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114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6.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桃花源记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桃花源记教学案年级 :八年级 学科:语文 课题:人教版桃花源记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9月5日 主备人:河南济源沁园中学郭丹丹 学习目标: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理解课文内容。 5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桃花源记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导航台知识链接创设情景导入(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吗?(引出“世外桃源”这个成语)“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1、图片导入2、了解“世外桃源”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自主探究环节1、查阅资料书,了解作者的相关知识及背景资料。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3、结合课下注释与工具书,翻译课文内容。1、自由朗读,熟悉内容2、组长范读,校正读音。3、自学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自学,结合课文注释和自已储备的知识大胆尝试通译全文,尽量不要借助翻译资料书,以免养成依赖资料书的习惯。小组内不能准确把握的地方,用笔圈点出,然后找老师或其他组同学给与帮助。(自学时间为15分钟)1、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字元

3、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2、校正字音屋舍俨然(sh)(yn) 阡陌(qin m) 黄发垂髫(tio)间隔(jin) 诣(y)太守 刘子骥(j)3、读准节奏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合作交流环节展示内容分为课文朗诵和课文翻译两部分。1、小组决定展示的内容与形式。2、小组展示,其他组同学可以随时纠正补充。1、质疑问难各组提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共同商议解答。2、齐读或自由小组接读课文。3、指名通译课文。4、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师重点点拨:“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情况1、 成语世外桃源 豁然开朗怡然自乐 无人问津含义: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

4、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宽阔明亮的样子。也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2、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今义:(味道)新鲜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妻子 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连词,不管绝境 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不足 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充足,不满 如此 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巩固达标环节1、 句子默写2、 解释词语3、 翻译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

5、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不足为外人道也。 (1)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异景象)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4)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5)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 或:描写桃花源中

6、人精神状态)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6)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8)交代桃源人来历的句子: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1、一词多义 舍:舍弃 乃:于是,就 具:都 房子 竟然 详细地 志:作标记 遂:终于 寻:寻找 所作的标记 于是,就 随即,不久为:(1)武陵人捕鱼为(wi)业:动词,作为。(2)不足为(wi)外人道也:介词,对,向。(3)此人一一为(wi)具

7、言所闻:读wi,介词,对、向。遂:(1)遂与外人间隔:“于是”。(2)遂迷:“终于”。(3)后遂无问津者:“就”。得:(1)便得一山:得到,引申为看见。(2)得其船:得到,引申为找到。闻:(1)鸡犬相闻:听见。(2)闻有此人:听说。2、同义词 具、悉、咸、皆:都 云、道:说 乃、遂:于是 缘、扶:沿着 桃花源记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导航台知识链接自主探究环节1、出示自学内容:(1)课文以什么顺序进行写作,试结合文中词语加以说明。(2)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可以从桃花源中的景美、人乐、踪奇等角度进行探究。)(3)结合时代背景,

8、理解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4)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 学生自学: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结合文中有关内容总结回答。教师巡查及时解决个性问题,发现共性问题。时间为15分钟。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本文大约写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渊明约57岁。他既拒绝过东晋政权的征召,又复拒绝同刘裕的宋政权合作,而以桃花源诗并记寄托了自己的社会理想。“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

9、理想社会;“记”相当于诗的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富于小说色彩。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农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合作交流环节1、 明确全文内容,理清写作顺序。2、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展示点拨环节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提示:可以从桃花源中的景美、人乐、踪奇等角度进行探究。)2、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虚构桃花源的目的。(3)文中哪些地方暗示了桃花源是虚构的?4、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 5、渔人出桃源

10、时,“处处志之”,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这样写的目的?6说如此”这句话中的“如此”包括那些内容?7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概述一下这个“世外桃源”的美妙。 (一)学生对桃花源的特点概括的可能不是太准确,教师进行补充总结。1、景美: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2、人乐:乐在没有战争,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和平安定,和睦相处,丰衣足食,老有所养,幼有所靠,民风纯朴,自由幸福。3、踪奇:世外桃源,充满神秘色彩。4、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5、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6、“如此”包括

11、渔人自己发现桃花源的经过,村中人的生活情况,以及他归途中作记号的事。7、1)自然环境优美社会环境安宁、民风淳朴。百姓生活富足、和乐。(二)出示作者有关经历与时代背景,明确文章的写作目的: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没有战乱,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劳动、平等自由,道德淳朴、宁静和睦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这个理想中的美好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现实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表现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否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开头便写到渔人“忘路之远近”;渔人离开时,村中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渔人虽然出来的时候“处处志之”,

12、但再回去找时,还是“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高尚士刘子骥欲寻找,也是“未果,寻病终”。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明确: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巩固达标环节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属: 要: 2.翻译句子(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文中哪些话表明桃源人听了

13、渔人的话之后,仍想继续在桃花源中生活?他们为什么不愿离开?4.作者在文中勾画了自己的理想社会,请你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理想社会。 桃花源中人为什么叹惋?作者为什么不一一写出渔人的话?为时代变迁,桃花源外社会黑暗动荡,人民生活痛苦而叹惋。本文主要写桃花源的美好,而不是世外战乱;另外桃花源外的事世人皆知,没有必要一一写出。桃花源中人“不复出焉”的原因是什么?先人已饱受战乱之苦,桃花源中人不想回到黑暗的社会中再过痛苦的生活。为什么村人说“不足为外人道也”?对渔人存有戒心,怕外人知道后破坏他们和平安定的生活。1.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表明桃花源是一个似有实无的虚幻世界,并不存在。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2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即,给桃花源增添奇异色彩;也表明桃花源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隐含了作者无力改变社会现实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