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454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05 大小:2.7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doc(10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矿井水平延深设计说明书第一章 矿井概况1.1 矿区交通位置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位于池州市贵池区梅村镇境内,距池州市南23km,梅村镇西北6.5km,矿区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173153北纬302647。矿区由约2km的简易公路与村村通公路相连,经约3km的村村通公路即至齐山石门高的县级公路。由此可达318国道及安庆、池州、铜陵等沿江城市,交通运输方便,见交通示意图。(一)(二) 附图1-1矿山交通示意图 为矿区位置11.2 矿区自然经济地理概况矿区属中低山地貌,区内地形起伏较大,地势北西高,最大标高约+390m;南东稍低,最低标高约+260m。区内无大的水体、水系,仅有

2、季节性小冲沟,雨季有水,枯水期则干涸。气象:本区属季风副热带半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6.2,六、七、八三个月最高,最高气温40.6,十二、一、二月气温最低,最低气温为-11.9,年平均降水量1449.6mm,以58月份降水量最多。地震:本区未发生过大的地震,区域地震设防烈度为6级。区内经济欠发达,以农业为主,主产水稻、玉米,盛产茶、竹、木材等林木产品,近年来,采矿业和矿产品加工业占有一定位置。区内劳动力充足,水电资源丰富,可满足矿山开发需求。1.3 矿权设置情况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于2009年10月取得了石门黄煤矿延续采矿权,许可证号为:C3400002009061130022045,有效期

3、2009年10月至2012年10月,发证机关为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开采方式为地下开采,开采规模为6万t/a。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为:1、 X:3370200 Y:395516252、 X:3369880 Y:395515853、 X:3369750 Y:395508004、 X:3369975 Y:39550585矿井东西走向长约950m,南北宽280m,矿区面积0.2642km2,矿井开采深度+250m至+100m。1.4 矿井开采现状贵池区石门黄煤矿始建于1992年,2006年进行资源整合,核定矿井生产能力4万t/a,2008年进行矿井技术改造,提升矿井生产能力至6万t/a。目前,该矿是池州市仅

4、有的几家煤矿企业中资源储量最好、开采条件优越、技术装备先进、安全管理到位、经济效益较好的矿山生产企业,相关证照齐全有效。一、矿井开拓系统:1、开拓方式矿井采用斜井、单水平上、下山开拓方式2、井筒矿井有主斜井、副斜井和回风斜井三个井筒。主斜井担负全矿井提煤、提人、下放设备、材料等任务,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副斜井担负全矿井提矸和辅助材料运输任务,为矿井的另一个安全出口。回风斜井担负全矿井回风。3、水平、采区矿井生产水平为+180m,回风水平为+200m,在二煤层中布置集中回风巷。矿井布置二个采区,即东采区和西采区。二、矿井开采系统矿井现有一采一掘2个工作面。工作面布置及采煤方法:采煤工作面为西采

5、区+180m一煤工作面,走向长度140m,倾斜长度2030m,煤层均厚1.2m,倾角3070,采用单一走向短壁后退式采煤方法,放炮落煤,冒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金属铰接顶梁。一梁一柱走向棚)。掘进工作面为+180m水平东采区的三煤掘进工作面。三、提升运输:1、主斜井提升系统提升设备为JTK-1.61.2型单滚筒绞车一台,电机功率90kW,钢丝绳直径为21mm, 斜井轨道18kg/m,单钩串车提升,提升容器为0.5t翻斗式矿车,并安装一台XRC10-6/6S型矿用乘人车。2、副斜井提升系统提升设备为JT800/630型单滚筒绞车一台,电机功率22kW,钢丝绳直径为15.5mm,

6、斜井轨道14kg/m,单钩箕斗提升,最大载重量1000kg。四、排水:矿井为一级排水,在+180m水平设立主排水系统,水仓容量为 242m3,安装80DF305水泵3台,一台工作,一台备用,一台检修,电机为30kW,双电源供电,排水能力为43 m3/h。主排水管路两趟均为DN895,一路工作,一路备用。五、供电:矿井采用10KV双回路供电,一路引自梅村变电所,另一路引自潘桥变电所。工业广场内建有一座10kV变电所,共安装4台变压器,其中两台S9- 250/10/0.4变压器供地面用电,两台S9-160/10/0.4变压器供井下用电。矿井主、副斜井提升绞车及主要通风机实行双回路供电。六、通风:矿

7、井采用中央并列抽出式通风方式。主斜井、副斜井进风,回风斜井回风。回风斜井安装2台FBCDZ12-218.5对旋轴流式通风机,一台工作,一台备用,采用双回路供电。矿井需风量980m3/min,矿井总进风量1051.70m3/min,矿井总回风量1059.20 m3/min。井下测风站、风门、密闭墙等通风设施齐全,矿井进行了通风阻力和风机性能测试。七、 安全监控系统: 安全监控系统2006年12月份建立起KJ91A煤矿安全监控系统,2008年8月份进行升级改造建立起KJ101N监测系统,按照要求规范了矿监控网络。中心站设在矿调度室,分站设在井下+180m采区机电峒室和回风井抽风机房内,对井下各掘进

8、、回采工作面、回风井巷、总回风安装KJ101-45B型甲烷传感器,掘进局扇安装KGT8开停传感器,风门均安装KGE8型风门位置传感器,回风井风硐安装KGF2型风速传感器,风机房安装KGY5型负压传感器、主扇开停馈电传感器,2011年3月安装了温度、一氧化碳传感器。基本上满足了安全监控系统需要。另外矿井各级管理干部和机电等人员下井佩戴JCB-B20型便携式甲烷检测报警仪,每班有一名专职瓦斯检查员,配备AQG-1型光干涉式甲烷测定器,对全矿井瓦斯进行检测,特别是采掘面一炮三检工作。矿井在井口设立监控生产调度联合值班室,24小时值班。通过了市经委的验收。八、防火、防尘系统地面井口设置消防材料库,消防

9、用水不间断的山泉水,铺设DN25消防管路,每隔100m设置支管和阀门。井下+180m水平井底车场设消防材料库,存放有黄沙、红砖、灭火器、消防绳、尖锹等消防工具。利用消防管路在井下各转载点、溜煤眼、采煤面、掘进面等地点安装喷头,喷雾洒水降尘,回风巷安设水幕,净化风流,掘进岩巷均采用湿式钻眼,放炮使用水炮泥,炮后洒水降尘;另外有专人对主要进回风巷定期清扫,冲洗岩帮等。九、压风系统矿井地面压风系统,空压机型号YP-6/7型空压机,电机功率45KW,选用DN2.5寸镀锌管架设到各作业地点。1.5 矿井水平延深设计的理由矿区总走向长度为950m,扣除断层及变簿带,实际可采走向长不足800m。全矿井原保有

10、地质储量55.1万吨,其中一煤为27.21万吨,三煤为27.89万吨;近几年+180m水平以上共消耗资源储量4.40万t,+180m以上水平可采资源基本开采结束。现矿井保有地质储量50.70万吨,减去断层煤柱、井筒保护煤柱、井田边界煤柱等储量损失18.29万吨,现矿井保有可采储量32.41万吨,基本赋存在+180m+100m水平。为了矿井生存和可持续发展,为了矿井安全生产,提高矿井资源回收率,根据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要求,在综合利用现有井巷工程、设备的基础上,将现有主、副井生产系统继续延深,进行水平延深改造十分必要。1.6 设计依据1、煤矿安全规程、有关法律法规;2、矿井6.0万吨/年的技改初步

11、设计说明书;3、贵池区石门黄煤矿2011年采掘方案1.7 设计指导思想和原则1、贯彻执行国家的有关法令、方针和政策及煤炭工业技术标准,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体现“少投入、多产出、工期短、效益高”的设计原则。2、根据本矿井地质特点,结合矿山现实状况,技术改造变更初步设计,在充分利用现有工程、设备的基础上,合理开拓布置,简化生产环节、优化生产系统,提升安全标准,体现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二章 矿井地质特征2.1 矿区地质2.1.1地层本矿区位于皖南山区,地层出露较好,矿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孤峰组(P1g),上统龙潭组(P2l)、大隆组(P2d),三迭系下统殷坑

12、组(T1y)、和龙山组(T1h)及第四系残积坡积层(Q4)。现根据地表出露,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述如下:二迭系下统栖霞组(P1q):该组地层有六个岩性段,底部碎屑岩段;岩性为深灰灰黑色页岩,偶夹透镜状煤层;下部臭灰岩段:为深灰、灰黑色中至厚层状沥青质灰岩;下硅质层段:灰深灰色厚巨厚层状灰岩;上硅质层段:为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夹泥质条带灰岩;顶部灰岩段:灰黑色灰岩,中厚厚层状。该组地层厚度约150m。二迭系下统孤峰组(P1g)下部以深灰色硅质页岩为主,多含锰质,黑色褐色,一般含锰数层,极不稳定,富含腕足类动物化石;中部以硅质页岩为主,夹薄层硅质灰岩,细晶质,致密坚硬;上部以灰深灰色硅质岩夹薄层硅质

13、页岩。本区地层厚约120m,与上覆龙潭组呈假整合接触。二迭系上统龙潭组(P2L)是本区的主要含煤地层,本组有两个岩性段。上部为含煤段:以灰至深灰色薄层粉砂岩、砂质泥岩、炭质页岩、泥岩和煤组成,含植物化石碎片。一般含煤4层,自上而下为1、2、3、4煤层,其中1、3煤层属大部可采煤层,2、4煤层多为煤线及偶尔见可采煤层;下部不含煤段主要为浅灰深灰色中细中粗粒砂岩、砂质泥岩和砂质页岩,底部间夹薄层菱铁矿。全组厚约70m,与下伏地层假整合接触。二迭系上统大隆组(P2d)下部为一层深灰色至灰色硅质灰岩,含大量腕足类化石碎片,致密坚硬,厚层状,裂隙发育。中部为灰黑色硅质页岩夹薄层泥质页岩,微含炭质。顶部为

14、灰黑色硅质灰岩及薄层状硅质页岩。全组厚约50m左右,与下伏地层整合接触。三迭系下统殷坑组(T1y)下部为灰黄黄绿色钙质泥岩,薄层页片状;中部为灰灰黄公薄层泥质灰岩夹钙质页岩;上部为浅灰黄绿色钙质泥岩夹灰岩。本组厚约120m,与下覆伏地层整合接触。第四系(Q)为坡积、冲积、残积沉积物。主要为粘土、亚粘土及砂砾石,厚度05m。2.1.2构造本区构造位置处于潘桥张溪复式向斜东翼,大龙山次级向斜之南翼。1、褶皱矿区内地层为一单斜构造,地层走向为NE600,倾向北西,倾角4047,局部倾角达60。2、断裂矿区内仅发育一条倾向斜切逆断层(F1),位于矿区中东部,该断层走向NE4550,倾向北西,落差大于2

15、00m。断层斜切煤系地层,造成煤系地层在走向上不连续。2.1.3岩浆岩矿区范围内地表及井下均无岩浆岩。综上所述,矿区内控制及研究程度不高,构造复杂程度应属中等复杂类型。2.2 煤层及煤质特征2.2.1煤层特征本区含煤地层为二迭系上统龙潭组,为海陆交互相沉积。含煤4层,自上而下为1、2、3、4煤。主要可采煤层为1、3煤。一煤层:位于含煤段顶部。黑色粉沫状块状,多则光泽,其顶板为薄层黑色深灰色炭质页岩及泥岩,有时相变为深灰色砂质页岩,距大隆组底部灰岩石0.55m,底板为薄层砂质泥岩,有时相变为砂质页岩或薄层细砂岩,多含植物根部化石。根据石门黄煤矿历年开采所见煤巷的煤厚资料,煤层厚度0.305.00

16、m,一般1.2m左右。煤层结构简单,属较稳定的大部可采煤层,为本区主采煤层之一。二煤层:黑色磷片状,碎块状。局部相变为炭质页岩。顶板为深灰色泥岩,底板为灰黑色砂质泥岩。有时相变为薄层砂岩,距一煤层514m,正常10m左右,煤层厚度01.30m,平均0.28m,煤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12层,有时分叉为23层,属极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三煤层:黑色粉沫状及碎块状,多则光泽,局部相变为炭质页岩,顶板为黑色炭质页岩、炭质泥岩,有时相变为砂质页岩。底板为黑灰黑色泥岩或相变为砂质页岩或细砂岩。距第一煤层2035m,煤层厚度0.703.80m。根据石门黄煤矿历年开采的巷道中揭露的煤厚点平均煤层大于1.3m,煤

17、层结构较复杂,含夹矸12层,有时分叉为23小分层。矿区内属较稳定的可采煤层,为本矿区主要可采煤层之一。四煤层:黑色,粉沫状,常见为煤线及薄煤层,有时相变为炭质页岩,顶板、底板均为泥岩或砂质页岩。矿区内未见可采点,属极不稳定的不可采煤层。2.2.2煤质特征本区1992年进行开采,2001年10月22日,经池州市质量技术监督技术所以池检(2001)化验字494号文,(2001)质监验字(05)号、(2001)量认(皖)(Z0230)号认证,检测结果如下表:外水份%内水份%灰份%挥发份%固定炭%发热量 千卡/kg硫%/1.0313.087.7628.5368210.64根据煤炭质量分级标准(GB/T

18、15224.1-2001)分析,矿区一煤层属中灰、低硫、中高发热量的无烟煤;三煤层属高灰、中硫、低发热量的无烟煤。2.2.3瓦斯与自燃及煤尘爆炸性情况1、瓦斯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皖经信煤炭函20101222号文,对全省煤矿进行瓦斯等级审定,池州市石门黄煤矿属低瓦斯矿井。石门黄煤矿鉴定结果如下表:矿井名称绝对涌出量相对瓦斯涌出量2008年瓦斯等级2009年瓦斯等级瓦斯m3/min二氧化碳m3/min瓦斯m3/t二氧化碳m3/t石门黄煤矿0.4530.3433.7202.820低低2、煤层自燃及煤尘爆炸性2003年9月8日,安徽省煤矿安全参数测定站对本矿区煤尘爆炸及煤层自燃分别作出两份报告如下

19、表:1)煤层自燃情况如下表煤层编号水份(%)Mad灰份(%)Aad挥发份(%)Vad全硫(%)St.ad真密度TRD(g/cm3)吸氧量(ml/g干煤)自燃倾向等级022042.0612.037.14/1.530.73不易自燃2)煤尘爆炸情况如下表煤样编号工业分析(%)煤尘试验鉴定结果水份Mad灰份Aad挥发份Vad火焰长度(mm)抵制煤尘爆炸最低岩粉量(%)022042.0612.037.1400无爆炸性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石门黄煤矿目前所采一、三煤层,属无煤尘爆炸、不易自燃的低瓦斯煤层。上述分析样品均取自浅部,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瓦斯含量会随着增加,煤质特征可能有所变化,加强通风、防尘、防爆

20、管理,是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环节,不可轻视。2.3 开采技术条件2.3.1水文地质条件1)矿区地表水矿区无大的水体、河流,只有零星分布的几条山间间歇性小溪。小溪、泉源均受大气降水控制,雨季水量丰富,旱季水少或干涸。2)小煤窑和生产井的水文地质情况小煤窑:开采年代久远,更早的已无法得知。这些老窿位置不清,均有少量积水,因老窿开采较浅,目前对矿山未形成威胁。生产矿井水文地质情况:该煤矿建矿至今,在开拓过程中从未发生过突水现象,一般是滴水和淋水。遇到小断层、小错动一般涌水量也很小。根据矿井+180m水平设立的242m3的水仓,在枯水季节满水时间为24小时,得出正常涌水量为10m3/h;雨季时+180m

21、水仓蓄水时间为12小时,得出矿井最大涌出量为20m3/h,且长期较稳定。3)矿区水文地质情况含水层地下水类型:从以往勘查资料得知,矿区存在三种地下水类型。孔隙水类型:赋存于第四系冲积、坡积、残积层中的地下水。第四系分布在山坡及低洼地带,厚05m,一般厚12m,坡积层中有少量的泉水出露。裂隙水类型:主要发育在大隆组、龙潭组、孤峰组地层中。大隆组:硅质页岩和硅质灰岩交替出现,岩性致密、坚硬,裂隙大多被方解石充填。含沙层以为硅质灰岩,较稳定,局部有含水较弱的裂隙含水层。龙潭组:以泥岩、粉砂岩为主,夹薄煤层,厚约70m。含水层为砂岩裂隙水,属弱含水层。孤峰组:为硅质灰岩和硅质岩互层,致密,水平层理发育

22、。厚100120m,该组地层自身含水甚少,属弱含水层。 裂隙溶洞水类型殷坑组:在矿区的北西侧见裸露地表,矿区内无实测资料,但邻区该组地层裂隙溶洞也较发育。栖霞组:岩性以灰岩为主,厚层状,上部裂隙溶洞较发育,向下逐渐减弱。邻区资料该层含水丰富,属强含水层。各含水层地下水的水力联系第四系水与基岩水间的水力联系据以前小煤窑、生产井的调查访问,其排水量,降雨后较降雨前要大。说明降水可以渗入补给第四系,而第四系松散的残积、坡积层又补给基岩,使矿井的排水量增大。基岩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栖霞组和殷坑组为矿区的主要含水层。然而殷坑组底部钙质页岩、大隆组、孤峰组的硅质页岩透性很小,为相对不透水层,因此,以下两

23、对主要含水层对龙潭组没有直接的水力联系。龙潭组与大隆组、孤峰组水力联系:因龙潭组下部有厚约40m砂泥岩段,是隔水性能较好的不透水层,因此,孤峰组与龙潭组含煤段无直接的水力联系。大隆组底部硅质灰岩,距第一煤层很近,最大距离约5m,局部为零,因此,大隆组底部硅质灰岩含水层与龙潭组含煤岩系有直接水力联系。断层的导水性石门黄煤矿井下有多条小断层,落差一般35m,巷道通过断层带,一般都有断层泥充填,胶结较好,均无滴水和淋水现象。矿区中东部被F1斜切逆断层切割,因留设矿柱,目前未触及该断层,其含、导水情况尚属不清。综观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矿区内主要充水含水层为裂隙含水层,且单位涌水量均较小,因此,矿区属水文

24、地质条件简单中等的矿床。4)矿井涌水量预测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该矿井主要水源有:地表水、钻孔水、裂隙水和断层导水。矿区地处山区,地表无大的水系,井田范围内无钻孔,矿井不受地表水威胁,雨季地表水渗入地下,矿井水有所增大,矿井不受钻孔水威胁;裂隙水为矿井涌水量主要补充水源,随着雨季、随着矿井开采范围扩大,裂隙水将有所增大;断层导水,根据生产矿井揭露,区内小断层落差一般35m,一般都有断层泥充填,胶结较好,均无滴水和淋水现象,矿区中东部F1断层含、导水情况尚不清楚,设有断层保护煤柱。东二采区开拓过F1断层,要编制专项安全技术措施,以防断层突水事故。根据以上分析,预测矿井深部开采矿井正常涌水量20m

25、3/h,最大涌水量为30m3/h。2.3.2工程地质条件1、第四系松散层该层很薄,厚05m,一般12m。主要为坡积,残积层,含水微弱,矿井地表工程地质条件简单。2、煤层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特征一煤层老顶板为大隆组底部硅质灰岩,致密坚硬,不易冒落。采空时往往借助人工强制放顶。伪顶为很薄的泥岩,易冒落,支护困难;底板为砂质泥岩和含铝泥岩,淋水后易软化,巷道难以支护。三煤层顶板以泥岩、细砂岩为主,次为砂质泥岩及中粒砂岩;底板以泥岩、砂质泥岩为主,次为炭质页岩及细砂岩。一般易维护,如遇淋、滴水后,底板易软化,巷道维护有一定困难。煤层以顶、底板及其与建井相关的岩层,均未做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验,今后的采掘工

26、作中,均要严格管理,确保安全。2.3.3环境地质条件矿区附近山体坡度不大,一般无崩塌、滑坡、泥石流危害。矿区无大的水体、河流、仅有小溪,矿山一般没有洪患威胁,因此,矿区环境地质条件较好。2.4 矿井储量本矿井走向长950m,倾斜宽280m,矿区面积0.2624km2,开采深度+250m至+100m。区内共有4层煤,从上到下分别为一、二、三、四层煤,参加储量计算的煤层有一、三煤层,二煤层属不稳定局部可采煤层,四煤不可采,不计算储量。全矿井原保有地质储量55.1万吨,其中一煤为27.21万吨,三煤为27.89万吨;近几年共消耗资源储量4.4万t。现矿井保有地质储量50.70万吨,减去断层煤柱、井筒

27、保护煤柱、井田边界煤柱等储量损失18.29万吨,现矿井保有可采储量32.41万吨。2.5 地质勘探程度及存在的问题本矿区属灌口潘桥找煤块段之东部,有煤田地质二队曾在该区域进行过找煤地质工作,并于1978年完成了贵池煤田灌口潘桥找煤地质报告,基本了解了本区域内大地构造和地层出露情况。1992年5月安徽省煤田地质局科研所在该矿进行过地质调查工作,主要根据地表踏勘和井巷工程揭露进行1:1000地质填图工作,为矿区资源规划提供了初步依据。2000年5月安徽省地质局三二一地质队在充分收集以往的地质资料,阅读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对现场露头点的调整,以及对矿区已掘井巷实地测量、地质编录、素描图、剖面图、平面

28、图,编制了贵池市石门黄煤矿地质检测报告。2006年9月安徽省煤炭资源储量动态检测中心提交了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2006年矿产资源储量地质测量报告。上述资料,基本查明了本矿区地质、水文等情况,储量计算符合规定,基本满足本次矿井技术改造初步设计的要求。存在问题:1、矿区中东部F1断层,无钻孔控制,东采区东翼开拓开采时,应注意防水。建议补钻探明断层产状,以便确定矿区东翼开采与否。2、矿区+100m以下储量不清,产状不明,不利于矿井长期发展规划。3、现生产矿区采空区积水情况,矿方提出无积水,但矿井开采尽量避免误穿采空区,采掘活动接近采空区时应注意防水。第三章 矿井水平延深开拓3.1 井田境界及

29、储量3.1.1 井田境界石门黄煤矿井田境界,北至高山+350m+370m等高线处,南至煤层露头线,东至F1断层以东300m,西至西南山排。矿井东西长向长950m,南北宽280m,矿区面积0.2624km2。3.1.2 储量1、地质储量根据省国土资源厅备案的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石门黄煤矿2006年矿产资源地质测量年度报告提供石门黄煤矿现有地质储量55.1万吨。详见储量汇总表。储量汇总表煤层储量分布备注东采区西采区合计一11.9615.2527.21三12.5915.3027.89合计24.5530.5555.102、安全煤柱(1)断层煤柱矿区内仅有一条倾向斜切逆断层,位于矿区中东部,该断层走向 N

30、E4550,倾角70,倾向北西,落差200m。根据矿井+180m水平以上开拓,该断层产状变化较大,矿山计划不过断层开采,断层以东一、三煤层资源量按照断层煤柱留设,暂不利用。同时,依照建设工程断层隔水煤柱留设30m断层煤柱。因此+230m至+100m水平断层煤柱量为12.3万吨。(2)主提升斜井安全煤柱主提升斜井地面标高+273m,井底落脚+140m,倾角28,斜长283m,井底车场及运输石门长50m,井筒保护煤柱宽40m,井底车场及运输石门保护煤柱30m,煤柱煤量2.0万吨。(3)辅助提升斜井及回风井安全煤柱副斜井地面标高+288m,井底落脚+160m,倾角34,斜长229m。与回风井间距32

31、m。回风井、地面标高+292m,井底落脚+200m,倾角3645,斜长124m。副斜井及回风井安全煤柱70m,煤柱煤量2.3万吨。(4)矿井边界煤柱矿井东、西翼边界各按20m宽留设边界煤柱,煤柱煤量1.7万吨。工业广场在矿井南翼边界煤层露头处,斜井开拓不压煤,不设工业广场煤柱。(5)2007年1月2011年6月资源储量消耗情况该矿2007年2008年底进行矿井技改、提升生产能力改造,2009年初进行矿井技改验收,试生产、整改,仅生产原煤0.5万t,2010年生产原煤2.9万t,2011年16月生产原煤0.6万t,共生产原煤4.0万t。按90%回采率,共消耗资源储量4.4万t。3、可采储量矿井原

32、保有地质储量减去断层煤柱、井筒保护煤柱、井田边界煤柱等储量损失,再减去消耗资源储量,得出矿井现设计可采储量,详见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3.2 设计生产能力及服务年限3.2.1 矿井工作制度按照我国现行煤炭工业技术政策和小型煤矿设计规范,设计确定矿井工作日为330天,每天净提升时间16h,矿井按“两掘一采”安排采掘工程。矿井可采储量汇总表 单位:吨采区煤层矿井保有地质储量其 中动用消耗资源储量可采储量井筒煤柱断层煤柱矿界煤柱储量损失小计东采区一11964410823552282764688152500025829三12579988366784876684400045115计245443196591

33、2307627641454992900070944西采区一15245870736831139045500133054三153094155937869234629500120132计30555222666147003736615000253186全矿一272102178965522895958271930500158883三2788932442967848786910014613500165247计5509954232512307617464182865440003241303.2.2 矿井生产能力矿井设计生产能力是煤矿建设生产中最基本的技术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矿井生产技术面貌。对确定生产能

34、力基础的地质储量进行了详细分析,对回采工作面及采区生产能力进行了预测。根据现行行业政策,同时根据本井田地质储量,开采技术条件,地质构造等情况以及采矿许可证规定,矿井生产能力为6万t/a。3.2.3 矿井设计服务年限式中:T服务年限 Zm可采储量 A年生产能力 K储量备用系数 取K=1.33.3 矿井水平延深方案3.3.1影响开拓方案选择的条件1、本井田地表为04m厚的坡积物所覆盖,地形标高在+260m+390m之间,无洪水威胁。2、可采煤有两层(一、三煤层)一煤层平均厚1.20m,三煤层平均厚1.3m,且西部厚,东部薄,深部厚,浅部薄,主要可采在+180m左右。3、一煤层与二煤层平均间距9m,

35、三煤层与二煤平均间距13m,一煤层三煤层平均间距22m,矿井采区巷道可采用联合布置。4、矿井实际开采走向长度仅800m,南北宽278m,为单斜构造,煤层倾角4070,采矿许可证确定开采深度为+250m+100m。5、矿区内仅发育一条倾向斜切逆断层(F1),位于矿区中东部,该断层走向NE4550,倾向北西,落差大于200m。断层斜切煤系地层,造成煤系地层在走向上不连续。6、矿井正常涌水量较小,仅在雨季水量增大。7、该矿井勘探程度低,没有一个钻孔,全靠巷探进行推断,煤层赋存形态及厚度匀有变化。3.3.2水平延深开拓方案矿井现有3个斜井,主斜井井口标高+273m,井底落脚+180m,井筒倾角28,斜

36、长198m,井筒净断面4.6m2,担负全矿井提煤、下放设备材料任务,井筒铺设18kg/m轻轨,安装乘人车,担负上下人员任务,敷设电缆、管道,兼作矿井进风,作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辅助提升井井口标高+288m,井底已延深到+160m,倾角34,斜长229m,井筒净断面4.0m2。辅助提升井担负全矿井提矸、下放设备、材料任务,井筒敷设12kg轻轨,单钩箕斗提升,兼作矿井另一个进风井,作为矿井的另一个安全出口。回风井、地面标高+292m,井底落脚+200m,倾角3645,斜长124m。根据矿井实际情况,本设计对于矿井水平延深开拓系统提出了以下2个方案:方案一:主提升斜井一个井筒延深至+140m水平,

37、进行矿井开拓布置,调整改造矿井生产和通风系统。方案二:主、副提升斜井两个井筒同时延深至+140m水平,进行矿井开拓布置,全矿仍保留“两进一回”生产和通风系统。方案比较:各方案优缺点分别叙述如下:方案一优点:1、主提升斜井井筒断面较大,延深工程量小。2、工广离办公地点较近,便于管理。3、地面工业场地比较开阔,生产系统布置简单易行。4、可充分利用现有装备,保留原有提升、排水、供电系统、节省投资。缺点:1、一个井筒提升、运输,负荷量重。2、主提升井偏离矿井储量中心,西采区运输线路长。3、矿井通风、运输系统需要改造,同样增加矿井开拓工程量。4、不利用矿井西部和+140m以下开拓工程布置。方案二优点:1

38、、主、副斜井同时提升,满足矿井提升运输要求,减少主提升斜井运输压力。2、便于矿井开拓布置,满足矿井通风要求。3、有利用矿井西部和+140m以下开拓工程布置。缺点:1、辅助提升井筒角度大(34),只能满足辅助提升要求。2、辅助提升井地面工业场地由于受山坡地形限制,改造工程布置难度大。根据以上方案经济技术比较,矿井水平延深开拓系统推荐方案二,即主、副提升斜井两个井筒同时延深至+140m水平,进行矿井开拓布置,全矿仍保留“两进一回”生产和通风系统。3.3.3 水平划分根据本矿井开采技术条件,矿井生产水平延深改造后矿井仍采用单水平上、下山开采,生产水平标高+140m,采区回风水平位于+180m(原生产

39、水平),总回风水平+200m标高。上山开采垂高40m,斜长45m60m,根据矿山开采经验,分二个区段开采,在+160m标高设中间运输巷。+140m+100m下山部分垂高40m,斜长60m,下山部分亦为2个区段开采。3.3.4主要运输大巷、总回风巷的布置方式和位置本矿井生产水平延深到+140m后,主提升斜井作为主提升系统,始终担负矿井提升运输任务,作为矿井的一个进风井。辅助提升斜井延深到+140m水平时仍作为矿井的辅助提升井,作为矿井的另一个进风井。保留回风井,矿井仍保留“二进一回”的通风系统。本矿井生产水平延深到+140m后,掘运输石门见一煤,沿一煤掘+140m运输大巷,形成全矿井运输系统。本

40、矿井生产水平延深到+140m后,始终保留二煤+200m水平矿井总回风巷,作为矿井总回风水平。采区回风水平为+180m水平。采掘工作面回风通过回风上山与总回风巷相通至风井,形成全矿井回风系统。3.3.5采区划分及开采顺序根据煤层赋存情况,构造形态及位置,同时根据2006年资源储量动态检测报告提供的储量依据,以及设计确定的井筒位置和水平标高。划分采区如下:全矿井共划分二个采区,即东采区和西采区。东采区:东至矿井F断层边界,西至一号井井筒、车场煤柱线,走向长280m。西采区:东至一号井井筒、车场煤柱线,西至井田边界煤柱线,走向长420m。矿井开采顺序遵照先浅后深的原则,先采+160m+180m上区段

41、,后采+140+160m下区段,再下山开采+100m至+140m区段,先采一煤、再采三煤;先采矿井两翼,再采矿井中央块段。3.4 井筒一、井筒数量、用途及装备本矿井生产水平延深后设有主提升斜井、辅助提升斜井和回风井三个井筒。1、主提升斜井井口标高+273m,井底落脚+140m,倾角28,斜长283m,井筒净断面4.6m2。担负全矿井提煤、下放设备材料任务,井筒铺设18kg/m轻轨,安装乘人车,担负上下人员任务,敷设电缆、管道,兼作矿井进风,作为矿井的一个安全出口。2、辅助提升斜井井口标高+288m,井底落脚+140m,倾角34,斜长265m,井筒净断面4.0m2。担负全矿井提矸、下放设备、材料

42、任务,井筒敷设12kg轻轨,单钩箕斗提升,兼作矿井另一个进风井,作为矿井的另一个安全出口。3、回风井回风斜井井口标高+292m,井底落脚+200m,+240m+200m,倾角45,延深井筒斜长51m。风井总的斜长124m,风井井筒,净断面为3.6m2。担负全矿井回风,作为矿井第三个安全出口。二、井筒特征见井筒特征表井筒特征表序号名称主提升斜井辅助提升斜井回风井1井口坐标X336987333698353369835Y3955123039550968395510002井口标高+273m+288m+292m3斜井坡度2834454井底水平标高+140m+140m+200m5井筒斜长283m265m1

43、24m6垂直深度133m148m92m7井筒净断面4.6m24.0m23.6m28井筒掘进断面6.21m26.14m25.22m29井筒支护方式 钢棚支护钢棚支护钢棚支护10井筒装备情况铺轨、电缆、管路、安装乘人车铺12kg/m轻轨,信号电缆设人行台阶扶手3.5 井底车场及峒室提升斜井+140m水平井底均设石门车场,主提升斜井+140m水平井底石门车场布置在一煤底板岩层中,设15m调车线,辅助提升斜井井底车场布置在一、二煤底板岩层中,设10m调车线。主提升斜井+140m水平井底车场设配电峒室和水泵房,内外水仓,其中外仓容量为160m3,内水仓容量80m3。车场设信号峒室、消防材料库、应急避难硐

44、室。辅助提升井+140m水平井底车场设配电峒室、信号峒室,不设水仓、泵房。矿井西翼涌水,通过+140m集中运输大巷流向矿井东翼主提升井井底车场水仓。 +140m集中运输大巷按3坡度施工,并设有排水沟,主提升斜井+140m水平井底车场水仓进水口为水沟最低点。井底车场靠近水仓侧设排水沟,并盖水泥预制板。井底车场及峒室均采用钢棚支护。3.6 大巷运输本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6万t/a,平均日产182t,每天三班生产,小时平均运输量10吨左右,故大巷运输选用0.5t翻斗式矿车运煤运矸。大巷采用人力推车,同时配备材料库和平板车,供运送材料和设备用。运输设备配备如下:名称名称型号井上井下合计矿车0.5tU型1

45、53550材料库MC1-6A224平板车MP1-6A111第四章 采区布置及装备4.1 移交采区本矿水平延深改造后,全矿井形成二个采区,即东采区和西采区。根据开拓布置和工程安排,水平延深改造后投产移交采区为西采区一煤+160m175m区段回采工作面,该采面煤层赋存条件好,煤层厚且稳定,移交条件好,能满足投产量要求,能保证服务年限要求和采区正常接替。同时移交东采区+160m一、三煤区段运输巷两个掘进工作面,以保证回采工作面接替需要,保持矿井均衡生产。4.2 采区布置4.2.1移交采区主要特征西采区紧靠主提升斜井西翼,采区走向420m,首采面布置在西采区西翼一煤。走向长250m,一煤+160m+175m布置一个采面,垂高15m,煤层倾角30左右,倾斜宽30m左右。煤厚平均1.5m,可采储量1.58万t。该采区一煤层可采储量13.31万t,三煤层可采储量12.01万t,采区总储量25.32万t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