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1144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桃花源记教学设计教案.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桃花源记陶渊明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课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4、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理解文章的叙事线索。 难点: 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具准备:U盘教材分析:本文原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的序文,大约作于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其时作者57岁,隐居农村已十余年。文中所说的桃花源似乎有实际根据,在今湖南桃源县西南沅江之滨的桃源山腰上,

2、有一个长约一百米的山洞,有人认为就是桃花源。但课文所叙述的故事纯属虚构。按作者的构想,桃花源跟桃花林仅一洞之隔,洞极狭,仅容一人进出;洞口在山上,其下正是溪的发源地,长达数百步的桃林恰好至此而尽。弄清这个背景再看故事,就会觉得头绪很清楚。故事颇有传奇色彩,曾被列入志怪小说一类。首先是渔人入桃源的经过甚奇。渔人沿溪行而“忘路之远近”,何以不返棹而一直走下去?究竟是什么事物吸引了他?千百株桃树夹岸,其中竟无一棵杂树,这是自然生成还是人工所为?洞口仅容一人通过,且深不可测,不知其中有何怪异,而渔人竟敢孤身而入,亦奇人也。其次是桃源中人。若为仙,何以饮食起居、待人接物皆与常人无异;若为隐,何以凭一洞之

3、隔便与尘世相去万里?最后,这个“世外桃源”消失得尤奇。渔人出洞后既已“处处志之”,何以再去找时竟茫然无所见?这样看来,此村似乎又不在人世间了!至于后来南阳刘子骥“规往”而“未果”,这是作者有意添加的一个尾声有这位真实的历史人物出来作证,故事就更显得亦真亦幻,传奇色彩也就变得更浓了。作者虚构这个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东晋末期战乱纷乘的环境里,中年以后他长期隐居农村,对农村的现实有更深的了解,对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体会,于是构想出他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世外桃源。在这个社会里,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没有纷扰;人人各尽所能地参加劳动,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与人之间都极其融洽而友好。但作者又十分清

4、楚地看到,在当时的条件下这样的理想社会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在这篇文章里,他既通过渔人的眼睛把这个理想的社会标本展示出来,又以渔人的复寻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至少是不在这个现实世界之中。要寻找它就只能飘然高举,桃花源诗最后说的“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就是这个意思。不过这也仅仅是意愿而已,谁办得到呢?由此看来,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似乎也表达了作者无可奈何的叹惋之情。读这篇课文,既要看到作者的美好理想,又要看出他的无法克服的思想矛盾,才能深刻理解它的内容和写法。二、对教法及学法的处理教学这篇名作,要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懂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

5、的文言词语。教学中采用诵读、讨论和合作探究的方法,激情增趣,领会情感,学懂课文。由于本文故事性强,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学起来定会觉得兴味甚浓,疏通文意决非难事。同时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因此,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探讨主题、拓展延伸。在本课采用的教法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每个环节都尽可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方式去学习,注重他们自身对知识的理解、领会和积累。对内容通过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学习,逐步完成本课既定的教学目标。而我在学习过程中充当的角色是:一个组织者,把握其学习的整体走向;一个引导者,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6、,教会学生学习;一本百科知识全书,给学生提供必需的知识。本节课需用两课时。具体的教法有:1、平等交流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在本课中,它包含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完成目标时所需的学习方法和时间,对课文知识点的理解和质疑等。2、自主探究法。是指学生在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题时通过注释、工具书或参考资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学习。3、交流合作法。是指学生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讨,以求得对知识点最准确、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学习的整体效应。4、“时空连线”电视采访情景创设的方法,注重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投身其间。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又富有个性的火花闪现。本课的特

7、点和教法指导思想决定了学生的学法,在本课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勤动手、勤动口、勤动脑,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方法:讲述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世外桃源”这个成语吗?它是晋朝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现在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二、检查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豁然(huo)严然(yau)阡陌(qianmo)诣(yi) 2熟读课文,查字典,参考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三作者简介: 陶渊明生于东晋末朝,出身于没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时颇有

8、壮志,博学能文,任性不羁。当时社会动乱不安,他有志不得展。做过小官,由于不满官场的丑恶,弃官回乡,这时他四十一岁,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忧愤、饥寒、劳累、赢疾一起折磨着他,六十三岁去世。后称靖节先生。他所作的诗文,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乐于和农民来往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乐天知命、消极适世的因素。在形式上一反当时华而不实的文风,明朗清新,质朴自然,善于抓住客观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几笔传神的表现它的形象,简洁含蓄而富有韵味,对后代作家有较大的影响。本文写作年代大约是宋永初二年(421年),其时陶渊明已经五十七岁了。他拒绝同

9、刘格的来政权合作,不满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时由于他和农民接近,理解他们追求理想社会的愿望,所以写了这篇记和诗。四、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或听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后齐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试翻译课文。(每生翻译一句) 3掌握课文注释的词语。(补充注释如下) 为业:靠谋生。 缘:沿。 夹岸:夹着溪流两岸。 杂:别的。 鲜美:鲜艳美丽。 异:诧异。 穷:穷尽。 舍:舍弃,放弃。 豁然:开通、敞亮的样子。 开朗:开阔明亮。 平旷:平坦开阔。 属:类。 悉:全。 信然自乐:喜悦,心满意足。 所从来:从哪儿来。咸:都。 问讯:打听消息。 先世:祖先。 妻子:妻子儿女。 邑人:同乡人。 不复出焉:不再从这里出

10、去。 焉:于之,从这里。 间隔:断绝了往来。 皆:都。叹惋:感叹,惋惜。 延:请。 语告:告诉(他)说。 不足:不值得。 既:已经。 志:做记号。 诣:拜见,卧怯。 如此:像这样。 遣:派。 欣然:高兴地。五、小结 1古今词义。 鲜美 :古义:鲜艳美丽芳草鲜美 今义:(味道)新鲜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阡陌交通 今义:交通运输 妻子 :古义:妻子儿女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今义:指男方的配偶,老婆 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来此绝境 今义:没有出路的地方 无论 :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魏晋 今义;不管(连词) 如此 :古义:像这样说如此 今义:这样 缘 :古义:沿缘溪行 今义:缘故,缘分 延

11、 :古义:请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今义:延长延伸 津 :古义:渡口这里问津指探访。后遂无问津者 今义:口液 2.一词多义 舍:舍弃 便舍船 寻:寻找 寻向所志 房子 屋舍俨然 不久:寻病终 志:做标记 处处志之 向:以前 寻向所志 标记 寻向所志 对着 眈眈相向 其:这、那 复前行,欲穷其林他的 得其船为:作为 捕鱼为业对、向 不足为外人道给 此人一 一为具言所闻3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南阳的刘子骥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六、作业 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课形:新授、练习过程:一、复习导人 上节课我们已疏通了文章意思,这节课我们一起分析文章的内容。 二、课文分析 1朗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

1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按渔人行踪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第23节)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在桃源人家里做客及辞 去的经过。 第三部分(从第4节到完)写渔人离开桃源后,太守派人先后探访 桃源未果的情形。 3提问:渔人怎么发现桃花源的? 讨论并归纳: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人。初极狭, 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4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 讨论并归纳: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5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的生活环境的? 讨论并归纳:土

13、地平旷,屋舍产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呼陌交 通,鸡犬相闻。 6提问: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的? 讨论并归纳: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提问:桃源人见渔人为什么“乃大惊”? 讨论并归纳:写出桃源人对陌生人的惊异,显示桃源与世隔绝的久远。 8提问:渔人一为具言所闻,桃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讨论并归纳:为桃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桃源外的人没有过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叹惋。 9提问: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不希望外人来打扰这里的生活。也为下文再寻桃源不得埋下伏笔。 10提问: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

14、之”,为什么再往时,“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讨论并归纳: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使人觉得桃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源是虚构的。 11提问:为什么说桃花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我们今天应当怎么评价? 讨论并归纳:作者虚构的世外桃源,是与作者所处的现实社会相对照的。这里景色优美,土地肥沃,资源丰富,风俗淳朴;这里没有压迫,没有战乱,社会平等,和平安宁,确实是当时乃至整个封建社会人民理想的世界。这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在当时的条件下是不可能实现的,因而它只是一种空想。 五组织学生讨论:(一)感受桃花源的美丽1. 桃花源美在何处?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

15、美;阡陌美。)2. 教师小结:桃花源美在环境幽雅,风景优美(二)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现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1 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和平安定、丰衣足食) 2 男女:往来种作(没有战乱,安居乐业) 3 渔人(侧面烘托):杀鸡作食,皆出酒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桃林神秘: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状奇特。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结局神秘:不复得路,探访未果。四. 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种怎样社会理想? (反对战乱,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会理想)五文中哪一句话表现了桃花源中人的这种社会

16、理想?(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六文中哪一句话还表现了林中人不愿与世俗交往,受到干扰的心理?学生小结。(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丰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风淳朴)(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拓展延伸:讨论 1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2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说陶渊明定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六总结结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种没有剥削与压迫的幸福美好生活,这是我们应学习的,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更应树立一种远大的理想将个人的利益与社

17、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无愧于我们的民族。七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试将本文改写成一篇生动的故事,可以加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注意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的描写。 2 完成书后研讨与练习。三、小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源的经过,在桃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源后再寻桃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中心思想) 四、板书设计 发现桃花源: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景色优美) 进入桃花源 所见:土地平旷、屋舍严然、良田美地、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环境良好)

18、 怡然自乐(生活安定) 所闻:避秦时乱,来此绝境(与世隔绝之久) 所历: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民风淳朴) 离开桃花源 导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无 问津者 似有而无的 理想社会 五、作业 课后练习。 参考译文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遍地,鲜嫩而美丽,落花纷纷。他非常诧异,继续往前走,想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正是溪水的发源地,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渔人于是下了船,从洞口进去。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

19、,突然(变得)开阔敞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之声都处处可以听到。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的穿戴跟桃源外面的人完全一样。老人和孩子们个个都安闲快乐。(那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详细地作了回答,(有人)就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又杀鸡做饭(来款待他)。村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就)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跟人世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他

20、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至于)魏、晋两朝就更不用说了。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罢),他们都感叹起来。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请到自己家中,都拿出酒饭(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临别时)村里人嘱咐他道:“(我们这个地方)不值得对外边的人说啊!”(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划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竟然迷失了方向,再也找不到(通往桃源的)路了。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到这件事后,高高兴兴地打算前往,但未能实现。不久,他因病去世。此后就再也

21、没有人探寻(桃花源)了。桃花源诗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黄绮之商山,伊人亦云逝。往迹浸复湮,来径遂芜废。相命肆农耕,日入从所憩。桑竹垂余阴,菽稷随时艺。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荒路交通,鸡犬互鸣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童孺纵行歌,斑白欢游诣。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怡然有余乐,于何劳智慧。奇踪隐五百,一朝敞神界。淳薄既异源,旋复还幽蔽。借问游方士,焉测尘嚣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注释 全句意思是秦王朝暴虐无道,造成战乱,贤人们都逃离世间。嬴氏,指秦王朝。天纪,指合理的社会秩序。 黄,夏黄公。绮,绮里季。秦末汉初时高士“商山四皓”中的两人。全句意思是桃源中的人就在

22、此时也离开了世间。伊人,指桃源中人。云,语助词,无义。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初进山的路渐渐湮没。迹,足迹,代“路”。来径,来时的路,与“往迹”同指,但角度不同。全句意思是,桃源中人互相勉励致力于耕田。肆,尽力。 憩,休息。这两句的意思是,春天养蚕,丝尽归己;秋天庄稼熟了,也不用缴纳租税。靡,无。全句意思是按古制进行祭祀。俎豆,古代祭祀时所用的礼器。游诣,游玩。纪历志,岁时的记载。这两句的意思是,桃源中人的奇异踪迹从秦末到晋已隐没了五百年,却被渔人在这一天发现了。五百年,约数。敞,开放。神界,仙境。这句意思是桃源中的淳厚风俗跟浇薄的世风,二者本源不同。这句意思是,渔人离开不久,它又隐没了,指记中的“遂迷,不复得路”。游方士,游于方内的人,指世俗中人。这句的意思是,世俗中人不能测知尘世以外的事。尘嚣,指尘世。言,语助词,无义。契,契合,指志趣相合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