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缪运良.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578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缪运良.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缪运良.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缪运良.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缪运良.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缪运良.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缪运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1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教学案缪运良.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6章、第1节 杂交育种与诱变育种一、自主学习(一)选择育种利用 ,通过长期 ,汰劣留良,培育优良品种。缺点是不仅 ,而且 。(二)杂交育种1、概念:是将_或 _品种的 通过 _集中在一起,再经过 ,获得 _的方法。 2、杂交育种依据的遗传学原理是_ _ 3、杂交育种的优点:使位于不同个体上的_集中在 上,即“集优”,预见性强。4、杂交育种的不足:不能创造出新的_,进程缓慢,过程繁琐,后代易出现 。5、应用:在农业生产中,杂交育种是 的常规方法。(三)诱变育种1、概念:是指利用 ,使生物 的方法。2、诱变育种的原理是 。3、诱变育种的优点:提高了 ,在短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加速 的进

2、程,创造生物新品种、新类型。4、缺点: 少, 大,需要大量地处理实验材料,具有很大的 性。5、诱变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培育农作物新品种,如 ;在 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如 。二、教学过程(一)杂交育种现有两个纯种的小麦,一为高秆(D)抗锈病(T);另一为矮秆(d)易染锈病(t),这两对性状独立遗传,如何获得矮秆抗锈病的新类型?亲本 高秆抗锈病 矮秆易染锈病 DDTT ddtt 配子 DT dt Fl DdTtF2 基因型: D T D t d T d t 表现型: 比 例: : : : (1) 应采取的步骤是:先让两纯种亲本进行 ,得到F1再将F1进行 ,得到F2将F2种植,从中选育出 新类型

3、(2)过程如右图,请回答: 过程表示 ;过程表示 ;过程表示 。写出图中F2表现型及其比例。从F2代中选出矮秆抗锈病的个体,基因型为 ,能否立即推广? 怎样处理才能得到比较纯的矮秆抗锈病个体?检测1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理由是什么? AF1 基因出现重组 BF1 性状开始分离 CF2 性状开始分离 DP 基因开始分离检测2既要提高农作物的变异频率,又要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可采用A.杂交育种法 B.诱变育种法 C.单倍体育种法 D.多倍体育种法(二)课堂小结:人工育种方法的比较类型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来原理来源:学科网方法_用_的方法处理生物来_ _用_

4、处理_主要优 点使_性状集中在_个体可_变异频率,_育种进程自交后代是纯合体,_器官_,提高_例子来源:学科网三、课堂巩固1在杂交育种工作中,选择通常从哪一代开始,理由是什么? ( )AF1 基因出现重组 BF1 性状开始分离 CF2 性状开始分离 DP 基因开始分离2对下列有关实例形成原理的解释,正确的是 ( )A无籽番茄的获得是利用了多倍体育种原理 B培育无籽西瓜是利用了单倍体育种原理C培育青霉素高产苗株是利用了基因突变原理 D“多莉”羊获得是利用了杂交育种原理3既要提高农作物的变异频率,又要使后代变异性状较快稳定,可采用 ( )A杂交育种 B诱变育种法 C单倍体育种法D多倍体育法4小麦高

5、秆(D)对矮秆(d)为显性,抗病(T)对易染病(t)为显性,两对基因可自由组合。现用DDTT与ddtt两个品系作亲本,在F2中选育矮秆抗病类型,其中最合乎理想的基因型在F2中所占比例 ( )A1/16 B2/16 C3/16 D4/165用纯种的高杆(D)抗锈病(T)小麦与矮杆(d)易染锈病(t)小麦培育矮杆抗锈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如下:高秆抗病矮秆易染病1F12雄配子3幼苗4选出符合要求的品种 下列有关此种育种方法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这种育种方法叫杂交育种 B过程必须使用生长素处理 C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缩短育种年限 D过程必须经过受精作用6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多倍体的叙述不正确

6、的是 ( )A由合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组就叫几倍体B由配子发育成的生物体,细胞中无论有几个染色体组也只能叫单倍体 C单倍体一般高度不孕,多倍体一般茎秆粗壮,果实、种子较大 D单倍体都是纯种,多倍体等位基因至少有三个7用秋水仙素处理幼苗,所不能引起的变化是 ( )提高突变频率 获得无籽果实 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 抑制细胞有丝分裂中纺缍体的形成 获得单倍体植株来源:学_科_A B C D8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小麦与一个基因型为AABbCc的小麦杂交,三对性状遗传符合基因自由组合规律,则子代中与亲本基因型不同的个体占 ( )A1/4 B3/8 C3/4 D5/89豌豆灰种皮(G)对

7、白种皮(g)为显性,黄子叶(Y)对绿子叶(y)为显性。每对性状的杂合体(F1)自交后代(F2)均表现3:1的性状分离比。以上种皮颜色的分离比和子叶颜色的分离比分别来自对以下哪代植株群体所结种子的统计? ( )AF1植株和F1植株 BF2植株和F2植株 CF1植株和F2植株 DF2植株和F1植株10萝卜和甘蓝两种植物杂交, 能得到的种子一般是不育的, 但偶然发现个别种子种下去后可产生能育后代,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 基因自由组合 B. 基因突变 C. 染色体结构变异 D. 染色体数目加倍11下列高科技成果中,根据基因重组原理进行的是 ( )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利用杂交技术培育出超级水稻我

8、国科学家将苏云金芽孢杆菌的某些基因移植到棉花体内,培育出抗虫棉我国科学家通过返回式卫星搭载种子培育太空椒我国科学家通过体细胞克隆技术培养出克隆牛A B C D 来12、两个亲本的基因型分别为AAbb和aaBB,这两对基因按自由组合定律遗传,要培育出基因型为aabb的新品种,最简捷的方法是()A、单倍体育种 B、杂交育种 C、人工诱变育种 D、细胞工程育种13、在农作物的育种上,采用的方法有: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多倍体育种、单倍体育种,它们的理论依据依次是 基因突变 基因互换 基因重组 染色体变异A B C D四、课后巩固提高1、以下分别表示几种不同的育种方法。请分析回答: (1)A所示过程称“

9、克隆”技术,新个体丙的基因型应与亲本中的_个体相同.(2)B过程中,由物种P突变为物种P1。在指导蛋白质合成时,处的氨基酸由物种P的_改变成了_。(缬氨酸GUC;谷氨酰胺CAG;天门冬氨酸GAC)(3)C过程所示的育种方法叫做_,该方法最常用的作法是在处_(4)D表示的育种方法是_,若要在F2中选出最符合要求的新品种,最简便的方法是_。(5)E过程中,常用的方法是_,与D过程相比,E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2、豌豆的黄色子叶(A)对绿色子叶(a)是显性,有色种皮(B)对无色种皮(b)是显性。用纯合的黄色子叶、有色种皮的豌豆作父本,用绿色子叶、无色种皮的豌豆作母本,进行杂交,所得种子连续播种和自交,

10、得到各代种子。请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年母本植物株上所结豌豆种皮性状是 ;子叶的颜色是 。(2)第二年将上述杂交所得种子播种,长出的植株所结豌豆种皮的表现型有_种,子叶的基因型有_种,表现型有_种。(3)请用棋盘法写出遗传图解,说明第二年所得种子子叶的性状表现。3、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相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请分析回答:(1) 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 ,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 。(2)、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 _ 类。(3) A、B、C三组方

11、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 组,原因是 (4)通过矮秆抗病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是 。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 。(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性状出现的可能的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 第1节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教学案参考答案一、自主学习(一)生物的变异 选择 周期长 选择的范围有限(二)1、两个 多个 优良性状 交配 选择和培育 新品种2、基因重组 3、优良性状 一个个体 4、基因 性状分离5、改良作物品质,获得新品种(三)1、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 发生基因突变 2、基因突变3、突变率 4、有利变异 工作量

12、 不确定性5、“黑农五号”大豆品种 微生物育种 青霉菌的选育二、教学过程(一)杂交 自交 矮秆抗病 减数分裂 受精作用 自交 ddTT/ddTt不能 连续自交直到后代不发生性状分离 C B杂交育种人工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原理组基因重组基因突变染色体组成倍减少,在加倍后得到纯种染色体组成倍增加方法杂交自交选优自交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处理生物花药的离体培养秋水仙素处理单倍体幼苗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主要优点使不同个体的优良性状集中在一个个体可提高变异频率,加速育种进程自交后代是纯合体,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器官巨大,提高产量和质量例子三、课堂巩固1C2C3B4A 5C6D7C8C9D 10

13、D 11B12B13A四、巩固提高1(1)甲 (2)天门冬氨酸 缬氨酸 (3)多倍体育种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4)杂交育种 从F2中选出符合要求的个体连续自交,直到得到不发生性状分离的个体 (5)花药离体培养 明显缩短育种年限2(1)无色 黄色 (2)1 9 2P黄色子叶aaAA绿色子叶配子aAF1Aa(黄色)第一年第二年F1配子AaAaAa(黄色)AA(黄色)Aa(黄色)aa(绿色)F2()()(3) 来源:Z_xx_k.Com3(1)自交 2/3(2) (3)C 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极低且不定向(4)秋水仙素诱导染色体加倍 100% (5)答案一:方法: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结果和结论: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出现高秆:矮秆=3: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否则,矮秆性状是由环境引起的。答案二方法: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中。结果和结论: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是由环境引起,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