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17843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散文阅读理解及答案汇总.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昙花终于怒放我爱昙花。三年前的春天,朋友亲自给我送来一株昙花亩,种在白瓷壶里,枝叶铁青如剑,精心系上的红丝带临风飘拂。我高兴极了!不久,我便依照朋友的嘱咐,把这株昙花移植到花盆里,天天浇水,日日松土,不时除草,但由于阳光不足,长得很慢。我有点心急了,但急有何用?一天一天过去,一年一年到来,一直未见她结蕾开花。这株昙花长势还算正常,从原来的一枝发成三枝,叶子变得厚实起来,三年时间差不多长高三倍。时间久了,心情也就淡然了,花开不开任由她去吧。心想,她终是一株昙花在生长着,只要她能延续生命,也就可以了。今年中秋佳节将临的前几天,我突然发现最长的那枝已冒出小蕾来,每隔一天就大了许多,如小型的佛手农历八

2、月十三日,我来到花架边观察,只见嫩绿的花苞低首含羞,微启小口。我立即预感到,今夜昙花终于要怒放了。大约到晚上九时,她便开始悄然开放。原先柔软下垂的筒状萼部,徐徐向上翘升,作白天鹅抬头状。随之花瓣缓缓展开,如玉女提裙起舞,清香阵阵,优美绝伦。啊,她就是“月下美人”啊!过去未见昙花开放,感到非常神秘,真想一睹其仙姿芳颜。以前看到的都只是画家笔下的清影和摄影家镜头下的清艳,见不到她的动态美姿,也闻不出她的清香。今夜如愿以偿,真正见到鲜活美丽的昙花怒放,真是欢喜欲狂!这朵昙花,花冠硕大,高雅洁丽,雍容华贵,香气清新诱人。皓月当空,一家人在花架边,尽情欣赏“月下美人”,乃是今秋最美好的享受。种昙花三年,

3、不开属自然,开了亦属自然,何必计较时间的迟早?里尔克说:“有何胜利可言,挺立就意味着一切。”此乃真理名言。她一年不开,两年不开,第三年终于怒放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昙花的品性令人感佩:她不急功近利,不争宠于群芳,只求一瞬的辉煌就已满足昙花的生命力可谓强矣!她随处能够生存,叶可青万年,花可放万年!我爱昙花。 (选文有改动)【链接材料】昙花,常绿灌木,主枝圆筒状,分枝扁平呈叶状,绿色,没有叶片,花大,白色,在分枝边缘上,多在夜间开放,开花的时间极短。供观赏。原产于墨西哥。19在下面方框内,填写表明作者心情随昙花的生长而发生变化的词语。(3分) 高兴极了 ( )

4、( )( ) 20.简要分析选文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答: 21选文第段和链接材料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 答 22.选文第段在全文内容与结构上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答: 23.作者从昙花终于怒放的过程得出的人生哲理是什么? 答 答案:19有点心急 心情淡然 欢喜欲狂(每空1,意对即可) 20(3分)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描写了昙花含苞待放的情态,将昙花人格化,更加生动形象。(2分)(意对即可)21(2分)第段运用了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只答“议论”也可得分);链接材料运用了说明的表达方式。(答出一点得1)22(4分)进一步抒发了喜爱昙花的感情;(2分)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2

5、分)(结构上答出“首尾照应”也可得2分)23(3分)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只要能坚持,锲而不舍,就能开花结果。(意对即可)老屋 周克武(1)这一辈子,不管自己身居何处,在我的潜意识里,只有走进乡下的那栋老屋才叫回家。 (2)我家的老屋,只是傍山而建的一栋普通农舍,土墙青瓦,杉木门窗。靠西头的几间,至今还盖着稻草,山风吹过,弥散着一股亲切的草屑味,淡淡的。可是岁月的磨蚀无情,如今老屋的鱼鳞瓦沟里长满青苔,黄泥墙壁粉尘脱落,两扇略显笨重的大门也是油漆斑驳,绽开一条条深深浅浅的裂缝,好似老人额头遍布的鱼尾纹。 (3)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详、静

6、谧。 (4)我默默走近老屋。夕阳下,风如佛手,柔柔地摩挲路边的草木,没有声响;鸟儿慵倦地栖落在树上,伸出尖尖小嘴巴梳理自己的羽毛,没有鸣唱。也许它们此刻一如我的心情-轻轻抚摸深褐色的大门,却不敢推开,怕惊扰了老屋,惊碎了它的梦。 (5)梦里有我的童年。也是在这样的傍晚,太阳渐渐沉落,屋檐下飘落起母亲长一声短一声催我回家的呼唤。我,还有鸡们、鸭们、牛羊们,朝同一个方向-炊烟轻笼的老屋,踏碎了一路残阳。我难以自控地抬眼望望,屋顶的炊烟仿佛还在,柴火饭的香味仿佛还在,飘飘拂拂,又落到了我的鼻尖上。此刻,我真想再像孩提时那样,一路飞跑进屋,猴急火急拈起一块香喷喷的白米锅巴塞进嘴里,再听一声母亲骂我馋嘴

7、猫 (6)老屋是心的归宿。当我终于抬脚跨进门槛的一刹那,一种久违的感觉涌动全身:真的到家了。 (7)老屋是父亲耗尽心血的杰作。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起,他和一家人是在赤日炎炎的酷暑下挥锄破土,头顶满天繁星赶运木料、砖块、沙石,直至北风呼啸的严冬圆垛上梁。【A】像春燕衔泥般,几经周折,终于盖起了这个属于自己的窝。【B】那时候,每当亲友上门,父亲总会喜形于色地拍拍门窗,或者指指屋上的椽皮、横梁,夸他这房子坚固耐用。一个秋日,村里来了位摄影师,平日不爱照相的父亲,突然换上他仅有的一件中山装,拉着一家人在老屋前照了张相。还一再叮嘱我记住,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8)几十年岁月蹉跎,转眼间物是人非。奶

8、奶和父亲去了另外一个世界,母亲也随我住进了城里。夜深了,我一个人默默地坐在堂屋里,孤灯只影,满屋的冷清。 (9)窗外的上弦月,瘦瘦的。也许是我与它相隔太久,彼此之间已经陌生,它刚刚露出半张脸,一转身,又躲进了薄薄的云层。我突然想起,儿时老屋的月亮似乎不是这样。那时,我走到哪里它就跟到哪里。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今晚,我可用记忆的碎片还原全部细节,却再无法听到奶奶的歌声。只有墙角那张静卧的雕花床仿

9、佛与我达成心灵上的某种默契,无可辩驳地见证这里曾经氤氲的天伦之乐。 (10)而这一夜,我久久无法入睡。 (11)第二天一早起来,太阳刚刚露头,温煦的阳光投射在老屋的房顶,染成一片熟悉的金黄。我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每走一步,仿佛都可弯腰拾起儿时的一段记忆。门槛上,父亲抚膝而坐,眉飞色舞讲三国;杂屋里,母亲筛糠剁菜喂猪仔;后山竹林中,与儿时伙伴追追闹闹捉迷藏;屋前小道上,高举火把,紧跟大人去看电影在我眼里,老屋是一本贮满情与爱的大书,翻开任何一页,都会找到生命之源的温暖。 (12)吃过早饭,我站在老屋门口与亲友们闲聊。邻家小侄劝我拆除老屋,盖幢时尚气派的小二层。 (13)我摇摇头:不拆!他哪

10、里知道,没了老屋,我的灵魂只能浪迹天涯。 (选自2008年第3期散文海外版,有删改。) 10、本文记叙了作者回访老屋的经过。请摘录文中语句,把作者的行踪补充完整。(3分) 站在村口远远望去(1 )(2 )默默地坐在堂屋里(3 )站在老屋门口 11、细读第(2)段,说说对老屋的描写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12、文中描写细腻感人。参考示例,从第(7)段描写父亲的【A】【B】两个画线句中选择一句加以品析。(4分) 【示例】句子: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 品析:轻抚一词运用拟人手法,借月亮生动地写出了奶奶对我的疼爱及给予我的心灵抚慰。 13、第(9)

11、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耐人寻味。怎样理解奶奶的歌声落在我我的梦里?(3分) 14、你对结尾处作者不拆老屋的决定如何评价?结合全文并联系现实生活谈谈。(5分) 【参考答案】1)默默走近老屋 (2)抬脚跨进门槛 (3)在老屋的里里外外转来转去11、既蕴含着作者回到老屋时涌起的亲切感,又蕴含着作者对老屋老去的惋惜之情。12、示例一:A,“春燕衔泥”这个比喻形象生动地表现了父亲建造新房时的不辞劳苦,满怀憧憬,读来真切感人。示例二:B,“拍拍”、“指指”,运用叠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父亲造好房子后的喜悦、自豪。13、既指在我入睡后奶奶依然我唱着童谣,又指奶奶的童谣和奶奶的爱意深深地烙在我童年的记忆中。14、示例

12、一:我觉得作者这肃决定是对的。因为老屋虽老,却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现实生活中我们不仅需要好的居住条件,更需要有精神的家园,比如人们搬迁或远行时,总是对故园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所以作者的决定是可以理解的。示例二: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是不妥的。虽然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使他的灵魂有了归宿,但是一味沉迷于过去,往往会牵绊住人生前进的步伐;时代在发展,拆除老屋,重建时尚的新居是社会发展的趋势。所以老屋还是应该拆的。示例三:我觉得作者这样决定有他的道理,也有他的不妥之处。道理在于:老屋里保藏着他童年的记忆、温暖的亲情,回到老屋,他的心灵就有了归宿。

13、不妥之处:人不能总停留在过去,拆除老屋,重建新居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我们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绝唱 我每年都要到圆明园去。虽然圆明园一直有荷花池,可我到圆明园看荷花,却既不在三四月间去看它的绿叶,也不在五六月间去看它的红花,我只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去。 诚然,荷花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我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诚然,荷花的红、荷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它粉粉的、淡淡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

14、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亭亭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 那是十多年前的十一月,我独自一人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时,无意之间,却被蓦然呈现在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的倒影中间,是一池残荷有的枯梗还高高地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擎;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

15、,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些景象,我顿时感到自己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世界。 “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你从中可以发现一种美,那种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是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充满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它是满池桔梗残叶,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但它却表达了一种精神,一种力量。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

16、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何况,隆冬过后,它那散落满地的莲子,又会吐出新芽,用它青青的绿意,覆盖着这片古老的荷池呢! 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风雨声中听残荷”吧!去听它的精神,去听它的力量!1、联系语境,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2分)亭亭: 2、第段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了残荷的 ,第段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赞美了残荷的精神。(2分)3、按照要求品读、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1)从修辞的角度:它浅浅的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赏析: (2)从含义的角度: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

17、中高擎。赏析: 4、作者在写残荷时多次提到圆明园的断墙残柱,这两者有何相似之处?(2分) 5、文段中,“留得残荷听雨声”与“风雨声中听残荷”有何不同?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4分) 6、根据文章内容,分析本文题目“绝唱”的含义。(3分) 答案18答案示例:这里指荷花直立而美好的样子。(2分) 19外在形态(形象) 议论、抒情(评分:2分。每空1分,第二空只答对一项不得分) 20(1)示例:句中将“绿叶”比喻成“透明的翡翠”,将绿叶上“汪汪点点的水露”比喻成“珍珠”,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绿叶的青翠、晶莹,水露的圆润、灵动。 (2)示例:句中的“撕破”“卷作黑色的一团”体现了“秋风”摧残之重,“依然

18、”“高擎”则突出了残荷(荷叶)不屈、孤傲的品格。 (评分:4分。每句2分,意思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21答案示例:两者都经受摧残,外形都是残破的,精神都是不屈的。(评分:2分。只答后两句,大意对即可。如果从文章中摘取“它和圆明园留给人们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得1分) 22答案示例:“留得残荷听雨声”听的重点是雨声,表现的是一种审美的情趣;“风雨声中听残荷”突出的是感受残荷所表现的一种精神和力量。(评分:4分。大意对即可) 23答案示例:这里指圆明园的残荷虽然饱受摧折,枯败残破,但依然自信、孤傲,表现的是一种绝美的精神。(评分:3分。大意对即可)山

19、的呼唤 (1)梦中,总听到那山的呼唤。 (2)从小,热爱山,热爱水,热爱大自然那渺无边际、不可捉摸的神奇与旖旎。 (3)童年时,在故乡湖南的乡间,曾有那么一座山,使我喘息过,使我迷惑过,使我喜悦而又使我沉迷,至今,那山仍清晰地萦绕于我的脑际。那山并不高,遍布着松树,高大的直入云霄。小的只有半个人高,泥土是红色的,土质松而软,没有杂草,没有荆棘,只是,遍地撒布着一颗颗的松果。而我穿梭于那松林间,奔跑着,呼喊着,收集着那些松果,竟日流连,乐而不疲。玩累了,我会选择一棵巨大的松树,倚着它坐下来,让那如伞般的松枝遮蔽着我。闭上眼睛,我静静地倾听那风声穿过松林发出的簌簌声响,幻想着它在诉说些什么。我一直

20、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长长久久地听着那山的倾诉、山的声籁和山的呼唤。 (4)这座童年时期影响着我的山,始终活在我的心中。它带着一股烧灼般的力量压迫着我。一座山!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我开始写作,迫切地想写出我对山的那份感觉,我写了很多以山为背景的小说,像深山里,像苔痕,像船里的卡保山而真正能写出我那份感觉的,只有一篇幸运草。 (5)两年前,随着拍摄幸运草的外景勘察队,我上了一座山,我这一生真正地爬上了一座“山”,再度感受到那份令人喘息,令人迷惑,令人喜悦而又令人沉迷的滋味。那座山,那座高不可攀、深入云霄的山,那座远离

21、尘嚣、没有丝毫人间烟火味的山!那座半是梦境、半是幻境、半是仙境的山! (6)那山高达海拔一万三千多英尺,名叫“玉山”。 (7)再没有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踏实,也再没什么感觉比登上一座“高山”的感觉更虚幻,那山半在云封雾绕中,半在氤氲迷离中。岩石高插入云,松树伸展着枝丫,像一只只巨人的手,托住了整个的天空。 (8)站在那儿,世界在你的脚底,寒意深深的云层包围着你。浓密的松树,高大,挺拔,苍劲,树枝上全挂着一串一串的苍苔,云所带来的水汽凝聚在苍苔上,成为一颗颗晶莹的水滴,顺着苍苔向下滴落。云飘浮在脚下,在眼前,在身边,忽而来,忽而去,忽而凝聚,忽而飘散。太阳的光芒透过树梢,透过云层,

22、像一条条闪烁的光带,遍撒在整个山头。一会儿,你会浴在阳光的灿烂里,一会儿,你又会置身在岩石的阴影下。你身边所有的一切景象,瞬息万变,使你不能不一次又一次的惊叹,惊叹那造物的神秘与神奇。 (9)夜里,寒月当头,流星数点。山沐浴在月光下,一片清幽,一片朦胧。处处是岩石与巨木的幢幢黑影,给人一份说不出的震慑与肃穆的感觉。山中的夜并不宁静,风在林中穿梭,时而尖啸,如一声壮烈的呐喊。时而低吟,如一支柔美的清歌。除了风声,有隔山的飞瀑,在不停不休的飞湍奔流。有不知名的鸟啼,此起彼应的互相唱和。有树枝偶然的断裂声,有小虫的唧唧,有草丛中不明原委的簌簌这种种的声浪,汇合成了一股“山的呼唤”,那样让人震慑,让人

23、感动,让人迷惑。似乎在不住地低喊着:“来吧!来吧!来吧!来上一座山。看看山会带给你什么?来吧!来吧!来吧!”(10) 梦中,我总听到那山的呼唤。我知道,我将重去,我将攀登,一次又一次。因为,那山在呼唤着我。 1、认真阅读第两段,结合语境并联系文段内容,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我一直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我就在那儿制造着,酝酿着,堆积着我最初的、童稚的梦。 我总觉得自己要攀一座山。而我也总觉得自己在攀一座山。 、文中第至段,作者重点描绘了玉山白天和夜晚两种不同的景象。试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这两种景象的特征。白天的玉山: 晚的玉山: 、联系全文看,作者童年登家乡的山和后来攀登玉山,其目的有什么不同? 、

24、本文描写景物浓墨重彩,形象生动。请结合你的阅读经验,任选一个角度,简要分析其写法上的特点。 、试概括本文的主旨。 【答案及解析】1、对未来充满憧憬,富于幻想;进行文学创作、写出自己对“山”的那份“感觉”不懈地追求自己所确立的奋斗目标、光影变幻,迷离神奇,如梦如幻山簌唱和,清幽朦胧,威严肃穆、童年登家乡的山是游玩松林,编织梦想;后来登玉山是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示例:绘形、绘声与绘色相结合,既突出了山上景物的特点,又体现出个人登“山”的切身体会与感受,形象生动,趣味无穷(举例略)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既概括出了所见景物的总体特征,也生动

25、形象地描绘了各种景物的突出特点,凸现出“高山”以及大自然的巨大魅力(举例略)(若从其他角度如调用多种感觉器官,先总后分,变换人称等方面举例分析且正确、通顺亦可)、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阅读提示】作者有过两次登山的经历:童年时攀上故乡湖南的一座山,在山上奔跑、呼喊,捡拾松果,竟日流连,编织着自己的梦想;后来登上玉山,欣赏美景,感受自然魅力,寻找和体验对“山”的感受,实现自己的心愿。文章通过对两座山中自然美景的叙写和描绘,渲染出山的巨大魅力,

26、表达了作者对山以及大自然的赞美,热爱与向往之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懈追求人生目标的决心。最美好的时刻一个春天的夜晚,我突然醒了,睁开眼睛,看见屋子里洒满了月光,四周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温暖的空气里充满了梨花发出的清香。他下了床,踮着脚轻轻地走出屋子,随手关上了门,母亲正坐在门廊的石阶上,她抬起头,看见了我,笑了笑,拉他挨着她坐下。整个乡村万籁俱寂,临近的屋子都熄了灯,月光是那么明亮。远处,大约一里外的那片树林,黑压压地呈现在眼前。那只看门狗在草坪上向他们跑来,舒服地躺在他们脚下,伸展了一下身子,把头枕在母亲外衣裳的下襟。我们就这样待了很久,谁都不出声。然而,在那片黑压压的树林里却并

27、不宁静野兔子和小松鼠、负鼠和金花鼠它们都在那儿奔跳、欢笑;还有那田野里,那花园的阴影处,花草树木都在悄悄地生长。那些红的桃花,白的梨花,很快就会飘散零落,留下的将是初结的果实;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野李子又酸又甜,都是因为太阳烤炙风雨吹打的;还有那青青的瓜藤,绽开着南瓜似的花朵,花朵里满是蜜糖,等待着早晨蜜蜂的来临,但是过不了多久,你看见的将是一条条甜瓜,而不再是这些花朵了。啊,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生命这种神秘的东西,它既摸不着,也听不见。只有大自然那无所不能,温柔可爱的手在抚弄着它正在活动着,它在生长,它在壮大。一个8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得那么多,也许他还不知道

28、自己正沉浸在这无边无际的宁静中。不过,当他看见一颗星星挂在雪松的树梢上时,他也被迷住了;当他听见一只鸟在月光下婉转啼鸣时,他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高兴;当他的手触到母亲的手臂时,他感到自己是那么安全、那么舒坦。9. 文章的标题“最美好的时刻”具体指的是什么?(4分)“美好”指的是 “时刻” 指的是 10. 请简要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 11. 第三自然段中“那只看门狗”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分) 12. 第四自然段中“并不宁静”的景象,与全文的“宁静”矛盾吗?为什么?(3分) 13.你认为这篇文章有什么特点?请从语言、表达等方面任选一点作简要分析。(3分) 9)宁静(1分)、温馨

29、(1分)(答“宁静”1分;答“温馨”“和谐”“幸福” “美满”等1分,共2分) 春天的夜晚(2分)(只答“夜晚”或“晚上”给1分。) 10.(3分)一个8岁的孩子和母亲一起感受夜的宁静。(意思表达清楚即可。)11. (3分)中心突出(1分) ,表达了和谐、宁静的美好感觉(2分)。(或“突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美好”。意思表达清楚即可。)12. (3分)不矛盾。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1分) ,烘托了(或“表现了”)夜晚的和谐、美好(2分)。(只答“不矛盾”不给分;说明“衬托”“烘托”手法1分,结合文本分析2分。)13. (3分)示例:语言生动(1分)。如“那些野李子树也会长出滚圆的

30、像一盏盏灯笼似的野李子”(1分)运用比喻生动地写出了野李子可爱的形状(1分)。(从“意境优美”“层次清楚”等方面举例分析、言之成理也可。)桃源依旧在罗兰当生活琐事纷繁,或自己忽然惑于荣利,卷入凡尘,因而感到心情窘迫,看不见天光云影之时,我就让自己做一次愉快的逃离。逃离的办法是坐车。有时,一趟外双溪即已足够。车行快速,带着你的身体与灵魂,一同驰过一个个与你无涉的处所,于是,你可以开始看见天广地阔,云淡风清。当然最好是坐火车,可以享有五六个小时的车行纵目之乐。让火车的最快速度帮你甩脱一切来自外界的纠缠和来自内心的牵绊。于是,当火车越过市区,奔向原野,你可以放开一切顾虑与杂念。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自

31、作灵通地向你报导今天股市如何,油价几许;没有人杞人忧天地向你嘀咕这边房价又涨,那边地再增值。没有人问你今天因何还穿去年的时装,更没有人提醒你已年“过半百”,“应怀”千岁忧,要经营再经营,积蓄再积蓄。在这样的旅途之中,你完全是孤立的个体,没有任何事务与你有任何关联。因此你可以不理会一切,专心欣赏车窗外闪过的远山近树,绿野平畴。那天我乘山线去,看青山翠谷;这天我乘海线归,看未被俗世沾染的人间仙园;下次我将乘最早班车去,专为欣赏晨雾;再乘夕暮车归,可以看到晚霞。铁路沿线,越是小站,越是文雅,越是保存着未被现代文明污染的安闲。想像铁路员工如何把他们的小站细心点缀,把花圃围上多色的篱栏。有时红白相间,有

32、时加些蓝和绿,润饰其间,里面盛开着美人蕉、野菊花或剑兰。有些小站不仅有花圃,且种着修剪得宜的灌木,或排列着漂亮的盆栽。有时火车开出车站以后很久,还可看见夹竹桃给铁路沿着红边,山坡上也多有粉红色或黄色的野花,点缀其间。海线小站连地名都安闲。追分、清水、南日、苑里、通宵它们不在意快车肯不肯在这里停站。或许它们更应当欣幸快车不在这里停站,好使它们的站上与站旁,多有一些种植花木的空间,也免得嚣张的都市人去踩坏了它们的稻田。通宵站一闪而过,那蓝白相间的墙垣,衬着彩色缤纷的花圃,使人疑为谁家别墅,连墙上漆着的“通宵”二字,也像旧时大户人家的堂名,透着不随流俗的悠远。白沙屯地名潇洒,圃中有美人蕉竞艳,恰似要

33、给这素淡的地名加上最出色的点染。有时可见公路旁侧,木麻黄夹道,令人神驰。但最夺目还是那大片的稻田,匀净澄碧,稻浪如海,极目稻田尽处,才隐隐看到线条利落的农舍,清爽整洁,如同天天用水洗过一般。偶有不知谁家的红砖小筑,镶着白边的屋顶,安谧清幽,极富画意,远远地隐在丛树之间。在这样的安闲与清幽里,我摆脱了那被金钱追赶,被荣利纠缠的窘迫;找回的是,当年千里独行,到这青翠之乡来追寻的那无需奔名逐利的处所,耕田而食、凿井而饮的世外桃源。 17第自然段中,“逃离”本是狼狈的,但作者却说“愉快”,这是为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3分) 18第自然段中作者所说的“现代文明污染”,从全文看主要体现在哪里?请概括回答。(4分) 19文章标题为“桃源依旧在”,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作者笔下的“桃源”是怎样的。 (3分) 20作者所写的“桃源”和陶渊明笔下的“桃源”有何异同?(4分)相同: 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