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9074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1.4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杜甫,天宝三载(年)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今属陕西)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

2、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一、读书和壮游时期(712745),杜甫从小受到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怀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的政治理想。二十岁南游吴越、二十三岁到洛阳应举落第,后北游齐赵,与李白相遇。这是他创作的准备时期,代表作有望岳、房兵

3、曹胡马、画鹰等,诗风浪漫豪放,与盛唐气象合拍。,二、困守长安时期(746一755),天宝五载(746)杜甫入长安求仕,次年,玄宗诏令天下“通一艺以上者”到京城应试,结果李林甫搞了一个“野无遗贤”的骗局,使应试者全部落选。这是杜甫人生道路的一个转折,也是他创作的一个转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的屈辱生活,使他开始透过社会表面的繁荣认识到朝廷的黑暗腐朽。自称“杜陵布衣”、“少陵野老”便始于此时。在屡遭挫折之后,直到天宝十四载(755)他才得到一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职位。这一时期杜甫既周旋于上层,又接触下层,开始用诗歌反映现实,富有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也正是

4、从这时开始的。代表作有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三、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携家与百姓一道流亡。寄家鄜州,只身投奔朝廷,中途被叛军掳入长安,写下月夜、哀王孙、悲陈陶、悲青坂、春望、哀江头等,留下了反映“安史之乱”的第一手最珍贵的资料,进入他一生中创作最活跃的时期,密切注视时局发展,及时反映重大事件。次年冒险逃出长安,到陕西凤翔“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述怀),任左拾遗(从八品上),为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后终因房琯事件牵累,被贬华州司功参军。北征、羌村三首、“三吏”、“三别”等作品,标志着他现实主义创作的高峰。,四、漂泊西南时期(759770),乾元二年(

5、759)杜甫弃官去秦州,从此远离朝廷,走上与人民接近的路。是年末,入蜀,于成都市郊筑草堂定居,过了几年相对安定的生活。其间因军阀混战避难至梓州、阆州等地。大历三年(768)携家出蜀,沿途飘泊转徙,最后病死在长沙到岳阳的舟中。这一时期,他寄身田园而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思想更加深邃,艺术上也更为成熟。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思想的核心是忧国忧民。杜甫的诗歌,反映了天宝末到大历年间重大的社会政治事件以及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变,在揭露封建当权势力的腐败、贫富的对立、表现民生疾苦方面,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有

6、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被誉为“诗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内容:,一、广泛而深刻地揭露统治阶级的罪恶,兵车行反映了天宝年间统治者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丽人行揭露并嘲讽了杨国忠兄妹的荒淫奢侈、骄纵跋扈的丑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统治集团的腐朽和政治的昏暗;自京赴奉先县咏怀更运用强烈对比,揭露了上层统治集团醉生梦死、穷奢极欲、横征暴敛的罪恶,高度概括了贫富对立的严酷现实。,二、真实反映了广大人民深受战乱和各种不合理制度剥削压榨的痛苦。,作于乾元二年(759)春的著名组诗“三吏”、“三别”便真切反映了由于唐王朝大肆抽丁抓夫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其中既有已过兵役年龄的老汉,也有不及兵役年龄的中男

7、,甚至连根本没有服兵役义务的老妇也被捉去。在又呈吴郎中,通过“无食无儿一妇人”扑枣,说明百姓“征求贫到骨”的悲惨处境。而所有这类诗,无不表现了作者对下层人民的深刻同情。,三、抒发关心国家命运、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如作于陷贼时期的春望,通过眺望沦陷后长安的破败景象,抒发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工稳的对仗、拟人的手法生动表达了对祖国危难的深刻忧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表现了作者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大乱将平消息后的欣喜若狂,表达出渴望祖国复兴统一的强烈爱国感情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被称为“生平第一快诗”。,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高

8、度的思想性,而且具有高度的艺术性,是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的典范。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所谓“沉郁顿挫”,指的是深沉郁积的感情通过委婉曲折的手法表现出来。如登高一诗通过重九登高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大江边深远空旷的秋景,抒发了诗人潦倒一生、年老多病、流离他乡的身世之感。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事事感慨,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尤其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写久客思乡的感慨和迟暮之悲,十四字中含有多重意思,更鲜明体现了杜诗的特色。,杜甫善于通过典型事件、人物及警策凝炼的语言,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反映出那个时代的面貌以及人民的遭遇和愿望。

9、如兵车行中借“行人”之口说出了千万个征夫戍卒相同或相似的遭遇;石壕吏通过老妪一家的惨状,概括了安史之乱后广大人民家破人亡的悲惨现实。“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两句诗高度概括了社会矛盾的尖锐程度。,杜诗语言苍劲凝炼,往往用最少的字句表现最丰富的内容。如石壕吏中差吏与老妇的对话,采用藏问于答、以实带虚的写法,省略不少笔墨。杜诗用典如盐着水,不露痕迹,同时又善于吸收口语和方言入诗如兵车行中“耶娘妻子走相送”、“牵衣顿足拦道哭”,前出塞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等,都极通俗生动。,“诗圣”,时代和独特而丰富的生活经历成全了杜甫,加之具有深厚而广泛的艺术修养

10、,“别裁伪体”、“转益多师”的对待古代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精益求精的锤炼技巧,这一切使杜甫成为古典诗歌史上承前启后的集大成者。元稹唐故检校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对此做了高度评价,说:“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登 高 杜甫,学习要求,语言知识:读懂诗意,辨识、说明诗中出现的文言实词的含义和用法。文学知识:了解诗人杜甫;识记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课文阅读分析:分析此诗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层次和角度;理解并概括此诗后四句将身世之叹与家国之感相交织的情感内

11、容;认知并说明“悲秋”二字是连接全诗景与情的关键词语。,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病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背景,杜甫身逢战乱,从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了,3年后病死出蜀途中。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作者寄寓夔州(重庆奉节)时写的。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身在异地,又年老多病,自然百感交集,回首五十几

12、年的岁月,终潦倒此生,不禁发出了久积心头的悲歌。,思想内容研讨,一、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二、颌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

13、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三、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后两联是什么?,抒情。直接倾诉内心的重重愁苦。,四、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五、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

14、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古代知识分子大多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自勉,而杜甫无论穷达,都心忧天下,其思想境界之高,不愧被称为“诗圣”。,内容分析1,诗歌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病老孤愁的复杂感情。前四句写登高见闻,紧扣夔州特定环境。首联起,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句中自对,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奇妙无比。颔联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情怀,透过沉郁苍凉的对句,显示了出神入化的笔力。四句诗闻与见,山和水,两两间隔,妙语天成。,后四句是抒情,写登高时触

15、发的感慨,作者忧国伤时的情操,跃然纸上。颈联从纵(时间、“百年”)、横(空间、“万里”)两方面着手,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使人深深感到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脉搏,并和上联的“无边”、“不尽”,在意境上互为呼应。尾联也以对作结,并分承五六两句,盖久客则艰苦备尝,多病则潦倒日甚,所以白发频添,酒杯难举,同时点出了此时艰难正是潦倒不堪的根源,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内容分析2,写作特色,一、写法上,即景入怀,融情入景。首联着重刻画眼前景物,好比工笔画,形、声、色、态,具体细致;颔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写意,勾勒传神给人以想象空间;颈联抒情,从纵横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归结到时

16、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原因。至此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怀,跃然纸上。二、形式上,通体对仗。甚至一句之中也自相对。如:“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一联中,上句“天”对“凤”,“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等。,重难点问题1,一、分析此诗前四句景物描写的层次和角度,说明其情感基调。前四句写景,角度是山上和水中,层次是由高处到低处。首联先写登高后感到“风急”、“天高”又听到山上“猿啸”,接着写俯视低处沙漠中“渚清”、“沙白”,而“鸟飞回”照应上句中“风急”。颔联先写山上,“落木”句照应“风急”。接着写“长江”仍是由高而低,由山上而水中。情感基调是悲秋。,二、试体会分析本诗表现怎样

17、的思想感情。这首诗从题目来看,含有登高抒怀之意,而作者所抒之怀是复杂的。大致而论,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的悲凉秋景引发开去,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穷困潦倒的内心感情,透露出国难家愁加于己身的深切痛楚,感情是复杂的,写得沉郁,但格调悲怆而激越。三、说明“悲秋”二字的作用。颈联中的“悲秋”二字,将首联、颔联中所写的景象的内涵和后两联抒情句中直抒胸臆的思想感情联系起来,写景两联用曲笔表现的悲秋之意和抒情两联用直笔悲秋之情融为一体。,重难点问题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要点提示,诗的类型-近体诗律诗。近体诗是格律诗。律诗的中间两联(两句为有联),必须是对句(即对联)。用“涕泪”表示狂喜特殊的表情方式。由狂喜思

18、归的心绪,体察诗人忧国忧民、爱国爱民的思想境界。本篇诗作的尾联也是对句,但这并不是固定模式。这一联虽是对句,叙述的却是先后连接的行事过程,这样的对句叫流水对。,作品背景,广德元年(763)春,杜甫正寓居梓州。这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朝义自杀,叛军纷纷投降,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饱尝战乱之苦,又忧国忧民,一旦听到这个消息,真是欣喜欲狂,不禁手舞足蹈,于是冲口唱出了这首感情洋溢的七律名篇。忽,犹言闻捷报得意外之喜,故有下句的泪“满”衣裳。再以“却”“漫”的动作、“愁何在”的自问、“喜欲狂”的神情写喜之“惊”“狂”。“放”“纵”“好”,亦源于“喜”,“即从 穿”“便下 向”还乡路线的一气呵

19、成,酣畅淋漓,也源于“喜”。喜,此诗情感之眼也。另,此诗押下平声阳韵(裳、狂、乡、阳),在韵律上也能给人以轻快悠扬之感,亦正合情感之“喜”。诗写得如行云流水,一气贯注,自然明快,一变其沉郁顿挫之风,所出被前人评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读杜心解)。杜诗言志:“看他八句一气浑成中,细按之却有无限妙意,直是情至文生。”,感知课文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主题思想,抒发故土光复引发的欢快心情,表现了诗人对战乱的厌恶和对于和平生活的热情期待。,作品评析,这是一首叙事抒情诗,代宗广德元年(763)春作于梓 州。延续七年多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作者喜闻蓟北光复,想到可以挈眷还乡,喜极而涕,这种激情是人所共有的

20、。全诗毫无半点矫饰,情真意切。读了这首诗,我们可以想象作者当时对着妻儿侃侃讲述捷报,手舞足蹈、惊喜欲狂的神态。因此,历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这首诗。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称赞它是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动画欣赏,作品背景,此诗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杜甫流寓秦州。李白在至德二年(757)因事被捕入狱,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次年中途被释放。但杜甫不知李白遇赦,遂成此诗。诗以凉风写起,对景相思,表达了对李白的一片牵挂之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杜甫把李白同屈原相提并论,对李白惺惺相惜。杜李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天末怀李白 杜甫,主题思想,此诗

21、作于乾元二年(759)秋天。当时杜甫流寓秦州。李白在至德二年(757)因事被捕入狱,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今贵州省桐梓县一带),次年中途被释放。但杜甫不知李白遇赦,遂成此诗。诗以凉风写起,对景相思,表达了对李白的一片牵挂之情,并为他的悲惨遭遇愤慨不平,杜甫把李白同屈原相提并论,对李白惺惺相惜。杜李二人之间深厚的友谊,从诗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感知课文 天末怀李白,动画欣赏,作品评析,这首诗为诗人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时所作。当时李白坐永王璘事长流夜郎,杜甫因此赋诗怀念他。首句以秋风起兴,给全诗笼罩一片悲愁。次句不言自己心境,却反问远人:“君子意如何?”看似不经意的寒暄,反表现出最关切的心情

22、。这是返璞归真的高度概括,言浅情深,意象悠远。以杜甫论,自身沦落,本不足虑,而李白罹此凶险,杜甫揣测其意难平,远过于自己,含有“与君同命,而君更苦”之意。这种揣想更见诗人对李白的想念之殷。挚友遇赦,急盼音讯,所以问“鸿雁几时到”;潇湘洞庭,风波险阻,正因如此是人才顾虑“江湖秋水多”。对友人深沉的怀念,进而发为对其身世的同情。“文章憎命达”,意谓文才出众者总是命途多舛,语气极为,悲愤;“魑魅喜人过”,隐喻李白长流夜郎,是遭人诬陷。此二句议论中带情韵,有极为感人的艺术力量,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此时的李白流寓江湘,杜甫很自然地想到被谗放逐、自沉汨罗的爱国诗人屈原。李白的遭遇和这位千载冤魂,在身世遭遇上

23、有某些相同点,所以诗人飞驰想象,遥想李白会向屈原的冤魂倾诉内心的愤懑:“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这首因秋风感兴而怀念友人的抒情诗,感情十分强烈,但不是奔腾浩荡、一泻千里地表达出来,而是将感情的潮水千回百转,萦绕心际。,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兵车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路哭,哭声直上干云宵。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

24、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切真,肌理细腻骨肉匀。修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紫驼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盘行素鳞。犀箸厌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萧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 实要津。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扬花雪落覆白,青鸟飞去衔红巾。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