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吆喝教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吆喝教案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吆喝教学设计一、教材依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三课吆喝。二、设计思路指导思想:本单元以民族文化为主题,因此要充分体现新课标“注意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精神。利用当地的民风民俗,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使语文教学更鲜活,更有趣。设计理念:旧北京城的吆喝,对于学生来说时代距离远,借助多媒体是必需的。然而,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脱离文本,忽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得不偿失。为此,我将吆喝的设计理念定为:立足教材,注重文本解读,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体味作品京味式的语言,把握作者写作情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借助视频、音频等媒体作为教学辅助工
2、具,让学生直观感受他们较为陌生的老北京吆喝,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材分析:萧乾的吆喝以平易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介绍了旧北京街市上动人的一景,缓缓的追忆语调中流露出的是愉悦和怀想,让人不由自主地品味到生活中蕴涵的浓郁的情趣。内容贴近生活,文字也不艰深。学生基本上可以自读。引导学生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并引发学生重视、抢救民俗的意识。学情分析:90后的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艺人轶事的了解不多,学生对作品的阅读不能停留在表面,应关注语言背后深刻的意蕴,所以,教师应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品味语言,深刻体味文章的情感美和深邃的内涵,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
3、知文章内容,了解旧北京城的吆喝声。2、 合作调查能力、搜集整理能力、表演能力等过程与方法:1、上集市搜集、调查、整理如今当地的种种“吆喝”,研究其规律、特点及价值,探讨其中包含的民风民俗等。2、赏析语言,揣摩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热爱本土俗文化的情感。2、 归类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为抢救工作做一点贡献。现代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参考资料、学案四、教学重、难点1、赏析语言,揣摩吆喝声浓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语言的魅力,体会作者情感。2、品味日常生活中的动人底蕴,培养学生热爱本土民俗文化的情感。五、教学准备教师、学生课前走出校园,走入市集
4、,收集、整理“吆喝声”,制作成录音材料;并利用网络、电视等信息手段,收集“吆喝”视频、音频,与吆喝相关的电视节目、广告等,留作课堂演示。教师在课前给学生印发一份学案,学生根据课前提示熟悉教材。六、教学过程(一)情境体验。听歌曲前门情思大碗茶看老北京图片,初步了解老北京的民风民貌,为走进萧乾的吆喝做情感准备。(二)初读感知。1、让学生听录音阅读全文并思考:作者围绕北京城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 学生思考交流,明确:作者介绍了北京城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同的吆喝及叫卖的内容和方法。 早晚吆喝:早点、百货、夜宵。 四季吆喝:蛤蟆骨朵、西瓜、柿子、葫芦总结:作者将如此繁多复杂的吆喝声归类介绍,并在有些开头用
5、一总领句,各部分之间又用过渡句来贯穿,使文章内容多而不乱。我们今后写类似的文章也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既然吆喝有内容、声调的变化、音韵节奏,可见吆喝也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作者说它是一种什么艺术?(叫卖艺术,最后一自然段)。同时也是一种市井文化。(三)研读与赏析: 品语言1、让学生找自己最喜欢的一句吆喝,说明原因。学生精读、品析、交流。(归纳作品语言特色:通过介绍夜晚的吆喝,如“馄饨喂开锅!”“剃头的挑子,一头热”“硬面饽饽”。介绍夜里乞丐的叫声,如“行妤的老爷太(哎)太”“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介绍吆喝作为一种口头广告,如“卤煮喂,炸豆腐哟”“葫芦儿冰塔儿”,“冰棍儿三分嘞”等等,归纳出
6、吆喝语言丰富,极富表现力,善用比喻,合辙押韵,优美动听等特点。并辅以朗读指导,再现北京吆喝。)2、播放吆喝声录音,小组竞猜其内容。(卖西瓜、硬面饽饽、烤白薯、冰糖葫芦)小组竞猜,进一步体验语言魅力。总结声乐艺术特点:“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在作者眼里,这些吆喝人俨然就是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民间艺术家,他们的吆喝不只是简单的叫卖声,此时在你听来,这吆喝是什么?”(声乐的艺术)“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赏人物1、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概括
7、出吆喝人生存状态:这些声乐艺术的创造者,又是一群什么样人呢?他们的生活处境是怎么样的呢?跳读课文,勾画出最能反应吆喝人生活处境的关键词句。(生活艰辛)他们这么艰辛,收入怎么样?(收入微薄)2、分析文章第六段,感受吆喝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生齐朗读第六段,看看这个卖馄饨的人是如何面对生活的?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吆喝人?(从“皮要薄,馅要大”可以看出一个老北京人的真诚、实在。)从中你还能读出什么?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各抒己见。(对生活的热爱。面对生活的困难不低头,乐观) 悟真情如此精彩的吆喝声,你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中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引导提示。)学生交流,明确:a.对老北
8、京吆喝文化的怀念和关注。 b.对吆喝人民乐观生活态度的欣赏和赞扬。c、对旧北京吆喝声不断流失的惋惜。(四)提升品味:1、学生展示收集到的家乡吆喝声。2、为家乡某一特产写一段广告语。学生交流展示。(五)作业:建立一个关于传统民俗文化保护的博客,把所收集到的视频、音频放在博客上,老师学生自由留言、讨论,为传统民俗文化遗产的抢救出一点力。(六)板书设计:18、吆 喝 萧乾语 言 美 保护精 神 美 抢救情 感 美 民俗七、教学反思走进生活,原来如此美好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和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 上课伊始,在进教室的一瞬间,耳边传来家属楼里妇女的叫卖声:“新鲜卤
9、肉喂!”那叫卖声钻入了刚安静下来的校园中,清澈悠远响彻了校园的每个角落 。咦!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走进课堂,待学生“老师好”后,我敞亮嗓门说:“同学们,在走进教室前,老师听到了有个叫卖卤肉的,你们听都了没有?”他们最擅长捕捉课外的信息了。异口同声说:“听到了。”我请一位平时最幽默的男生重播了刚才的叫卖声,男生乐的不得了,清清嗓,还扬起手叫卖开来了。那模仿岂一个好字了得,比那原声有过之而无不及,差点让人以为那妇女就在教室里,真赶上李玉刚的技艺了。同学们在他的叫卖声中开怀大笑,不停的鼓掌!我趁机而入:“同学们,这位同学可称是口头艺术家了,这种叫买艺术在著名记者、作家萧乾的笔下美味犹存,请同学们大声
10、读吆喝,用圈点批注法在文中找出有哪些吆喝,这些吆喝涉及最多的是 哪方面的?”同学们放声读,时不时的听到扬起语调的吆喝声,他们读的很入境。刚才这一问题对他们来说并不难,待读声停止时,齐刷刷都举起手来回答。 面对他们的表现,我请同学们找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吆喝,说说美在哪,并读出来。 学生对文章中的美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如此丰富而又多彩的吆喝语言,来源于哪里呢?(劳动人民之上)在作者的笔下,这些人们充满着智慧、才艺、艰辛、敬业,文章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辛勤劳动人民的歌颂。对吆喝艺术的赞美。但是这是旧北京的吆喝,作者在最后一段中,似乎发出了他的些许担忧和遗憾,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情感。是啊,多么美
11、的口头文化啊!这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有很多已失传了。请同学四人一组收集、展示我们家乡的吆喝,让这种文化在我们的课堂上绽放出应有的光彩。学生合作,有模仿叫喊的,有作笔录的,忙的不亦乐乎 。在小组展示时 ,同学们争先恐后生怕被人抢走专利似的,干脆喊“我们来我们来!”,有的直接站起来,更有不甘落后者都开始先声夺人了。这样的情况是我始料未及的,一节课即将结束,课前担心学生走不进文本,学生会烦 ,会呆滞,但是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入生活,学生们真是意犹未尽啊!文本唤起了学生的生活 ,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他们能不兴奋吗? 【参考文献】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3、张建平,李镇西,关于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对话,中学语文教学2002年。4、蒋玉萍主编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校本教研问题与指导,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