呈环形排列的瞳孔括约肌,受副交感神

4、经支配,兴奋时瞳孔缩小;还有呈放射状排列的瞳孔开大肌,受交感神经支配,兴奋时具有扩大瞳孔的作用。 视网膜上的重要组织有黄斑,视网膜的血管及视盘等。 视网膜的血管为视网膜中央动脉和中央竞买,分为颞上支,颞下支,鼻上支和鼻下支。 眼球内容物:包括房水,晶状体,玻璃体,三者均为透明体。 房水分前房,后房和房水。 房水的主要功能:营养角膜,晶状体和玻璃体;维持,调节眼内压。 房水由睫状体产生后,由后房经过瞳孔进入前房,经前房角的小梁网进入巩膜静脉窦,再进入眼的静脉系统. 眼附属器包括眼眶,眼睑,结膜,泪器,眼外肌等五部分。晶状体: 晶状体囊,晶状体悬韧带,睫状体核,睫状体皮质. 具有独特的屈光通透和折

5、射功能,且可滤去部分紫外线,对视网膜有保护作用,是眼屈光介质的重要部分. 通过睫状体的收缩,松弛来共同完成眼的调节功能. 视路: 视路有六对.视神经开始,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 眼眶: 由7块骨头组成 (额骨,蝶骨,筛骨,额骨,上颚骨,颧骨).视神经孔为位于眶尖部的圆孔,有视神经管经过. 眼睑: 由外向内分为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睑结膜5层. 结膜:是一层薄而光滑透明的黏膜。有眼结膜,球结膜,穹隆部结膜,三部分组成. 睑结膜:覆盖在睑板上面的结膜。 球结膜:疏松地覆盖在眼球前部的巩膜表面上,终于角巩膜缘。 穹隆结膜:即睑结膜与球结膜之间成水平皱褶的

6、结膜!是结膜组织最松弛的部分,以便于眼球自由运动。 泪器: 泪器包括泪腺和泪道. 眼球的运动依赖6条眼外肌。每眼有4条直肌,2条斜肌。直肌是上直肌,下直肌,内直肌和外直肌。斜肌是上斜肌和下斜肌。 神经支配:第二颅神经-视神经; 第三颅神经-动眼神经,支配睫状肌,瞳孔括约肌,提上睑肌.除外直肌,上斜肌以外的眼外肌; 第四颅神经-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 第五颅神经-三叉神经,眼部感觉; 第六颅神经-展神经,支配外直肌; 第七颅神经-面神经,支配眼轮匝肌; 名称对照表: 眼珠-眼球; 白睛-球结膜,球筋膜,前部巩膜; 黑睛-角膜; 黄仁-虹膜; 神水-房水; 瞳神-瞳孔; 晶珠-晶状体; 神膏-玻璃

7、体; 视衣-视网膜; 睑弦-睑缘; 胞睑-眼睑; 五轮学说源于:“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二为之精.精之窼为眼,骨之精为瞳子,筋之精为黑眼,血之精为络,其窼气之精为白眼,肌肉之精为约束,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 一.肉轮: 胞睑 (含睑结膜),内应于脾. 二.血轮: 两眦(含泪器,眦部结膜血管),内应于心 三.气轮:白睛(含前部巩膜与球结膜),内应于肺. 四.风轮:黑睛(角膜),内应于肝 五.水轮:瞳神(含瞳孔及眼内组织),内应于肾黑睛:又名黑眼,乌睛,乌轮,乌珠,青睛,黑珠。在五轮中称风轮。西医学中的角膜。白睛:又名白眼,白仁,白珠等。在五轮中称气轮。西医学中

8、结膜,球筋膜和巩膜组织。黄仁:又名眼帘,虹彩等。相当于西医学中的虹膜。神水:现代中医多认为深水相当于西医学的房水。实际早期所言之神水还包括了泪液。瞳神:又名瞳子,瞳人,瞳仁,金井等。在五轮中称水轮。其含义有二,其一仅指黄仁中央圆孔,相当于西医学的瞳孔;其二泛指瞳神及瞳神内各部组织,即包括晶珠,神膏,视衣,神光,目系,真血等有形无形之物。晶珠:又名黄精,睛珠。相当于西医学的晶状体。神膏:又名护精水。相当于西医学的玻璃体。视衣:早期的医著中并无视衣一名。只是近代中医眼科著作中应用此名。泛指西医学的脉络膜及视网膜。目系:又名眼系,目本。胞睑:又名目胞,眼胞。在较多的医籍中仅粗略地将胞睑分为上胞,下胞

9、,并将其中的组织部分别命名,如睑弦,睫毛等。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眼睑。两眦:又名目眦,眦,眦头,分内眦和外眦。与西医学的解剖名称相同。泪泉:此名来自于眼科临症笔记,主要功能是分泌泪液。相当于西医学的泪腺。泪窍:又名泪堂,在银海精微充风泪出说:“大眦有窍,名曰泪堂”。同时也指出了泪窍的解剖位置之所在。眼带:是从病名中见到这一解剖名词。即太平圣惠方坠睛中说坠睛是风寒之邪“攻于眼带。”相当于西医学的眼外肌!眼眶:见于证治要诀,又名目眶。与西医学的眼眶同名。 病因: 六淫,疠气,情志异常,饮食不节,劳倦,眼外伤,先天与衰老,其他.眼与肝的关系:1肝开窍于目,目为肝之外候2肝气通于目,肝和则能辨色视物3肝主

10、藏血,肝受血而目能视4肝主泪液,润泽目珠。眼与心的关系:1心主血液,血养目珠2心合血脉,诸脉属目3心舍神明,目为心使。眼与脾的关系:1脾主运化,输精于目2脾升清阳,通至目窍3脾气统血,循行目络眼与肺的关系:1肺为气本,气和目明2肺主宣降,眼络通畅眼与肾的关系:1肾主藏精,精充目明2肾生脑髓,目系属脑3肾主津液,润养目珠4肾寓阴阳,涵养瞳神。风邪的致病特点: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性善行数变,易与他邪相合,眼部症状:目痒,目涩,羞明,流泪,上胞下垂,黑睛生翳,目偏视,口眼歪斜等。火邪的致病特点火性炎上,火热生哆。 易伤津液,易灼伤脉络,迫血妄行。眼部症状:眼干,肿痛难忍,红赤掀痛,灼热刺痒,碜涩羞

11、明,哆多黄稠,热泪频流,生疮溃脓,血脉怒张甚则紫赤,出血,黄液上冲,血灌瞳神等。寒邪的致病特点:寒为阴邪,寒性凝滞,寒性受引。眼部症状:头目疼痛,眼部目昏冷泪,胞睑紫暗硬胀,紧涩不舒,血脉紫滞或淡红等。暑邪的致病特点:暑为阳邪,暑多夹湿。眼部症状:目赤视昏,哆泪,肿胀。湿邪的致病特点:湿邪重浊粘滞;内外湿邪,相互影响;湿为阴邪,易阻碍气机。眼部症状:胞睑湿烂,哆泪胶粘,白睛黄浊,黑睛生翳,灰白浑浊,眼部组织水肿,渗出等。燥邪的致病特点:燥胜则干。眼部症状:皮肤干燥,白睛红赤失泽,干涩不适,眼哆干结等。疬气伤目的特点:疬气是指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致病邪气。又称疬疫,时气,天行。戻气等。疬气致

12、病,来势急猛,临床症状与风火所致的眼症相似,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夏季天气候炎热时为多,如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等。问诊:问眼部症状:视觉,眼痛,眼痒,目涩,羞明,眼哆,眼泪。 视盘检查:正常视盘略呈竖椭圆形,淡红色,边界清楚,中央有一生理凹陷,称为视杯.正常杯/盘0.3检查时应注意视盘的大小,形状,颜色,边界是否清楚,盘面有无新生血管,生理凹陷有无加深,扩大,以及杯盘比值的改变。有无出血,水肿,渗出,充血。视盘上动脉有无搏动及血管是否呈屈膝状等。 视网膜血管检查:动脉与静脉管径比为2:3.应注意血管的粗细,比例,行径,弯曲度,管壁反光,分之角度及动静脉有无压迫或拱桥现象。血管有无阻塞,血管壁

13、有无白鞘及有无新生血管形成等。 视力检查: 视力=被检查者与视力表距离(m)/5M X 0.1 近视力检查: 降标准近视力表置于受检者眼前30cm处.黄斑部检查:检查时应注意中心凹反光是否存在,视网膜有无水肿,出血,渗出,色素紊乱及黄斑变性或裂孔等。视网膜检查:检查时应注意有无水肿,出血,渗出及色素沉着,有无机化物,新生血管及肿瘤,有无裂孔及脱离等。眼底检查可以用示意图纪录。应纪录病变的部位,范围以及病变的形态,颜色,边界等。在示意图上用文字或有色铅笔予以标志。一般红色代表视网膜动脉,视网膜出血,蓝色代表视网膜静脉,视网膜裂孔在红色之外加圈蓝边,视网膜脱离绘淡蓝色。角膜光点投影法:医生与患者相

14、对而坐,用手电筒或集光灯自33cm远投照射与受检者鼻根部,嘱患者注视灯光,检查者观察两眼角膜反光位置,正常者反光点位于角膜中央。若反光点偏于鼻侧,为外斜视;偏于颞侧,为内斜视。根据反光点偏位的程度可以估计斜视的度数。一般是将角膜中央至角膜缘的连线划为3等分。每等份相当于15度,如反光点位于瞳孔缘约为15度左右,位于瞳孔缘于角膜缘中间约为30度左右,位于角膜缘处约为45度左右。眼压检查:检查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指测法,一种是眼压计测量法。指测法:检查时令患者双眼自然向下注视,检查者双手食指尖置于一眼上睑皮肤面,两指尖交替轻压眼球,借指尖的感觉以大致估计眼压的高低。记录时用“Tn”表示眼压正常。“T

15、+1”表示眼压轻度升高“T+2”表示眼压中度升高“T+3”表示眼压极高“T-1”表示眼压稍低“T-2”表示眼压中等度减低“T-3”表示眼压极低。本法简单易行,虽不十分精确,但只要反复实践,亦能进行比较正确的判断。眼压计测量法:(1)修兹眼压计测量法:修兹眼压计主要结构包括眼压计支架,与砝码连结在一起的压针以及杠杆和指针。眼压的高低决定于角膜被压陷的深度,并通过杠杆和指针,在刻度盘上指示出一定的读数,再从换算表上查得眼压的实际数值。检查前先在试盘上测试,指针应在刻度“0”处,否则应进行校正。然后用75%酒精消毒底盘待干,患者取低枕仰卧位,用0.5%地卡因滴眼,待角膜刺激症状消失,双眼能自然睁开时

16、开始测量。检查者位于患者头顶端,嘱患者注视正上方一指定目标,使角膜保持水平正中位,检查者用左手拇指和食指分开上下眼睑并固定于上下眶缘,避免对眼球施加任何压力,右手持眼压计垂直放在角膜中央,迅速读出指针的刻度读数,先用5.5g砝码,当读数小于3时,应更换7.5g砝码重测一次,如读数仍小于3时,则用10g砝码测量。记录方法为:砝码重量/刻度读数=mmHg(kPa)测量完毕,结膜囊滴入抗生素眼药水以防止感染。正常眼压为1021mmHg,病理值=24mmHg。双眼眼压差8mmHg. 修兹眼压计操作方便,其缺点是易受巩膜硬度影响。(2)哥德曼压平眼压计测量法:哥德曼压平眼压计是将嵌有棱镜的测压头和附有杠

17、杆的弹簧测压器装在裂隙灯上进行测量。其基本原理是角膜压平面积恒定不变,根据使用压力的不同测量眼压。由于角膜压平的面积小,引起眼内容积的改变很小,使所测量的眼压几乎不受巩膜硬度与角膜弯曲度的影响。故所测结果更为准确。(3)非接触眼压计:是利用可控的空气脉冲作为压平的力量,使角膜压平到一定的面积,并记录角膜压平到某种程度的时间,再自动换算为眼压值。优点是避免了眼压计接触所致的交叉感染和可能的损伤,亦可用于对表面麻醉剂过敏的患者,缺点是不够准确。 眼科内治法:祛风法,清热法,祛湿法,(滋阴降火法),理血法,疏肝理气法,补益法,软坚散结法,退翳明目法.外障病位:指发生在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的眼病。病

18、因:多因六淫之邪外袭或外伤所致,亦可由痰湿内阻,肺火炽盛,肝火上炎,脾虚气弱,阴虚火炎等引起。特点:一般外显症候较为明显,如红赤,肿胀,湿烂,多哆,流泪,痂皮,结节,上胞下垂,胬肉,翳膜等。多有眼痛,痒涩,羞明,眼睑难睁等自觉症状。内障病位:指发生在瞳神,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眼病。病因:多因内伤七情,脏腑内损,气血两亏,阴虚火炎,气滞血瘀及外邪入里,眼外伤等因素引起。特点:一般眼外观端好,多有视觉变化,如视力下降,视物变形,视物易色,视灯光犹如彩虹,眼前黑花飞舞,萤星满目及夜盲等症。也可见抱轮红赤或白睛混赤,瞳神散大或缩小,变形或变色,眼底出血,渗出,水肿等改变。五轮辨证就是运用

19、五轮理论,通过观察各轮所显现的症状,去推断啊相应脏腑内蕴病变的方法,是眼科独特的辨证方法。 无论学说: 在我国现存医籍中以太平圣惠方记载为最早。 五轮:指肉轮,血轮,气轮,风轮,水轮。 肉轮:指胞睑,包括眼睑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睑板和睑结膜。眼睑分上,下两部分,司眼之开合,有保护眼珠的作用。胞睑在脏属脾,脾主肌肉,故称肉轮。 血轮:指内,外两眦,包括内,外两眦的皮肤,结膜,血管及内眦的泪埠,半月皱襞和上下泪点。两眦在脏属心,心主血,故称血轮。 气轮:指白睛。包括球结膜,球筋膜和前部巩膜。为眼珠的外壁。其表层无色,薄而透明;里层色白,质地坚韧,具有保护眼珠内部组织的作用。白睛在脏属肺,肺主气,

20、故称气轮。 风轮:指黑睛,即角膜。位于眼珠前部的正中央,质地坚韧而清澈透明,是光线进入眼内的必经之路。 水轮:指瞳神,包括其后的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水轮是眼能明视万物的主要部分,瞳神在脏属肾,肾主水,故称水轮。因肾与膀胱相表里,所以水轮病变常与肾,膀胱有关。但由于瞳神包括多种不同组织,且结构复杂,故除与肾和膀胱有关外,与其他脏腑也密切相关。一. 针眼: 针眼是指胞睑边缘生疖,形似麦粒,红肿痒痛,易成脓溃破的眼病. 相等于西医学的睑腺炎,又称麦粒肿. 自觉症状:早期以微痛微痒为主,中期肿痛明显,脓成溃破后诸症减轻,红肿渐消 眼部检查: 胞睑局部肿胀,微红,按压疼痛,扪及形似麦粒

21、的硬结,随之溃破.见患侧白睛红赤. 外治法: 若脓头在眼睑皮肤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平行, 脓头位于睑内面者,切口应与睑缘垂直.证型治法方药风热外袭证祛风散热,消肿散结银翘散 加减热毒壅盛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仙方活命饮 加减 (仙方金银花粉草乳没芷,当陈吃少,防贝皂角;仙方金银花粉炒如墨汁,当晨吃少,防备造假) 作用: 活命四种挥剑活动(活命4肿溃坚活痛.4-清热解毒)脾虚夹实证健脾益气,扶正祛邪四君子汤 加减* 热毒壅盛证: 胞睑局部红肿,硬结较大,灼热疼痛,伴有口渴喜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二. 胞生痰核: 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生核状硬结,逐渐长大,触之不痛,皮色如常的眼病. 相当于西医学

22、的睑板腺囊肿.又称霞粒肿. 自觉症状:硬核较大者,胞睑可有重坠感,如硬核从睑内溃破,可有摩擦感 眼部检查: 胞睑肤色正常,可见硬核凸起,按之不痛,与皮肤无粘连.睑内面呈局限性紫红或灰蓝色隆起. 外治法: 翻转眼睑,在睑内面做与睑缘相垂直的切口,切开睑结膜及囊肿内壁,刮出内容物.证型治法方药痰湿阻滞证化痰散结化坚二陈丸 加减 (陈皮,半夏,茯苓,僵蚕,川黄连,甘草;二陈半夏橘苓草加僵黄连) 功用: 化痰散结痰热蕴结证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温胆汤 或 清胃汤 加减* 痰湿阻滞证: 胞睑内生硬核,皮色如常,按之不痛,无粘连,如硬核较大,可有重坠感.胞睑内呈灰蓝色隆起,舌苔薄白,脉缓.三. 风赤疮痍:是指

23、胞睑皮肤红赤如朱,起水疱或脓疱,甚至局部溃烂并伴有灼热疼痛的眼病。 类似于西医学的接触性睑皮炎,单纯疱疹病毒性睑皮炎,带状疱疹病毒性睑皮炎. 病因病机:脾经蕴热,外感风邪。外感风热邪毒引动内火,脾胃湿热中阻,复感风邪。 自我症状:发病数日前患者可有额,颞,腮等部灼痛感,继之眼睑皮肤瘙痒,灼热,肿痛及生水泡。 眼部检查: 眼睑皮肤红赤,微肿,并见水疱及粘液渗出,结痂.在患侧眼睑,额部皮肤及头皮出现成簇的水疱.证型治法方药脾经湿热证清脾热,除风邪除风清脾饮 加减风火上攻证清热解毒,疏风散邪普济消毒饮 加减风湿热毒证祛风除湿,泻火解毒除湿汤 加减 (掌握)肝脾毒热证清热除湿,散邪退翳龙胆泻肝汤 加减

24、* 风湿热毒证: 胞睑红赤疼痛,水疱,脓疱簇生,极痒,甚或溃破流水,糜烂;伴胸闷纳呆,口中粘腻,饮不解渴,舌质红,苔腻,脉滑数.* 除湿汤: 方解: 黄芩,黄连,连翘,枳壳,陈皮,滑石,川木通,车前子,荆芥,防风,甘草.功效: 清热利湿,祛风止痒四. 睑弦赤烂:是以睑弦红赤,溃烂,刺痒为临床特征的眼病。又名风弦赤眼,沿眶赤烂,风沿烂眼, 迎风烂赤等。病变发生在眦部者,称眦睢赤烂。又名眦赤烂;婴幼儿患此病者,称胎风赤烂。 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睑缘炎。可分为鳞屑性睑缘炎,溃疡性睑缘炎和眦部睑缘炎三种。 病因病机:脾胃蕴热,复受风邪。脾胃湿热,外感风邪。心火内盛,风邪犯眦。 自觉症状:患者睑弦或眦部灼热

25、疼痛,刺痒难忍,可伴干涩羞明。 眼部检查:如可见睑缘潮红,睫毛根部及睫毛间附有细小糠皮样鳞屑,除去鳞屑后可见睑缘红赤, 睫毛易脱落,但可再生;或见睑缘红赤糜烂,结痂,除去痂皮后可见睫毛根处出脓,出血,睫毛胶粘成束, 乱生或脱落,睫毛脱落后不能再生,日久则睫毛稀疏或成秃睫,或红赤糜烂等症状表现在两眦部。证型治法方药风热偏生证祛风止痒,凉血清热银翘散 加减湿热偏盛证清热除湿,祛风止痒除湿汤 加减心火上炎证清心泻火,佐以祛风导赤散合黄连解毒汤 加减* 湿热偏盛证: 患眼痛痒并作,睑弦红赤糜烂,出脓出血,眵泪胶粘,睫毛稀疏,或倒睫,或秃睫.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六. 上胞下垂: 上胞下垂是指上胞升举

26、乏力,或不能提举,以致睑裂变窄,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的 眼病。相当于西医学的上睑下垂。 病因病机: 一、先天禀赋不足,命门火衰,心脾阳虚,胞睑不能升举。二、脾阳虚,中气不足,清阳不升。 三、脾虚聚湿生痰,风邪客睑。 自觉症状: 属于先天性者,患者自幼即双眼上胞下垂.属后天性者,慢性者晨起或休息后减轻,午后或劳累后 加重, 重者可伴有重影.急骤者,多伴有眼珠歪斜. 眼部检查:上胞遮盖眼睛2mm,甚至掩盖部分或全部瞳神;患者常仰头视物. 皮下或肌肉注射甲基硫酸 新斯的明0.5mg,15-30分钟后,症状减轻或消失者,多为重症肌无力眼睑型.证型治法方药先天不足证 温肾健脾 右归饮 加减 脾虚

27、气弱证 益气升阳 补中益气汤 加减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 补中益气,升阳举陷.风痰阻络证祛风化痰 ,舒经通络正容汤 加减* 脾虚气弱证: 双眼或单眼上胞下垂,晨起病轻,午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劳累后加重,周身可见倦怠乏力,吞咽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弱.八.椒疮:椒疮是指胞睑内面颗粒累累,色红而坚,状若花椒的眼病。本病的发生与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生活条件等有关。多双眼发病,病程较长,可迁延数年,具有传染性。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沙眼。 病因病机:外感风热邪毒,内有脾胃积热,内外邪毒上壅胞睑,脉络阻滞,气血失和,与邪毒淤积而成。 自觉症状:初期自觉眼部不适,或微有痒涩感,眵少而粘,或无明显

28、异常感觉.病重者,睑内刺痒灼热,沙涩畏光,眵泪胶粘,视物模糊. 眼部检查:(1)椒疮主症:初起可见上睑内面两眦处红赤,脉络模糊,有少量细小色红而坚的颗粒,或间有色黄而软如粟米样颗粒;重者上睑内红赤尤甚,颗粒满布,白睛红赤,赤脉下垂,黑睛星点翳膜,日久颗粒溃破,在睑内面形成灰白色条状,网状瘢痕,或睑内面完全形成灰白瘢痕,此时常出现并发症与后遗症。(2)椒疮并发症与后遗症:1睑弦内翻及倒卷睫毛:胞睑内颗粒破溃后在睑内结瘢,瘢痕收缩致皮松肉紧,内急外弛,睑弦内翻,睫毛触刺眼珠。相当于西医学睑内翻倒睫。2赤膜下垂:椒疮较轻者,白睛赤脉从上方下垂于黑睛,呈垂帘状;严重者,白睛赤脉从黑睛四周侵入,包裹黑睛

29、,称为血翳包睛。相当于西医学的沙眼角膜血管翳。3黑睛星翳:多在赤脉尽头出现星点云翳。4睥肉黏轮:胞睑内面与白睛表层粘着,重者眼珠转动不灵,相当于西医学的睑球粘连。5流泪症与漏睛:可见不时泪下,迎风尤甚;或见大眦头常有黏液或脓汁自泪窍外溢。6眼珠干燥:目珠干涩不适。相当于西医学结角膜干燥症。7上胞下垂:胞睑肿硬变厚而致上胞重坠下垂。 诊断依据: 1.睑内红赤,脉络纹理模糊,有小颗粒。2.黑睛上方赤膜下垂,赤脉末端生星点翳膜. 3. 见睑内瘢痕形成. 外治法:滴眼药水:可选用0.5%熊胆眼药水,0.1%利福平眼药水,磺胺类的眼药水滴眼。涂眼药膏:常于晚上睡前涂0.5%金霉素眼膏或四环素,磺胺类的眼

30、药膏等。椒疮颗粒累累者,可用海螵蛸棒摩擦法。栗状颗粒者,可行滤泡压榨术。证型治法方药风热客睑证疏风清热 银翘散 加减 热毒壅盛证清脾泻热,除风散邪除风清脾饮 加减血热瘀滞证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归芍红花散 加减* 归芍红花散: 当归,赤芍,红花,山栀子,黄芩,连翘,大黄,生地黄,防风,白芷,甘草 功效: 清热化瘀.*血热瘀滞证: 胞睑后硬,睑内颗粒累累,疙瘩不平,红赤显著,眼内刺痛灼热,沙涩畏光,生眵流泪,黑睛赤膜下垂,星翳点点,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苔黄,脉数. 沙眼的病因:由沙眼衣原体的感染所致。诊断依据:1.上睑结膜及上穹隆部有滤泡,乳头增生与血管模糊。2裂隙灯下可检查到角膜血管翳,特别在角膜缘

31、上同时见有因滤泡生长后消退而遗留下来的瘢痕小凹。3上穹隆和上睑结膜出现条状或网状斑痕。4结膜刮片发现包涵体,或荧光抗体染色,酶联免疫测定等方法检测发现沙眼衣原体抗原。第一项兼其他三项任一项,均可诊断。两眦疾病一.流泪症: 流泪症是指泪液不循常道而溢出睑弦的眼病,有热泪与冷泪之分.流泪症与西医学的泪点位置异常、泪道狭窄或阻塞及泪道排泄功能不全引起的泪溢症相类似。 病因病机:肝血不足,泪窍不密,风邪外袭而致泪出。气血不足,或肝肾两虚,不能约束其液而流泪。 临床症状:患眼无红赤肿痛,仅有流泪或迎风流泪更甚,或在冬季,初春寒风刺激时流泪加重。眼部检查可见泪液不时溢出睑弦,且内眦下方皮肤潮湿,或可见泪窍

32、外翻现象,按压睛明穴下方,无黏液等溢出。 诊断依据: 冲洗泪道通畅,或通而不畅,或不通,无分泌物溢出. 外治:滴眼药水:可应用含硫酸锌的眼药水点眼。证型治法方药肝血不足,外感风邪证补阳肝血,祛风散邪止泪补肝汤 加减气血不足,收摄失司证益气养血,收摄止泪八珍汤 加减肝肾两虚,约束无权证补益肝肾,固摄止泪左归饮 加减* 肝血不足,外感风邪证: 患眼无红赤肿痛,溢泪,迎风更甚,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苔薄白,脉细.* 止泪补肝汤: 当归,白芍,蒺藜,川芎,熟地黄,木贼,防风二.漏睛: 漏睛是指内眦部常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溢出为临床特征的眼病。相当于西医学之慢性泪囊炎。多为鼻泪管狭窄或阻塞。多见于中老年

33、人,女性多于男性. 病因病机: 一、外感风热,停留泪窍,泪道不畅,泪液受灼,使变稠浊,满溢而出。二、心经伏火,脾蕴湿热,流注经络,上攻泪窍,热伏日久,积聚成脓。 自觉症状: 不时流泪,内眦常有粘液或脓液溢出. 眼部检查: 眼常有濡湿状, 眼内眦部皮肤潮红,糜烂,可有湿疹,白睛混赤.以手指压迫睛明穴下方,有黏液或脓性分泌物自泪窍溢出.如冲洗泪道不通,并有黏液或脓液自泪窍反流. 鉴别诊断: 当与流泪症鉴别, 按压睛明穴下方或冲洗泪道时是否有黏液或脓液溢出.证型治法方药风热停留证疏风清热白薇丸 加减 (专用方)心脾湿热证清心利湿竹叶泻经汤 加减* 风热停留证: 内眦部皮色如常,按之不痛,有少量黏浊泪

34、液自泪窍溢出.自觉隐涩不适,或时觉有涎水粘睛.* 白薇丸: 防风,白蒺藜,白薇,石榴皮 功效: 祛风清热. 外治(一)滴眼药水(二)用黄连水或抗生素类药液冲洗泪道,每日一次,以清热排脓。经泪道冲洗和药物治疗,脓性分泌物已消失一段时间后,可试行泪道探通术,探通时必须小心,力戒粗暴,以防损伤泪窍,形成假道,若探通数次无效者,即不必继续。(三)泪道探通术:若为婴儿患者,一般先行按摩,日久无效者,6个月后行泪道探通术,术后用抗生素滴眼。(四)漏睛久不治者可考虑手术,根据情况选用泪囊摘除术、泪囊鼻腔吻合术或。泪道激光成形术 预防调摄一、对椒疮、鼻部疾病,应及时治疗,防止并发漏睛。 二、在点外用药前,先必

35、须按压内眦部,将浊液排净后用药效果方好。三、忌食辛辣炙赙等食物,以防脾胃积热,突发漏睛疮。三.漏睛疮: 漏睛疮是指内眦睛明穴下方突发赤肿疼痛,继之溃破出脓的眼病。 又名大眦漏。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急性泪囊炎,为泪囊周围的蜂窝织炎. 病因病机:心经蕴热,或素有漏睛,热毒内蕴,复感风邪,风热搏结所致。过嗜辛辣炙搏,心脾热毒壅盛,致气血凝滞,营卫不和,结聚成疮,热盛肉腐成脓而溃。 自觉症状:睛明穴下方皮肤红肿疼痛,蔓延到上下眼睑或颜面部,每被误认为丹毒,有全身不适感. 眼部检查:数日后睛明穴下方皮肤呈现黄色脓点,形成脓肿,穿破排脓后肿胀消退,疼痛随即消失,但有时形成泪囊瘘. 诊断依据: 1.发病较急,睛

36、明穴下方皮肤红肿疼痛,出现黄色脓点. 2.可有发热,恶寒等全身不适. 3.常有慢性泪囊炎病史. 外治:滴眼药水,湿热敷,药物敷,已成脓者,应切开排脓,并放置引流条,每日换药,待脓尽伤口愈合。若已成漏者,可行泪囊摘除术并切除瘘管。证型治法方药风热上攻证疏风清热,消肿散结祛风散热银子 加减热毒炽盛证清热解毒,消疮散结黄连解毒汤 加减正虚邪留证托里排毒托里消毒散 加减* 热毒炽盛证: 患处红肿高起,坚硬拒按,疼痛难忍,红肿漫及面颊胞睑,身热心烦,口干思饮,舌质红,苔黄燥.*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三黄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黄连解毒,泄火毒.白睛疾病一.暴风客热: 暴风客热是指猝然感受风热之邪

37、的侵袭,而致白睛暴发以红赤肿痛,灼热痒痛为主要特征的眼病。相当于急性细菌性结膜炎. (本病多发于春,夏,秋季,常以手帕,毛巾,水,手为传染媒介,易在公共场所蔓延,散发于学校等集体生活场所,本病多为双眼患病,突然发生,一般在发病后3-4日达到高潮,以后逐渐减轻,1-2周痊愈,预后良好,若失于调治,则病情迁延,可演变成慢性。) 病因病机:骤感风热之邪,风热相搏,客留肺经,上犯白睛而发;若素有肺经蕴热,则病症更甚。 自我症状:患眼猝感刺痒交作,碜涩疼痛,灼热流泪.全身可见恶寒发热,头痛鼻塞,便秘溲赤等。 眼部检查:胞睑红肿,白睛臃赤,甚者状如鱼鳔,眵多粘稠,严重者可见附有灰白色伪膜,擦之又生.结膜刮

38、片可见多形核白细胞增多. 外治:滴眼药水,洗眼法。 预防与调护:1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肉擦眼部2.对急性期的病人,气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如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需要保护,以方患眼分泌物及眼药水流入健眼3.医生给患者检查后,应注意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证型治法方药风重于热证疏风解表,兼以清热银翘散 加减热重于风证清热泻火,兼以疏风泻肺饮 加减风热并重证祛风清热,表里双解防风通圣散 加减* 风热并重证: 患眼灼热疼痛,刺痒较重,恶热畏光,热泪眵结,白睛红赤肿胀,头痛鼻塞,恶寒发热,口渴思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 泻肺饮: 荆芥,防风,羌活,白芷,山

39、栀子,石膏,桑白皮,黄芩,连翘,川木通,枳壳,赤芍,甘草.功效: 祛风清热退翳.三.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是指外感疫疬之气,以白睛暴发红赤为主要特征,能迅速传染并引起广泛流行的眼病. 类似于西医学的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为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多发于夏,秋季,常见于成年人,婴幼儿较少见。传染性极强,潜伏期短,多于24小时内双眼同时或先后而发,起病急剧,刺激症状重,常呈暴发流行,但预后良好。) 病因病机:猝感疫疬之气,疫热伤络,或肺胃积热,肺金凌木,侵犯肝经,上攻于目而发病。 自我症状:患眼突然痒涩交作,怕热畏光,灼热疼痛,热泪如汤,目眵清晰.全身可有头痛发热,咽喉肿痛. 眼部检查:初起胞睑红肿,白睛红

40、赤. 继之白睛溢血呈点状或片状,甚者遍及整个白睛. 外治法:滴眼药水(0.2%鱼腥草眼药水,每日6次,症状严重者可1小时2次,亦可选用抗病毒眼药水,配合抗生素眼药水滴眼)洗眼法(选用大青叶20g,金银花15g,蒲公英30g,菊花15g等清热解毒之品,煎汤熏洗患眼,每日2-3次。) 预防与调护:1. 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肉擦眼部2.对急性期的病人,气手帕,毛巾,脸盆以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如一眼患病,另一眼更需要保护,以方患眼分泌物及眼药水流入健眼3.医生给患者检查后,应注意洗手消毒,以防交叉感染。证型治法方药初感疠气证疏风清热祛风散热饮子 加减热毒炽盛证泻火解毒普济消毒

41、饮 加减* 初感疠气证: 患眼灼热刺痒,碜涩疼痛,畏光流泪,眼眵稀薄,白睛红赤有点片状溢血,伴见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耳前可触及肿核,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祛风散热饮子: 防风,羌活,薄荷,牛蒡子,连翘,山栀子,大黄,赤芍,川芎,归尾,甘草 功效: 祛风清热,活血退赤四.天行赤眼暴翳:天行赤眼暴翳是指因感受疫疬之气,突发白睛红赤,继之黑睛生翳,且能传染流行的眼病。 类似于西医学的流行性角结膜炎,由腺病毒感染所致.(本病可单眼或双眼同时患病,易传染流行,无明显季节性,各年龄段均可发生,病程较长,严重者可迁延数月以上。愈后常遗留不同程度的角膜云翳,影响视力). 病因病机:外感疬气,内兼肺火亢盛

42、,内外合邪,肺经凌木,侵犯肝经,上攻于目而发病。 自我症状:碜涩疼痛,灼热畏光,眵稀泪多,视物模糊. 眼部检查:初起胞睑微肿,泪多眵稀,白睛红赤而肿,耳前及颌下扪及肿核并有压痛;发病7-10天后,病情发展,黑睛出现星翳,散在而发,多位于黑睛中央;黑睛星翳可持续数月之久,以后逐渐消退. 证型治法方药疠气犯目证疏风清热,退翳明目菊花决明散 加减肝火偏盛证清肝泻火,退翳明目龙胆泻肝汤 加减余邪未清证养阴祛邪,退翳明目消翳汤 加减* 肝火偏盛证: 患眼碜涩刺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黑睛星翳簇生,抱轮红赤,口苦咽干,便秘溲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消翳汤: 木贼,密蒙花,防风,荆芥,归尾,枳壳,川芎,

43、生地黄,柴胡,蔓荆子,甘草功效: 祛风活血,退翳明目鉴别点暴风客热天行赤眼天行赤眼暴翳病因风热外袭猝感疫疠之气猝感疫疠毒邪眵泪眵多粘稠泪多眵稀泪多眵稀白睛病变浮肿红赤白睛红赤,有点片状溢血白睛红赤,甚者白睛混赤黑睛生翳多无或有,易消退星翳簇生预后较好较好重者可留点状翳障传染性可传染,但不引起流行传染性强,易广泛流行传染性强,易广泛流行六.金疳: 金疳是指白睛表层突起灰白颗粒,形如玉粒,周围绕以赤脉的眼病.类似于西医学的泡性结膜炎.多见于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患者. 病因病机: 外感燥热,肺失宣发,气机瘀滞; 肺阴不足,虚火上炎; 脾胃失调,肺失所养. 自觉症状: 患眼隐涩不适,或微有疼痛及畏光

44、,眵泪不多,无碍视力. 眼部检查: 白睛表层见灰白色,状如玉粒之颗粒,大小不一,周围绕以赤脉,推之可移,颗粒部位不定,压痛不甚明显,颗粒多于顶部溃破,多于1周左右愈合,不留痕迹.证型治法方药肺经燥热证泻肺散结泻肺汤 加减肺阴不足证滋阴润肺,兼以散结养阴清肺汤 加减肺脾两虚证脾肺双补参苓白术散 加减* 肺经燥热证: 患眼自觉涩痛畏光,泪热眵结,白睛上小疱样颗粒隆起,周围赤脉怒张,口渴鼻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泻肺汤: 桑白皮,黄芩,地骨皮,知母,麦冬,桔梗 功效: 清泻肺热八.胬肉攀睛: 胬肉攀睛是指目中胬肉由眦角横贯白睛,攀侵黑睛,故名胬肉攀睛.相当于西医学中的翼状胬肉。(常见于

45、中老年人及户外工作者,男性多于女性。病变缓慢,逐渐侵袭黑睛,若遮盖瞳神则影响视力. ) 病因病机:1.心肺蕴热,风热外袭,内外合邪,热郁血滞,脉络淤滞,渐生胬肉。2.嗜食五辛酒浆,脾胃蕴积湿热,邪热壅滞目眦。3.忧思劳怒,五志过极,气郁化火,心火上炎,克伐肺金,致目眦生胬肉。4.劳欲过度,心阴暗耗,肾精亏虚,水不制火,虚火上炎,脉络淤滞,致生胬肉。 自我症状: 初起无多自觉症状,或仅有痒涩感,胬肉侵及黑睛或遮蔽瞳神时,可有视物不清. 眼部检查: 睑裂部位的白睛上起膜,渐渐变厚,有血丝相伴,红赤高起,而成胬肉,渐向黑睛,攀侵.胬肉多呈三角形,自眦角开始,横向白睛的宽大部分称体部.攀向黑睛的尖端称为头部.侵及黑睛中央,障满黑睛而视而不见,为进展期.色白或淡红,多为发展缓慢.不影响视力,属静止期. 鉴别诊断: 黄油症(为黑睛内外侧白睛有三角形淡黄色斑块隆起,尖端指向眦角,不与眦角相连,不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