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汇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汇总.doc(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初中物理教案全册(优秀) 【试讲或讲课高分原则】 1.作为老师,信心和责任心是第一位的。记住一点,你担心的别人也担心,所以不需要有压力。 相信自己,别人才能相信你。2.打动那些对你有好动感的评委!没有好感的自然也就感染了。用你的眼光告诉所有人,我来了,我能教好学生。3.讲课要有激情,如果抑扬不足,起码声音要大。普通话标准一点。讲话语速不要太快,如果拿捏不好,可以多多演练。这是关键!讲话要掷地有声,不要半推半就,在讲台上要有台风。语文教师要求更高,咬字清晰,语音悦耳,抑扬顿挫。4.一定要着装合体,不要穿着太前卫,毕竟教师这个职位还是要讲究矜持的,但是一定要整洁得体端庄大方,给人感觉气质非凡。5
2、.在见到面试官时要表现的大方,不要太拘禁,也不要太嚣张,给人留下稳重的印象。注意肢体语言,不要僵直地站在讲台上,运用好肢体语言。6.要在试讲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把要讲的内容的相关背景等知识了解到位,并把课的内容和这些背景结合起来,让背景知识在吸引人的同时把人引导到课本的内容上来。7.不用花费时间讲得过于仔细,只要在你讲的时候提到就可以了,让听课的评委知道你有这个环节就可以了。8.要注意跟台下评委的眼神配合,眼睛的视线不要一直停留在讲稿上,要使台下的每一个评委都以为你在看他们,注视着他们。要面带微笑,不要太严肃。我们怎样听到声音的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了解人耳感知声音传播的基本过程
3、。 2.了解骨传导。 3.知道什么是“双耳效应”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和社会生活,体验人是如何听到声音 2.通过动手动脑中的两个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搜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会关心他人,特别是关心残疾人 2.通过贝多芬耳聋后继续进行创作等例子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的意志。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人耳听到声音的道理;骨传声。 难点:骨传声。 三、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靠哪种形式?声波进入人耳后,经过哪条途径,最后感觉到声音?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二)新课教学1.人耳的构造 声波 鼓膜振动 听小骨及其他组织 听觉神经大
4、 脑 在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如果仅只是传导障碍,但能通过其他途径传给听觉神经,人仍能听到声音。2.骨传声“想想做做”:(1)将振动的音叉放在耳旁,听音叉的声音。(2)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3)请同学用手指堵住自己的耳朵,将振动的音叉的尾部抵在前额、耳后的骨头和牙齿上,听音叉的声音。分析得出:骨头能传声。失去听觉的人能靠骨传导来听到声音。介绍贝多芬的故事。 3.双耳效应由学生自习完成。利用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间、强弱及其他特征不同来确定声音的位置。 四、作业布置 教材第18-19页“动手动脑学物理” 五、课后反思 本节课,教师要作充分的准备,多做实验,让学生经
5、历科学全探究过程。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l (2)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器材:多媒体电脑、闹钟、纸盒 四、教法与学法: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五、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然后引入课题:优美的声音使人心情愉快,而杂乱的声音则令人心烦意乱。那么,令人心烦意乱的声音是怎
6、样产生的?它对人有没有危害?怎样才能有效地防止这些声音的产生和或者削弱它呢? (一)噪声的来源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分别从物理角度和环境保护的角度找出噪声的含义 (2)分组讨论:在你的周围,有哪些是噪声?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学生活动 (1)阅读课文,找出噪声的等级是按什么划分的。 (2)不同的噪声的等级对人们所产生的危害又是怎样的? (3)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
7、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 (声音的传播过程) (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学生活动 (1)观察书本P 26图1.4-4,指出控制噪声的措施分别在哪里实施的; (2)分组讨论:生活中还有哪些治理噪声的实际例子。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3)观看录像。加深对噪声的了解。 (四)课堂小结 噪声的来源
8、和危害有哪些? 怎样防治噪声? (五)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六、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光的传播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2.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3.能简单解释常见的光沿直线传播的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过程,有初步的探究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 5.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
9、三)教学重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学难点探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五)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式教学法。 (六)教学媒体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二、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激发兴趣展示光现象(收集一些光现象图片)教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二)进行新课1.光源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思考、讨论 列举例子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板书):太阳、萤火虫、恒星、水母 火柴、霓虹灯、蜡烛、电灯能够自然发光的
10、物体,叫“天然光源”;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讨论、交流 反馈练习 反馈练习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A月亮。 B萤火虫。 C水母。 D霓虹灯。提出问题2.光的传播教师: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 学生:观察、思考 猜想假设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师: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我们就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学生探究活动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小组实验 分析实验下面我们请各小组展示一下自
11、己的实验,请把你们通过实验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讨论、交流让各组学生展示不同的实验组合:A光手电、水B激光手电、汽水瓶C激光手电、玻璃砖D激光手电、白纸E激光手电、平面镜 信息交流 得出结论让学生讨论、归纳后,老师启发、引导学生补充完整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板书:)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讨论、归纳 举例同学们,你们能够列举一些有关光的直线传播的例子吗?(让学生讨论回答)学生:影子、皮影戏、手影、日食、月食、小孔成像、排队看齐、激光准直、瞄准射击。讨论回答巩固 反馈练习:开凿隧道时为什么要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呢?练习贴近生活3.光速(1)同学们,
12、喜庆节日放“响炮礼花”的时候,先看到礼花,还是先听到响声呢?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联系实际(讨论回答)光速大于声速。(2)讨论应用 日常生活中,你还见到了哪些现象是属于光速大于声速的例子?观察生活关于光速究竟有多大呢?请自查课本。阅读比较同学们,回想有关声的现象,想想两者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小组讨论反馈(3)反馈练习下雨打雷时为什么先看到闪电,然后才听到雷声呢?巩固练习三、本课小结1.光源; 2.光的直线传播; 3.光速。四、作业设计1.阅读课文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想想有哪些知识? 2.完成“动手动脑学物理”【课后反思】(1)学生学会了如何学习这节课的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常常只是简单介绍了事,
13、但是笔者改变了旧的教学方式,提供大量器材,给学生适当的时间,让他们自己动手动脑,经历实验过程,并在其中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去探索物理实验反映的物理本质。“发现”了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的传播特点。通过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学生初步体会到了“提出问题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解释现象(产生问题的现象)应用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这种探究方法,将对今后的实验研究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2)充分挖掘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他们在思考之后,自己能去选取仪器,设计实验,想到了一些非常有创意的方法。说明学生能独立地去探索、去实践。只要给他们充分发挥的时间和空间,就会激发起他
14、们的创新潜能。生活中的透镜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三、教学难点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四、教具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 五、学具 两个直径大小相近,长约15cm的圆纸筒,凸透镜一个,
15、半透明纸一张,玻璃板一块,水。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了透镜,知道了透镜会折射光,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到透镜,这课我们来共同认识一下生活中的透镜。板书: 生活中的透镜(二)展示目标:(投影)(三)课堂导学 1.导学“照相机”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境,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对于照相机,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展开想象,激发兴趣,积极思考提出问题。教师及时引导,给于鼓励。)自学课本P6263一、二段照相机。自学指导:(1)仔细观察图3.21,你看到照相机的镜头是一个_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这个镜后会
16、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的像。(2)胶卷上涂着一层_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_,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3)比较物体、像到镜头的距离,会发现物距_像距,像_物体(填大于、小于)。(4)观察物体和像位于镜头的_侧(填同侧、异侧)。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及指导。2.小组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 学生自学课本P63想想做做根据课本内容及投影提示以小组完成下列活动:(1)做一做将大纸筒的一端嵌上一个焦距为510cm的凸透镜,另一个纸筒的一端蒙上一层半透明纸,把两个纸筒套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模型照相机。(2)看一看拿起你做的照相机,对着明亮的室外,拉动纸筒,改变
17、透镜和半透明纸的距离,你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像描述一下并展示给同学们。(体会成功的愉悦。对于做不好的组教师给于指导。)(3)以小组评估这次活动,有哪些不足及优点,并提出改进意见。2.导学“投影仪”3.导学“放大镜”4.当堂训练5.导学“实像和虚像”自学课本P64-65“实像和虚像”部分根据下列提示以小组分析实像、虚像特征:(1)是否由实际光线汇聚而成;(2)能否用光屏承接;(3)能否用眼看到;(4)在凸透镜成像中,实、虚像与物在透镜的同异侧。 学生对实像、虚像特征进行总结,教师给予指导、评价。(四)当堂小结与学习评估请同学们根据板书内容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小结:“学到了什么”,并对应学习目标(
18、投影展示)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估。(五)课后练习七、板书设计 其成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为探究凸透镜成像做准备。熔化和凝固【设计理念】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从生活中的现象引入熔化和凝固概念,通过实验探究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总结规律,及时引导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熔化和凝固的应用。在合作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固体熔化时的特点,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利用实验数据绘制图象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物态变化,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精神。【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l 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体三种形态,能
19、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l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l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l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2.过程与方法l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l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l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l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重点难点】1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进一步总结出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2让学生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绘
20、固体熔化图象,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教学仪器】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大烧杯、温水、大试管、粉末萘、石蜡、温度计、搅拌器、火柴。【教学模式】实验探究模式【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教师讲述:我们在小学学习过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但是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动画展示:铁矿石在高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它们那里吸
21、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点明课题:科学上把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如冰变水。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如水结成冰。动画展示:正在喷发的火山。(让学生用以上的结论分析火山喷发的现象)引出问题:物质熔化和凝固需要什么条件?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一样吗?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本课设计中用多媒体的方式引入大量的生活物
22、理,从这些感性素材中概括出物理概念,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理念。 二、进行新课第一部分: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相同吗?猜想假设:熔化过程中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进行实验:(1)四个同学为一组,选出一名同学作为组长,负责本组探究性学习,教师课前要对组长进行指导,交待实验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能顺利进行。每一组分成两个小组,分别探究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2)介绍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强调酒精灯和温度计的用
23、法。(3)第1小组探究萘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68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第2小组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要求从50开始计时,实验员每隔1分钟报告一次温度值和物质状态,记录员把数据填入记录表,并在坐标纸上描出对应的点。动画展示:如何用图象法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分析论证:各小组将描在坐标纸上的点连成一条曲线。根据图象分析固体熔化时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小组评估:回想实验过程,有没有可能在什么地方发生错误?进行论证的根据充分吗?实验结果可靠吗?交流合作:与同学进行交流。你们的结果和别的小级的结果是不是相同?如果不同
24、,怎样解释?设计意图:固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学生常见现象之一,选择这一内容让学生参与探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有利于体现“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新课程理念。第二部分:认识熔点和凝固点。对比研究:分析两种不同固体的熔化曲线。得出结论:(1)一类固体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晶体;如各种金属、冰、海波等。另一类固体没有确定的熔化温度叫非晶体;如松香、沥青、玻璃等。(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的熔点。(3)晶体凝固时也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凝固点。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
25、它的熔点相同。知识扩展:让学生阅读小资料“几种晶体的熔点”,体会不同晶体熔点不同,认识熔点是晶体的一种特性。同时记住冰的熔点是0,钨的熔点最高。设计意图:这是初中物理中第一次用图象的方法来表示物理过程,教师应通过班级讨论的方式,解释清楚曲线上每一个点的含义,让学生深刻地体验图象法是一种非常简洁、有效地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为今后使用图象法学习物理打好基础。第三部分:认识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归纳总结:晶体与非晶体熔化时都要吸收热量。逆向思维:从冰吸热可熔化成水,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变成冰的道理,知道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让学生根据物质熔化的规律推理出物质凝固的规律:无论晶体还是非晶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
26、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但温度不变,非晶体凝固时放出热量,温度降低。联系生活:北方的冬季很冷,为了妥善地保存蔬菜,都在菜窖里放几桶水,可以利用水结冰时放出热,窖内温度不致太低,保护菜不被冻坏。前沿科技:现在人们研制出一种聚乙烯材料,在1540的范围内熔化或凝固,而熔化或凝固时,温度保持不变。把这种材料制成颗粒状,掺在水泥中制成储热地板或墙壁,天气热时颗粒熔化,天气冷时又凝固成颗粒,能调节室内的温度。学以致用:请同学解释“下雪不冷化雪冷”这句俗语中包含的科学道理。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通过科学想像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像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本部分从设计上启发学生
27、应用逆向思维的方式学习,并紧密的联系前沿科技,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三)课堂小结基本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3)晶体: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4)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5)非晶体: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6)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基本规律:(1)晶体熔化的条件: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继续吸热。(2)同种物质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不同物质的熔点不同。(3)熔化吸热、凝固放热。基本技能:(1)酒精灯、温度计的使用技能。(2)组装垂直组合实验器材的技能。基本方法:利用实
28、验数据绘制图象来分析问题的方法(四)板书设计熔化和凝固一、熔化和凝固的概念:1熔化: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2凝固: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二、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1萘在熔化的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2松香在熔化过程中继续吸收热量,温度逐渐上升。3认识固体熔化曲线。4任何物质熔化都要吸收热量,凝固都要放出热量(五)作业设计1如图所示,为某种晶体熔化过程的图象。由图可知,该晶体的熔点为_,熔化过程用了_min,该晶体可能是_。2有两个同学研究海波和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记录的数据如下表: 他们在实验中观察到,海波第5 min开始熔化,第11min熔化完毕;石蜡第2mi
29、n开始变软,第12min全部熔化完毕。加热时间/min1234567891011121214海波的温度/4042444648484848484848535659石蜡的温度/4041424446474849515254565963请你对以上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后完成下面各题:(1)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2)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是_。参考答案:10;2(1)海波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2)石蜡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3冰。电流和电路 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八年级教材第五章电流和电路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电流和电路知识是学好电学的基础,贯穿整个初中电学的教学。本节内容包括电路的构成、三种基本的
30、电路、电流的形成及方向的规定、电路图,能规范地画出电路图、识别电路的三种状态是本节课重要任务。 二、学情分析初中学生在小学科学课上对电路已经有了一定的接触,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粗浅的。但对于电路的状态,学生的分辨不清,但又充满好奇心,尤其是发生短路的情况。在教学中可以进行演示,用事实说话,突破教学的难点。学生刚开始接触电路图,学生画图时往往缺少规范性,所以教学时做好示范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要分配足够的课堂练习时间,规范电路图的画法,掌握画电路图的技能。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1)能说出电路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能记住并会画一些常用元件电路中的符号,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2)能辨别通路、开
31、路、短路,并说出短路的危害。3、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路中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1)经历连接简单电路的过程,通过活动认识短路并了解短路的危害(2)经历从观察现象到提出问题的过程,体会电路图的规范画法。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1)体会到物理与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四、重点难点1.记住常见的电路元件符号,会画简单的电路图2.短路及其危害五、教具短路演示器、电路板,灯泡,灯座,开关及导线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演示板上有一个电铃,还有电池、导线、
32、开关等,怎样让电铃响起来? 电铃响起来了,是因为有电流通过了电铃。提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设备是利用电流工作的?肯定同学列举的电灯、电视、电风扇等事例,进而概括出什么是用电器。怎样才能使用电器工作呢?这就需要学习有关电路和电路连接的知识。(二)进行新课1.电路 观察前面电铃的连接图(投影显示)提问:电铃有电流通过,满足什条件?学生: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1)电路中有电源提供电流;(2)电路闭合为通路。你能否以同样的方法连接电路,使小灯泡发光呢?分组实验连接单灯电路,闭合开关,观察灯泡是否发光。针对有些组灯不亮的现象,及时讨论提问。那你分析一下灯泡不亮的原因。学生经过猜想、分析、讨论,分析各种可
33、能原因,会对开路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以上种种情况,都是电路中的某处断开了,电路就没有了电流,用电器也就无法工作。断开的电路叫开路。合上开关,小灯泡亮了,电路中又有了电流。要想让用电器正常工作,电路中必须有持续的电流,也就是电路必须是处处接通的。接通的电路叫通路。分析:闭合开关后,电流从电源的正极出发,经开关、小灯泡流向电源的负极。小结:把电源用电器开关用导线连接起来组成的电流的路径就叫电路。讨论:一个最简单的电路,必不可缺的是哪些元件?如果把电池和小灯泡直接连接起来,会发生什么现象? 小结:电路元件的作用。指出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的,四种元件缺一不可。2.通路、开路和短路教师
34、:在前面的分组实验过程中,有的同学把小灯泡、导线、开关连接起来后,闭合开关,灯却没亮,这是什么原因呢?演示开路现象:在演示板上把小灯泡(故意用断丝灯炮)、开关、干电池用导线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小灯泡不亮。 讨论:灯泡不亮,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演示】把小灯泡从灯座上取下,灯泡尾部的金属触点直接接触干电池的两极,用导线把灯泡螺丝套和电池的负极相连,灯泡不两,说明灯丝断了。演示通路现象:换上一只好的灯泡,把它用导线、开关和电池相连。 提问:有什么办法使小灯泡熄灭?演示短路现象: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在短路的瞬间,灯泡熄灭了,拆掉这根导线灯泡又亮了。分析:在发光的灯泡两端并联一跟导线,灯
35、泡为什么不亮呢?这是因为电流直接从导线和开关中流过,而灯泡中几乎没有电流,因此灯不亮。不仅如此,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上,电路中会有很大的电流,可能把电源烧坏,还可能引起火灾。这是绝对不允许的。这种情况叫短路。小结:断开的电路叫做开路;接通的电路叫做通路;直接用导线把电源的两极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做短路。 3.电路图如何把演示板上的电路连接情况反映出来呢?用画实线代替导线,画出课本实物的连接图,及时反馈、矫正。 教师:如果都用实物连接图来表示电路连接情况是费时、费力的,其连接情况也不易识别。 下面我们用统一的符号表示电路中的各元件。 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电池、开关、灯泡、电铃、电动机等元件的符号,要求同
36、学跟着一起画。 教师示范门铃电路的电路图画法。仔细观察不妥电路图,归结电路图作图规则。 再要求学生把课本的实物连接图画成电路图,及时反馈,同时指出同学画图当中出现的错误。 小结: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电路图不仅画起来比实物图方便,而且看起来也方便,所有复杂的用电器的电路都有电路图。4.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不仅要学会看电路图,辨认通路、开路和短路,还要学会根据电路图来实际连接电路。连电路使要注意以下几点:(1)电路的连接要有序(通常按电流方向);(2)连接过程中,开关应该是断开的;(3)检查电路连接是否正确,有无短路;(4)若连接无误,要试触(点接开关),观察有无异常现象,(若异
37、常,应立即断开开关)。七、板书设计电能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能的单位是焦耳,另一个单位是千瓦时,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或千瓦。会使用家庭电能表。 2.过程和方法 体验电能可以转化其他形式的能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电能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认识节约用电的重要性。 二、重、难点 电能的概念、相关单位。 围绕“电能”进行教学。 三、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四、教学课时:2时(1复习电路及学电压表的使用,2读数及实验) 五、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连接一个使小灯泡发光的电路。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小灯泡发光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 (三)进行新课 1
38、.能量和电能: (1)能量: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基本形式。 存在方式:热能、光能、电能、机械能、原子能等学生讨论:能量可以转化吗?教师总结:不同形式的能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例举一些其它能电能的例子 (2)电能: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的一种能量形式。 学生讨论:电能的应用教师总结电能的单位:千瓦时(kWh)即“度”能量的国际单位:焦耳(焦)(J)1kWh3.6106J 2.电能表:测量电能的常用工具之一。 (1)电能表的结构: 接线柱、转盘、示数。(对照实物观察) (2)电能表的使用: “220V”“10A”“50Hz”接线方法 (3)读数: 例:投影图片让学生读数,计算使用的电能练:给出图片让学生读数
39、,计算使用的电能 (4)介绍新型的电能表: 3.电功: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叫电功(做功) 有多少电能发生转化,就说电流做了多少功?符号:W单位:与能相同焦耳。(四)达标练习课本后32页“动手动脑学物理”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五)小 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电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电功率表示消耗电能快慢,知道电功率的单位是瓦。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W/t进行简单的计算。 会用功率的计算公式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和方法 观察体验电能表盘转动快慢跟用电器功率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重、难点 理解电功率的含
40、义。 会用公式P=W/t P=UI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器材 电脑平台、电能表 四、教学课时 3时(1电功率,2电功率的计算,3电功率的测量) 五、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电能 电能表 电功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电能表有时转的快?有时转的慢?为什么?各电器的“W”是什么意思?进行新课: 1.电功率:表示电流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学生讨论:如何表示?)教师:规定一时间,看谁做的功多! (1)定义:用电器电功率的大小等于它在1s内所消耗的电能。即 电功率功/时间P=W/t 或 W=Pt (2)单位:W电流做的功焦耳(J)t时间秒(s)P功率瓦特(W) 1W=1J/s 1kW1000W (
41、3)功率的应用、常见电器的功率例:电视机的功率P=200W Kw例:我们说洗衣机的功率是500W,其含义是 例:课本34页例题练习:课本36页练习。 2.“千瓦时”的来历因为 W=Pt 所以 若P千瓦、t小位则W千瓦时 (1课时) 3.怎样测量功率学生讨论:功率表示做功快慢,电功率的大小与电流、电压大小有没有关系?试验表明: P=IU单位:I安(A) U伏特(V) P瓦(W)例题:课本35页例题 (三)随堂练习 练习:1.一只标有“220V 40W”的灯泡接在电路中,若电路的电压为200V,求灯泡的实际功率?(利用本题解释额定实际) 2.某电能表标有“220V 3A”字样,这表最多可以在220
42、V电压下给多少只60W的灯泡供电?(利用本题解释功率可以相加) 3.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四)小结 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巩固电流表、电压表的操作技能。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测量,体验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的区别。 锻炼学生根据公式P=IU设计试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态度。二、重、难点电路的设计、连接,作出电路图。 分析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区别。 三、教学器材 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 四、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标有“220V 11W”“220V 22W”的灯泡各1只,若把它们串联起来接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