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26142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945.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史前时代(混 编),文明的起源(混 编),农耕文明时代(分 编),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四单元 教材定位,我们传承的文明,中华文明的主要特点:,最早出现的文明之一:夏商周(三代),周代成型;曾达到世界农耕文明之巅峰;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文明;礼乐文明是中华文明的根基(礼仪之邦);吸纳多元文化,兼容并蓄;,先秦和秦帝国汉唐帝国宋元时期,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2-3 选择中外不同时期典型的国家管理方式,描述其主要特点。3-1

2、描述社会生活中某种制度的延续和变迁。3-2 选用典型事例,分析传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4-2 列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二)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实物或文献资料分析礼乐文明在当时的作用及对中华文明的影响。2、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体会孔子、墨子、孟子、韩非子等重要思想家的主张及其深远影响。3、通过了解春秋争霸、商鞅变法、百家争鸣、秦的统一等重要事件,分析它们对后世产生的影响。,变革与争霸,百家争鸣,礼乐文明的确立,秦朝一统,(三)教材内容、结构,宗法制度,分封制度,礼乐制度,维护

3、秩序、巩固统治,礼乐文明的确立,生产力发展,诸侯国强盛,周天子威望大减,诸侯国进行变法,争霸,春秋五霸(齐国为例),战国七雄(秦国为例),变革与争霸,百家争鸣,文士阶层的出现,社会动荡和变革,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文化,政治,经济,军事,秦朝一统,统一文字,郡县制,统一货币,修筑长城,意义:了解从西周宗法分封制社会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大一统帝国的发展过程,了解中华文明的根基和特色。,(四)教材特色 与旧教材的差异,回避“井田制”(图4-11 农民耕种图);,确立了文明发展的主线:宗法分封制社会中央集权大一统社会;,所涉制度、人

4、物、事件、思想繁多,不以时间、概念叙述为主,将丰富的图片、资料为学生的感性体验和理性认识服务;,教材内容的取材体现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封邦建国”与“封建”(不涉社会意识形态);,“礼”和“乐”的文化定位;,“宗法制”的源头(课标3-1、3-2);,“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的发展,导致周天子和诸候关系的变化、导致社会变革,但并不表明社会性质的变革(挑战旧教材“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地主阶级政治改革”的“战国封建说”,而应视为“西周封建说”,但对初中生来说,刻意回避);,器物成为文明发展的载体:青铜器、诗经、编钟、青铜剑、战车、铁胄、甲骨文、兵书、秦陵兵马俑、驰道、秦长城遗址、

5、灵渠等;,略去了“牧野之战”“国人暴动”“平王东迁”“吴越争霸”等纯史实内容,体现教材强调文明发展的意图;,文士阶层(知识分子),但不是“地主阶级思想家”的定性;,二、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 课时安排既要考虑教材内容结构,又要尊重教师的创新教学,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设计而灵活变化。同时也不必完全拘泥于教材的内容顺序安排教学。本课建议安排6课时.,礼乐文明的确立 1课时;变革与争霸 2课时;百家争鸣 1课时;秦朝一统 2课时。,(二)教材处理与学习方法 本课采取文明史的叙述与案例相结合的编排方法,内容往往基于文明史的角度而展开,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灵活的教学活动,也可结合校本教材和地方史内容。比如

6、“吴越争霸”,对杭州学生来说,可结合更多的现实生活体验。为了更好的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和案例,努力吸引学生全体、全程主动参与学习,可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辩论、角色扮演、社会调查等方法。,(三)教学活动设计,1、创设情境教学,通过角色扮演,引入思考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发挥历史题材特殊的育人功能。比如“百家争鸣”一节中可创设一个情境:一个人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的钱财。由四个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墨家和法家的代表。面对窃贼,怎样评价?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各家思想的基础上发表见解,体会各家思想的异同,然后问哪种思想你最赞同,哪种思想会得到当时统治者的

7、重视?再联系现实生活,找出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生活的影响。,齐桓公和管仲的故事、商鞅“立木建信”的故事、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等都可作为重要的情境题材。,又如在讲述了秦统一初期的社会状况后,设计假若你是秦国国君(角色扮演),建国后面临这么多问题,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来巩固统治?再引入秦始皇是怎么做的?,2、巧用、活用地图,用直观形象历史图片,在对历史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促进理性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地图、图片蕴涵的各种信息,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分析现象,归纳结论。比如图4-1青铜器、图4-3战国编钟、图4-7、4-8、4-9兵器装备,就可以有很多的历史信息:材质、原理、规格、制作

8、和使用方法(曲目)、什么场合谁来使用,文物发掘等等。课前可分组让学生找资料作准备,思考中国古代文明有什么特别之处?有什么感想?指导学生阅读历史地图,如图4-4、4-6、4-19,了解古今地名对比、培养识图能力。,3、利用乡土教材、考古进展,选择典型案例,对课堂教学进行拓展和延伸。长江中下游的吴越争霸,浙江杭州、绍兴的古迹;,资料:了解西周礼乐制度的题材社会等级制度。堪称新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周公庙西周墓葬群http:/,资料:了解秦始皇文治武功的题材秦的强大和进取精神。秦始皇兵马俑的音像资料;秦始皇陵揭秘之开掘争议该不该惊醒地下的君王http:/,4、采用课堂辩论的形式,培养历史语言的表达能力

9、和思辨能力,学会历史地、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教师有选择地引导学生组织课堂辩论:周王分封的利与弊礼乐制度留给后世的积极作用、消极作用孔子教育思想的利与弊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对与错,三、教学评价建议,1、教学中不应以学生对知识和概念的掌握作为评价标准,着重于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礼乐文明的理解与感受,懂得文化思想与社会变革密切相关。,2、教学中应以学生是否认真进行课前准备、积极思考、讨论和辩论,能否从各种资料中获取信息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第二课 汉唐盛世,西汉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一、教材分析,(一)课程标准要求3-4 列举事例,说明历史上交通和通信手段的不断进步,使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4-1

10、 列举历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发明,了解它们是如何推动历史前进的。4-2 列举古代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与人物,说出它(他)们在不同区域和特定时期的突出作用。5-1 选择衣食住行等方面的事例,了解人们的物质生产与生活的状况及其变化。,5-4 通过叙述有关史实,展现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伟大作用。6-1 了解中国历史上的疆域变化与政权更替概况,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6-2 利用多种资料,说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6-3 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举例说明特定历史时期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突出贡献。,(二)教学目标 1、理解汉朝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2、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与高

11、度繁荣是在各民族不断交往、融合中实现的。3、以唐太宗统治为例,分析唐初盛世局面出现的基础。4、通过唐朝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以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多方面感受盛唐气象。,5、学习、欣赏汉唐时期的文化艺术方面的辉煌成就,感受汉唐盛世的风采。6、通过学习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等知识,体会丝绸之路对东西文化交流及大运河对南北经济交流的重大作用。进一步理解历史事物对现实社会的影响,明确历史与社会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7、尝试运用多种资源,理解、分析汉唐盛世出现的背景,并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历史现象。,(三)教材内容、结构,新的大一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帝国新政,盛唐气象,丝绸之路与大运河,盛世文化,新

12、的政治局面的出现,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唐初的政治革新,经济和社会的鼎盛,汉唐的伟大艺术成就,亮点:中西、南北交流,削弱诸侯国势力,出使西域,新的大一统,独尊儒术,和亲政策,加强监察,制度,对外,思想,巩固新的大一统,民族融合(孝文帝改革),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少数民族内迁,三国鼎立,北方民族南迁,中国古代社会经济中心南移,帝国新政,贞观之治,完善科举制度,完善三省六部制,商业,农业,手工业,市民生活,盛唐气象,娱乐,饮食,娱乐生活,大运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流,意义:了解汉唐时期宏大的历史风貌,知道汉唐盛世对世界文明产生的重要影响。,(四)

13、教材特色 与旧教材的差异,以中华文明发展的时代特点(汉唐文明的“鼎盛”)来编写教材,突破了旧教材以朝代分段划分封建社会发展的模式(初步发展不断发展繁荣继续发展衰落)。,“盛世”局面绝不仅仅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与旧教材不同,新教材展现了一幅气魄恢宏的盛世画卷,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穿插历史情景的复原,激发师生的情感认同和民族自豪感。,汉与唐是中国古代最强盛的两个朝代,“繁荣与强盛”是其时代特色。新教材围绕“盛世”主题,取材重点突出,取舍得当:,西汉、唐前期是重点,简述三国鼎立、北方人民的迁徙、南方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丝绸之路、大运河被浓墨重彩地专列一节,是时代的亮点,从“国内”

14、“国际”角度反映了“盛世”局面。,旧教材中又繁又难、与主题关系不大的内容被纷纷省略。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东汉外戚宦官专权、曹操统一北方(官渡之战)、诸葛亮治蜀、吴国开发江南、卫温去台湾、两晋统治、八王之乱、十六国战乱、淝水之战等都没有介绍,五族内迁也只是一笔带过,不涉详情。隋朝没有提及文帝和炀帝的文治武功(大运河是例外),唐朝则省去了玄武门之变、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唐朝疆域、唐与边疆各族政权关系(文成公主入藏)、唐后期的统治等。,汉、唐“盛世”之中,则各取一个典型“汉武帝统治”和“贞观之治”,重点突出。略去了“文景之治”、“开皇之治”,“开元盛世”和“武则天统治”也只略有提

15、及。,汉唐文化的编写也不象旧教材被另列一章,割裂于时代之外。文化本身就是文明的表现形式,体现了新教材文明发展史的特点,体现了“盛世”主题,也符合逻辑规律。,二、教学建议,(一)课时安排 本课建议安排6课时,第一节内容安排1课时。但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结构和教学活动的设计而灵活变化。,(二)教材处理与学习方法 本课以“盛世”为主题,以大量的资料呈现了汉唐时期中华文明的繁盛局面。教学中要结合这一特色合理选择、使用这些资料,也可适当引入教材之外与这一主题相关的材料。同时要体现新课程的综合探究、开放创新的特点,利用教材中的案例,结合杭州的历史和人文资源,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辩论、课堂情景剧、社会调查

16、等方法,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三)教学活动设计,1、充分利用课文素材,通过展开课堂辩论、扮演课堂情景剧,感受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中蕴含的人文气息和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课堂辩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的利弊、三国鼎立的历史作用、科举制的利弊、大运河的利与弊;,课堂情景剧:汉武帝问河间王治国之道、“隆中对”、唐太宗与魏征、阿拉伯商人在广州、诗人贾岛和文学家韩愈“推敲”等。,2、将历史地图与民族关系、对内对外关系联系起来,将历史图片、文物图片与汉唐的强盛联系起来,挖掘其中蕴含的历史信息,培养识图能力。,引导学生观察西汉疆域图、三国鼎立图、南迁移民图、丝绸之路图、大运河图等,注意边界四至、古今地名

17、、交通走向。历史图片中,除了人物肖像图外,大量的文物图片以直观的形式反映了历史事物的原貌,教师要在引导学生认识其历史信息之外,尤其要将该事物与现实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认识渊源关系。如“秦砖汉瓦”与建筑材料、昭君出塞张骞出使与当今交通、农事图农具与现代化农业、铜镜瓦当筒车的作用与当今生活、丝绸之路中的商队与如今的中外运输、运河的古今变迁等等。,3、发动学生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分组分任务搜集相关资料,试写调查报告,引用同学们搜集到的资料充实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搜集、处理材料的能力。,简单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要求通过查找图书馆资料、网上资料等,初步了解历史事物的发展脉络,试写小论文。如:匈奴的

18、历史、胡服和铜镜、唐装和唐人街、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盛世文化(史学、文学、宗教、艺术)、曲辕犁筒车或陶艺制作、敦煌与丝绸之路、古今大运河、世界上著名的运河及其与京杭大运河的比较等等。,4、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拓展教材内容,利用校本教材,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爱中华民族的崇高情感。,民族融合虽不是教材的主题,却是进行情感渗透的好素材。汉唐民族关系复杂而辉煌,是缔造统一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时期。通过了解现在当时民族与现在56个民族的渊源关系,让学生从现实出发体验历史的深远影响,感受中国统一的大趋势。,杭州特有的历史素材,比如丝绸的重要产地(丝绸博物馆)、运河文化(运河博物馆)是杭州人、浙江人的骄傲,教学中运用这些素材,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三、教学评价建议,1、本课内容丰富多彩,教学中不要求学生面面俱到地掌握每一个知识点,而要重视学生能否把握汉唐时期的主要时代特色、发展脉络和深远影响。,2、教学中还应以学生能否认真进行课前准备、课堂参与,能否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拓展,能否产生丰富的历史的情感体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