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血液ppt课件.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784907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7.2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3章血液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第3章血液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第3章血液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第3章血液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第3章血液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3章血液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3章血液ppt课件.ppt(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血 液CHAPTER 3 BLOOD,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第三节 生 理 性 止 血,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原则,第二节 血 细 胞 生 理,生理教研室 王颖,体液(60%),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细胞内液(40%),细胞外液(20),血浆(血管内液)(1/4),组织液(血管外液)(3/4),1.大出血2.白血病,组 成?功 能?特 性?,血 液,一、血液的组成 血细胞:红细胞 白细胞 血小板 血浆,血细胞比容,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 纤维蛋白原,血浆,血细胞,血细胞比容(hematocrit):,定义: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值:男性 40-50%女性 37-

2、48%影响:血液量或(和)血细胞数量发生改变。,血浆蛋白,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一、血液的组成 Blood Components,血浆Plasma血细胞Blood Cells红细胞Red Blood Cells or Erythrocytes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s or Leucocytes血小板Platelets or Thrombocytes,二、血量:约占体重的78 7080ml/kg,50Kg,35004000ml,少量失血 10%无明显临床症状,中等失血 20%休克症状,大量失血 30%危及生命,输血200ml,以50kg体重来计算,大约占血量5%,对机体无

3、害,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规定,健康公民献血的最高年龄为:A.55岁 B.60岁 C.69岁,国家提倡十八周岁至五十五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二)血液的粘度Viscosity,三、血液的理化特性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Blood,(一)血液的比重Specific Gravity,(三)血浆渗透压 Osmotic Pressure,(四)血浆的pH值 Plasma pH 7.357.45 NaHCO3/H2CO3,全血比重为1.0501.060,主要决定于红细胞。血浆比重为1.0251.030,主要决定于血浆蛋白。红细胞比重为1.090,主要决定

4、于血红蛋白。,半透膜,渗透压 取决于 溶质 颗粒数目多少,高,低,水,渗透,人体各部分体液中电解质的含量,渗透压的作用:晶体渗透压维持 细胞 内外水的平衡 胶体渗透压维持 血管 内外水的平衡,组织液,RBC,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1,2,(三)血浆渗透压 300mmol/L或770KPa分类:晶体渗透压 胶体渗透压组成无机盐、糖等晶体物质 血浆蛋白等胶体物质(主要为NaCl)(主要为白蛋白)压力大(300mmol/L或770KPa)小(1.5mmol/L或3.3KPa)特点不易通过细胞膜,不易通过细胞膜与易通过毛细血管壁毛细血管壁意义维持细胞内、外水平

5、衡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 保持RBC正常形态和功能 和维持正常血容量,应用,血管,组织,水 肿(组织液增多)如:营养不良性水肿 肝病(肝功能障碍),如:大失血,RBC,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0.9%NaCl、5%葡萄糖,等 渗 低 渗 高 渗,红细胞状态,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中,红细胞在高渗溶液中,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二、红细胞生理,(一)红细胞的数量、形态正常成年人红细胞数 男:4.05.51012/L 女:3.55.01012/L血红蛋白 男:120 160g/L 女:110150g/L,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一、造血过程(自学)骨髓,导致再障 p.51,贫 血,贫血,在末梢血液中,单位容积

6、内的红细胞,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比容低于正常,或其中一项明显低于正常.,红细胞形状改变:镰刀形红细胞,(二)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1、生理特征(1)可塑变形性(2)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3)渗透脆性,2、生理功能,运输氧和二氧化碳(Hb)缓冲作用,红细胞的悬浮稳定性,叠连,病人 正常人 ESRRBC+血浆 血浆+RBC,特征:血沉快慢决定与血浆的成分 变化,而不在红细胞本身。,通常用血沉反映红细胞悬浮稳定性。,血沉: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 ESR 男 015mm,女 020mm,意义:一些疾病的辅助诊断:如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病等,血沉加快,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和溶血,

7、血 管,RBC,等 渗 低 渗 高 渗,(三)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的生成合成部位所需原料影响红细胞成熟的因素 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四)红细胞的破坏,1.红细胞的生成,生成部位,胚胎期为肝、脾和骨髓;,出生后主要在骨髓,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p.51,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铁:,来源,内源性铁红细胞破裂外源性铁食物,存在形式与铁蛋白结合聚集成铁黄素颗粒转运形式与转运蛋白结合利用形式Fe2+,孕妇,儿童营养不足 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大量失血,长期慢性出血,蛋白质:主要从食物中来。机体从食物中摄取的 蛋白质远远满足红细胞生成需要。,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

8、需的重要辅酶 叶酸 VitB12:+内因子(胃内),胃大部分切除,先天性内因子缺乏内因子减少B12吸收障碍;叶酸缺乏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红细胞的生成 红骨髓正常的造血功能:功能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足够的造血原料:蛋白质和铁是基本原料。铁:Hb合成必须原料。Fe2+才能被利用。铁缺乏缺铁性贫血 蛋白质:缺乏营养不良性贫血必要的成熟因子:合成DNA所需的重要辅酶 叶酸:缺乏、吸收障碍 VitB12:+内因子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2.红细胞生成的调节,(1)EPO 缺氧、RBC或Hb 肾 肾病、肾功能障碍 肾性贫血-促红细胞生成素(EPO)(2)性激素(3)其他激素 T3、生

9、长素,PO2 RBCHb,(主),肝细胞(次),雄激素 T3生长素,(四)红细胞的破坏 平均寿命120天 血管外破坏:肝,脾脾功能亢进脾性贫血 血管内破坏:机械损伤,溶血,胆色素 黄疸出现+触珠蛋白肝 铁铁黄素 Hb 经肾排出,尿Hb,小 结,血浆渗透压是如何构成的?其相对稳定有何生理意义?何谓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其大小标志什么?正常男女的血沉值是多少?红细胞的生成原料和影响因素有哪些?,三、白细胞生理Physiology of Leucocytes,(一)白细胞的分类和正常数值白细胞 均值(109/L)%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s4.5 5070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s0

10、.10.55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0.025 01单核细胞Monocytes0.45 38淋巴细胞Lyphocytes1.8 2040,白细胞总数(4.010.0)109/L,白细胞的生理特性,变形、游走、趋化、吞噬,白细胞渗出,白细胞吞噬细菌,(二)白细胞的功能 1.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特别是化脓性细菌),炎症时的主要反应细胞 2.嗜碱性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 3.嗜酸性粒细胞: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4.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组 织巨噬细胞吞噬力 5.淋巴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三、血小板生理,(一)数量与功能:1.数量:正常成人为10030

11、0109/L 50109/L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功能:(1)维持血管壁的完整性(2)释放血小板源行生长因子(3)参与生理性止血过程,(二)生理特性:黏附 释放 聚集 收缩 吸附 维护血管壁内皮的完整性(修复),致聚剂:ADP,血小板收缩蛋白收缩血块回缩,血清,血小板因子 Platelet Factors,PF1即PL分泌的V因子PF2加速IIaPF3即PL磷脂,提供表面PF4中和肝素PF5可能是II因子PG6抑制纤溶酶,成人血小板计数值:(100300)109/L血小板进入血液后,只在开始两天具有生理功能,但平均寿命可有714天血中只有2025的血小板具有止血功能,变异:可有6%10%的变化

12、:通常午后较清晨高;冬季较春季高;静脉血较毛细血管高;剧烈运动及妊娠中、晚期高。,1、粘附(platelet adhesion):PL粘着于非PL表面 参与血小板粘附的主要因素:血小板膜糖蛋白I、von Willebrand 因子、内皮下组织中的胶原,2、释放:受刺激后 致密体、-颗粒或者溶酶体等内容物向外排出 如5HT、Ca、ADP等,3、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PL粘着于PL,参与血小板聚集的主要因素:血小板膜糖蛋白b/a、Ca 2+、纤维蛋白原,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物质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HT、组胺、胶原、凝血酶、PGs等病理性致聚剂:细菌、病

13、毒、免疫复合物、药物等,聚集机制:(1)ADP的作用:PL聚集最重要的物质 两个时相:第一时相发生迅速,可逆 主要由外源性ADP所致 第二时相发生缓慢,不可逆 主要由内源性ADP所致,(2)血小板前列腺素类物质的作用:血管壁的PGI2与血小板的TXA2之间的比例失平衡TXA2(血栓烷A2):聚集PL,缩血管PGI2(前列环素):抑制PL聚集,舒血管,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ADP,花生四稀酸,血栓烷A2,GPIIb-IIIa受体,GPIIb-IIIa拮抗剂,抗 血 小板 药 物 的 作 用 机 理,抵克力得,阿司匹林,1、黏附2、释放3、聚集4、收缩:可引起血凝块回缩 Clot Retract

14、ion和血栓的硬化,5、吸附:血小板上有吸附血浆中许多凝血因子的特性,血小板生理性止血功能:损伤:当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暴露出胶原纤维 粘附:血小板粘着在胶原纤维上吸附凝血因子 促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松软血栓 聚集:彼此粘连聚集成聚合体 释放:释放血小板因子促纤维蛋白形成 网络血细胞扩大血栓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回缩 坚实血栓,皮肤或粘膜下出血是常见的皮肤病变。出血程度与面积视不同疾病而异。出血直径小于2mm者称为出血点(petechia)直径35mm者为紫癜(purpura);直径5mm以上者为瘀斑(ecchymosis);如血液溢出于血管外,使该部皮肤隆起者为血肿(hema

15、toma)。,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种类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奎宁、奎尼丁和磺胺类药物。应说明的是这些药物并非对每一个人都会引起血小板减少,这主要决定于人体对药物的敏感性。这些药物可包括:1、解热镇痛药 扑热息痛、阿期匹林、保太松等。2、镇静、安眠药 司眠脲、利眠宁、苯巴比妥等。3、抗生素类 先锋霉素、氯霉素、青霉素、链霉素、对氨基水杨酸钠和磺胺类药物等。4、噻嗪类利尿剂和激素 双氢克尿噻、乙烯雌酚、抗甲状腺类药。5、植物碱 奎宁、奎尼丁等。6、抗肿瘤药 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噻替哌、5氟脲嘧啶等。7、有机砷、乙醇、苯等。,第三节生理性止血 Hemostas

16、is,生理止血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会自行停止出血时间 59min,一、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1、血管收缩2、血小板血栓的形成松软止血栓3、血液凝固坚固止血栓,二、血液凝固 血凝: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一)凝血因子,凝血因子特点:,除F外,都是蛋白质;,正常情况下以酶原形式存在,不具活性,被激活时 F Fa;,除F外,都是血浆中;,F、在肝内合成,需要维生素参与,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F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 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凝血因子检测 凝血时间检测(CT)原理将静脉血放入玻璃试管中,观察采血开始至血液凝固所

17、需的时间。该试验主要检测内源性凝血过程有无异常。参考值 6-12分 凝床意义 CT延长、CT缩短病因。本试验灵敏度较低对肝素的敏感较差取而代之的是APTT。,第三节 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按国际命名法编号的凝血因子,1.凝血因子特点:,除F、磷脂外,都是蛋白质;,正常情况下以酶原形式存在,不具活性,被激活时 F Fa;,除F外,都是血浆中;,F、在肝内合成,需要维生素参与,缺乏维生素或肝功能下降时,将出现出血倾向;,F是重要的辅助因子,缺乏时将发生微小创伤也 会出血不止的血友病。,2.血液凝固的过程,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血液凝固的基本反应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X

18、Xa)(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2)凝血酶原的激活(II IIa)3)纤维蛋白的生成(I Ia),两 条 途 径,两 条 途 径,内源性,外源性,凝血酶原,凝血酶,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高分子激肽原前激肽释放酶,血管内皮下组织(表面激活),纤维蛋白单体,纤 维 蛋 白 网,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凝血时间,凝 血 小 结,(形成凝血块),网罗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因子-复合物,激活因子,因子X,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激活因子,启动,全在血中,启动,

19、组织和血中,多,少,慢、约数分钟,快、约十几秒钟,什么是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哪里?,血清?,血浆?,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血清中无纤维蛋白原,这一点是与血浆最大的区别,凝 血 系 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二)血液凝固的过程,凝血过程的“瀑布学说”:血液凝固的基本反应过程: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X Xa)(凝血酶原激活复合物)2、凝血酶原的激活(II IIa)3、纤维蛋白的生成(I Ia),分 类 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凝血过程 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 血管外组织释放因子 凝血因子分布 参与酶数量凝血时间,凝 血 小 结,(形成凝血块),网罗血细胞及血小板吸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

20、,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凝血酶原,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凝血因子-复合物,激活因子,因子X,激活因子 结合因子,激活因子,启动,全在血中,启动,组织和血中,多,少,慢、约数分钟,快、约十几秒钟,(三)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 凝血时间与凝血因子种类是否齐备及浓度有关 1.加速凝血(1)加钙(2)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3)应用促凝剂(4)局部适宜加温 2.延缓凝血(1)除钙剂:柠檬酸钠草酸铵或草酸钾(2)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3)应用抗凝剂(4)降低血液温度。,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Intravascular Anticoagulants,1、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Serine Protease Inhibito

21、r主要: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III)作用机制:因子IIa、IXa、Xa、XIa、XIIa属丝氨酸蛋白酶,4、肝素Heparin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作用及其机制:(1)增强抗凝血酶III的活性而发挥间接抗凝作用(2)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TFPI而抑制凝血过程(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三、止血栓的溶解 概念:纤维蛋白在水解酶的作用下溶解的过程。意义:使血液经常保持液态,血流通畅,防血栓形成。过程:,_,激 活 物,抑制物,纤 溶 酶,纤溶酶原,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_,+,+,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浆激活物组织激活物:激肽释放酶尿激酶:,主要存在与子宫,

22、甲状腺,故这些器官手术易出血,临床上常用于溶栓。治疗心肌梗塞主要用药,凝血系统,抗凝系统,纤溶系统,A physiological balance,凝血因子血小板血管内皮促凝功能,血流抗凝蛋白纤溶蛋白血管内皮抗凝功能,正 常 止 血 状 态,促凝血活性,抗凝血活性,促凝血活性凝血因子血小板血管内皮促凝功能,抗凝血活性血流抗凝蛋白纤溶蛋白血管内皮抗凝功能,动脉血栓:病理过程,阻塞,急性事件,栓塞,慢性缺血,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栓与粥样斑块融合,稳定性斑块,动脉血栓,定义(病理生理学):在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形成一个富含血小板的血栓 临床后果:累及多处动脉血管床(如,PAD患者发生心梗和中风的危险性

23、增高)导致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血管性死亡的主要原因,动脉血栓的流行病学:心肌梗死和缺血性中风,临床表现,缺血性中风,心肌梗死,年发病率,美国+欧盟*,1,750,000,2,100,000,缺血性心脏病(包括心梗)和 脑血管疾病(包括出血性中风)在欧洲和北美每年的致死人数占全部死亡人数的27-30%。,死亡率,*17 Western European countries.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Heart and Stroke Facts:1997 Statistical Supplement;WHO Yearbooks,Annual Statistics(la

24、st available years 1992-1994).,新华社2010年10月8日电讯:“全国高血压日”,有关资料显示:,现有 每年新增 有高血压病史,高血压患者 2.3亿 300万 脑卒中患者 700多万 200万 76%冠心病患者 1000万 65%,我省高血压患者已近1000万,而且逐年上升,我省高血压患者知晓率只有39.7%,患者治疗率只有31.5%。,浙江在线2010年10月09日讯,出现年轻化趋势,最近,宁波发现高血压患者最小年龄为12岁,武汉市的最小高血压患者才9岁。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特别胖。,第四节血型与输血原则,血型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类型对输血最为重要的血型是AB

25、O系统和 Rh系统,(一)分型原则 以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定型。凝集原:指红细胞膜上的抗原物质。A,B凝集原 凝集素:指血清中存在的能与凝集原结合的特异抗体。抗A,抗B凝集素。,(一)ABO血型系统,血型 凝集原(RBC)凝集素(血浆)A型 A 抗BB型 B 抗AAB型 AB 无O型 无 抗A抗B,(二)血型的鉴定,(三)ABO亚型:(1)分型:A1亚型:有A1抗原,A抗原,抗B A2亚型:有A抗原,抗A1,抗B。(2)意义:当A型血配血不合时,应首先考虑 是否有抗A1凝血集干扰。通常在输 血时不考虑,但在妊娠时A2亚型抗 原性增强,要注意。,(二)Rh血型系统,人类红细胞含有一种与恒河猴 Rh

26、esus Monkey的红细胞相同的凝集原称为Rh 因子根据此种凝集原而将此种血型命名为 Rh血型含Rh凝集原(主要是D抗原)Rh阳性(99%)不含Rh凝集原Rh阴性(1%)抗Rh:IgG,可通过胎盘。特点:血清中不存在“天然”抗体。需经后天致敏产生,临床意义:1.输血:第一次输血不必考虑Rh血型 第二次输血需考虑Rh血型是否相同2.妊娠:Rh-的母亲,若输过血,怀孕后其孕儿为Rh+者,孕妇的抗Rh+的抗体,可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第一次孕儿为Rh+,胎儿的RBC因某种原因(如胎盘绒毛脱落)进入母体,或分娩时进行胎盘剥离过程中血液挤入母体,孕妇体内产生抗Rh+的抗体。第二次妊娠时,孕妇体内的

27、抗Rh+的抗体,通过胎盘导致胎儿溶血。,输血 Blood Transfusion,输全血成分输血 Transfusion of Blood Components,三、输血原则:避免同型抗原抗体相遇1、同型输血2、异型输血慎、慢、少 O A、B、AB O、A、B AB3、在输血之前需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主侧方面即将给血者的红细胞 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次侧方面把受血者的红细胞 与给血者的血清相混合,交叉配血试验 Cross-match Test,交叉配血试验主侧 RBC+血清-+次侧 血清+RBC-+-+输血原则,结论:供血者RBC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为原则。,可 慎、少 不 不,供血者 受血者 结 果,1、血浆渗透压的组成及其生理意义。2、红细胞生成需要哪些条件?3、ABO血型系统的分型依据是什么?4、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有哪些?5、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6、简述血小板的生理功能。7、简述Rh血型的特点和临床意义。8、简述纤维蛋白溶解的过程及其生理意义。9、甲状腺手术时为什么容易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