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211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46.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论文设计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毕业设计(论文)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题目: 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 学习中心: 学 号: 姓 名: 专 业: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浅析现浇砼质量通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论文中引用他人的文献、资料均已明确注出,论文中的结论和结果为本人独立完成,不包含他人成果及使用过的材料。对论文的完成提供过帮助的有关人员已在文中说明并致以谢意。本人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没有违反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没有侵权行为,并愿意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

2、责任和法律后果。 论文作者(签字): 日期:年月日2摘 要本文作者通过自己的施工实践和总结,较为全面的阐述了现在混凝土施工中常见的一些质量通病和缺陷,分析、列举了这些质量通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预防措施和施工中应着重注控制的环节,另外,本文还简要介绍了一些缺陷的弥补方法,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施工质量 事故处理 目 录一、前 言7二、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8三、控制措施9(一)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的主要控制措施9(二)混凝土柱“软顶”的主要控制措施9(三)混凝土柱蜂窝孔间的主要控制措施9(四)混凝土露筋的主要控制措施9(五)混凝土麻面缺棱掉角的主要控制措施1

3、0(六)露筋11(七)混凝土强度偏高或偏低12(八)混凝土板表面不平整12(九)混凝土裂缝13(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14四、裂缝的控制措施15五、致谢语18六、参考文献19 1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一、前 言随着建筑施工工艺改革和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框架结构、大模板、滑升模板等建筑体系得到普遍应用,建筑工程中现浇混凝土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保证混凝土工程质量,防治现浇混凝土质量通病,成为提高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一环。以下就笔者在施工管理过程中所发现的几个典型事例进行分析,并就此提出笔者的预防措施和处理方法。二、常见的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一)混凝土蜂窝、麻面

4、、孔洞(一)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低于同等级的混凝土梁板,主要原因同等级的混凝土梁板,主要原因是随意改变配合比,水灰比大,坍落度大;搅拌不充分均匀;振捣不均匀;过早拆模,养护不到位,早期脱水表面疏松。 (二)混凝土柱“软顶”现象,柱顶部砂浆多,石子少,表面疏松、裂缝。其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水灰比大,坍落度大,浇捣速度过快,未分层排除水分,到顶层未排除水分并二次浇捣。 (三)混凝土的蜂窝、孔洞。主要原因是配合比不正确;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未搅拌均匀,一次下料过多,振捣不密实;未分层浇筑,混凝土离析,模板孔隙未堵好,或模板支撑不牢固,振捣时,模板移位漏浆。 (四)混凝土露筋,主要原因是混凝土浇筑振

5、捣时,钢筋的垫块移位,或垫导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较小,钢筋偏位过密,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产生露筋;因混凝土配合比不准确,浇筋方法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造成露筋;本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造成露筋。 (五)混凝土麻面,缺棱掉角。主要原因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浇筋混凝土前木模板未湿或湿润不够;养护不好;混凝土振捣不密实;过早拆模,受外力撞击或保护不好,棱角被碰掉。 三、控制措施(一)混凝土强度偏低,匀质性差的主要控制措施 1.确保混凝土原材料质量,对进场材料必须按质量

6、标准进行检查验收,并按规定进行抽样复试。 2.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按试验室确定的配合比及调整施工配合比,正确控制加水量及外加剂掺量。加大对施工人员宣传教育力度,强调混凝土桩结构规范操作的重要性,改变其认为柱子混凝土水灰比大,易操作易密实的错误观念。 3.混凝土应拌合充分均匀,混凝土坍落度值可以较梁板混凝土小一些,宜掺减水剂,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减少用水量。 4.振捣要均匀密实,截面积较小、高度较高的柱就大柱模侧开设洞口,分段浇筑。5.需改变柱模过早拆除,不养护的传统坏习惯;改变混凝土柱失水过快,表现疏松,强度降低的状况。(二)混凝土柱“软顶”的主要控制措施1.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

7、比,要求水灰比、坍落度不要过大,以减少泌水现象。2.掺减水剂,减少用水量,增加混凝土的和易性。3.合理安排好浇筑混凝土柱的次序,适当放慢混凝土的浇筑速度,混凝土浇筑至柱顶时应二次浇捣并排除其水份和抹面。4.连续浇筑高度较大的柱时,应分段浇筑,分层减水,尤其是商品混凝土。(三)混凝土柱蜂窝孔间的主要控制措施 1.混凝土搅拌时,应严格控制材料的配合比,经常检查,保证材料计量准确。2.混凝土应拌合充分均匀,宜采用减水剂。3.模板缝隙拼接严密,柱底模四周缝隙应用双面胶带密封,防止漏浆。4.浇筑时柱底部应先填100厚左右的同柱混凝土级配一样的水泥砂浆。5.控制好下料,保证混凝土浇筋时不产生离析,混凝土自

8、由倾落高度不应超过2m。6.混凝土应分层振捣,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人工振捣与机械振捣相结合的办法,严防漏振。7.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等杂物。 8.浇筋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墙缝等情况,若有异常,应停止浇筑,并应在混凝土凝结前修整完毕。(四)混凝土露筋的主要控制措施 1.混凝土浇筑前,应检查钢筋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发现问题及时修整。 2.混凝土截面较小,钢筋较密集时,应选取配适当的石子。 3.为了保证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必须注意固定好填块,垫块间距不宜过稀。4.为了防止钢筋移位,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5.混凝土浇筑前,应用清水将模板充分湿润,并认真填好缝隙。6.混凝土柱也要

9、充分养护,不宜过早拆模。(五)混凝土麻面缺棱掉角的主要控制措施1.模板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干硬水泥砂浆等杂物。2.板模在混凝土浇筑前应充分湿润,混凝土浇筑后应认真浇水养护。3.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浆。4.拆除柱模板时,混凝土也具有足够的强度;拆模时不能用力过猛、过急,注意保护棱角。 5.加强成品保护,对于处在人多运料等通道时,混凝土阳角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混凝土蜂窝、麻面、孔洞(六)产生原因:(1) 模板接缝不严,板缝处漏浆。(2)模板表面未清理干净或模板未满涂隔离剂。(3)混凝土振捣不密实、漏振造成蜂窝麻面、不严实。(4)混凝土搅拌不均,和易性不好;混凝土入模时自由倾

10、落高度过大,产生离析。 (5)混凝土搅拌时间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6)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出现蜂窝麻面等。2、预防措施(事前控制):(1)混凝土浇捣前应检查模板缝隙严密性,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浇筑高度一般不超过2米,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等进行下料。(3)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使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3、处理方法(事后处理):(1)麻面主要

11、影响使用功能和美观,应加以修补,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砂浆抹平。(2)如果蜂窝较小,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2:5水泥砂浆修补(3)如果蜂窝较大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并加强养护。(5)如果是孔洞,则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进行处理。混凝土露筋1、产生原因:(1)混凝土振捣时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构件截面尺寸较小,钢筋过密,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造成露筋等。2、预防措施(事前控制):(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

12、垫足垫块,固定好。同时保证保护层厚度。(2)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如遇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处理方法(事后处理):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全部凿掉,冲刷干净润湿,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并加强养护产生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并粘有干混凝土,浇灌混凝土前浇水湿润不够,或模板缝没有堵严,浇捣时,与模板接触部分的混凝土失水过多或滑浆,混凝土呈干硬状态,使混凝土表面形成许多小凹点。(2)混凝土搅拌时间

13、短,加水量不准,混凝土和易性差,混凝土浇筑后有的地方砂浆少石子多,形成蜂窝。(3)混凝土浇灌没有分层浇灌,下料不当,造成混凝土离析,因而出现蜂窝麻面。(4)混凝土浇入后振捣质量差或漏振,造成蜂窝麻面。预防措施:(1)浇灌混凝土前认真检查模板的牢固性及缝隙是否堵好,模板应清洗干净并用清水湿润,不留积水,并使模板缝隙膨胀严密。(2)混凝土搅拌时间要适宜,一般应为1-2分钟。(3)混凝土浇筑高度超过2米时,要采取措施,如用串筒、溜管或振动溜管进行下料。(4)混凝土入模后,必须掌握振捣时间,一般每点振捣时间约20-30秒。合适的振捣时间可由下列现象来判断:混凝土不再显著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混凝土表面出

14、浆且呈水平状态,混凝土将模板边角部分填满充实。处理方法:麻面主要影响美观,应加以修补,即将麻面部分湿润后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抹平。如果是小蜂窝,可先用水洗刷干净后,用1:2或2:5水泥砂浆修补;如果是大蜂窝则先将松动石子剔掉,用水冲刷干净湿透,再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加强养护。如果是孔洞,要经过有关人员研究,制定补强方案,方可处理。(六)露筋1、产生原因:(1)混凝土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钢筋紧贴模板,致使拆模后露筋。(2)钢筋混凝土构件断面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使钢筋密集处产生露筋。(3)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将钢筋振散发生移位,

15、因而造成露筋。预防措施:(1)钢筋混凝土施工时,注意垫足垫块,保证厚度,固定好。(2)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筋较密集时,要选配适当石子,以免石子过大卡在钢筋处,普通混凝土难以浇灌时,可采用细石混凝土。(3)混凝土振捣时严禁振动钢筋,防止钢筋变形位移,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带刀片的振捣棒进行振捣。处理方法:首先将外露钢筋上的混凝土渣子和铁锈清理干净,然后用水冲洗湿润,用1:2或1:2.5水泥砂浆抹压平整;如露筋较深,应将薄弱混凝土全部凿掉,冲刷干净润湿,用提高一级标号的细石混凝土捣实,认真养护。(七)混凝土强度偏高或偏低1、产生原因:(1)混凝土原材料不符合要求,如水泥过期受潮结块、砂石含泥量太大、袋装

16、水 泥重量不足等,造成混凝土强度偏低。(2)混凝土配合比不正确,原材料计量不准确,如砂、石不过磅,加水不准,搅拌时间不够。(3)混凝土试块不按规定制作和养护,或试模变形,或管理不善、养护条件不符合要求等。2、预防措施:(1)混凝土原材料应试验合格,严格控制配合比,保证计量准确,外加剂要按规定掺加。(2)混凝土应搅拌均匀,按砂子+水泥+石子+水的顺序上料,外加剂溶液量最好均匀加入水中或从出料口处加入,不能倒在料斗内。搅拌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坍落度和搅拌机容量合理确定。参考文献1(3)搅拌第一盘混凝土时可适当少装一些石子或适当增加水泥和水。(4)健全检查和试验制度,按规定检查坍落度和制作混凝土试块,

17、认真做好试验记录。(八)混凝土板表面不平整1、产生原因:(1)有时混凝土梁板同时浇灌,只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然后用平锹一拍了事,板厚控制不准,表面不平。(2)混凝土未达到一定强度就上人操作或运料,混凝土板表面出现凸凹不平的卸痕。(3)模板没有支承在坚固的地基上,垫板支承面不够,以致在浇灌混凝土或早期养护时发生下沉。2、预防措施:(1)混凝土板应采用平板式振捣器在其表面进行振捣,有效振动深度约20厘米,大面积混凝土应分段振捣,相邻两段之间应搭接振捣5厘米左右。(2)控制混凝土板浇灌厚度,除在模板四周弹墨线外,还可用钢筋或木料做成与板厚相同的标记,放在灌筑地点附近,随浇随移动,振捣方向宜与浇灌方

18、向垂直,使板面平整,厚度一致。 (3)混凝土浇灌完后12小时以内即应浇水养护 (如气温低于+5C时不得浇水)并设有专人负责。必须在混凝土强度达到1.2N/2以后,方可在已浇筑结构上走动。 (4)混凝土模板应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和强度,支承结构必须安装在坚实的地基上,并有足够的支承面积,以保证浇灌混凝土时不发生下沉。(九)混凝土裂缝混凝土在施工过程中由于温度、湿度变化,混凝土徐变的影响,地基不均匀沉降,拆模过早,早期受振动等因素都有可能引起混凝土裂缝发生。1、预防措施:(1)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浇灌完的混凝土要及时养护,防止干缩,冬季施工期间要及时覆盖养护,防止冷缩裂缝产生。参考文献3(2)大体

19、积现浇混凝土施工应合理设计浇筑方案,避免出现施工缝。(4)加强施工管理,混凝土施工时应结合实际条件,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混凝土的配合比、塌落度等符合规定的要求并严格控制外加剂的使用,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早期受到冲击。2、处理方法:当裂缝较细,数量不多时,可将裂缝用水冲洗后,用水泥浆抹补;如裂缝开裂较大较深时,应沿裂缝凿去薄弱部分,并用水冲洗干净,用1:2.5水泥砂浆抹补。此外,加压灌入不同稠度的改性环氧树脂溶液补缝,效果也较好。一、裂缝的成因 裂缝产生的形式和种类很多,要根本解决混凝土中裂缝问题,还是需要从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原因人手。正确判断和分析混凝土裂缝的成因是有效地控制和减少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最有

20、效的途径。(一)设计原因 1.设计结构中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所产生的构件裂缝。 2.设计中对构件施加预应力不当,造成构件的裂缝(偏心、应力过大等)。 3.设计中构造钢筋配置过少或过粗等引起构件裂缝(如墙板、楼板)。 4.设计中未充分考虑混凝土构件的收缩变形。 5.设计中采用的混凝土等级过高,造成用灰量过大,对收缩不利。(二)材料原因 1.粗细集料含泥量过大,造成混凝土收缩增大。集料颗粒级配不良或采取不恰当的间断级配,容易造成混凝土收缩的增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骨料粒径越细、针片含量越大,混凝土单方用灰量、用水量增多,收缩量增大。 3.混凝土外加剂、掺和料选择不当、或掺量不当,严重增加

21、混凝土收缩。 4.水泥品种原因,矿渣硅酸盐水泥收缩比普通硅酸盐水泥收缩大、粉煤灰及矾土水泥收缩值较小、快硬水泥收缩大。 5.水泥等级及混凝土强度等级原因:水泥等级越高、细度越细、早强越高对混凝土开裂影响很大。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越高,混凝土脆性越大、越易开裂。(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原因 1.设计中水泥等级或品种选用不当。 2.配合比中水灰比(水胶比)过大。 3.单方水泥用量越大、用水量越高,表现为水泥浆体积越大、坍落度越大,收缩越大。 4.配合比设计中砂率、水灰比选择不当造成混凝土和易性偏差,导致混凝土离淅、泌水、保水性不良,增加收缩值。5.配合比设计中混凝土膨胀剂掺量选择不当。(四)施工及现场

22、养护原因 1.现场浇捣混凝土时,振捣或插入不当,漏振、过振或振捣棒抽撤过快,均会影响混凝土的密实性和均匀性,诱导裂缝的产生。 2.高空浇注混凝土,风速过大、烈日暴晒,混凝土收缩值大。 3.对大体积混凝土工程,缺少两次抹面,易产生表面收缩裂缝。 4.大体积混凝土浇注,对水化计算不准、现场混凝土降温及保温工作不到位,引起混凝土内部温度过高或内外温差过大,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缝。 5.现场养护措施不到位,混凝土早期脱水,引起收缩裂缝。 6.现场模板拆除不当,引起拆模裂缝或拆模过早。 7.现场预应力张拉不当(超张、偏心),引起混凝土张拉裂缝。(五)使用原因(外界因素) 1.构筑物基础不均匀沉降,产生沉降裂

23、缝。 2.使用荷载超负。 3.野蛮装修,随意拆除承重墙或凿洞等,引起裂缝。 4.周围环境影响,酸、碱、盐等对构筑物的侵蚀,引起裂缝。 5.意外事件,火灾、轻度地震等引起构筑物的裂缝。 四、裂缝的控制措施(一)设计方面1.设计中的抗与放。在建筑设计中应处理好构件中抗与放的关系。所谓抗就是处于约束状态下的结构,没有足够的变形余地时,为防止裂缝所采取的有力措施,而所谓放就是结构完全处于自由变形无约束状态下,有足够变形余地时所采取的措施。 设计人员应灵活地运用抗一放结合、或以抗为主、或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来选择结构方案和使用的材料。2.设计中应尽量避免结构断面突变带来的应力集中。如因结构或造型方面原因

24、等而不得以时,应充分考虑采用加强措施。3.积极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技术:在常见的混凝土裂缝中,有相当部分都是由于混凝土收缩而造成的。要解决由于收缩而产生的裂缝,可在混凝土中掺用膨胀剂来补偿混凝土的收缩,实践证明,效果是很好的。 4.重视对构造钢筋的认识:在结构设计中,设计人员应重视对于构造钢筋的配置,特别是于楼面、墙板等薄壁构件更应注意构造钢筋的直径和数量的选择。5.对于大体积混凝土,建议在设计中考虑采用60天龄期混凝土强度值作为设计值,以减少混凝土单方用灰量,并积极采用各类行之有效的混凝土掺合料。(二)材料选择和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方面1.根据结构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及水泥品种、等级,尽

25、量避免采用早强高的水泥。 2选用级配优良的砂、石原材料,含泥量应符合规范要求。 3.积极采用掺合料和混凝土外加剂。掺合料和外加剂目标已作为混凝土的第五、六大组份,可以明显地起到降低水泥用量、降低水化热、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和降低混凝土成本的作用。 4.正确掌握好?昆凝土补偿收缩技术的运用方法。对膨胀剂应充发考虑到不同品种、不同掺量所起到的不同膨胀效果。应通过大量的试验确定膨胀剂的最佳掺量。 5.配合比设计人员应深入施工现场,依据施工现场的浇捣工艺、操作水平、构件截面等情况,合理选择好混凝土的设计坍落度,针对现场的砂、石原材料质量情况及时调整施工配合比,协助现场搞好构件的养护工作。(三)现场3-

26、T-操作方面1.浇捣工作:浇捣时,振捣捧要快插慢拔,根据不同的混凝土坍落度正确掌握振捣时间,避免过振或漏振,应提倡采用二次振捣、二次抹面技术,以排除泌水、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和气泡。2.混凝土养护:在混凝土裂缝的防治工作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工作尤为重要。以保证混凝土在早期尽可能少产生收缩。主要是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对于大体积混凝土,有条件时宜采用蓄水或流水养护。养护时间为1428天。3.混凝土的降温和保温工作:对于厚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时应充分考虑水泥水化热问题。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等),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降低峰值。浇捣成型后,应采取必要的蓄水保温措施,表面覆盖薄

27、膜、湿麻袋等进行养护,以防止由于混凝土内外温差过大而引起的温度裂缝。4.避免在雨中或大风中浇灌混凝土。5.对于地下结构混凝土,尽早回填土,对减少裂缝有利。6.夏季应注意混凝土的浇捣温度,采用低温人模、低温养护,必要时经试验可采用冰块,以降低混凝土原材料的温度。综上所述,对于混凝土裂缝的控制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需要经过设计、监理、施工及使用方等多方面的配合。 随着当今我们对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不断深入,材料科学的不断发展和建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相信混凝土裂缝问题将会逐渐得以圆满地解决。(四)混凝土夹芯1、产生原因:浇灌大面积、大体积钢筋混凝土结构时,往往分层分段施工,在施工停歇期间常有木块、锯末

28、等杂物,(在冬季还有积雪、冰块)积存在混凝土表面,这些杂物如不认真检查清理,再次浇灌混凝土时,就夹入混凝土内,在施工缝处造成杂物”夹芯”。2、预防措施:浇灌混凝土前要认真检查,将表面杂物清理干净,可在模板与沿施工缝处通条开口,以便清理;冬季施工时如有冻雪等,可用太阳灯等烤化后清理干净;如只有锯末等杂物,可采用鼓风机等吹,全部清理干净后,通条开口再封板,然后浇灌混凝土。(五)外形尺寸偏差。1、现象:表面不平整,整体歪斜,轴线位移。2、产生原因:(1)模板自身变形,有孔洞,拼装不平整。(2)模板体系的刚度、强度及稳定性不足,造成模板整体变形和位移。(3)混凝土下料方式不当,冲击力过大,造成跑模或模

29、板变形。(4)振捣时振捣棒接触模板过度振捣。(5)放线误差过大,结构构件支模时因检查核对不细致造成的外形尺寸误差。3、预防措施:(1)模板使用前要经修整和补洞,拼装严密平整。(2)模板加固体系要经计算,保证刚度和强度;支撑体系也应经过计算设置,保证足够的整体稳定性。(3)下料高度不大于2米。随时观察模板情况,发现变形和位移要停止下料进行修整加固。(4)振捣时振捣棒避免接触模板。(5)浇筑混凝土前,对结构构件的轴线和几何尺寸进行反复认真的检查核对。参考文献44、处理方法:无抹面的外露混凝土表面不平整,可增加一层同配比的砂浆抹面;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不大时,在不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可不进行处理

30、;整体歪斜、轴线位移偏差较大时,需经有关部门检查认定,并共同研究处理方案。五、致谢语 在论文完成之际,我首先向关心帮助和指导我的指导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四年来的学习经历,面对现在的收获,我感到无限欣慰。为此,我向热心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表示由衷的感谢!在论文工作中,遇到了许许多多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是专业上的问题,有的是论文格式上的问题,一直得到老师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使我的论文可以又快又好的完成,老师以其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求实的工作作风和他敏捷的思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将终生难忘我的老师对我的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再一次向他表示

31、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为学生营造的浓郁学术氛围,以及学习、生活上的无私帮助! 值此论文完成之际,谨向老师致以最崇高的谢意!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参考文献 1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年 2中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工程造价计价与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 3刘长滨主编,建筑工程技术经济学。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4陆庆.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监督现状与对策J.山西建筑,2007(7) 5廖品槐.建筑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8. 6张亚娥.工程质量的控制与管理 J.延安大学学报, 2005,(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