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81721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3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数学必考的21个知识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一数学必考的 21 个知识点1.数轴(1)数轴的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数轴的三要素:原点,单位长度,正方向。(2)数轴上的点: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 示有理数(一般取右方向为正方向,数轴上的点对应任意实数,包括无理 数)(3)用数轴比较大小:一般来说,当数轴方向朝右时,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 大。2.相反数(1)相反数的概念: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2)相反数的意义:掌握相反数是成对出现的,不能单独存在,从数轴上看,除0 外,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到原点距离相等。(3)多重符号的化简:与“+”个数无关,有

2、奇数个“”号结果为负,有偶数个“” 号,结果为正。(4)规律方法总结:求一个数的相反数的方法就是在这个数的前边添加“”,如a 的相反数是a,m+n 的相反数是(m+n),这时 m+n 是一个整体,在整体前面添负号时,要用小括号。3.绝对值1.概念:数轴上某个数与原点的距离叫做这个数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绝对值相等;绝对值等于一个正数的数有两个,绝对值等于 0 的数有一个,没有绝对值等于负数的数有理数的绝对值都是非负数2.如果用字母 a 表示有理数,则数 a 绝对值要由字母 a 本身的取值来确定:当 a 是正有理数时,a 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a;当 a 是负有理数时,a 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

3、a;当 a 是零时,a 的绝对值是零即|a|=a(a0)0(a=0)a(a0)4.有理数大小比较1.有理数的大小比较 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可以利用数轴,他们从左到有的顺序,即从大到小的顺序 (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有理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也可以利用数的 性质比较异号两数及 0 的大小,利用绝对值比较两个负数的大小。2.有理数大小比较的法则: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其值反而小。规律方法有理数大小比较的三种方法:(1)法则比较:正数都大于 0,负数都小于 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两个负数比 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2)数轴比较:在数轴上右边的点表示的数

4、大于左边的点表示的数(3)作差比较:若 ab0,则 ab; 若 ab0,则 ab; 若 ab=0,则 a=b5.有理数的减法 有理数减法法则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即:ab=a+(b)方法指引:在进行减法运算时,首先弄清减数的符号;将有理数转化为加法时,要同时改变两个符号:一是运算符号(减号变加号); 二是减数的性质符号(减数变相反数);注意:在有理数减法运算时,被减数与减数的位置不能随意交换;因为减法没有交换律。减法法则不能与加法法则类比,0 加任何数都不变,0 减任何数应依法则进行 计算。6.有理数的乘法(1)有理数乘法法则: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2

5、)任何数同零相乘,都得 0。(3)多个有理数相乘的法则:几个不等于 0 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 0,积就为 0。(4)方法指引运用乘法法则,先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乘多个因数相乘,看 0 因数和积的符号当先,这样做使运算既准确又简单7.有理数的混合运算1.有理数混合运算顺序:先算乘方,再算乘除,最后算加减;同级运算,应按 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如果有括号,要先做括号内的运算。2.进行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注意各个运算律的运用,使运算过程得到简化。有理数混合运算的四种运算技巧:(1)转化法:一是将除法转

6、化为乘法,二是将乘方转化为乘法,三是在乘除混合 运算中,通常将小数转化为分数进行约分计算(2)凑整法:在加减混合运算中,通常将和为零的两个数,分母相同的两个数, 和为整数的两个数,乘积为整数的两个数分别结合为一组求解(3)分拆法:先将带分数分拆成一个整数与一个真分数的和的形式,然后进行计 算(4)巧用运算律:在计算中巧妙运用加法运算律或乘法运算律往往使计算更简 便8.科学记数法表示较大的数1.科学记数法:把一个大于 10 的数记成 a10n 的形式,其中 a 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 是正整数,这种记数法叫做科学记数法。(科学记数法形式:a10n,其中 1a10,n 为正整数)2.规律方法总

7、结科学记数法中 a 的要求和 10 的指数 n 的表示规律为关键,由于 10 的指数比原来的整数位数少 1;按此规律,先数一下原数的整数位数,即可求出 10 的指数 n。记数法要求是大于 10 的数可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实质上绝对值大于 10 的负数同样可用此法表示,只是前面多一个负号9.代数式求值(1)代数式的值:用数值代替代数式里的字母,计算后所得的结果叫做代数式的 值。(2)代数式的求值:求代数式的值可以直接代入、计算如果给出的代数式可以 化简,要先化简再求值。题型简单总结以下三种:已知条件不化简,所给代数式化简;已知条件化简,所给代数式不化简;已知条件和所给代数式都要化简10.规律型:图

8、形的变化类 首先应找出图形哪些部分发生了变化,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通过分析找到各部分的变化规律后直接利用规律求解。探寻规律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善用联想来解决这类问题。11.等式的性质1.等式的性质性质 1 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得等式;性质 2 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结果仍得等式。2.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利用等式的性质对方程进行变形,使方程的形式向 x=a 的形式转化应用时要注意把握两关:怎样变形;依据哪一条,变形时只有做到步步有据,才能保证是正确的12.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定义:使一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把方程的解代入原方程

9、,等式左右两边相等。13.解一元一次方程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 1,这仅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针对方程的特点,灵活应用,各种步骤都是为使方程逐渐向 x=a 形式转化。2.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先观察方程的形式和特点,若有分母一般先去分母;若既 有分母又有括号,且括号外的项在乘括号内各项后能消去分母,就先去括号。3.在解类似于“ax+bx=c”的方程时,将方程左边,按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并为一项即(a+b)x=c。使方程逐渐转化为 ax=b 的最简形式体现化归思想。将 ax=b 系数化为 1 时,要准确计算,一弄清求 x 时,方程两边除以的是 a 还

10、是 b,尤其 a 为分数时;二要准确判断符号,a、b 同号 x 为正,a、b 异号 x 为负。1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类型(1)探索规律型问题;(2)数字问题;(3)销售问题(利润=售价进价,利润率=利润进价100%);(4)工程问题(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如果一件工作分几个阶段完成,那么各阶段的工作量的和=工作总量); (5)行程问题(路程=速度时间);(6)等值变换问题;(7)和,差,倍,分问题; (8)分配问题;(9)比赛积分问题;(10)水流航行问题(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 速度)2.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 首先审题找

11、出题中的未知量和所有的已知量,直接设要求的未知量或间接设一 关键的未知量为 x,然后用含 x 的式子表示相关的量,找出之间的相等关系列 方程、求解、作答,即设、列、解、答。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五个步骤(1)审:仔细审题,确定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2)设:设未知数(x),根据实际情况,可设直接未知数(问什么设什么),也可设间接未知数(3)列: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4)解:解方程,求得未知数的值(5)答:检验未知数的值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完整地写出答句15.正方体相对两个面上的文字(1)对于此类问题一般方法是用纸按图的样子折叠后可以解决,或是在对展开图 理解的基础上直接想

12、象(2)从实物出发,结合具体的问题,辨析几何体的展开图,通过结合立体图形与 平面图形的转化,建立空间观念,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3)正方体的展开图有 11 种情况,分析平面展开图的各种情况后再认真确定哪 两个面的对面16.直线、射线、线段(1)直线、射线、线段的表示方法直线: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直线 l,或用两个大写字母(直线上的)表示,如直线 AB射线: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射线 l;用两个大写字母表示,端点在前,如:射线 OA注意:用两个字母表示时,端点的字母放在 前边线段:线段是直线的一部分,用一个小写字母表示,如线段 a;用两个表示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 AB(

13、或线段 BA)。(2)点与直线的位置关系:点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上;点不经过直线,说明点在直线外。17.两点间的距离(1)两点间的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两点间的距离。(2)平面上任意两点间都有一定距离,它指的是连接这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学习此概念时,注意强调最后的两个字“长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量,有大小,区别于线段,线段是图形线段的长度才是两点的距离可以说画线段,但不 能说画距离。18.角的概念(1)角的定义:有公共端点是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其中这个公共端点是 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是角的两条边。(2)角的表示方法:角可以用一个大写字母表示,也可以用三个大写字母表示其中顶点字母

14、要写在中间,唯有在顶点处只有一个角的情况,才可用顶点处的一个字母来记这个角,否则分不清这个字母究竟表示哪个角角还可以用一个希腊字母(如,、)表示,或用阿拉伯数字(1,2)表示。(3)平角、周角:角也可以看作是由一条射线绕它的端点旋转而形成的图形,当 始边与终边成一条直线时形成平角,当始 边与终边旋转重合时,形成周角。(4)角的度量:度、分、秒是常用的角的度量单位1 度=60 分,即 1=60,1分=60 秒,即 1=60。19.角平分线的定义 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AOB 是AOC 和BOC 的和,记作:AOB=AOC+BOCAOC 是AOB 和

15、BOC 的差,记作:AOC=AOBBOC。若射线 OC 是AOB 的三等分线,则AOB=3BOC 或BOC=13AOB。20.度分秒的运算(1)度、分、秒的加减运算。 在进行度分秒的加减时,要将度与度,分与分,秒与秒相加减,分秒相加,逢60 要进位,相减时,要借 1 化 60。(2)度、分、秒的乘除运算乘法:度、分、秒分别相乘,结果逢 60 要进位。除法:度、分、秒分别去除,把每一次的余数化作下一级单位进一步去除。21.由三视图判断几何体(1)由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首先,应分别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 象几何体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的形状,然后综合起来考虑整体形状。(2)由物体的三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形状是有一定难度的,可以从以下途径进行分 析:根据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想象几何体的前面、上面和左侧面的形状,以及几何体的长、宽、高;从实线和虚线想象几何体看得见部分和看不见部分的轮廓线;熟记一些简单的几何体的三视图对复杂几何体的想象会有帮助;利用由三视图画几何体与有几何体画三视图的互逆过程,反复练习,不断总结方法。 1、一知半解的人,多不谦虚;见多识广有本领的人,一定谦虚。谢觉哉2、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3、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屈原4、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宋濂5、“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6、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