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853631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4.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为全面推进十四五乡村振兴规划纲要实施,进一步落实乡村 振兴战略提升乡村宜居宜业水平才安照相关规定和省市关于开展十 四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的安排部署,对乡村振兴规划纲要 实施两年半时间的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点工程项目等完成情况进 行了中期评估,有关评估情况如下:一、主要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十四五以来,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积极对照乡 村振兴战略规划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 生活富裕等具体指标,实施乡村振兴行动、制定生态休闲产业带发 展规划,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较好,总体符合预期。(-)规划政策逐步完善十四五以来,印发了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

2、略的意见,明 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目标、步骤、措施,全面推进乡村振 兴工作。制定出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方案,以项目化方式,提出 乡村振兴工作推进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以推进三园(美丽家 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工程等为抓手,落实各项关键举措。市相 关部门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推进乡村振兴的配套政策文件,初步形成 了以规划为弓I领、政策为支撑、项目为基础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 框架体系。(二)乡村产业提质升档十四五以来,积极构建与城市相适应的乡村产业体系。农业 提质增效,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蔬菜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 区总面积150万亩,实施养殖业布局规划,稳定地产农产品供应。 实施绿色农

3、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强化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 利用,推广应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2022 年底,地产农产品绿色认证率达到60%o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装备 水平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o组建了 5个现代农业 产业技术体系,培育和推广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新品种。农业设施装备 技术水平显著提升,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以上。拓展 农产品加工流通业,积极发展地产农产品初加工,促进产加销一体化, 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企业总销售额达到IoOo亿元。提升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打造了乡村公园、采摘基地、现代观光农业园 等多样化的休闲载体,目前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

4、游点IOO个,年接 待游客达800万人次。培育乡村新型服务业,农业产前产后社会化 服务市场快速发展。农产品营销服务快速成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生 鲜农产品新零售逐渐成为农产品营销的新模式。(三)乡村面貌持续改善十四五以来,村庄布局规划、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编制工作全 部完成,因地制宜开展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生态用地等各类用地布 局。启动实施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 采取上楼 平移等差别化方式,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按照 整镇推进、成片实施的方式,全域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政 村在2021年完成整治任务,全面推进村容村貌提升、垃圾治理、农 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水环境整治、四

5、好农村路建设、村内道路 硬化等工作。至2022年,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保留农村地区的村 庄改造基本完成,项目覆盖行政村200个,受益农户5万户。2021 至评估期间,累计评定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50个。2023年,启动 实施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工作,累计60个村列入建设计划,其中30 个村已如期完成建设任务。(四)乡村文明更上台阶十四五以来,乡村文明建设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制度 基础上,形成了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多层次基层协商格 局。基层民主协商形式进一步丰富。实施阳光村务工程,深化创 新村务公开,有线电视、手机APP等村务公开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 全覆盖。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

6、提高农民法治素养,共完成 30个示范村培育试点。推进农村雪亮工程和智能安防系统建设, 实现村级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全覆盖、全联网。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 动,评选出2021-2022年度文明村200个。(五)乡村治理井然有序十四五以来,以任务清单形式将加强乡村治理纳入乡村振兴 重点任务和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要点,形成了具有特色的 乡村治理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村级治理架构普遍建立。农村基层组 织带头人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村委会主任比例稳步提升。从机关 事业单位干部、社区工作者、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村人员、 大学生村官、本乡本土大学毕业生中,选用村织书200人。深化拓 展城乡组织结对帮

7、扶,实施结对百镇千村,助推乡村振兴行动, 各中心城区和市委各工作、在企业所属500个基层组织与涉农区所 有乡镇、村级组织开展全覆盖结对共建,已启动镇级层面合作项目 200个,村级层面项目1000个,共签约帮扶资金1亿元。深化平安 乡村建设,严厉打击危害农村治安、破坏农业生产和侵害农民利益的 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六)乡村生活更加丰富十四五以来,各涉农区基本建成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15 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建设目标基本实现,村居综合文化活动室服务效 能进一步提升。区、街镇公共文化资源持续向远郊地区和基层村居倾 斜、下沉,公共文化内容供给约占供给总量的70%o推动养老服务

8、优先向农村倾斜,完成IOO家农村薄弱养老机构改造,新增养老床 位2万张;农村养老示范睦邻点建成IOOO家。二、主要任务落实见效(-)着力构建乡村产业体系1 .全面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一是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进绿色生产方式,积极推进国家 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地产农产品产量基本稳定,品种结构进一 步优化。开展农产品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 推进10万亩蔬菜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基地和2万亩蔬菜水肥一体化项 目建设。建设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比重达 到80%o实施农业光伏专项工程,结合设施农业项目建设农光互补、 渔光互补项目。种养结合与农业资源循环利用,畜

9、禽养殖废弃物和粮 油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实现全覆盖。二是科技装备水平进一步提升。建设农业智能化生产基地,探索 基于5G通信的农业物联集成应用模式,以区、镇为单位建设一批基 于数字化管理的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打造10万亩粮食生产无人农 场,建设2万亩高标准蔬菜绿色生产基地,打造一批智能化菜(果) 园。完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配套,启动粮食、蔬菜等生产基地提档升 级工作。积极探索植物工厂生产模式,大力发展食用菌、蔬菜种苗、 花卉园艺等工厂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夯实数字农业 发展基础,推进蔬菜、水稻、特色果品、畜禽产品、水产品等生产过 程的数字化监测和信息采集,推进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共享,生产

10、端、 销售端与监管端数据对接,提升全产业链数字化管理水平。三是现代种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 用,健全种质资源分类分级保护体系,推进农业种质资源库(圃、场) 建设,加快地方特色农业遗传资源开发利用。强化现代种业自主创新, 推进本市优势特色作物、畜禽和水产种质创制及突破性新品种选育, 开展种源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加快种业市场主体培育,建立健全商业 化育种体系,新培育3家国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打造5家行业领 先的特色优势种业企业。四是经营主体进一步壮大。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重大投资项目, 打造200家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育20家现代农业

11、高新技术企业、20家农业产业化联 合体做优做大做强。发展区域性农业服务组织,打造5个区域性集约 化育苗中心,提升种苗社会化服务能力。布局一批规模适度的农产品 预冷、贮藏保鲜等初加工冷链设施。蔬菜生产保护区和农业绿色生产 基地,发展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服务覆盖率达85%o培 育高素质农民,引导有志青年投身现代农业。累计培育农业经理人 IOO名、新型职业农民1万名,形成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 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五是粮食供给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实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提升 工程,优化粮食储备保障基朔口应急保障中心布局,提升收储调控能 力。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建设,强化粮食绿色仓储和智能监管

12、,加快实 施以优粮优产、优粮优购、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为内 涵的五优联动,建立优粮优价的市场运行机制。六是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打造优质稻米品牌,完善地产优 质稻米品质评价以及稻米生产、加工、保鲜贮藏标准体系,推广应用 稻米品牌电子信息追溯标识,集中打造优质稻米区域公用品牌。上市 销售的地产稻米品牌化比例达到50%。提升特色产业品牌优势,做 精做优一批区域特色明显、深受市民信赖的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和企 业品牌,积极推动地产特色农产品品牌列入农业品牌目录。开展品牌 农产品评优品鉴活动,提高地产优质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做强休闲农 业文化品牌,加强农事节庆文化活动建设,进一步挖掘和培育乡村农

13、 耕文化品牌。2 .持续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一是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围绕绿色蔬菜、稻米、特色瓜果、 花卉、优质畜禽、特种水产、生鲜乳业等优势特色产业,打造涵盖生 产、加工、流通、科技、服务等全产业链集群,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做 优做强,促进产业深度融合。二是建设产业融合发展平台。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 范村建设,集聚优势资源和产业特色,推进绿色田园美丽家园 及乡村文创、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的融合发展,打造一批产业 特色镇(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三是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水平。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 目提升行动,打造10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建成休 闲农业和乡村

14、旅游示范村,改造和新建美丽田园精品示范园,推动建 设30个乡村特色民宿集聚点,培育30个农事节庆文化活动,推动 生态林地开放共享。围绕旅游古镇、特色村落、乡村民宿等,打造一批特色村镇休闲区。3 .培育引导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对纯农地区,结合特色产品积 极打造田园休闲农业,发展林业经济。对城乡过渡地区,进一步发挥 区位优势,聚焦美丽乡村建设,推进田园综合体、民宿等特色文旅休 闲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开展城市公园、城市绿肺等建 设,探索推进文旅健康等特色产业发展,鼓励发展人才公寓。(二)全力打造生态宜人的美丽乡村1 .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一是提升乡村规划水

15、平。以郊野单元村庄规划和专项规划作为乡 村地区各项建设行为的空间用途动态管理平台,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等 底线要素约束,建立相关专业部门协同审批和管理机制,建立统筹协 调覆盖乡村地区全域空间准入和用途管理机制,明确各类建设活动管 理路径。二是提升村容村貌。实施村庄改造全覆盖,以镇为单位,兼顾村 庄内外,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计划。着力整治村域公共空间环境卫 生,引导和支持农民美化庭院环境。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和示范 镇、示范路创建工作,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改造、安全隐患整治 年度计划落实落地。持续开展示范村村内道路提升行动,高标准配套 建设新建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归并点道路,加强道路整体风貌设计,确 保

16、路容路貌良好,更好融入村庄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实行乡村建筑师 制度,提高农房建筑设计水平。实施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建立 常态化的农村低收入户危旧房改造申请受理机制,巩固提升改造成果, 确保农村困难家庭住房安全有保障。三是持续推进农村水环境整治。持续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强化 农村地区入河排污口的排查整治,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建设 20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进农村生活污水 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0%以上,强化对设施运 行和出水水质的监督检查,逐步推进老旧设施提标改造。推广专业化、 市场化的管养模式,建立以运维效果为导向的考核机制,把绩效目标 与养护经费拨付

17、挂钩。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水环境协同治理。进 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体系,重点加强对乡村振兴示范村周 边环境质量的监测,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排放对水环境影响的监测评估。四是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不断完善农村环卫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农村垃圾分类和收集模式,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保 持100%农村生活垃圾有效收集。持续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和资源 化利用,推动95%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创建达标,生活垃圾回收 利用率达到55%以上。深化湿垃圾就地资源化利用设施建设和配套 装置升级,50%行政村湿垃圾实现不出村、不出镇。五是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创新完善符合农村特点的基础设施、卫 生保洁管养机制

18、和管养方式,做到村主路、支路及沿线桥梁的巡查、 保洁、小修等日常管护工作全覆盖。逐步将道路设施、污水处理设施 等农村基础设施管养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发挥村民自主参与、自 我管理作用。2 .深入开展示范村建设一是持续开展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聚焦村庄布局优化、乡村风 貌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农业发展增效、乡村治理深化,高起点、高 标准、高水平推进乡村振兴示范村建设。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引 进新型生产要素和生产组织,拓展多元产业功能,延长产业链,做好 产业联动发展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挥产业协同作用。按照村庄 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配置旅游、休闲等服务设施,依据规划开展村庄 设计,引导村民有序建房,

19、注重乡村整体建筑风貌的统一性、协调性 和美观性,形成鲜明的地域特色。充分利用示范村周边现有配套设施, 与郊野公园建设选址、运营管理相结合,加强示范村与郊野公园联动 发展,形成可持续造血机制。二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示范村建设。加强村庄发展的分类引导,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护传统风貌和自然生态格局,开展美丽乡村示 范村创建工作。提升村庄风貌水平,积极推广美丽庭院、和美宅基等 美丽乡村建设模式,推进绿色村庄建设,切实发挥美丽乡村示范村在 建设、长效管理和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美丽 乡村示范村建设示范性,确保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无污染工业企业, 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达到100% ,生活污水

20、实现应处理尽处理,河道 无黑臭,无严重影响环境卫生的畜禽散养现象。3 .持续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一是加强风貌管控。结合区域乡土风情,因地制宜开展农村平移 集中居住点风貌和建筑设计,保持乡村风貌和建筑肌理,体现水乡传 统建筑元素风貌。开展全过程设计评估,引导农村村民住房建设,促 进乡村风貌水平提升。二是强化区级主体责任。进一步完善区级农民相对集中居住工作 推进机制按照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计划任务要求,做好地块规划落实、 土地指标保障、资金投入和农村村民建房管理等各项工作,强化工作 落实和考核监督。妥善解决跨村集中建房所需土地问题,统筹使用征 收安置住房,减少农民等候过渡安置时间。在符合郊野单元村

21、庄规划 的前提下,可利用撤制镇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实施农民相对集中居住。4持续加强乡村生态建设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监测 体系建设。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坚持种养结合,提高农业生产生态效 益。继续实施耕地轮作休耕制度,优化施肥结构,推广病虫害绿色防 控技术,提高化月巴农药利用率。继续推进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加强 耕地土壤污染防治,建立拟开垦耕地的土壤污染管理机制,确保新增 耕地的环境质量和安全利用。规范河道疏浚底泥消纳处置,加强河道 疏浚底泥还田监督管理,确保耕地质量不受影响。推进农业废弃物资 源体IJ用,无法实现资源化用的按要求规范处置。()传承弘扬特色乡村文明1.弘扬

22、乡村传统文化一是发扬优秀乡村传统文化。制定推进文化乡村创建工作方案, 充分挖掘具有农耕特质、地域特点,留住有形的乡村文化,生动再现 乡村文明发展轨迹。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举办农民丰收节、我们的 节日等各类民俗节庆活动。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打造郊区 文化风貌。持续推进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促进传统建筑元素在农 村房屋等建设中的应用,恢复乡村的文化特色。二是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加强规划引导、典型示范,建设一 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农耕文化产业展示区,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产 业乡镇、文化产业特色村和文化产业群。鼓励通过培育品牌、开发衍 生品、跨界合作等形式,打造乡村文化产业精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

23、肌理,积极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打造旅游节点,铸造文化教育基地。 促进特色传统食品制作技艺类项目提高品质、形成品牌、带动就业。 开发传统节日文化用品和民间艺术、民俗表演项目,促进乡村文化资 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4 .强化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一是健全乡村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按照有标准、有网络、 有内容、有人才的要求,健全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均衡农村 公共文化服务布局,强化农村地区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居村委综合文 化活动室等载体功能,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提升服务能级。加强 农村群众文化团队建设,推进农村群文团队文化走亲。合理优化 布局农村体育设施建设,农村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Io0% ,因

24、地制宜 开展各类农民体育活动。完善农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行机制, 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机制,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引导机 制。二是增加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完善区、街镇、居村三 级公共文化内容配送体系,加大民文化节、各区品牌文化活动在农村 的辐射力度。加大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内容精准配送力度,建立农民群 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开展菜单式 订单式服务。支持三农 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提升农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能力。三是培育壮大乡村文化体育队伍。挖掘乡土文化本土人才,支持 乡村文化能人积极发挥作用,加强各类基层文化体育队伍培训,提高 农村文化体育骨干专业技能。扶持壮大文化志愿者和群众文化活动积

25、 极分子以及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组织广大文艺体育工作者下乡,吸 引优秀高校毕业生从事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四)加快推进乡村基层治理现代化1.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借鉴城市治理精细化理念,结合乡村振兴示范村和美丽乡村示范 村建设,探索建立乡村治理指标评价体系,开展乡村治理规范化和标 准化建设。组织开展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创建工作。在乡村治理中运用 积分制。构建组织全覆盖、管理精细化、服务全方位的农村基层 网格化管理体系。按照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按需开展乡村社区 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化水平,明确乡村社区综 合服务设施的功能属性、配置标准,提高乡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 率,进一步提升

26、乡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运营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开 展村级事务标准化建设,推动村干部到村级综合为民服务场所集中办 公,精简优化村级为民服务事项的办理流程,形成一事一表办事 指南和业务手册,方便村民办事。2才是升乡村治理智慧化水平依托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建设,推动 农村区域治理模式创新,探索符合乡村治理实际的现代化管理方式。 进一步完善农村地区一网统管平台建设,聚焦联勤联动和智能化 应用,推进乡村治理与智慧乡村建设深度融合,推动社会治理从应急 处置向风险管控转变。推进智慧农村建设,健全完善农村立体化信息 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实现公共安全视频监控互联互享和农村智能安 防系统全覆盖,推动农

27、村技防资源多部门共享,拓宽运用领域,提升 运用效能。依托社区云平台,建设城乡社区治理数据库,建立村 级大数据采集、比对、流动、审核、共享机制,实现村级信息系统互 联互通,全面融入一网统管,促进村委会减负增能。依托一网 统管平台和网格化管理,推进建立村内道路建设养护信息化管理系 统,完成村内道路地理信息落图,开发形成基础数据管理、新改建项 目管理、日常养护管理、问题发现和解决、综合绩效考核等管理业务系统。(五)不断提升乡村居民生活水平与品质1.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一是加强农村交通设施建设。形成广覆盖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网, 全面推进四好农村路和村内道路建设。提升农村道路建设标准, 合理确定村内

28、道路建设标准。提升村内道路建设养护水平,健全村内 道路养护机制,做到村内道路日常养护全覆盖。加强乡村振兴示范村、 美丽乡村示范村乡村道路示范引领,做到示范区域有特色、整村道路 无破损。二是推动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地区延伸。完善乡村水、电、 气、通信、广播电视、物流等基础设施,促进公用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向农村地区延伸。做好管线规划与农民相对集中居住规划布局有效衔 接,形邮学、经济、实用的管线网络。加大对农村电网改造、区域 燃气管网建设、供水管网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三是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深化数字化农业农村信息平台建设, 持续推进一图 一库 一网,推动农业大数据、物联网等信 息技术在农业生产、

29、管理、服务方面的应用。继续推进农村雪亮工 程建设。推进农村地区5G网络覆盖,重点推进5G在智慧园区、 全清直播等场景应用,提高园区的精准化管理水平。有效发挥5G技 术优势,实现更加精细化城乡网格管理,构建城乡智慧化管理体系。2 .持续提升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一是持续加强郊区农村教育。不断优化郊区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在全面完成城乡公办义务教育学校五项标准任务基础上,启动研 究新一轮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标准,整体提升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 条件。实施城乡学校携手共进计划,进一步提升乡村学校办学质量。 采取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委托管理等方式,推动郊区学校 高起点办学。推动完善基础教育学校人员配

30、备和编制管理政策,进一 步加强乡村师资建设。开展乡村温馨校园建设,促进乡村小规模和乡 镇寄宿制学校发展。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落实规划配套幼 儿园与新建住宅五同步的建设要求,提升区域内幼儿园办园质量, 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提升郊区学前教育水平,保障适龄幼儿接受安全 优质的学前教育。完善现代农业职业教育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和校企 合作,打造农村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充分发挥乡镇成人学校、 村宅学习点、社会培训机构等学习载体,丰富郊区乡村成人教育服务 供给。二是不断推进健康乡村建设。加强涉农区传染病防控,提高公共 卫生预防处置能力。健全乡村基层医疗服务体系,推动新一轮社区卫 生服务机构建设,强

31、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在村级层面的落实,提升村 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加强村卫生室服务功能,逐步提高乡村居民就医 可及性和农村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级。加强村卫生室 功能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同质化对接,持续推进镇村卫生服务一 体化管理。深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居民健康守门人制 度。培养面向农村的全科医生,夯实郊区和农村基层卫生人才队伍。 继续做好农村地区爱国卫生专项工作,巩固涉农区国家卫生区镇双覆 盖成果。三是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 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大病保险制度。优化城乡居民养老保 险制度建设,调整完善缴费档次和补贴标准,提高参保人员个人

32、账户 积累,完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对符合条件的城乡居 民养老保险参保对象视情逐步提高加发标准。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基础养老金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水平, 基础养老金增幅不低于同期职保养老金增幅,与职保养老金水平保持 合理梯度。四是提升农村养老服务能力。注重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协调 发展推动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均衡布局。丰富组有点、村有室、 片区有所、镇有院四级网络服务功能。推广农村社区养老服 务设施委托、集团化运营方式。支持利用农民房屋和集体所有的土地、 房屋等资源建设符合农村特点的养老设施。纯农地区以村为单位,依 托标准化老年活动室或部分闲置资源并结合村卫生室

33、,建立具有生活 照料功能的养老服务设施。支持和推广各具特色的农村照护模式,推 广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为符合条件的农村老人提供长期护理保险服 务。3 .促进非农就业和持续增收一是强化农民就业促进工作。实施促进农民非农就业政策和就业 服务,推进落实离土农民就业促进专项计划、跨区就业补贴、低收入 农户专项就业补贴等专项政策举措,促进农民实现非农就业。加强农 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等新兴 业态技能培训,推广以工代赈方式,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灵 活就业。加强镇村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 示范基地建设和充分就业地区建设。加强公共就业创业服务,进一步

34、 健全区、镇、村三级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升职业介绍、职业指导、 就业援助、帮助创业等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专业化水平,发挥互联网、 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农村就业创业的支持作用,规范农村就业援助基 地管理,拓展公益性岗位类型,提高托底安置能力。二是深化农村综合帮扶工作。继续加大帮扶工作力度和帮扶资金 投入力度,以增强造血能力为抓手,统筹谋划、协调推进,引导 各区结合实际,聚焦经济相对薄弱村和生活困难农户开展切实有效的 帮扶。进一步发挥建引领作用,落实区级主体责任,拓宽帮扶渠道。(六)切实增强乡村发展动力1.强化人才支撑一是着力培育高技能农民。夯实职业培训基础,实施新型职业农 民激励计划试点。支持新型职业

35、农民参加农业职业教育,完善农业继 续教育服务体系。整合利用农业学校、农业院所、涉农院校、农业龙 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加快构建高技能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扎根乡村 的人才,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应用到田间地头。结合郊区绿色农业和区 域性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以及乡村建设和非遗技艺传承的需要,加大对 农民首席技师和技能大师等技能带头人的培养资助力度,带动农民整 体技能水平提升。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加大定向培养基层 农技人员力度。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不断提高科技特派员的数 量和质量。建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到乡村 和企业挂职、兼职和离岗创

36、新创业制度,保障其在职称评定、工资福 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权益。三是鼓励社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完善选派优秀干部支持农村发 展的工作制度,加强驻村指导员队伍建设,安排选调生到村任职。制 定出台相关扶持政策,采用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的方式,鼓励 本村在外优秀人才回流,畅通各类人才下乡渠道,支持大学生、企业 家等到农村干事创业。完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的政策措施, 通过政府购买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 积极引导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和创业。2.加强土地资源保障一是优化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严守耕地红线,落实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格落实耕地特别永久基

37、本农田的保护目标, 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规范耕地占补平衡,切 实落实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彳壬务。编制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 划,深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合理安排 新增建设和改造提升计划,积极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向开发潜力大、 建设成效高的区域集中。完善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严禁以设施农业用 地为名从事非农建设。加大乡村用地监管和违法用地整治力度,重点 推进低效工业用地、设施农业用地等专项整治。二是强化规划土地管理支持。开展农业专项规划编制,加强农业 专项规划与郊野单元村庄规划等规划的有效衔接,做好土地使用等关 键问题的前期统筹切实保障重点产业项目实施落地。通过村

38、庄整治、 土地整理等方式,将节余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发展乡村产业 项目。加大农村规划建设用地指标保障力度,重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 用地。三、纲要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乡村产业发展制约因素依然存在。突出表现在资源要素活力不 足,土地、人才要素制约凸显。乡村产业发展用地难、用地贵问 题仍然存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顺口乡村新产业新业态用地 难以充分满足。乡村产业发展缺乏有足够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领头人, 缺少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带头人,创业型、技术型人才难以扎 根农村发展乡村产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不高。产业结构布局仍需持续优化,农 业产业区域特色不够鲜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比例不高,不少

39、农产品 深加工远离镇村,对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就业带动不够。产业链仍然较 短,一产向后延伸不充分,多以供应原材料为主,二产连接两头不紧 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足,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不高,乡村休闲旅游农 业等新业态处于成长阶段,多产业、多业态的跨界深度融合不够。经营主体整体实力不强。农业龙头企业规模总体偏小,超亿的企 业以市场流通类为主,生产加工类较少,农业类上市公司较少。企业 科研实力相对薄弱,知名农产品品牌不多,整体品牌实力不强,与农 业地位不相适应。乡村产业融合深度不够。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T本化格局初 步形成,但企业主体龙头带动不够、融合深度不够。全产业链各环节 紧密度不高,生产、加工、分等分

40、级、冷链物流等领域多主体承担, 要素跨界配置、产业协同发展不够、优势互补不强。利益联结还不够 紧密,没有通过订单生产、合作制、股份合作制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紧 密利益联结机制,农民较难共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四、进一步推动纲要落实的对策措施认真落实十四五规划目标和任务,坚持领导,加强统筹协调, 从土地、资金、科技、人才等要素入手,营造良好氛围,为推进乡村 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强化政策扶持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 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加强财政扶持力度,加大以奖代补、先建 后补力度,引导土地出让金用于乡村产业发展,建立健县多投入、省 级多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机

41、制,补上产业发展短板。提高金融支农服 务水平,推进农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用好省级乡村振兴基金,开发 更加精准乡村产业发展金融产品。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 细化政策,明确用地类型、供地方式和落实要求,规范和保障农村一 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健全乡村人才激励机制,加大招引力度,加 强培训培育,优化发展环境。(二)加大科技支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技术创 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搭建农业科技 协同创新推广平台,提升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服务能力。引导 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研发一批 具有先进性、专属性的技术和工艺,创制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 设施装备。引导各地成立乡村产业专家顾问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 智力支持。(三)营造良好氛围发掘乡村产业发展的鲜活经验、典型模式和创新成果,宣传推广 一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农村产业融合、全产业链建设、新兴产 业发展、农村创业创新等典型案例。组织科企对接、银企对接、村企 对接,营造政策扶持、舆论关注、社会参与的乡村产业发展良好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