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浮的山教学设计陈新苗.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664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陈新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陈新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陈新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陈新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陈新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漂浮的山教学设计陈新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漂浮的山教学设计陈新苗.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漂浮的山说课设计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漂浮的山是西师版教材第七册第三单元的第三课,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向我们介绍了漂浮的山冰山的身高、外形、给人们带来的危害以及漂浮的特点。科普说明文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了解说明方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但由于这类文章没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此很容易被上成科学课或常识课,使教学过程显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如何才能让本课的教学更具“语文味”,在漂浮的山教学设计中,从以下四个方面彰显了的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2、教学要求1、学

2、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教学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

3、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彰显语文意识、基础意识、文本意识、训练意识,突出了说明文教学的语文味,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了强化训练。重视朗读训练。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读是传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学中的精华,是帮助学生品味语言、打好语言功底的最好方法之一。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共设置了四处朗读,一是教师开课是听写中的导读,二是泰坦尼克号撞冰山的事例,三是介绍冰山身高的拟人句,四是介绍冰山漂浮特点的拟人句。虽然科普说明文

4、简洁通俗,但作为一篇文章,哪所叙述再客观,文字再严谨科学,也不可能不包括作者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着力去挖掘课文的情感因素,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再通过朗读传递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情感。重基础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现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在教学中抓住了“随波逐流”和“藏”字,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识,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创设语言环境,感情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和作者用词的准确,并让学生透过文字去深刻体会作者的内心感受,在这样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解词和运用。重语言感悟。淡化对说明方法的讲解。在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感悟后,在总结学生发言时,指出他们刚才说的举例子,列数据就是常用的说明方法。重语言的迁移

5、。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是要学会运用语言。因此在课的结束处设计了一个冰山的自述环节。让学生在介绍冰山特点过程中就把文本语言转化成了自己的语言,从而真正实现了语言的内化。教师用大屏幕出示的句式,用利于让学习困难的学生有话可说,既照顾了全体学生,又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总之,这节课是根据本年级学生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培养阅读能力,在读中发展思维,在读中陶冶情操,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注自然,探自然奥秘的情感,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漂 浮 的 山教学设计第二课时作课人:史焕青 单 位:鲁山县董周第五小学电 话:13461258748漂 浮 的 山说课设计

6、第二课时作课人:史焕青 单 位:鲁山县董周第五小学电 话:13461258748漂浮的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的生字,借助字典、词典和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新词。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习运用学过的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批读。3了解冰山的特点,培养关注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冰山的特点。教学难点在阅读过程中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进行批读。教学准备教师:影片泰坦尼克号相关片段。学生:收集有关冰山的资料、图片。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1、今天我们学习的课题是什么?(漂浮的山)2、谁来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大家看她写课题。(生书写课题)3、写得又快又好,每一个笔

7、顺都是正确的。下面请你们通过读课题来回答我的问题。我的问题是“什么样的山?”(漂浮的山)“漂浮的什么?”(漂浮的山)4、其实朗读说难也难,说不难也不难,你只要明白这句话要表达的意思,用重音、用节奏把这意思凸显出来,再加上勤练习,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好。5、带上序号再读课题。“漂浮的山”是指的什么?(板书:冰山)(设计理念:让学生上台书写板书,进而引导学生通过运用重音、节奏读好题目,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读好了课题,又让学生明白了其实朗读也可以如此简单。)二、创设情景,听写生字、词语1.让我们再次走进刘兴诗的这篇课文,去感受冰雪世界的神奇,让我们在这童话般美妙的画面中回顾上节课所学和内容。请大家拿

8、出笔和作业本。(播放冰山的画面,配有音乐)2.在美丽的地球上,有一种会漂浮的山冰山,它们大多诞生于南北极地区。请写“诞生、地区”。它们就像一个个顽皮的“大个子”,在大海上有的作长途旅行,有的则在离家不远的地方逛一逛。请写“逛一逛”。这些“大个子”在海上随波逐流,任意漂浮,曾给人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请写“随波逐流”。其中最悲惨的一次海难莫过于1912年首航横渡大西洋的泰坦尼克了。请写“泰坦尼克”。(写完后抽一生到展示台展示)3.对照大屏幕进行检查、修正。让我们一起读出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设计理念:教学伊始,在优美的音乐和图片背景中,老师一边引读课文关键语句,一边听写生词,既避免了传统形式听写的枯

9、燥和单调,遵循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写字的规律,也借机回顾课文内容,形成阅读期待,为精读感情作铺垫。)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下面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来介绍冰山的。听明白这句话没有?我这句话包括了几个要求?用先总后分的方式来回答。2.引导学生弄清要求,表述完整。(老师这句话讲了三个要求。第一要默读课文,第二要快速读,第三要想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冰山的。)3.下面按要求读课文,读好后举手示意。(生默读课文)4.反馈:这篇课文介绍了冰山的危害、身高、外形和漂浮的特点。(板书:危害、身高、外形、漂浮)(设计理念:四年级的学生刚学习默读,让他们复述老师的默读要求,有利于他们更好地听

10、明白老师的话,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降低了对学生的要求,让他们更容易进入学习的状态。)四、精读课文,研读学习1.再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与前面的课文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右边有旁批。)2.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看旁批。(1)你能把旁批中的问题弄懂吗?能把弄懂的答案照书上的样子旁批吗?需要文中的答案,可以用符号勾画。(2)学生分小组交流,注意问题的落实。3检查自学情况(根据自学情况,学生想汇报什么由学生选择)。(1)“山”字加了引号,作用:表示特殊含义,这里的山不是真正的山,而是指巨大的冰块。从“冰山不是真正的山”和图片等处知道的。(2)“身高”是写人的词语,用在写冰山上,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作用是:使

11、描写生动形象。(3)“出身”是指冰山形成的原因,这里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更形象生动。(4)“摇篮”指的是冰山的发源地南极北极,同样用了拟人的手法。(5)“这种拟人的手法”还指哪些?如:顽皮的大个子、长途旅行、自己的家乡、逛一逛等。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一段。你能用拟人手法写一段话吗?(教师出示课件,引导想象。)五、品读感悟,学习运用1.学生再读课文。照着书上的样子学一学,你也能提出问题旁批在右边吗?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与你的同桌合作,大声地读一读,看看能读懂什么,我们一会儿交流,比比看哪些孩子最会读书。你可以采用读,说,写、勾画的形式,听明白了吗?开始吧!2.给足学生时间自由读课文做批注。3.

12、反馈交流。预设一:学习冰山的危害1.告诉大家,刚才你们读了哪部分内容? 2.我们刚才读了第二自然段。我从这段话中体会到冰山能带给人们很大的麻烦。(师追问:什么样的麻烦?)能把船只撞沉,让人失去生命。3.为了说明冰山的危害,作者在这里列举了一个什么事例?(泰坦尼克号)用具体的事例进行说明是科普类说明文中常用到的方法,板书:举例子(引导学生在批注栏里记笔记)4.关于这个事例老师让大家课前去收集了,谁来给大家交流一下。(学生交流课前收集资料的情况)5.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作相应的补充:泰坦尼克是一艘豪华的巨轮,而且这是它的第一次试行,课文中哪个词告诉我们这是它的第一次航行?(首航)2200多名乘客中

13、只有700人获救,1500多人葬身在了那冰冷的海水中。6.听了同学们的介绍,你的心情怎样?(难过,同情)带着这样的感情读这一部分内容。(设计理念:让学生用新闻速递的形式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这就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有一个熟悉的过程,拓展认知,学会整理资料。)7.冰山在海面上究竟是怎样漂浮的,它为什么会给人们带来如此大的危害?8.理解“随波逐流”(随着波涛起伏,跟着海水漂荡。)怎样的漂法叫“随波逐流”?(水向东流,冰山也向东漂浮;水向西流,冰山也向西漂浮这就叫“随波逐流”。如果海面上刮起了狂风,那冰山漂浮的速度就越快,如果海面上风平浪静,那冰山漂浮的速度就越慢;如果海底的坡度越大,冰山漂浮的

14、速度就越快,如果海底的坡度越小,冰山漂浮的速度就越慢;气温越高,冰山漂浮越快,气温越低,冰山漂浮的速度越慢。这也叫“随波逐流”。)9.用“随波逐流”造句。课文中有一个自然段在具体介绍冰山漂浮的特点,能找到它吗?(5自然段)(设计理念:抓住“随波逐流”这个关键词,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受冰山漂浮的特点,同时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解词方法。)预设二:学习漂浮的特点1.抽读第五自然段。边听边用“”勾画出具体描写冰山漂浮的句子。2 .大屏幕出示出示两组句子进行比较,你更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体会拟人的妙用。A:这些顽皮的“大个子”在海上到外漂流。它们有的可以作长途旅行,

15、有的则只能在离自己家不远的地方逛一逛。B:这些冰山在海上到外漂流。它们有的漂到很远的地方,有的漂得不远。3.指导感情朗读这个句子,读出作者透过文字想要表达的喜爱之情。4.这段话还告诉了我们什么?(冰山很多)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多得惊人,成千上万)预设三:学习冰山的高度1.我们继续交流,刚才你选择了哪个部分的内容读?我们刚才读的是第三自然段,从这段话中我体会到冰山很高,体积很大。2.你是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到的?A:“北冰洋90米。”B:“北冰洋的冰山厚达6倍。”(抓住数字“134、90、1-2倍、6倍”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列数据”这种说明方法,并板书:列数据。) 3.如果学生说到第一句,老

16、师追问:这是冰山的实际高度吗?课文中哪个句子写到了不是?接着出示句子:(A: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身高,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身体藏在水下,只在水面露出一个脑袋。B:这还不能算是它们实际的高度,因为漂浮在海上的冰山,大部分藏在水下,只在水面露出一小部分。)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体会拟人句的妙用。抓住动词“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一个“藏”字你能体会到什么?(冰山像个顽皮的孩子,像在跟人们捉迷藏)从这个字中你能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感情吗?(对冰山的喜爱)(设计理念:抓住“藏”这个关键词,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旧知识,感受冰山身高的特点,同时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在潜移默化中指导学生解词,和

17、在实际写作中遣词造句的方法。)4.带着这样的体会读这个句子。(自由读、展示读、分男女读、齐读)5.作者通过列举一些数据,采用拟人的手法写了冰山的高、大,实际上在这段话中有一个句子直接概括地写了冰山大,能把它找出来吗?(第一句)像这样在一段话中能概括整段话意思的句子,我们就叫它中心句。(引导学生记笔记)6.那么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与后面三句话的关系就是总分关系。这样的表达方式除了口头表达需要,书法表达中也常常会用到。预设四:学习冰山的外形1.我们继续交流,谁来说说冰山的外形有什么样的特点?哪一个自然段在介绍冰山的外貌特点?2.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南北极冰山的外形不一样,南极冰山个儿大,平顶的;

18、北极冰山个儿不,尖顶的。3.你能把它画出来吗?(生上台画)4.这里作者通过将南北极冰山的外形进行对比,让人们更形象的了解了它们各自的特点。这样的说明方法叫作比较。(板书)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说说自己这节课的收获或感受吗?(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情感。)2.是啊,神奇的大自然,美丽的极地冰山,这个童话般迷人的冰雪世界像有魔力一般吸引了无数的科考人员走近它们,去探索它的奥秘。下课后,你们也可以到网上去查查它的有关资料,进一步了解它,欣赏它。七、作业布置:1.进一步收集有关冰山的资料;2.采集文中的优美句子。(设计理念:弹性的作业设计既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上学生都能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关注自然,探自然奥秘的情感。)板 书: 危害 大 漂浮的山 高度 高、大外貌 南极:平顶,个大 北极:尖顶,个小 漂浮 有远有近,随波逐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