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733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00.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矛与盾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矛与盾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矛与盾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矛与盾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矛与盾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矛与盾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矛与盾教学设计.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中关村第二小学年级:六年级教师:付雪婷学科:语文课题:矛与盾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基于此,本节课给学生提供了关于韩非子及韩非子的大量资料,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群文阅读的尝试,加深对作者及著作的认识,丰富阅读实践,提升阅读能力。教学背景分析学习内容分析矛与盾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冲突”的一篇主体课文。这则寓言讲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的盾和矛,因为互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落下被世人笑话的悲剧,告诫人们说

2、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文章言简意赅,又不失生动形象,表达了深遂的思想,而又颇能让人体味到其中的含蓄和幽默。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接触过文言文,有了一些学习基础和经验,加之这则文言寓言本身浅显易懂,故事生动有趣,学生感兴趣,还有译文可供参考,因此,本则寓言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老师适当点拨。教学方式与手段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关键处教师点拨。此外,提供关于韩非子及韩非子的大量资料,旨在通过群文阅读的尝试,丰富学生的阅读实践,加深其对作者及著作的认识;同时,学生根据兴趣和需求查阅相关资料的过程也培养了其自主阅读的意识。技术准备ppt课件及超链接的阅读素材教学目标1能正

3、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借助译文理解故事内容,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3能自主查阅并积累相关资料,丰富阅读实践,加深对作者及著作的认识。教学重点、难点(一)教学重点1能借助注释理解故事内容。2能自主查阅并积累相关资料,丰富阅读实践,加深对作者及著作的认识。(二)教学难点能领悟文章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板书设计矛与盾盾 矛 坚固 锋利自相矛盾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入课。1说说“矛”与“盾”是什么。2了解“矛”“盾”的象形字。二、初读课文,读通读顺。1自由读两遍:读准字音,

4、读通句子。2指名读,检查基础较差的学生是否能读准字音。3同桌互相读。三、交流预习成果,了解故事大义。1小组内交流预习所得,说一说文言字词的含义。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教师预设关键字词:鬻 誉 坚 陷 利 子 何如 弗 应四、读中感悟,明白寓意。楚人是怎样卖他的盾和矛的?为什么没卖出去呢?(一)叫卖过程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1理解朗读。1)理解盾坚矛利。(板书:盾 坚固 矛 锋利)2)体会盾的“物莫能陷”和矛的“于物无不陷”。3)读出楚人夸耀的语气。教师预设:学生读不好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帮助学生体会矛的锋利和盾的坚固。2语

5、言文字训练:体会双重否定句的强烈感情。出示对比句:“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吾矛之利,于物皆陷地。”3男女生分读。(二)叫卖结果1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集市上围拢了很多围观的百姓,我都有点动心了。你们想不想买呢?使学生认识到不能孤立地看问题,要把问题联系起来看。2你怎样揭露他呢?集市上的百姓和你们一样: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3指名读、齐读,体会各种角色质问的语气。创设情境引读:这是一个秀气的姑娘在问呢,看他卖不卖得出去?哟,是个健壮小伙子在质问呢,看他待会儿怎么收场?这是位精明的长者在跟他较真儿呢!这儿有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也在质问他呢!来,咱们一起来问问他!4语言文字训练:体会“或”的古今

6、义不同。5听了旁人的质问,那个楚人弗能应也。6语言文字训练:其人弗能应也。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学弈)引导学生温故而知新,善于总结归类学习。(三)领悟寓意故事以楚人的哑口无言而告终。再来回看课题:矛与盾还只是两件兵器吗?还给你带来怎样的思考?(板书:自相矛盾)五、读出韵味,背诵积累。1. 教师范读。2. 学生配乐朗读。3. 背诵。六、补充资料,拓展阅读。(阅读材料见后)1学生自读拓展资料,做摘录笔记。(摘录笔记格式见后)2汇报交流。学习效果评价设计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楚人有鬻( )盾与矛者,誉( )之曰:“吾盾之坚( ),物莫能陷( )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 ),于物无不陷也。”

7、或( )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其人弗( )能应( )也。2矛与盾这则寓言主要讲了( )的故事,告诉我们( )的道理。教学设计特色说明与教学反思1. 增加阅读的数量,让学生读得更多。本节课上,学生的阅读量远远大于矛与盾一则寓言。通过提供大量的阅读资料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为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提供了必要准备。 2. 提高阅读的速度,让学生读得更快。在有限的时间内,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点击超链接,选择相应的内容阅读,提高了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以及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3. 丰富阅读的方式,让学生读得更深。课堂上,既有老师的教读,也有

8、学生的自读;既有同学的思维碰撞,也有独立的深入思考;既有声情并茂的朗读,也有伴随默读理解的摘抄积累。不同的读书方式让学生有多样的体验与收获。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学生在电子阅览室上课,教师可以不提供拓展阅读的材料,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自行查阅,那么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拓宽视野,课堂也会更加开放。 附1:学生阅读材料寓言故事(一) 三虱相讼三虱(sh)食彘(zh),相与讼(sng)。一虱过之,曰:“讼者奚(x)说?”三虱曰:“争肥饶之地。”一虱曰:“若亦不患腊之至而茅之躁耳,若又奚患?”于是乃相与聚嘬(zu)其身而食之。彘月瞿(q),人乃弗杀。【译文】一天,三只虱子在一头肥猪的身

9、上,相互争吵起来。这时,另一只虱子经过这里,见他们争吵得不可开交,就问:“你们为什么争吵呢?”三只虱子一起回答说:“为了争夺猪身上最肥的地方。”那只虱子听了,说:“你们难道不害怕腊月祭祀的日子即将到来吗?到那时候,茅草一烧,这头猪就被杀掉丢进汤锅里了,还在这里争吵什么呢?” 三只虱子一听,恍然大悟。立即停止争吵,挤在一起,拼命地吸起猪血来。猪被吸瘦了,到了腊月祭祀的时候,人们就没有杀它。(二) 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r)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

10、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su)烹(png)彘也。【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的!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三) 三人成虎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11、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译文】魏国被赵国打败了,因此魏国的太子和大臣庞恭将要送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充当人质。临走时,庞恭对魏王说:“要是有人跑来向你报告,说大街上跑出来一只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摇头说:“我不相信。大街上哪里来的老虎?”“要是接着有第二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发现了老虎,您相信不相信?”魏王迟疑了一下,仍然摇头说不信。庞恭再问:“如果马上又有第

12、三个人跑来报告说大街上有只老虎,您信不信呢?” 魏王点头说:“我相信了。三个人都这么说,一定不会有假。”庞恭起身说道:“谁都知道,大街上是不可能有老虎的,可是当三个人都说有,大王就相信了。现在邯郸离魏国比从这儿上大街远得多,在大王面前说我坏话的又何止三人,请大王明断是非。” 魏王说:“我知道了。”果然如庞恭所料,他一走,就有很多人到魏王面前大造谣言,以至当他从邯郸回来后,魏王再也不愿召见他了。(四) 宋人酤酒宋人有酤(g)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谨,为酒甚美,县帜甚高,著然不售,酒酸。怪其故,问其所知闾长者杨倩。倩曰:“汝狗猛耶?”曰:“狗猛则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或令孺子怀钱挈壶瓮(w

13、ng)而往沽(g),而狗迓(y)而龁(h)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国亦有狗。有道之士怀其术而欲以明万乘之主,大臣为猛狗,迎而龁之。此人主之所以蔽胁,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译文】宋国有个卖酒的,卖酒器具量得很公平,接待客人态度很恭敬,酿造的酒很香醇,店铺门前的酒旗悬挂得很高。积贮很多酒却没有人来买,时间一久,酒都变酸了。卖酒的感到奇怪,不解其中缘故。他向同住里巷且知道这事的老人杨倩打探。杨倩说:“你养的狗凶恶吗?”卖酒的说:“狗凶恶,那么酒为什么就卖不出去呢?”杨倩说:“人们是都害怕你的狗呀!有的人打发自己的小孩,揣上钱,拿着壶,前往打酒。但你的狗窜出来咬人,谁还敢来买酒呢?这就是你的酒卖

14、不掉最终变酸的原因。”国家也有这样的恶狗。有才能的人怀着治国的本领想要禀陈大国的君王,使大国的君王能够明晓治国的方略。那些大臣像恶狗一样窜出来咬人,这就使国君受到蒙蔽和挟制,因而那些有才能的人不能得到重用。人物语录1.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2. 胜而不骄,败而不怨。3. 不吹毛而求小疵(c)。(不能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4. 巧诈不如拙诚,惟诚可得人心。(耍小聪明还不如踏实诚恳的对待,只有诚心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5. 华而不实,虚而无用。(只有华美的外表而缺乏实际的内容,便空泛而不切合实用。)6. 自胜谓之强。(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强者。)7. 自见之谓明。(能够认清自己的人才是明

15、智的。)8. 欲成其事,先败其事。(想要做成这件事,可能首先遇到的是失败于这件事。)9长袖善舞,多钱善贾。(长衣袖合于舞蹈,本钱多便于做生意。比喻有所凭藉,事业容易成功。也比喻有财势会耍手腕的人,善于钻营,会走门路。)10. 虚则知实之情,静则知动者正。(置身事外,才会看清真相;保持冷静,才能制定出行动原则。)文学特点韩非子的文章说理精密,文笔犀利,议论透辟,推证事理,切中要害。比如亡征一篇,分析国家存亡之道达47条之多,实属罕见。难言、说难二篇,无微不至地揣摩所说者的心理,以及如何趋避投合,周密细致,无以复加。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

16、艺术效果。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为人们广泛运用。人物生平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国家,韩非身为韩国公子(韩桓惠王子),目睹韩国日趋衰弱,曾多次向韩王上书进谏,希望韩王励精图治,变法图强,但韩王置若罔闻,始终都未采纳。这使他非常悲愤和失望。秦始皇为了见到韩非,便马上下令攻打韩国。韩王原本不重

17、用韩非,但此时形势紧迫,于是便派韩非出使秦国。秦王见到韩非,非常高兴,然而却并未信任和重用他。韩非曾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缓伐韩,由此遭到李斯和姚贾的谗言陷害,秦王下令将韩非入狱审讯。李斯派人给韩非送去毒药,让他自杀。韩非想向秦始皇表明心迹,却又不能进见。秦王嬴政在韩非入狱之后后悔了,便下令赦免韩非,然而为时已晚。附2:摘录笔记格式我的摘录笔记(任选以下两方面)一、人物语录韩非子的哪些名言让你印象深刻?1. 2. 二、人物生平关于韩非子跌宕起伏的一生,你了解了哪些?1. 2. 三、寓言故事你读了哪些故事?懂得了什么道理?1. 2. 四、文学特点韩非子的文章给人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 2. 第 10 页 共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